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hursday, October 30, 2014

咖啡杯裡的風暴


最近島國媒體報導了這樣的一則新聞:一名女學生不滿星巴克咖啡館職員在她離開的三十分鐘裡,清理了她以及和她看完一塊兒在那裡溫書的朋友的東西。佔據座位溫書的年輕人將負面情緒宣洩在臉書的帖文上,結果不但沒有被同情,反遭網民批評。最後,女生就讀的學校在女生道歉後,安排她接受輔導,幫助她反省過失。

說實話,我看完這則新聞報導後, 只覺得哭笑不得。

星巴克不是學校圖書館(就算是在學校圖書館也不能夠這麼任性吧?),是開放給公眾的餐飲場所,顧客都死賴著不走(還只做最低消費),生意怎麼做?女生和朋友在星巴克“霸位”溫書的行為,很明顯是自私和不合理的,她怎麼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出言怪罪不過是在完成工作而且是在維護其他顧客權益的辛苦工作人員?她真的認為自己可以肆無忌憚地霸著座位,即便離開半小時也還能夠繼續保有這個權利?

敢問這位小姐在社交媒體上帖文投訴被不合理對待前,有沒有想過,如此的做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大家都會同情她?大家都要幫她“伸張正義”?這位女生真的那麼天真地認為自己是對的,抑或是想透過如此“一舉成名”?

女生的邏輯思維似乎不太夠,也許還加上自視過高,認為爭取自己應享有的“權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控訴不合理的“極權”是正確無誤的,結果釀成的是一場“咖啡杯裡的風暴”。

社交媒體給予使用者過於便利的疾呼平台,帖文可以迅速上載並且火速傳開來。箇中的對錯判斷幾乎來不及進行,或者是被忽略掉的。基本的公德心在整個事件裡似乎是缺席的,這大概是我最在意的部分了。因為在我所熟悉的成長環境和價值體系裡,為別人著想以及不過分地侵占別人的權益是我被師長灌輸的價值觀。它們應該還是普世的價值吧?誠然,我不能夠要求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時時刻刻都做到這點,可是總應該是用來克己、律己的, 不是嗎?

還是我已經落伍了,雖然也都自風風火火地用臉書、上咖啡館看書,卻已經跟不上現在島國(或這世界)的“潮流”了?








Sunday, October 26, 2014

在圖書館“訪客素質”方面,我們仍需努力


烏節圖書館 (Library@Orchard)在關閉七年後入駐Orchard Gateway,重新為讀者服務(開幕式在三天前舉行)。聽說圖書館的設計頗具新意,相當吸引人,好奇的我決定趁週末到那裡走一趟,看看書、寫寫東西。


從三樓正門進入圖書館,裡頭的裝潢確實很有設計感,尤其是視覺效果不錯的流線型書架,與其他圖書館可見的普通書架很不一樣。兩層樓的圖書館,多處擺放了供訪客坐下來享受閱讀時光的reading chairs,有關當局甚至闢設了一些特別的下角落,讓一些幸運的讀者能夠在更舒適小天地裡翻閱圖書。書架前來回遊走,翻書、看書的人不少,更不乏攜老帶幼的出遊家庭……

看起來很完美的樣子。

熱熱鬧鬧的圖書館本無可厚非(沒人來看書更是悲劇),可是一旦遇上行為犯規的訪客, 就不免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像是在安靜的館內突然大呼小叫、玩耍打鬧起來的孩童,糟糕的是父母管不住或是根本不想管,就任孩子的哭鬧聲干擾其他人。還有邊推著嬰兒車在走道上“散步”,邊和友伴聊天的母親,幾乎把圖書館和公園等同了,這恐怕也不是恰當的行為吧?

