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Sunday, August 31, 2014

途中

 
忘了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要求自己多花一點時間和心思留意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
 
每天都會走過的路徑,再熟悉不過的草木和景物,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但事實並不全是如此無奈的吧。觀看的角度可以做出調整,詮釋所見的方式可以作出新的嘗試。我想, 就如我們容易被燈光吸引目光, 卻可能從來沒有細看散發光亮的那盞燈。那可能不過是極為平凡的一盞燈,而且因為總是隱身在耀眼的亮度之後,而不被重視。可是, 在暗夜返家途中,它是被我需要的光明使者。
 
當踏上任何的旅程,途中所見都可以顯得精彩、動人, 關鍵就在旅者個人的努力。就算不是甚麼令人興奮的遠遊,當中也可以隱藏許多潛力,不挖掘出來, 就是浪費了。

天天會路經的,更不該一直視而不見。
 
 

Tuesday, August 26, 2014

耳邊流過河的夜晚


我由衷感謝youtube。

遇到腦子裡的音符不斷、歌單爆炸的時刻,想聽一首接著一首的個歌曲,未必是有什麼順序或理由的,可以十分跳躍混亂地,就是任性地要聽個痛快淋漓。

加上我的聽歌品味似乎停留在時人會覺得是“古早”的時代,現時今日的流行歌曲我總不太聽得入耳了。無關優越感不優越感,而是早些年的作品撼動我的程度太難忘,還有我的靈魂也許是偏老的。

跳來跳去的聽歌訴求,依靠youtube的大量MV庫存來解渴解饞解救。
搜索一下多半會有一些供選擇的結果,聽著,或許還跟著唱個幾句(其實更多是整首)……還有,連續聽個三五次,讓歌詞灌滿心懷醉暈好了。

如今晚的歌河氾濫,從香港聽到台灣, 從女生聽到男生,從80年代聽到90年代……河水一時澎湃、一時溫柔,全由音符推波。中文、粵語、台語的浪潮陣陣來去中,耳朵在聲的浪潮裡浸泡、浮沉。

像是此刻在聽的:



(無法不跳到昇哥這邊就對了……)

Monday, August 25, 2014

憤青


好幾年前在台灣看過的一部電影《一席之地》,特意獨行的搖滾歌手男主角莫子說:
『沒有掌聲,也沒有噓聲,那到底是怎樣?』

對社會充滿憤怒,意圖用音樂表達對生活的不滿,很典型的『憤青』(憤怒青年)的表現啊。
我也要當憤青,因為我覺得我的生命里也有要點燃的理想性的fire,我認為。
文學、藝術、夢想等等等的東西,對這些一直抽象但絕對存在的概念之追求,是我很想做的一大串事的概括。
可是,當憤青,恐怕也有expiry date吧?
我想我還是沒有勇氣(或資本)去憤世嫉俗一輩子,我真的會老, 一個又老又還很憤怒的平凡女人——what is this?!

很好笑, 因為感到很無奈。
有時候想這些事, 實在很容易『空悲切』呀~
我的血脈還是一個不太勇敢的知識分子的品種,恐怕難成大器。
我是說, 當『憤青』這方面。在跌入時間的深海以後,或許甚麼浪漫的憤青情懷都沒有了,剩下的就只有『惱羞成怒』的那一塊了?

Sunday, August 24, 2014

事發當下


生命裡,總有不斷發生的事情,其中不免有一些是我們抗拒的。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無法預測和控制它們的到來,感到無助、困擾,甚至沮喪。

這樣的反應,很正常, 但不健康。我想說的是,事發當下,如果只是一味百感交集的話,浪費的其實是反應和處理的時間。

而且, 還可能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 且於事無補。

事發當下,允許恐慌或憂懼模糊視線、癱瘓行動絕對是不是明智之舉, 說是不由自主,更是對自己應負起的責任的推搪。在大可能亂陣腳的時刻,盡力趕快穩定自己,重拾控制權和信心,永遠是當務之急(眼淚忍住事後再流吧)。在無事的時候自我提醒,做一做必要的心理準備,以求在下一次的突發事件再來襲時,自己的反應可以是比較正面和積極一些的。

