想找哪一朵雲?

Sunday, March 31, 2013

怎麼教才好?怎麼教才對?


星期六下午,家教的孩子把測驗卷遞了給我,我沒看分數,先問了:“你滿意嗎?”

搖頭。我不及格。聲音細小,卻聽不出什麼感情。(還是,有那麼一絲的失望?)

接下來,我們一起研究了一下這份試卷,由我來仔細講解給她聽。

其實,我不認為這是特別難的測驗,像是綜合填空裡問到的成語和詞彙都挺常見,“不應該”難道一般的中三學生。理解篇章的內容是說教類的,給似懂非懂的學生讀倒是有點悶,行文有些比較難懂的部分(家教小朋友也屬於語文能力稍弱的那一群, 否額要家教幹嘛?)。

我慢慢給她講解,間中穿插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小朋友有笑),看她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在事後的考察讓我確認她有學到東西,我很開心。

下課後,我在路上想著這陣子家教的經過。

小朋友在家裡很少說華語(父母和姐姐都講英語),從小語文基礎打得不太好,一路勉強熬過來,遇到關鍵的考試還能夠及格。補習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而這孩子相當乖巧,學校的華文功課都會盡量自己做,遇到難題才問我。可是, 我總是能夠感覺到她心中或許藏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感,願意用心卻麼有把握能夠做得好。

我該如何幫她加強華文這一科的信心,幫助她取得進步呢?要培養興趣(看得出她現在全靠“責任感”在應付著)?還是“對症下藥”地帶她專攻考試竅門、重複操練那些乾巴巴的東西?
她會不會“虛不勝補”,不但無法消化額外的知識,還變得討厭這個語文?反之,如果一味周而復始地操練“基本功”,恐怕她也會悶到想逃走吧(搞不好先吐了)?

想到這裡,我總覺得胸口悶塞,頭慢慢痛起來。

看著她每週必須應付的功課,還有提到“新課文”時的茫然表情,我也不禁心痛起來。

我討厭照本宣科,把一個很好的語文課弄得死氣沉沉, 只為考試服務。可是現實逼人,那是不爭的事實。

抱頭……再想方法救救孩子啊!

Friday, March 29, 2013

最好的年華

我一面聽王菲的《不留》,一面思索著有的沒的……

我把心给了你 身体给了他
情愿甚麼也不留下 再也没有甚麼牵挂
如果我还有哀伤 让风吹散他 如果我还有快乐
如果我还有哀伤 让风吹散他 如果我还有快乐 也许吧


有人說,這是一首寫三角戀的歌,不難明白。
“說話”的顯然是女生,鉅細靡遺地在兩個男人之間規劃自己在時間、精力、情感等的分配,什麼都分出去了,什麼也不留下。最後的基調有些淡淡的哀傷,不是享盡齊人之福的那種爽快,反而顯得無奈。


我在想:女人把自己生命中“最好的年華”給了哪一個男人呢?她心裡一定早有決定,有了個答案, 卻始終保密著吧。貼近胸口的答案是她夢醒的鑰匙,情愛世界裡的最後王牌嗎?

一個女人“最美好的年華”未必是她最年輕、美麗和性感的時候。我想,那太膚淺(我會得罪很多人吧?),也太絕對……我反而覺得那個最美好的時刻/段該市“調味”過的——經過一些滄桑、一些世故、一些幸福、一些領悟而萃取出來的醇正光陰。我可能太理想主義,抱歉,但這就是我。

所以《不留》女主角要什麼都不留地去戀愛, 去投入,或許最後才會達到那段真正的“time of her life”,然後接受餘後的人生,以及剩下的成熟生命。

能哀傷得盡致、快樂得盡興,需要一定的年歲累積,這也是我堅信的。

Thursday, March 28, 2013

關於“裝X”(X可以是“可愛”、“無辜”、“有內涵”、“厲害”等品質)


偽裝, 無疑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生存策略。
裝可愛、裝無辜、裝可憐、假純情、假厲害、假聰明……(單子看不完,歹勢啦!)
不裝就活不下去,不扮就走不出去,我們家在自己臉上、身上的掩護色越來越多,粉底越打越厚,幾乎都快忘記真面目究竟長得怎樣。

男人會笑女人,化妝成魔——膚淺;女人可笑男人,帥帥成癮——裝酷。那大家都是可笑的,未必可恥, 因為虛偽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自然”了嘛!