在我身邊座位的一位大叔,三兩下便進入夢鄉,難道他不曉得,自己這一睡就佔用了另一個圖書訪客的使用權嗎?另一邊廂是一對等待爸爸找書回來的母子,兩人不停抱怨他去太久, “到底幾時才可以離開這裡啊”,叨叨絮絮沒完沒了。

在這片“喧嚷”中,我在我的座位上翻完一本書,又寫了幾段文字,很難繼續太久。圖書館能夠吸引不少人的來訪固然是件好事,然而很明顯地,圖書館還需要多費一些力氣來教育民眾,在圖書館裡應該遵守的規則,那才有望提升國民作為讀者的素質。最重要的是,在培養年輕一代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愛的同時, 也要讓他們明白自動自發地尊重閱讀和圖書館這個“書的殿堂”的意義所在。

我們可以設置很傑出的硬體——最舒服且應有盡有的圖書館,買進最豐富和精緻的藏書,但我們更需要培養出能夠好好珍惜和欣賞這一切的讀者,不是嗎?








Saturday, October 25, 2014

辛辣誰人知?

每天逛臉書是多現代人生活裡的習慣吧。臉書上的信息包羅萬象,娛樂、新聞、趣味、勵志、幽默……各種各樣,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這麼龐雜繁複的信息大拼盤,誰來把關?又或者說,有人把關嗎?

在此之前,我幾乎沒有想過以上的問題,直到今天早上在臉書news feed中看到朋友分享的這篇文章,內容講述的是臉書如何將篩選及刪除“不合格”帖文/圖內容的工作外包出去的文章,邊讀邊覺得整個幕後操作是多麼不可思議,當中操作的人員經歷的苦痛是何等的辛辣內幕……

所謂“不合格”,可能是極為噁心、殘暴或猥褻的帖文/圖,由一些心術不正或純粹變態的人企圖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卻由臉書外包的“清理團”的員工攔截下來,不讓它們有機會見光。這絕對不是簡單或輕鬆的任務(足見腦筋歪歪的人實在不少?),而是可能對業務員造成精神壓迫和心靈創傷的工作。

錢難賺啊。

經年累月地面對越來越齷齪不堪、極盡殘酷之能事的畫面或影像是多麼恐怖的折磨。就算是很積極地抱持衛道士心理站在把關的崗位上,如果事實正如文章所述那般,則根本沒有多少人能夠真的撐很久。

這些從事內容審查工作的幕後英雄值得我們向他們致敬,可惜的是,他們的身份大概永遠不會廣為人知。




Wednesday, October 22, 2014

不是說教,而是提醒: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利己利人是一個雙贏的方案,理論上應該看似很好接受,可是實際上未必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都還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鮮少在第一時間考慮上別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反應,是自我保護的本能。所以,在不喪失自己權益的前提下也為他人著想,是一個需要培養的習慣——需要時間, 需要努力, 慢慢從小處培養起來的習慣。也許一開始的時候會有一點對自己造成的不便,或是稍稍減少自己會得到的好處,這一些小小的“犧牲”,能不能被當作“必要的調整”來看待呢?漸漸改變自己思考的習慣,在任何局面都要求自己做更多放的考量, 看怎樣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加圓滿,讓自己和他人一樣滿意?

看過以上的視頻,我也提醒自己、承諾自己,要在“利人利己”的功課上更加努力,做得更好。最重要的是自在自然、自動自發,而不是因為被迫去當甚麼政治正確的好公民才去做。

這世上被拿來說教的大道理太多,不但使人頭昏腦脹,甚至可能令人心生厭煩和排斥之感,結果好東西成了糟糠。感恩現時今日肯花時間、費心思以精簡、直白的方式予以我們一些小提醒的人,身體力行“利己利人”的生活德行。



Sunday, October 19, 2014

淺談創意資本

雪碧汽水品牌與沙灘淋浴器材的美妙意象結合

走過打翻的巨型咖啡杯,不必怕臟,旁邊就有為您解憂的清潔劑

這個Nike立體廣告給你不得不繼續奔跑的理由

讓你的雙腳彈奏出音樂的樓梯, 你會爬爬看吧?