即使沒有變得完美的可能, 也要爭取進步吧。






Friday, August 22, 2014

心的逆反慾


說到叛逆,大家應該容易想到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吧。

如脫韁野馬恣意奔跑的心, 抗拒被束縛、牽絆,想往哪個方向跑就往哪個方向跑,不知畏懼是何物。正因為芳華正盛,渾身便是勁。權威的阻攔與喝斥,只被當做耳邊的風吧。

逆風之舉,露出的很容易被認為是無比誘人的率性。

長了年紀、添了年歲, 就不適合了嗎?腰圍線條變粗、腦細胞數量減少,心,也疲倦、怠惰了?若還有一點逆行的慾望,恐怕要持續也是相當大的挑戰。

可是一些難以想像的事情, 還是可能發生的。不算什麼“奇蹟”,卻是連自己都可能有點被嚇到的發現——我的心, 還明顯感覺得到逆反欲的激盪。

不, 那不是要對某個對象採用暴力的對待,或許什麼激憤不平,相反的,它是平和安詳靜謐的。這裡的“逆反”或者更貼近一種歸返的概念,轉身不再繼續這個方向的行進,改變方向,朝另一個目的地挺進。去尋找、去揭開一些渴望遇到或找到的什麼…此刻好像說得不深明了,因為心裡可見可感的還在慢慢清晰當中。

“不再繼續這個方向的行進”,這大概是最肯定的sign了。我必須做出逆行的動作,這是越來越強烈的內心呼喚。

對自己說:拭目以待。




Thursday, August 21, 2014

别让“习惯”变成麻木


今天看了刘墉的一篇谈习惯的文章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生活举例——有些夸张搞笑、有些真切实在,说明把习惯看得太习以为常是可能带来我们想象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悲剧。

这真的是看起来简单而直接,却常常被忽略的事实。

惯性的生活操作、惯性的思维模式, 太容易让人麻木了。久而久之忘记一些事情或许还存在其他的观看角度或可能性,一味用一种速度或一种手势去处理,然后思想也跟着僵化。

生活里总是有不曾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机械式地活着,日复一日,且完全不认为有什么改变的必要。也许,已经麻木的他们不会遇到什么严重的后果(其实多数应该会平平安安地终老),可是谁知道在这个改变的步伐越来越快、突发的变数越来越多的时代,允许自己失去灵活变通的能力绝对是不明智的。

读完短文,莞尔连连之后,也不失为对自己的提醒。在培养习惯或惯性地做事、思考时,还是得保存警惕之心,准备随时检讨和作出配合客观条件的变通。



冰桶挑战vs同理心


最近,冰桶一词在全球急速升温;以为渐冻人筹款为名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Ice Bucket Challenge)更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事实上这项突然流行起来的为ALS患者渐冻人捐款的慈善秀,从诞生至今不过大半年寿命,最初虽然系新西兰一家癌症协会的临时起意,成为网络流行,却始自电视秀场主持人马特·劳尔。第一位接棒的是一名高尔夫球手,此后虽然有许多普通人参加,但大红大紫的都是盖茨、扎克伯格、詹姆斯、贝克汉姆、杜兰特等名字,固然起到了一定的慈善宣传效果,却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以名人狂欢富人炫富眼球秀的印象(节录自中国新闻网《冰桶挑战已成买椟还珠》一文)

                谁将是下一个接受挑战的名人或巨星呢?他或她还会点名要什么人接力?“冰桶挑战迅速地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引起关注, 但是它是否真的增加了人们对于渐冻人面对的身心折磨的同理心呢?冷眼观察近日的事态发展,我不禁开始质疑起来:病患经历的具体痛苦,不可能是一桶冰水浇灌下来所能够带出的,加上活动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名人参与者身上,很难不失焦。

所谓的同理心,太细腻也太沉重,其实是很难真正构建起来的。加上可能想借助这个广受瞩目的活动提高知名度、突出自己善长人翁形象的政客、名流、艺人等的声色效果,很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整个冰桶挑战会不会就沦为另一场可悲的娱乐表演呢?有头有脸的他们冰水浇头 后又点名要他人接棒,意义有多大,吸引了普罗看官的眼球后, 又怎样?

在这个噱头得越来越出奇制胜的时代,乱象的层出不穷,对于纯粹的同理心的培养,恐怕只有阻力。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傻劲



最近,我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看到朋友转贴的一则本地新闻,说是有一位男士在自己的住家外设置了一个迷你“图书箱”,箱子上写着 “Take a book-Leave a book-Enjoy” ,里头放了一些书籍,鼓励路人来选书看书,他们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书, 让其他人有机会阅读。乍看这则新闻,感觉惊喜,也很佩服这位采取主动的仁兄。他的用心会否取得成绩,有多少人会被触动而跟着推动这项 挺阅读的爱心事业不得而知,但我还是乐见它的出现,并期待它的影响力逐渐扩散。

在岛国,如此的一股傻劲,无疑很清新。

其实,这个形式的图书交换 (book exchange) 在国外已经不罕见,我在网上一搜, 便查找到一个名为Little Free Library的非营利计划,它可以为有意设立自己的小社区图书交换点的人打造简单实用、收费合理的图书箱,或是提供自制图书箱的设计建议。有心分享阅读的喜悦,并愿意相信自己的小小努力可以带来些许的改变,或者真的让一个、两个、三个……匆匆赶路的人短短驻足片刻,打开图书箱淘宝;还是更进一步地,慷慨地为图书箱贡献出自己的几本爱书,作为回馈和分享。