我不要假裝衛道者,苦口婆心勸諫世人:要以坦蕩、真實的面目見人啊,虛假是不好的……那本身也是一款“不真”吧,哈哈哈。而且,會裝又裝得好的,展示的是一高深的藝術,鮮明又精緻,美輪美奐,甚至賞心悅目。

道德,是骨子裡的精髓,門面不太用得上,這個現實, 要認清楚比較好。裝得周圍人都喜歡、都接受, 就會更順利啊,那好重要、好重要。(不是嗎?嘿嘿)


Wednesday, March 27, 2013

我們的童話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的媽呀,我們的“新加坡童話”(Singapore Fairy Tales) 成了世界級的笑話了。
 
這系列的作品是一群南大傳媒系學生的畢業作Final Year Project,遠看還以為是甜美的,趨近則只可用“乍舌”形容。
 
至少對我來說,看過這組小朋友的作品,真的大大搖頭。

不難發現,他們的靈感來自人口白皮書針對我國低生育率所表示的關注。國人晚婚或不婚的趨勢,加上生育率的持續下滑,都敲響警鐘,促使政府推出一系列應對措施。這些政策引發了新加坡人廣泛的討論,這麼"hit"的課題也就成了一個吸引人的FYP亮點。
 
且不論我那些屬於女性主義的不滿,試想想他們也不是無知的三歲小孩,創作出這系列“新加坡童話”,直接或間接地得罪了不同的社會群體: 單身婦女、不計畫結婚或生育的男女性…這樣的策略相當不明智,更不用說會引起反感。
 
就像“會下金蛋的鵝”的故事,被予以“兔死狗烹”的詮釋——超齡老鵝下不了金蛋便價值盡失,可想而知,鵝作為女性的比喻。真恐怖。Fairy Godmother則被刻畫成一個只愛貓愛名牌包包和鞋子的老姑婆,顯然針對女單身貴族,根本不尊重個人選擇的自由啊。
 
我很好奇,這些少男少女真的要為“生育救國”做hard sell嗎?“提高生產力” 就能夠將原本完美順遂的童話世界恢復過來了嗎?我實在不以為然。
 
And I doubt they will work. Tact is required to educate anyone properly; this project, which portrays women as immature, irresponsible, selfish and dumb, misses that mark completely. The only positive female character? Snow White. She has seven kids who “give her kisses every day,” which clearly makes her “richest of all.”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love of children or having a large family, of course, but childless women can live richly too.

我同意文章作者的看法。要改變民眾的心態並非易事,更不應該草率行事,更加忌諱將教育對象當作白痴。誠然,一個女人的自我價值不單單來自生養兒女(別誤會,我還是100%尊敬媽媽們的!),生命的意涵是深廣的。

這個事件令我擔憂:時下的年輕人是我國的棟樑,他們的素質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夠帶領自己和新加坡走過充滿挑戰的未來。在不犯下一竹竿打翻全船人的情況下,我懇切希望年輕一代的國人在看待問題時不要流於表面或極端,要多理智地思考才是。
 
 

Tuesday, March 26, 2013

不要迷戀的——“來不及”

從第一次聽陳珊妮的《來不及》,我會產生的反應,近似被催眠吧。
音樂錄影裡太平間的取景可能另一些人感到不舒服,或是認為有必要這樣做吧, 不會太morbid嗎?

我覺得不會。

“來不及”總和生死永別扯得上關係,包含糾結的種種憾恨;與人的邂逅也是這樣, 錯過了最好的時節,就抱著“來不及”的怨恨啊。愛情世界就有更多的例子咧………哀怨著,哀怨著。著迷的大有人在喔。

我就堅決認為,可以喜歡“來不及”那種遺憾的苦澀, 像酒那樣,不過小酌就好。但一直迷戀沒趕上的那款悲情,讓自己繼續趕不上另一班車, 就實在太失敗了……><

太平間和屍體的意象(imagery)其實很好喔,因為那些不知是不是真正的the end,還是還有輪迴繼續故事?我又比較相信輪迴這件事, 所以……:)

來不及了,要繼續寫別的了~



Monday, March 25, 2013

書呆子的告白


人對己身的存在總有定義的需求。(The definition of one's self-existence )
身份,就是定義的重要部分。

I am a nerd, and prouldly so.
這是我長期持有的想法,儘管有人愛把“書呆子”的標籤貼在我們這類人的頭上,並加上uncool的評價,但我並不太在意。對事物的好奇引起求知欲,再任求知欲帶我進行執行的探索, 這樣沒有問題嘛!生命中的奧妙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人可知的範圍,雖然是無止境的追尋, 但過程中獲得的滿足就是最甜美的收穫了, 不是嗎?

古人愛用書中暗藏黃金屋和顏如玉的獎勵來號召人們讀書、求知識是為求功名服務的目的性毋庸置疑,可是這就是絕對的end-all了嗎?或許因為我的“功名癮”尤其單薄,入書中是貓咪的好奇(cat's curiosity)勝過一切,好玩遠勝務實。

因此,說我是nerd(ette,性別正確的話)絕對不會得罪到我,反而是很貼切的形容喔。我將持續因為生活中的知識而雀躍、歡欣;我將不斷投入令我好奇的事物的探索解密——我就是這樣才快樂起來的呀!!!^^

Sunday, March 24, 2013

寫在悶熱的雨後——學校假期結束之際的想法

 
 
一周的學校假期到了尾聲,這個星期天是學子們為開學做準備的最後時刻。還沒做完假期作業的要趕緊抱佛腳;還沒理好頭髮的得快快上理髮廳收拾一下邋遢的形象;還沒玩夠的遊戲要把握時間去玩……
 
吃完飯回家,走廊一片寂靜。上星期的這個時候,在外頭嬉戲的孩子三五成群,笑鬧尖叫,儼然一幅“假期自由圖”,而今天的景象就完全不一樣了。家家門戶緊閉,四下無聲,有點無聊……
 
來臨的週一的Monday blues,大概特別藍吧。可是blue的不只是孩子們,還有大人——老師咯!
 