時不時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們轉貼的網站或文章,內容是國外饒富新意與巧思的公共藝術品、商品廣告等,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把這世界上的創意表現帶給讀者,令人讚歎。

我就常常從這些圖文中得到驚喜。

一些藝術品可能出自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另一些或許是市政府出資的結果;商業廣告則無非是商家吸引消費者的噱頭。可是如此精心地打造出一件件創意飽滿的“藝術品”(廣告也可以是藝術品啊),總是值得被讚揚的努力,也都算得上是珍貴的創意資本(creative capital)。

它們多見於“外國”,在離島國有一段距離的國度裡綻放如繁花,遙遙供我們欣賞。那麼我們自己的創意資本又如何呢?我不相信我國沒有擁有高度創意的人才,他們也一定有能力創造出如前所說的裝置藝術品或廣告,那麼,他們有沒有足夠的空間去達成這個目標呢?

有人說新加坡是缺乏創意的地方,人們一般循規蹈矩地生活,在創意思考方面比較遜色,又或者,對於從事創意產業方面的工作有所保留,認為它不算“正業”,就不鼓勵在這方面有潛力者繼續發展。不管主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我認為,在這個充滿活力和色彩的時代,島國有必要學會更重視我們在創意資本的累積,一方面不埋沒有才華的設計者和藝術家,另一方面也提升國人對創意作品的鑑賞能力。

好玩、有趣、稀奇古怪、引人注目的藝術品和廣告是值得尊重的創意資產,如果大家可以試著稍微改變一下思考角度去看待它們, 不只是把它們看作“不務正業”的unimportant frivolity,或許會更能夠欣賞它們的價值。

Saturday, October 18, 2014

翻到最後一頁——我的草根告別式


書店的“草根橋北中心的最後一夜”活動在今晚舉行,可是我無法出席。也罷,因為現在的我不太喜歡人潮,還是比較喜歡以自己的方式與一段記憶做告別。

昨天下班後,到草根書室晃了一圈。

遇到朋友、看見不認識的人,甚至有來自香港拍攝紀錄片的攝製組,使草根顯得有點擠。說真的,打從高中時代知道這家書店的存在並開始不時光顧至今,很少看過店裡多人的樣子。有種淡淡的悲哀意味在其中, 沒錯,可懷著私心的我也正喜歡那份在安靜的氛圍裡翻書、選書。慢慢穿梭在一個個書架間,閒閒地瀏覽,驚喜地發掘新書,是讓我很滿足的享受。

有一次帶了外國朋友到草根,第一次來的他在店裡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簡直就忘了時間這件事。我很高興地陪侍在旁,也鍛煉了腳力站著看了一下書。看得出,草根是對他的胃口的地方,也許,這裡讓他有點在台北逛書店的感動?

多年來在店裡買過不少心愛的書,餵養了我的台版書口味,直到台灣上研究所的幾年,才直接在當地買書運回來。無可否認,我在國大中文系的閱讀歲月,與草根絕對有聯繫,每個學期跑幾趟,無數次抱怨上位於三樓的書店的那窄窄的電動扶梯怎麼都不開、買完書很滿足地背著收穫回家啃食,這些細節都會在腦子裡存檔許久吧。

昨天拿到寫著書店新址的明信片,上面手繪地圖的風格有台灣的感覺。回想起來,草根還真是我對indie書店之熱愛的啟蒙,也促使我在台北總愛流連個性、獨立書店, 少去連鎖書店的部分原因吧。

草根書室在橋北中心寫下了很多頁的回憶和故事,它到了新的空間、新的場域,將在接下來的紙頁上繼續譜寫甚麼內容,留待時間揭曉答案。

我的短短逗留,算是了解一樁心事。買了幾本書,一如往常。下次再到草根,就是new page的開始,那是另一番心情了。



Monday, October 13, 2014

只有速度和便利是重要的嗎?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則廣告,說是只要美金五元就可以請人代筆, 寫出一份工整又體面的履歷——對於緊張的求職者來說,這算不算得上是美事一樁呢?估計出貨的速度也必然是快的,寄到客戶電子信箱的檔案可以即刻轉發到求職公司的信箱,便利非常。

專輯、小說, 甚至論文都可以找人代筆的時代,出錢請人代寫一份履歷實在不算甚麼吧。就像走進超商就可以很方便快捷、乾脆利落地處理完生活中的諸多瑣碎事那樣,講究速度和便利,何罪之有?

