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8

留医忆事——“休养”篇



  留医一段日子后,脑子里对日期的概念不免有些错乱。即便经过几番提醒,仍有迷糊之处的状况,让我不免怀疑是自己主动放弃了对今夕是何夕的掌握。也没有什么大碍吧,反正医生也给了一串病假,让我多休养。
“休养”是一个与“元气”挂钩的概念。我的“元气”原来就很多吗?对这点存疑。我并不是天生活泼好动的类型,反之,我所处的更多的是静态的存在。“休养”养的是一口气,让自己可走更远的路的气力。
我小时候经历过多病之身的磨练,而我始终是放不下上学这件事,即使有医生给的病假也闲不下来,爬起床来摸东摸西也是有的,这点常令我挨骂(家中长辈觉得我太“多事”),现在则不同,尽力配合着不乱动,想说就让乱七八糟的身心失衡有机会修复吧,都说生病是健康给人拉警报的做法,是再清楚不过的沟通了。有“经验”的我对此还不明白就真是该打的了。
只是,对于“休养”,我仍有些不太配合的保留。很多时候在病床上不要胡思乱想,这是很多人的劝告,但何谓胡思乱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想一想某些事情是不错的软性刺激(思维的调剂),只不过要提醒自己的是不要沉迷其中,毕竟已过的往事不能回头因此耽溺也无意义,未竟的一切仍在发展中,雏形不定,结论更不明。一切的前进或后退都有定律,强求恐怕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休养”便是放下无谓的牵挂与奢求休息。我想是吧。呼吸得纯粹、思虑得简单,不多附上重量。我可以做到的,我想。

(已无大碍,静静不让人担心就是了。)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8

<致内心之声>(刊于2018年8月28日《联合早报·副刊》)

在阳光下突然觉得冰冷,打开思绪的大门,企图应对处理迥异的处境。心底荡起一把声音,轻柔却坚定。叙说的内容庞杂多样,波澜起伏,却声声回应生活的种种经验感受。要调试体内与外界的“温差”,要求自己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是过去试过的好办法
活着,空隙的未必填满


有一些空洞
留下并不算遗憾
不等于感伤


那些空白的页面,看起来并不凄凉或寂寥。从书房里翻出好多本各色各样的笔记本,翻开来看时发现一些只不过写了零零落落的几页,一些有道一半,还有几本写满的。被填满的都是旅游时的旅途journals,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所见所闻所感,有在飞机上的思绪, 也有路上的夜晚在落脚处或白天在咖啡馆、博物院或者什么停歇处的书写。习惯每次旅行都带上一个本子写点什么,但是没有硬性规定自己要像在做作业一样完成它。一如生命中的某些情境, 未必都要填满才算数,留着的空白、空隙不是eye sore的问题,而也许是必要的弹性留白。在昨日的进行中,谁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填写明天的一切啊,过度责难自己是没有意义的。笔记本承载了我的喜怒哀乐,让我登录文字的足迹与舞步, 意识的流动成河成云成路……选择某本记事本,可能是因为封面的颜色或设计,也可能是因为内页线条的宽度。总是只要感觉对了就会跟我上路,陪着我经历生命的冒险。一些时候,挑出记事本来练字,尤其是钢笔字, 想到什么写什么,惬意也随意,留下不经意的空白,看起来不那么拥挤局促,心里也是比较舒服的。会不会接着继续填写空页,有时候看情况(更多是看心情,我的任性不太环保),但是我有回头阅读自己的笔记的习惯,在一段时间后带着好奇心重新造访可能搁置了好久的笔记本,重温内容,试着回想那潦草或歪扭的笔迹背后有过怎么样的心情牵引。墨色沾染的地方,对比空荡荡的部分,充满因留白而获得了定义,时间写出诗句般的际遇也需要铺展的空间啊,我感念这一点,因而对待笔记本也是宽容的。写得密密麻麻的某些记录浓缩了很多的心绪,拆解起来有一种有趣的纠结感,省思起来也颇有引发感触的撼人力量。未必填满的空隙也许是to be continued, 也许是悬空的抽象结局,宽容待之,收获可能在那之后才会悄悄显现,又或者没有,那大概也没什么关系吧。轻抚笔记本们时总想,我还是要感激有书写的机会的。