賬面上說是一個星期的假期,卻絕對有可能是“假”的。有教書的朋友無奈地說需要備課、出考卷、追趕批改進度等等,喘口氣的時間沒有多少又要開始另一輪的馬不停蹄了,身心的虛脫狀態都沒有機會完全恢復過來。救命啊,一個星期過得太快了!
 
對此,我有共鳴, 因為我也經驗過。
 
現在回想起來, 我選擇記得的有關教書的記憶多半是美好的。我教授的是自己熱愛的語文,再被視為弱勢也堅持著維護它的尊嚴。我遇過很可愛的學生,他們的熱情溫暖過疲倦的我;還有和我並肩作戰的同事們, 我們一起度過了許多甘苦參半的日子。
 
現在我還會萌生“回流”的衝動,想繼續透過我的綿力教導學生,想再站在課室前面和孩子們分享中文的美……
 
今晚尤其有些感觸,因為明天, 我還是站在體制外的。(可以遲起床!!)
 
 
 
 
 
 

Saturday, March 23, 2013

我的故事鼻 A nose for a story:生命7:3率

健談的計程車司機,往往帶給人驚/喜。
 
太多雜亂話題或喋喋不休的司機大哥,會把搭客堵得無處可逃:禮貌地點頭表示尊重, 他以為你聽得對味,他便繼續延伸、補充;冷漠地假寐或擺出手機“低頭族”的姿態,有些演講家倒是會打退堂鼓,另一些卻不放棄死纏爛打……
 
所以, 我坐上一部計程車時,一聽到司機開腔,我便在心中默禱起來。
 
今天遇到的大師級司機,卻紮紮實實地講了一堂有趣的“課”。一堂“生命7:3率”的課。
 
司機問我們一家三口:人類為什麼會生活在地球上呢?
 
 
噢,不是因為地球有水有氧氣,適合人類存活喔……我們沒有回答他時,司機大哥一面純熟地轉換車道,一邊說。他如同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在一小段吊學生胃口的沉默之後,才繼續“揭曉答案”。
 
是所謂的7:3比率喔。地球上水和陸地的比例正是7比3,人體內部液態(血液)和非液態(骨肉)比例也是7比3;漢字“男”有7劃、“女”有3劃……就連台語歌裡《愛拼才會贏》裡的歌詞“3分天注定,7分靠打拼”的歌詞也被司機大哥拿來分析得頭頭是道。
 
這些都不是巧合喲,他自信地強調,而是有道理的。
 
司機大哥解釋完之後,我們也到達目的地。且不論他談的是合理、有力的論點與否,我還是對整個呈現的趣味性十分滿意,這次愉快的乘車體驗,難忘。^^
 
 
 
 

Friday, March 22, 2013

心境漂染



我需要加入色素
到一灘不知為何渾濁的水裡
讓它流過的地方
長出嬌豔生出幸福散出馥郁

可是我卻在濁水中鬆開開了顫抖的手
丟失了染色劑
流下了失溫的眼淚
那是憂鬱深藍
不能夠調配出潤暖的希望

這該怎麼辦好呢
岸上我站成帶罪的枯樹一株
陰晴中等待靈感到來
解救我的困頓

而時間過得蝶翼輕拍一般無聲
是幾日幾月幾年輾轉
我仍鬱結淒楚
而河早已枯乾沒有任何罪意留存
是時候放下了
我任愧疚的枝葉散落

然後
不再哀傷





最簡單的困難

“看來人們彼此太過於自私 只渴望有人來愛
所以是否我們已忘了怎樣付出 怎樣去愛 怎麼愛”


                                                         ——《流星小夜曲》by陳昇

大白天聽什麼《流星小夜曲》?

我就抱著“管他呢!”的態度,想聽就聽, 況且這首旋律優美的“昇歌”總是帶給我平靜和感動。仔細看看歌詞,簡單直白,是一個男生給心怡女生隱藏在平靜地下深情的情歌,這個面向的昇哥我覺得特別體貼、可愛(吸引人去愛, 不是cute啊!)。但是稍稍換個角度,自居見流露的也是一種普世的感嘆吧:愛,越來越困難, 是因為人越來越自私?只要獲取而不願意付出,這是越來越常見的通病, 不是嗎?(*搔頭* 我也有罪啊……)


一個男人對他所愛的對象敞開懷抱, 願意包容她的寂寞, 為她送上溫暖和陪伴,流行劃過夜空就是最動人的背景了。沙灘上坐著的戀人,可能暫時忘記了這個亂糟糟的世界,在愛情和彼此之中安身,腳下的柔軟沙灘和吹動髮絲的習習涼風是另一個小宇宙不需要理由的美好……世界?自私?算了吧……