此刻,我只想簡單地反省一下,活著是不是就只有速度和便利是重要的?如果是,那會否也是一種悲哀?如果不是,那麼怎麼把一些放緩下來的“不那麼便利”納入生活呢?

生活流程變得越來越便利,有人有軟件有程序可以為我們代勞,人容易變得懶惰吧。都扔出去不必自己做的,還會又快又好,省下的時間和精力可做他用啊。做甚麼嘞,發呆?玩遊戲?睡覺?滑手機?

用來慢活?例如:去寫封信給朋友(不發電郵)、去翻一本書(不用平板電腦亂逛網)、去公園漫步(不到商場人擠人)
……

如果覺得把腳步放慢會帶來“浪費時間”的罪惡感,如果感受不到細心書寫一篇文字(是履歷還是文章都好)所蘊含的誠意和滿足感,那麼我實在認為有檢討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品質的必要了。

活著所帶來的養分要細細咀嚼,囫圇吞棗是攝取不到營養的。這麼思考, 大概沒有錯,只是未必達得到許多人心目中理想的速度感,也未必具備彈指即成的便利感。


Sunday, October 12, 2014

要make a difference:除了感動, 更要敢動



昨天一口氣在Youtube上聽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老師2011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博群大講堂”進行的演講《在水泥地上種花》。

林懷民很自然地講到雲門舞集走過起起落落的近四十年(今年已經41歲了的舞團)中,他和團員經歷和堅持的一些信念,為了突破和成長而嘗試的許多東西。舞團除了四處表演,揚名海外,雲門也把同樣的美好的舞蹈表演達到台灣許多鄉縣的勞苦民眾和兒童面前,與他們分享“美”的愉悅以及通過多元的活動讓更多人感受舞蹈的意義,更重要的還有,探索自己的身體的可能性和釋放原本的封閉、自限。


林懷民老師說過:“我希望透過雲門和社會互通聲氣,讓普羅老百姓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在這個基礎上,多年來,雲門舞集的行動力便伸向台灣島的多個角落,在整組人以及投入金錢(贊助商)、精力與時間(志工)的支持者的配合下,踏踏實實地完成了不少令人動容的工作。藝術不是少數的、社會富裕階層才有資格呼吸的空氣,而是所有人有權欣賞的真善美,要做到以最真誠的態度,不怕辛苦地將美好無條件地帶給他人, 需要很多的毅力、耐心還有很大的勇氣。


看/聽到如林懷民老師和雲門舞集為社會大眾作出的貢獻,身為極其平凡的普通人,大概會懷疑自己究竟有甚麼能耐make a difference。真要“在水泥地上種花”(太喜歡這個聽起來很悲壯的意象),需要多麼巨大的堅持啊!水泥地的冰冷堅硬、乾癟貧瘠,怎麼養得出嬌嫩的花草?這裡“不可為而為”的意味濃烈,真付諸行動,或許還會遭到許多人輕蔑的嘲笑(或同情的勸導:別傻了!)。


水泥地冷, 冷不過人心啊。


可是,林懷民老師又說:不要坐著想,不要坐著談,在年輕的時候應該去闖蕩闖蕩。夢想的實現不是在幻想裏發生的。我們常常想的太多,算計太多。”花朵會不會有在水泥地上盛開的可能性,把時間和氣力都花在躊躇和計算或然率上, 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我想,除了感動,更要“敢”動。


追求夢想而踏出的第一步, 甚至最初階段的許多步可能都是步步艱難、步步沉重的,需要從心底掏出潛藏的勇氣鼓動自己不斷地抬腳走下去。一步接著一步,即便偶有需要停下喘氣,心裡的節奏依舊要繼續地轉動,待之後接著上路,朝圓夢的目的地挺進。


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人生的征途中,必有不少為我們帶來鼓勵和感動的人和事,在心中承接這些滋潤後,就應該卯足勁來行動, 不怕慢不怕錯不怕累,一點一點勇敢地動起來,就有make a difference的可能性!