新路踏步


前行时刻里
新路径带来心意
终点也精彩

进行式有不同,同样的事做起来也可能有不一样的感觉。搬了家,上班的途经也有改变,摸索时间的规律,心情跟着散步调适。差别不大,但是仔细体会还是有些不一样,或许是更好了,我愿意这么相信。在生活里不就时常发生细微的变故,训练人的应变能力?那么,自行寻找一些可以刺激生命的东西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都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一步一脚印踏出来的出路带来怎样的结果,期盼往往使人兴奋,不是吗?在不停改变的命运轨迹里,人有时不免觉得自己是无助的。或许要求推动进展所需的过程正是予人成长滋养的重要途经之一。新路径上可能有不曾见过的花开,花落的淡淡忧伤亦是一番体验。还有旧有的路走麻了的腿,也可在新一轮的催促下重新恢复感知的敏锐。疲倦的心,我听过它呼唤我换个方式成就生命的抵达,不算什么开天辟地似的改变,求的只是让心跳有稍微不同的节奏。Stepping to a different tune 有时候需要勇气,鼓起勇气不是最难的,持续才是挑战。走在之前没有走过的路径上,自己仿佛换了个人一般,那份大胆更要从心底被挖掘出来。一个脚印一个希望地拼凑出万里之行,一个印记一个期盼地构成一块地图。地图是有迹可寻的标记,上头路径分明,现实未必那么黑白显著,清楚明了,这也是趣味所在。

自己的森林


迷失的一切
终究会有相逢时
只要相信着


我在网络上看着村上春树小说的句摘时,读到了他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到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 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一片森林的想象,予我极度神秘的感觉,深度广度都不好估计掌握,许多的不确定性潜藏其中,待人发现。森林里一片湿冷阴暗,只有几处树冠不那么密密实实地交织时露出宝贵的天光,哪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兽在这里头生活呢?这些是记忆构成的生命体,生猛或沉寂,一一等待着宿命似的与我相遇……或许我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走进这座属于我的森林,在安静的空气里只听得见我的呼吸,吸入吐出的节奏是活着的标志,也让森林里的任何生命知悉我的存在。但愿我们能相安无事,但愿我们的重逢是愉快和平的。又或者我实在没有真的走入过我的森林,当然它必定还是存在的,在一个特殊的次元傲立着,它不依赖我的到访得到滋养,它只是守护这我大概已经遗忘或忽略的点滴记忆,让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化作春泥。“自己的森林”说起来不无一种很grand的感觉,仿佛无限的冒险经验在等着我去开展和体会,成长和成熟等着发生,我的五官要记得开放以接收那个空间的赐予。在现实生活里走不出的钢骨水泥城市也早就被比喻为森林,可是我不喜欢啊,灰蒙蒙沉甸甸的气场使人身心容易疲倦,还是不定时进入一座自由如神话世界的森林来的有趣。或许, 我和某人还能够真的相遇其间,在心灵的世界里一同走上清爽的一段路?所以我相信一座属于我的森林的存在,那份希望,最美。

血月心事


抬头看见它
久久一轮的红晕
印记着时间

当天,我并没有特别留意许多人谈论的blood moon天文现象,却不免被脸书上洗版的月亮照捉住眼球。有朋友利用比较好的器材捕捉到了非常清晰的月影,更多人也是举起手机拍摄,打卡似的,留念吧。像是出自科幻片的狼人之月,魔幻色彩浓郁,说真的是稀有倒是没错。“举头望明月”出现了不同的含义、酝酿出不同的心情,兴奋感大概是多数人心头的首选情绪。我想, 亘久存在的月亮以不同的姿态面世,以它的光芒诉说着一个与一个故事。 高高在上的它必定见证过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作为时间的忠实证人、空间的永恒旅者。血红色的面目不陌生于它,所谓的“千年难得”不过是a piece of cake,魅惑人的红晕是冻龄的美好,久久没有褪去影响力。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月娘还是秘密,当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壮没有运气捡到她的嫣红脂粉,却也无法证明传说之虚。或许我这种个性的die hard 浪漫主义者就是偏执地坚持一定有月娘的存在,血月便是她用脂粉开的玩笑啊……久久一回的“奇迹”予人期待的动力,让人在一次次的抬头张望里盼望着惊喜,生命里不就需要如此的给力之源吗?觉得有趣的是,网上有些网友借血月出现的契机开始许愿,留言写下温暖的祈愿,读着读着觉得颇温馨动人。Why not?不管灵验与否,趁机散播一些温暖的能量还是值得赞许的行动,在纷扰的世界里不忘记保留古老月光一般纯洁明亮的认真和天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感谢一轮血月带来的这些想象和心情, 即使我没有特别关注或追踪,心里对它,还是有些不为所知的依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