可是我還是要有點掃興地說, 我在歌裡不但聽到愛情、流星和沙灘的美好,也得到提醒:愛, 是最簡單的困難(the simplest difficulty),在這個時代、在這個世界……而我要從自己開始努力,學習怎麼付出、怎麼愛~








Thursday, March 21, 2013

浮島想像

我在顛沛流離中
找到了它
那個大家都說地圖上依然消失的
想像之島
 
麻木的沙粒穿透
我拍打掙扎得從疼痛到麻木的枯皺十指間
攪拌眼淚流過我的足
被椰樹汲取了
成為放分
 
這座浮島空無一人
我怎麼不驚訝
匍匐的我早無人形
之聲息
只剩下哀嚎過後的沙啞

月光下
連成巨幕的黑影將我抱緊
無物也可堆砌出擁擠
莫非那些
也都是出自我的海草般糾結的血脈的
彌留渣滓


它在風平浪靜裡
撿拾到我
這塊隨著時間變形扭曲的
負傷之靈





我的故事鼻 A nose for a story: 女孩的心事

在这世界上, 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藏着很多的故事。
 
我从来不写小说,不是不要写, 而是写不出。可是,我还是很喜欢东看西看,发掘周遭可能存在的故事,因为有人的地方局有故事发生的机会,而故事内容往往是难以想象的。
 
我相信:一个生活中的情景、一个稍纵即逝的片段,都有故事的潜力。
 
最近,我就遇到了被我冠上了“女孩的心事”的标题的故事画面。
 
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大多还小,不是上幼儿园的娃娃, 就是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最近留意到一个年纪显然大一些的女孩,常常拿着手机站在走廊上,倚着即门口的墙壁或坐在外头拜访的椅子上,很专心的样子。有时候,看上去她是在专注地输入着简讯,手指动作飞快;有时候,我走过身边一瞄, 则是在玩游戏, 滴滴答答的声效带动了游戏者紧张的情绪。
 
别误会, 我完全没有多管闲事的意思, 也不是故意要偷看女孩在用手机做什么。我只是暗暗觉得有趣。尤其是有一回, 我不巧看到她用手机自拍, 那种少女带点羞涩和犹豫, 却不无追求甜美效果的坚定(我年轻过, 这一点可以算是经验之谈, 但是我的青春期没有手机自拍这件事QQ),用手机自拍方便删除不满意的结果, 可以拍到高兴为止。她拍了几张吧,然后发现我的目光,顿时露出有点尴尬的表情。
 
还以为这下子, 女孩定然对我起戒心,提防这个鬼鬼祟祟的邻居“阿姨”(我认了……),可是事情似乎没有那样发展。女孩依然喜欢神秘兮兮地在走廊上用手机,看到我走过,投以的竟是一种带点友好的“共谋”眼神——因为我目睹了她的一个暧昧仪式(?)而没有向家长高发吗?。我好奇的是, 干嘛不再家里翘起腿舒舒服服地用,反而窝在门口?是家长会干预, 或强行窥探其隐私?她一直在发简讯的对象是谁?一个心怡的男生吗?我的心里有着对少女情怀的浪漫幻想,以为那是所有少女都有的心情。

接下来, 我大概没有可能知道真相, 或许也不想知道。少女的心事以及她的小幸福与小忧伤,都留给她和时间慢慢经历吧。我只想祝福她,平安、快乐。:)



Wednesday, March 20, 2013

如果可以, 我要奢侈地活著!Live extravagantly!

【要先說明:我所謂的“奢侈地活著”, 並不是說我要跳入大買名牌、揮霍無度的物質堆砌洪流噢!買包對我的吸引力是在不大……致命的是買書啦!XDDDDDDD】

兩天前,我在麥當勞看書(坦白說是為了冷氣, 呵呵)時聽到隔壁桌談話的兩個女生其中一人說的:“其實我是passionate的,可是要養家……”語氣隱隱無奈。由於我真的是在專心看書(Alvin Pang的What Gives Us Our Names--好書!),因此絕對沒有竊聽她們說話的意思,只是這句話猶如突然出現的“刺點”(punctum),穿鑿我耳,擊中我心。
 
生活的現實將人拋入沒有選擇的mundane hum-drum是許多人心中的不滿吧,要糊口就不能做夢,要賺大錢就不可以沉醉在不理智的理想中。簡單明了不過的“道理”嘛,硬邦邦的……可是,那會否也變成了一個太方便好用的藉口,說是現實殺死了自己的熱情,是責任戕害了年輕時心裡的夢?
 
我一直想著。
 
此刻無業的自己,其實面對的是一個“快樂的問題”(happy problem),我有選擇。當然不是可以選擇完全不工作(蛀米蟲嗎?!No~~~),而是可以選擇的路有好幾條,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執行中或許需要一些expectations方面的調整,那也很合理哦!),夢想的達成在我努力可及的範圍中……(自知手腳短是事實,出點力氣伸展是必須啦)。也知道惰性會是一個障礙啊,所以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把握逐夢的機會,用心活出自己所要的生活。

然後就是要在能夠奢侈的時候奢侈地活啊!有餘地就適度地縱容自己一下吧!我不認為“適度”和“縱容”是衝突、矛盾的,反而是應該並存的,因為就算美食當前也不要一口氣吃撐自己啊,留下小命享受下一頓饗宴才是聰明“生活老饕”的智舉!
 