Thursday, October 9, 2014

另一個老問題:亂七八糟的翻譯


我身邊有些對翻譯感興趣也特別敏感的朋友,大家時不時會分享各自在不同場合接觸到的翻譯“悲劇”。

翻譯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 不能依靠死板的程式把某個語文的內容轉換成另一個語文。語感、語境的諸多細緻部分,都需要譯者謹慎的處理。不是說譯文完全不能或不會出錯, 或有可斟酌的地方, 可是因為不認真的處理所導致的“丟臉時刻”就難以原諒了。

在這個Google translator大行其道的時代,略有偷懶之心或實在丈八金剛摸不著頭的人視之為萬能救兵,對它深信不疑,結果便不時發生因翻譯不當而搞出的鬧劇。把大段大段句子丟進GT的框框,然後毫不猶豫地搬用幾秒鐘內彈出來的結果,是不是沒人看得懂的火星文也不管了。這樣做的人, 最恐怖了吧。

以“啼笑皆非”形容不為過,但我認為“丟臉”更是,尤其當出錯的是官方機構就更令人乍舌了。一些商家或許在聘用譯者或靠in-house翻譯為廣告文案做翻譯時,也可能錯誤百出。這下可好了,在讀者或客戶心上留下深刻印象的目標是達到了,確實bad impression。

有時候實在感慨:我國引以為傲的“雙語能力”似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最可怕的是,水平一般或更低者不曾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還濫用工具(還是不好好去使用工具書),把錯誤放大、放遠,結果只有丟臉丟到盡了……

Monday, October 6, 2014

老問題,無解答?腳車與行人並行的危險


我必須先聲明:我並不是反對腳車騎士利用鐵馬來去,這完全是個人的自由和選擇。我也相信有些騎士朋友是完全具備騎車安全意識,並注意自己和行人的安全的。

只不過,每天上下班來回地鐵站的路上行走於行人道上時,三不五時會碰上“驚險”的經歷——快速從我身後或身前騎來的腳車,有的騎士會一邊猛按車鈴“警告”路人(我倒覺得“嚇跑”路人比較多);有的騎士則耍腳車特技似的玩起S形騎術,非但不曾為了避免意外減速,反而加速馳騁。


幸運的是,至今我從來沒被撞到。可是,我絕對目睹過幾乎發生的意外,更不止一次被嚇出一頭冷汗。


遇過在人行道上危險騎車的“敢在死隊/”恐怕不只有我。


一條不甚寬闊的人行道,要讓行人使用,也要讓腳車分享,無疑是很有挑戰性的。有些地方有足夠的空間闢設腳車專用道,讓人車在安全的情況下同行,可是更多的非是沒有空間這麼做的。這時候,共用人行道的雙方就必須相互尊重,彼此禮讓,尤其是更具“殺傷力”的腳車騎士。因為走在人行道上的小孩、老人、殘障人士, 甚至是一般人, 都可能因為不能及時閃避而釀成意外, 因此受傷。


我就是不明白,既然和行人同在一條路上,一些腳車騎士為什麼不能夠為他人(也包括為自己)的安全稍作考慮,減速行駛?橫衝直撞帶來的快感,疑惑是“節省”的時間,比人身安全還重要嗎?


有時候看到的騎士是邊騎車邊劃手機、講電話或與友伴並肩嬉鬧還是和情人卿卿我我的戀人,更是惱怒。無視他人和自身的安危,自私濫用道路使用權的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呢?


最近地鐵上出現了一系列向乘客宣導乘車禮儀的宣傳海報,希望鼓勵地鐵乘客多發揮公德心,我倒認為也有必要推行一些宣傳計劃,向腳車騎士強調騎車的安全訊息,提醒大家在使用人行道時也多為周遭的使用者著想。


利人利己又那麼common sense的事啊,怎麼那麼多人不曾放在心上呢?這個老問題,何時能夠解決?