由傻劲带来的温暖,能够持续多久,答案不是关键,它的发生才是重点。

接下来, 我又好奇地在网上搜了一下,阅读了一对伊朗夫妇在首都德黑兰,利用一台德士经营流动书店的创意点子。做生意不是两人最关心的重点,他们最希望的是乘客能够在搭乘他们的德士时度过愉快、充满书香(两夫妇将德士内部进行了精心的改装工作,陈设出售的书本)的通勤时光。

两人如此执着进行了有五年之久的这个Books on wheels 梦想计划,背后依靠的也是动人的傻劲。我也默默祝福他们,能够坚持下去。

Monday, August 18, 2014

假情, 戏才真



有时候真的要佩服那些爱演(碍眼)的人。
他们演出的戏码是剧情片中的佳作,情节精彩绝伦,杀伤力令人耳目一新。

看过几次的演出,我得到的结论即是:戏要真的(厉害),情就要够假喔。

假情才有真戏, 要推出真正击败观众的想象力的精湛表演,还真是不容易啊。可是这样的人才还是大有人在的,很不幸地……

爱演、能眼,且绝对不觉得自己碍眼。

把剧情操纵得淋漓尽致的天才演员,小小施展手段, 便可掀起滔天巨浪,再一反手,又可遮天驯海,仿佛之前的一切都不曾发(咦?)。

被牵扯入戏者,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上什么时候被悄悄系上了提线,接着就被操控了。完蛋了,你也必须假情配合, 才可能生存到戏码结束吧?还是,很快就成出局的跑龙套的?

真正的一岀好戏,满满的虚情假意,你,演得好吗?

Sunday, August 17, 2014

暗灯


夜间行路,遇到一盏暗灯,大概如同得到一丝安慰。
既然是一丝的安慰,就不可能永不熄灭,存在的时间不长,得看人懂不懂得珍惜那些短暂的片刻。

暗灯能教会人如何感恩。

暗灯,就算它并不特别明亮,也总在抬头才看得见的角度。因此要感受到它的点点温暖,人还需要先改掉只是低头看路行走的习惯,至少偶尔,抬头看看。抬头看到的暗灯,一定是异于地面的景致,还有那个抬起头的动作, 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姿态。

有时候要求自己去特别留意暗灯的存在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觉得意识筋疲力竭的阶段,还会走都偷笑了, 不是吗?可是正是因为这样, 才更需要培养一个习惯, 要自己多么辛苦也要挣扎着抬起头,让眼睛在黑暗里触及光。

即便在如何难熬的时光里,也不要以为光消失了。


Tuesday, August 12, 2014

記住一顆星星的名字


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走了。

我記得在求學時代看過他的好幾部電影,記得自己非常喜愛,也相當敬佩這位才華橫溢的實力派演員。知悉他在家中了斷生命離世的消息,只有“震驚”二字可以形容我當下的感受。

實在不想多去挖掘他輕生的理由,還是沉溺在談論逝者“笑中帶淚”的一生的交情感傷。人已經不在了,如他的遺孀所言,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回憶羅賓·威廉斯曾經帶給觀眾的歡笑以及美好時刻。

沒錯,他的喜劇演出,引發觀眾的連串笑聲,讓人陶醉其中,忘愁忘憂。中哦你覺得他惟妙惟肖、詼諧逗趣的表演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笑將“瘋”範,是真誠的,而非流於皮相的“表演”。

而真正讓我細細體會到羅賓·威廉斯電影的動人之處的,還是他在劇情片裡的角色演繹,尤其難忘者是《死亡詩社》(台灣譯名“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和《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兩部都是和教育有關的電影,而且都給予了威廉斯很大的發揮空間, 讓他放手詮釋出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自己、鬆開束縛、在身心靈三方面得以著裝成長的良師角色。

不必重看整部電影, 單是回味幾個關鍵的片段, 還有威廉斯雋永的台詞,便足以催淚。唯有入木三分的詮釋,才能夠蘊含足夠的感人力量。不必大書特寫其奧妙,心靈曾被這些片段叩問過並有所回應的,自然會明白。

我會記得如此的羅賓威廉斯,這樣的亮點匯聚而成的星體,隕落了,仍留其名。








Tuesday, August 5, 2014

感應失靈

某天上班途中走進購物中心使用洗手間,發現感應式水喉都發生故障,出不了水,只好到隔壁的茶水間洗手。

那裏用的是傳統的水喉,突出感應式系統失靈時的可靠。身後一位女士用英語喃喃道:“還是別把所有的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啊 (don’t put all the eggs in the same basket)……” 妙哉。

一個小小的生活示例,一個簡單的感應失靈事件,看似那麽微不足道。被當作那麽理所當然的感應操作,揮揮手就有水可用的功能,失靈時帶來的卻可能帶來不小的干擾。沒有幾個人會想到感應操作這件事會發生故障——沒感應了。

失靈的感應,可寓意生命裡不時會出現的狀況。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 也可以是擬定的計劃遇到波折, 不得順利展開……the connection is broken,什麼關聯被截斷,雙方的接觸不能夠持續下去,怎麼辦?怎麼辦?