Passion lives in the heart that gives it  air to burn. In times and space of constraint, strive to keep that little flame alight and wait for the time to come for the torch to be ablaze! Live extravagantly...you only go through this life but once, no? :)
 
 
 
 
 
 

Monday, March 18, 2013

寫作於我是什麼?


我曾經想過(也說過):哪一天我不再寫東西了,就表示我的心真的死了。這絕對不是開玩笑,還是故作戲劇化,而是經過好一段時間的經驗和內觀後得到的結論。

打從十五歲第一次寫東西投稿到今天,十八年來幾乎沒有中斷過。每次提筆都是一次“出走”、一趟“旅行”,有時候甚至不知道目的地, 而是全情投入過程的一步步構成,一邊走一邊讚歎著沿路的風景,記錄著途中一景一物帶給我的激盪和撼動。

在寫作中, 我曾找到或遇見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也曾拋開或埋藏自己的一部分,以文字為某種掩護,或以文字搭建安頓心虛的棲身之所。哪怕是是飛升、沉淪、是墜跌、是迷失……有快樂、有沉鬱、有麻木、是亢奮……遁入寫作世界裡的我都在其中尋得一定的滿足於慰藉。

從很早開始,我已強烈自覺感性的需要獲得安置。隨著生命中的起落浮沉越來越多,不再單純只是清亮光明的心靈確實必須找到方法處理陰影和暗冷的來襲——我不害怕寂寞、痛苦或沮喪,因為有了文字文學和寫作,我便能夠懷抱這些必然經歷的生命洗禮,珍愛它們如我的髮膚骨血。

我書寫,是把每段我所見所聞所知所感的故事落實於字字句句中,很不完整但竭盡所能地登錄它們。生命的故事太多,感情如流沙也似浪潮,它們或許終將覆蓋凡夫俗胎的我, 但我自認無懼也無悔,並下了決心要持續收存那些流沙和浪花作為對於“活著”這件奇蹟之美的見證。

所以與其說寫作屬於我, 不如倒過來,說我是服從於它的。

不管是用紙筆書寫,還是利用電腦或手機(我在外通勤不方便掏出鋼筆和筆記本時有用手機寫“行動散文”的習慣)打字輸入的方式,我都堅持繼續寫/“寫”。可喜的是,要訴說的還沒有說夠,正如人生中還可以讓我感受的酸甜苦辣並沒有結束。我還有一息氣在, 就有寫的慾望和衝動;我還有一絲情感,就還有言說的內容和細節,寫出一篇篇文字,便是我肯定存在的方式。

所以“我寫, 故我在”,我愛文學的心跳,一直在寫作中規律地舞出脈搏……


Saturday, March 16, 2013

週四@美術館

剛過的週四,我到美術館走了一圈。

看著出自許多藝術家的創作結晶,有本地的新秀,也有海外的前輩,大家背景迥異,機遇大不相同,所受的訓練來自各門各派,因此在創作中採用的媒介、技巧和展現出的風格也五花八門。聯繫著他們的是一份對藝術的熱情與堅持——也是直接打動參觀者,並與我們取得共鳴的關鍵。

我喜歡一個人,悄悄地穿梭在展覽室之間,凝望一件件創意的成品:圖像的、物件的,甚至是光影或音效的。一個人慢慢地發現作品中的細節或暗藏的奧秘……亦或是,我一廂情願的解讀與詮釋,我也創作,對語言文字的裁選和拼裝、拆解和疊構,看似要比什麼抽象的藝術品來得直白、直接,事實卻未必都是這樣。

一個人走進展覽室,一步一步行過那些展覽品,記憶著不同作品的某些特徵、以及品味我對它們的感覺和印象。刻印在腦海中的畫面,結合了情感的酵素,留下一個個專屬於我的賞析檔案和美感養分。

飽餐一頓感官的饗宴後,我準備離開。外頭的陽光夾著大雨,我索性在美術館大堂的舒服座位稍作休息,讓剛剛接觸的許多有機會好好沉澱。


度過了美好的時光,雨也合作地停了。繼續上路,繼續過完很悠閒的一天。

Thursday, March 14, 2013

寫給在教育前線的朋友們


我很慶幸在我周圍的朋友中有不少優秀的老師。
在我看來,所謂的“優秀”不單指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成績如何優秀,更多是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用“心”。

昨晚看到以上的漫畫,畫面中面帶鄙夷、態度高傲的教育“專家”,在後面媒體的簇擁下闖入課室,來向老師興師問罪。課室裡沒有學生,然而課桌上都貼上標籤,例如“無父親”、“無家可歸”、“缺乏紀律”等——如同一條條加諸在孩子頭上的罪名。這些孩子犯下了一個個的“錯誤”,那麼老師又何罪之有?"What are you doing wrong?"充滿指控和挑釁的意味,漫畫家沒有讓老師有所回應,大概是將想像的權利交給看漫畫的我們,由我們為沉默的老師設想心中的對白。
 