Sunday, October 5, 2014

不要這樣的“遍地花開”



今天傍晚和朋友一起相應朋友發起的Singapore Glove Project,到Marsiling地鐵站附近撿垃圾。

幾個人浩浩蕩盪出發,人手一個塑料袋,手戴手套或使用夾子一邊走一邊撿起沿途看到的垃圾。這說起來看似很直接、很簡單,其實不然。或許,我們都太習慣“在新加坡很容易找到垃圾桶”這個概念,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我們的環境不應該過於骯髒。然而,事實未必如此。

在頻頻彎腰撿拾各類垃圾的過程中, 我感覺到自己心裡越來越難壓抑的憤慨:大量的煙蒂、空香煙盒、髒塑膠袋、各種碎紙片、乾/濕紙巾、寶特瓶等垃圾在草坪上、行人道上四處可見。更不可思議的, 還有在咖啡店外的草地上多得如夜空中的星子的啤酒瓶蓋,簡直讓我很納悶:好好處理這些垃圾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嗎?即便是身邊沒有垃圾桶, 多走幾步去找一找,好好地丟棄垃圾而不是隨手污染自己生活的環境,會要人的命嗎?

垃圾的“遍地花開”,是很可怕的醜陋。

不過兩百米的距離,我們撿取的好幾袋鼓鼓的垃圾是驚人的“收穫”。當下, 我實在忍不住要做比較,比較的對象包括今年三月台灣太陽花運動以及此時在香港的“佔中”民中, 學生和市民在進行抗爭的同時,仍不忘動手清理垃圾、提醒大家做環保的努力。這是何等令人敬佩的人文素養!

我堅信,自己的環境, 自己有責任盡力維護。個人未必能夠做到很多,但是在能力所及做好本分, 就已經是為自己和他人盡了一份努力。把垃圾丟盡垃圾桶,在找不到垃圾桶時稍稍忍耐不便,提著垃圾走遠一點而不是胡亂丟棄,真的沒有那麼難。

我們的島國應開出公德心之花,不是紙巾花、煙盒花……

【外一章】

慶幸在撿垃圾的過程中,也有可愛的路人對我們的感到好奇, 停下來詢問細節,甚至表示有意加入行動。對於在咖啡店喝茶聊天,認為我們很辛苦而開口說要請我們喝飲料的幾位叔叔們,我們的回應是希望他們可以做到不亂丟垃圾(包括啤酒瓶蓋!)。

比較令人不以為意的,是一位母親對好奇的孩子說我們是在執行corrective  work order的垃圾蟲(阿姨,我們都背著Singapore Glove Project的綠色背包,字體太小了哦??),說我們在“勞改”,那也是在有點扯……





Saturday, October 4, 2014

當覺得很無言


有些時刻,倍感“無言”。
動詞全癱瘓了、形容詞都絕跡了,聲音落入深不可測的空谷了。
或者,那是空谷嗎?還是一片吸納一切、環抱所有、冰冷得發出淡淡寒光的湖泊,言語劃破水面沉墜到底,完全無聲。


總之,是一片凝結的毫無聲息。


有些狀況,言語難以說明。


不明的,可能是狀況裡某方的思緒或意圖,可能是自己欲表達的內容裡打的結太多了。總之,陷入混沌的是平時充滿巧言令色的語境,那些過去很自豪的舌燦蓮花全然失效,曾經以為永遠不會喪失的話語權頓時瓦解。


那麼恐怖的情境。可是,也許同是另一番領悟的體驗的開始。


當覺得很無言,最不該做的應該就是掙扎“填滿空洞”。就讓空洞綿延好了,因為阻止可能也是枉然的,不如順其自然。


還是安安靜靜好了,當覺得很無言的時候,因為那大概象徵了一種重新開始。把無聊的呱噪和無謂的辯解統統化整為零,等待新的秩序悄悄形塑,也是一種耐性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