這時候最好還有可以回歸的備用方案吧……一些或許被視為“傳統”的處理方式,不怕它顯得落伍,關鍵是它可靠。在感應失靈的驚慌失措裡,能夠助人回复過來並安然度過的,就是最強大的backup了。

我總必須提醒自己不要對與任何人事的感應式為理所當然,以免在失靈事件發生時亂了陣腳……





Monday, August 4, 2014

任何一場“回顧”,都需要慈悲之眼


其實我有點害怕幫人做“回顧”。尤其是需要盤點成就、得失,將焦點放在一段段光榮史上里程碑整理。回顧那一些當年勇和舊日強,因為原來要做好這工作,太需要慈悲之眼了。

慈悲,才會寬容;寬容,才能包含其實不太完卻因為要完成一場令人感懷、撼動的回顧儀式。

我也不是不念舊、懷舊的人,只是在被要求不得太苛刻或嚴厲地進行替人做嫁衣的工作,把對象的光輝歲月拿來做有模有樣的堆疊,我總
容易懊惱。

這一筆有那麼值得一記麼?那一段真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瑣碎的細枝末節,被當作碎鑽,而非塵屑,鍛煉我的耐性啊。別人眼裡的寶貝,怎麼看出價值,讓自己終於心悅誠服地去擦亮它、突出它,都讓我體會到所謂的“慈悲”。

歲月對誰都一樣無情。時光荏苒,多麼壯闊的城堡都有塌下的一天, 如何雄偉的架構也會經歷解體,想要保住一點稍稍帶著餘溫的記憶,沒有錯吧?那些記憶真的都要滿載意義、深邃動人嗎?還是記憶的主人自覺溫暖滿足就夠了?

用心去感受一下, 多往感性、柔軟的方面想一想,慈悲之眼也就慢慢打開了……



Saturday, August 2, 2014

主場側記——簡述我的馬來西亞海外書市出差觀察


這趟出差,讓我第一次走到一個書展的『幕後』,得以一瞥大門大開、迎接愛書人潮前一個團隊同心協力完成諸多瑣碎、累人、複雜的準備工序的場面。

台前的亮麗,完全依靠台下的功夫,這是很common sense的。大家卯足勁兒準備,肯定有所期待。鄰國的書展規模要比島國的大,踏入會場的第一個想法即是:這麼大的場地, 真會擠爆嗎?場面會是如何?

在活動正式開始的前一晚舉行了開幕典禮,結束後同事說,有時間讓我去做pre-opening shopping(收銀處為來賓特別多開半小時),那還等什麼?我當然火速奔向早前就盯上的台灣館展區,快手快腳地抓了想買的書,過了先購為快的癮。

第二天再到會場, 真的大開眼界:一早前來購書的人潮可觀,而且許多看上去都是有經驗的『過來人』,不但純熟地拖著主辦單位提供的購物籃(後來我有機會和陳芳名、郭強生教授聊幾句時, 他們都異口同聲地感嘆:『第一次看到人用上市場買菜的方式逛書展!』說實話, 我也是第一次,傻眼了……)。,甚至有人帶來行李箱或自家更大的購物籃,足見購書熱情。這應該是島國不會看到的景象吧。人擠人穿越全場,看到那麼多專注挑書、看書的老老少少,心裡頗感動啊。

由台灣文化部支持的台灣館大概是最星光熠熠的了。見到我熟悉的作家令我欣喜,能夠和他們進行簡短的訪談更是榮幸!這是工作上最棒的部分了!要感謝幫忙攝影的同事一直把我往前推,讓我『假公濟私』,可與老師們拍照, 呵呵。

(只有一點讓我掛在心上有些疙瘩的。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女士在台北的一場展前記者會中說到:『若語言和文學是一本“護照,馬來西亞就是台灣的鄉土,而馬來西亞讀漢字的人就是台灣人的同胞』,乍看讓我感覺有些文化優越感的陰影存在,只是不知道這會否只是我個人解讀的偏頗?)

沒能待到書展結束便必須回來工作,有些可惜。然而,有機會匆匆『到此一遊』已是值得慶幸的機會。希望以後還能夠多走訪一些書展,體驗不同地域的人文氛圍, 增長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