八九不離十,那應該是無奈的吧。
 
首先,我必須坦誠我對所謂的“專家”是有些感冒的,尤其是那些drive by的大喇叭——不費吹灰之力來痛批準斥責在前線是敵作戰的教育工作者,還故作上帝之姿在孩子們頭上貼污名標籤,根本不願意嘗試了解問題背後的真相。學生素質不好、教師教法不當……教育體制的萬惡之源被“專家”團一筆帶過,草率地蓋棺論定。

再來,我要向為了學生付出心力和時間且無怨無尤的老師們。現在的老師真不好當,除了要應付課堂教學和備課批改的重擔,還要面對一大堆行政工作,被要求達到各種KPI (Key Perfoamnce Indicators)更是家常便飯。學生在學習上的各種奇難雜症靠老師來“醫治”、態度問題和行為偏差也要老師要來處理和糾正,顯示今日的教育工作真的不再是sfter school hours就結束的“簡單”差事。

站在教育前線堅守崗位的朋友們,你們真是辛苦了。你們的努力是為了培育德、智、體、群、美兼備的未來國家棟樑,又或者,只是很純粹地要教好有緣坐在你們的課堂上學習的孩子。無論如何,請一定要相信你們都是很棒的!!!

You did no wrong, if you taught with your heart and I believe, you do.

Tuesday, March 12, 2013

準備出發


最近心情又趨近“準備出發”的狀態了。
 
其實這陣子也不是完全不動地蹲在一個角落, 反而是慢慢地步步前進,用舒服的步調走著,體驗不同於以往的一種節奏。
曾經不小的情緒起伏獲得調試,雖然現在還是會有感動到潸然淚下或激動到爆笑不止的時候,心裡卻明顯地明淨許多, 能夠站在一邊客觀地觀看這一切。
 
準備出發,意味著我對自己接下來的方向有了多一點眉目,且更有勇氣踏出去探索未知。
準備出發,表示我能一邊帶著過去予我的記憶和教訓,一邊敞開胸懷接受新的刺激和機遇。
準備出發,證明我還有發現驚/喜的好奇心, 同時不害怕那會殺死一隻貓。

我始終保有持續搞鬼作怪的個性,樂此不疲,有時候或許讓周圍的朋友們有點頭痛。
我道個歉以後,依然故我,不好意思啦。^.^

出發往何方,行腳到哪處,走了便知道吧。

Saturday, March 9, 2013

最後一片綠意, 不要只在課本里出現!!

唸書的時候,曾經到過烏敏島(Pulau Ubin)露營,之後沒有什麼機會多去, 但是想到島國還保留著這麼一個充滿綠意的自然環境仍覺得安慰。
 
所以拜託一下,千萬不要把這個空間“發展”成什麼豪華水岸住宅, 好嗎?!
 
建公園不等於我們就有了很多綠地哦……
用建築物把整個島國覆蓋不等於我們就是發達國家……
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家園新加坡變成“富人的遊樂場”(rich man's playground),“好地方”都拿來轉化成賺錢的聚寶盆……
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怎樣的一個未來,一個什麼樣的家園,我衷心希望不是用鈔票堆砌起來的冰冷公寓或灰撲撲的水泥世界!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小題大做,還是杞人憂天,都沒說具體要做些什麼發展啊, 現在擔心什麼呢?
我只會回答:不早點關注,等到事情發生, 就太晚了……
最後一片綠意, 不要只在課本里出現!!

週末的貓在想的事——簡單與複雜的事


週末到來。珍貴的時光啊……
(不是廢話嗎。而且你又沒有工作……每天都週末嘛。)
((話不是這麼說,還是有差的……))

回到正題。

筆電邊一瓶冰咖啡,放一張黃小琥的專輯,開啟寫東西的思維和情緒mode, 聽起來會不會太刻意?
或許有一點嫌疑, 可是這些小小的儀式性的動作, 對來我說必須的。
也是一種規律, 是一種略略講究的浮誇……
幾個簡單的步驟,希望有助於容納一些生活的複雜。
那些覆蓋上塵埃的不安、噪鬱……那些黑到發亮的驚恐……那些壓在心底的厭倦和牢騷……丟不開藏不好,令人煩惱。
生活為什麼就那麼複雜呢???
問題加黑、加粗、劃底線,答案卻是隱形墨水寫的, 皇帝的新衣一樣。

Why why why???

我們的人生越來越複雜, 越來越沉重, 輕盈好像是做夢一樣遙遠。
週末到來, 有七天累計起來的家務要做、報紙要看、睡眠要補充嗎?
週末到來, 我們就已經開始哀悼它的“夭壽”?
什麼樣的策略有助於改變這一切啊,我常想。
昨晚翻搖滾樂雜誌gigs看到“簡單到足以容納所有生活的複雜”這句話,頓然有種被煞到的感覺。
除了是一條很酷的標語, 它更該成為一個思考的暗示吧。可以去想,貓生活裡有什麼可以丟掉的重量(體重嗎)和負擔(奇怪的想法嗎)……
從這一刻開始,喝著咖啡、聽著音樂,想想。

Friday, March 8, 2013

星期四@圖書館


在圖書館。
接近黃昏, 人不少。

是驚?喜?或許都有。

有人在看書, 有人在用筆電上網。當然,也有人在發呆。
在這個小天地裡,大家各取所好。
或者,是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有多一些人來到圖書館,就意味著到過的讀書風氣有望提升?

那麼單純地看問題,必然有人覺得可笑。

沒有小孩吵鬧、冷氣溫度適中、作為還算寬敞舒服,這樣的環境大概不會有人太挑剔了吧。偶爾穿金耳朵的翻書聲,還有更偶然的嘆息或笑聲——讓人想像不少, 是什麼樣的文字招來那些反應呢?是誰在享受著哪本小說的哪個情節?豐富、多元的可能性,在沉靜中醞釀、發酵,有可能引出的結果不可確知。

一些出現在這裡的人,此地也許不是他們的目的地。稍後的約會前有時間可“燒”,繞進圖書館吧,若幸運地找到角落做短暫的的逗留,何樂而不為?

他們會不會成為“過客-讀者”?與其呆呆地虛度時光,不如走到書架那兒揀一本書看看。如何選擇?方式很多:從最靠近的架子開始,隨意抽選,看看會邂逅哪一部作品,瞥見怎樣的風景;從腦中浮現的一個作家名字開始,由熟悉的取經入手,再看看能不能有另一番發現;還是到圖書館的“推薦書”專區,參考一下慎選之下的“好貨”。總之方法不止於這幾種,其實都看個人的喜好(和創意)。

不管醉翁之意為何,對於圖書館被善加利用,愛書、愛閱讀之人多半喜於觀之。再說,自己窩在這個空間裡讀讀寫寫,也希望更多同好也來共享其中樂趣。

這個愉快的星期四,在圖書館沉浸在撰寫小文的輕鬆學、愉悅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Sunday, March 3, 2013

人文教育:育人樹人,不是生產機器

統計數字騙不了人:這20年來,選修英國文學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跌幅驚人。
 
因此,作為一個科目,英國文學重要嗎?今天《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中的相關報導中, 有學者陳述了觀點, 並提出了支持本學科的教授的種種原因,羅列出這個科目的“價值”(服膺一般人對“經濟效益”的信仰?)。
 
可是,怎麼慷慨激昂地發言都好,論者都不得不承認力挽狂瀾比登天還難,除非從最高層掌控人那頭肯定英國文學這個學科的意義和價值,發下指令“拯救”它才可能成功地扭轉乾坤。
 
文學科被認為難讀難考、缺乏“實際”(經濟)價值的說辭,大家已經很清楚, 我也不想贅述。但是要不厭其煩再次強調的還是,透過多元的作品的研讀,加上老師的引導和進一步推介,文學能夠為學生打開視野之窗,不但有助於培養他們在語言、美學等方面的鑑賞能力,更能夠起熏陶的作用,在人格塑造方面也有不小的影響。
 
正如芝加哥大學Nussbaum教授所說,忽略人文教育的氣勢如果持續下去,全球各國的教育體制將只是在聲場一台台人型機器(機械人!),而不是在培養有能力為自己思考、對傳統提出批評和深刻體會他人生命經驗的獨立個體……文學可以帶給學生的益處,正是隱形、潛移默化的柔軟和堅韌……
 
試問:育人樹人,難道是為了製造機器人?!

Saturday, March 2, 2013

閱讀~旅程始末

 
今天第一次到位於丹戎巴葛的書店 Littered With Books書店去逛。那是一家很有特色,氣氛甚佳的書店,各類英文書籍琳瑯滿目,站在哪個書架前隨意翻閱書冊都可能邂逅有趣的收穫。朋友提議上二樓看看,而以上的引言就是我在拾階而上時jump out at me的。
 
“作者將書送上其生命的旅途,完成它的是讀者。”這個說法精當而迷人,適切地凸顯了一部書的生命力,不管它是虛構或紀實, 無論書寫它的語言是什麼。這當中恐怕免不了“作者已死”(Death of the Author)的意味——任何作品的“完成”都依賴讀者通過閱讀所做的詮釋。坐著寫好的作品輾轉來到讀者手裡,便由讀者延續它的生命——靠想像、玩曲解、畫蛇添足、加鹽添醋……可這也是閱讀的趣味所在嗎?讀者操弄手中大權,在家中威坐反動書頁便叱吒風雲……想著都覺得爽快。
 
書店之行非常滿足、愉快,下次一定再回去這家好好泡在書堆裡,享受我的閱讀旅程!
 
 

請處理問題,好嗎?

今晚搭乘地鐵回家時,遇到令血壓飚高的狀況。
 
一對夫妻推著女兒上車,那孩子看來有四、五歲大,身穿托兒所的Polo-衫。沒過多久,她便開始嚎啕大哭,口中不斷重複著:“給我電話……我要媽媽的電話啦……給我給我……”父母親顯然有些難為情,父親便對女兒推說媽媽手機沒有電了,回家再玩蛤蟆云云,可是女兒始終不買賬,還抬高聲量、拉開嗓門哭喊,疲勞轟炸式地重複一樣的要求,幾乎聲嘶力竭。
 
這時候的爸爸企圖借助“群眾的力量”,說大家都在看你了……還哭?小妞可不管,繼續發著脾氣、使著性子,一直使勁蹬腳揮手。在一旁的媽媽由始至終一言不發,鐵青著臉,任由孩子哭鬧。四周的乘客,有的竭力做若無其事狀(卻在斜眼偷瞄那一家人),有人面露無奈表情, 有人走開……

我很好奇,這對父母要如何解決問題啊……

十分鐘過去,那孩子不見疲態,還是中氣十足地重複一樣的要求(不煩哦),聲淚俱下(全部的力氣用在這個上面)……爸爸被鬧得無計可施,掏出自己的手機給女兒,誰知道小妮子根本不領情!“我要媽媽的……媽媽……電話……”

從戲碼上演到我下車(不等於“戲”演完了><),接近20分鐘的時間啊!跨步出車廂,身後還是“嗚嗚嗚……”的哭聲。

令我不解的是這對父母和對自己的小孩鬧情緒的狀況那麼束手無策,而且就算是有注意到旁人的目光,也似乎十分無可奈何,只能任由情況失控。一味讓步最終也不能夠解決問題。可是問題既然發生了,就應該處理的, 不是嗎?

小孩無理的哭鬧, 認為這樣就會“有求必應”實在是要不得的行為。父母絕對有責任從小教導子女正確的行為規則, 而不是姑息放縱,任由他們恣意妄為。公共空間是人人有權使用也有義務維護其良好狀態。現今社會,似乎有越來越多不被管束的小朋友出現了,他們的各種吵鬧行為足以對在場的人構成干擾,這個父母難道不知道嗎?

有問題, 拜託處理一下吧。孩子不教好,長大了是會吃虧的,這個道理不難懂吧?






Friday, March 1, 2013

在這島國,文學總必須掙扎……?


今天讀到兩則和作為中學科目的英國文學在我國越來越不被學生重視的文章
(其中一篇為:Irony of literature's decline),不禁相當感慨。


情況大略如此:大勢所趨,近年來中學生普遍上傾向於選修他們認為能夠靠知識的死記硬背考取高分數的科目,如地理或歷史,而對傳統上更重視分析(針對文本)和個人意見的英國文學望而卻步。選讀英國文學的學生人數顯著減少,引起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擔憂,害怕這一門人文學科會在功利主義的排擠下走向更邊緣的處境。

在成績至上、以學業成就為中心的環境裡,誰有功夫玩文學的文字遊戲呢?徜徉在作品的字裡行間,未免太奢侈、太理想化了, 不是嗎?而且一到考試便要洋洋灑灑地大書特書,效益遠比不過付出。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啃/吞?這樣怎麼考取特優?

我們讓下一代經歷的“教育”真是這樣一回事兒嗎?

我國資深政治人物,已故的吳慶瑞先生說過:

I think this obsession with getting outstanding results in the Cambridge examinations is a very bad thing. After all, much of what a boy or girl learns in school – history, geography, mathematics or chemistry – will be forgotten in ten years’ time. What is the point, therefore, of all this effort?

吳先生的意思不是不注重追求好成績:學生在課堂裡學習,他們的責任就是要掌握好必備的知識,這樣才有能力在將來自力更生、貢獻社會。可是成績就是一切, 就是終極的目標嗎?吳先生又說:

Going back to the reform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part from greater stress on the physical side of education, I think there are three matters or aspects of education which have been neglected in Singapore,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over-emphasis on examinations.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1) creative imagination, 2) character, 3) moral values.

具有創意的想像力、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是任何教育體制應該授予學生的,因為這些才是他們終生受用的東西啊。每一門科目著重和強調的訓練都不一樣,正如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一樣,要均衡攝取,才可確保健康。語言、人文與數理等科目的重要性不分上下,同學們都應該有所涉略。在國策的“護航”下,母語是必修的,然而像現在陷入困境的英國文學則是可有可無的。

我必須承認我有私心,因為回憶裡上中學時修讀四年的英國文學課的經驗是相當不錯的,連同高中修了六年的地理,也挺享受的。文學和地理帶給我的學習刺激並不一樣,大略分為感性與理性兩方面的刺激並不為過。文學課裡老師分析文本、帶動同學們討論和搬演片段(我記得自己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偶都場面中“死”國, 呵呵)的部分都十分有趣。我不敢說在那個稚嫩的年齡段接觸到的東西是啟發我日後走上文學道路的動因,但是我想我在文學課裡尋得了發揮的空間。

這幾年來,令我憂心的總是中文教育在島國的命運,華文文學就更不用說了。想不到今天,連英國文學也遭了殃,碰上“難讀難考”便被冷落的命運……是文學, 在這島國就必須苦苦掙扎嗎?是文學注定要被成績的瘋狂追求打敗嗎?

多麼殘酷的現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