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hursday, August 31, 2017

碎碎呢喃:洒狗血时间

图片取自网络
我爱唱歌,很多朋友(包括学生)都知道。不常如此,但是每次进KTV厢房都抱着洒狗血的心态,很open很大胆地卖力“演出”,就算是第一次一起唱歌的朋友,我也不放过。 所幸大家对我总是那么地宽厚包容,放纵我的随性,接纳我的“台味”。全情投入地让让自己置身在一首歌的情境里,灌入情绪,其实颇耗神,可是那淋漓尽致的发挥带给我莫大的满足感。一首一首的K歌,有流行的口水歌,有冷门的“性格曲”, 过去有朋友笑说我像回收桶,任谁误点了不会唱或不熟悉的歌, 我似乎都有办法接手(口)……几小时的忘我时光总带给我一种rejuvenation的效果,因为在释放情绪后都会感觉轻松。还是虚脱呢?总之手里握着麦克风的我可以是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里的人物吧,走在音乐录像MV里的街道,站在里头的太平洋岸边。我可以悄悄感觉脸颊的热泪湿润、喉咙在嘶吼后的干涩、心肌紧揪下的酸疼——任何爱恨情仇都在精心选择的曲目里被铺展开来,一波一波地冲刷宣泄的分秒,让最终困倦的歌者在退场时心满意足。无形无影的狗血蒸发空中, 无害无痕,多好!然后回家沉淀一下,第二天又是brand new的出发状态了,用生命放歌是日日用心的经营,求的是细水长流,不用一直泼洒奔放……在K歌厢房里调整好心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接着达到蓄势待发的效益,继续弹拨美好的旋律。

Wednesday, August 30, 2017

碎碎呢喃:单纯的形状


 在手工卡片、玫瑰花和巧克力之间,我看到了“单纯”的形状。庆祝教师节的这天, 不少学生准备了各色的礼物送给老师。有些是包装精美的小物品, 有些是上头字迹歪歪扭扭的自制纪念品,然而不管是什么,为人师者受到了都是甘之如饴的吧。毕竟这些无不是学生诚挚的心意,而就算小朋友只是上前说一句“教师节快乐!”我也已经心满意足。在我心里、眼里, 他们始终是最最单纯的小朋友们,即便他们当中有的已经人高马大或亭亭玉立、玉树临风。我很庆幸自己在教育路上遇到的孩子们,多数人心里的想法大致上很简单和良善,就算顽皮捣蛋, 本质也不是坏的。且不管他们还有多久才踏入社会,我都全心祈愿他们能够守住自己那一颗无染的心,还有最根本的core。我也承诺尽我的全力守护他们,不是不让他们不碰到任何的挑战或挫折, 而是在碰上这些情况时,予以他们爱和鼓励, 支持他们熬过艰难 and become better people。总相信,任何的相遇都是值得感恩的缘分,生命有缘交际,我便有责任让这些短暂的邂逅新增添意义,而与此同时, 我也从他们纯真、纯粹的能量中收获鼓励——对一个老师那么给力的细微的关爱啊!



Monday, August 28, 2017

碎碎呢喃:不时回顾之音符

图片取自网络
非常非常喜欢听马友友演奏艾尔迦的《大提琴协奏曲》,有幸在现场欣赏过本尊的表演,整颗心被旋律牵着在情绪波动起伏的海域里荡漾。日后每当偶尔泛起重听的莫名冲动,我就打开那个听惯了的Youtube视频来重温大师的演出。马友友拉揍大提琴时的七情上面很能打动我,我并不觉得他滑稽,而是真心地感动于他的投入,因为显然地,他是一位绝对专情于他的艺术的音乐家,而每一个他演奏的曲目都是他寄托了浓厚情感的艺术生命力之呈现。聆听如此认真的artist不仅是高度的享受,更是对自己作为听众的素养之提升。回顾的音符仿佛是一次的旧地重游,过程中能够激发的澎湃感动未必逊色于初次的邂逅。一段旅程的难忘也许经得住时间的挑战,当熟悉的音符再度流过耳际,流向心底,带着曾经温热过我的感动再度感染我,那番滋味实在是无与伦比的。还有值得向往的、可能随时相遇的“新朋友”——一曲曲不期而遇的美妙旋律,因为回顾而碰上的新感动。对我来说,音符的revisitation潜藏无限的惊喜之可能,所以每回的“回顾”都是感官的又一探险。祈祷着,Surprise, surprise!

Sunday, August 27, 2017

碎碎呢喃:旅者心

图片取自网络
生命其实就是不断on the road的经历总和,我从某个时间点开始这么深信。带着一颗心的行李前进,就算不时回头也忘不了脚步的移动。偶尔停歇当然还是必要的,可是怎么样也都要继续对路程怀有期待。一段段穿过不同风景,脚踩不同路径的移动带来各种不一样的收获,有情感的有物质的。就算是失去,也是一个经验的必须历程吧。旅者的心态总要进行调整,让它能够应付任何的遭逢,那绝非指变得铁血无情、百毒不侵,而更多的是在遇到任何事后能够最有效地bounce back to normal,持续稳健地踏步。旅者不是超人,旅者的心也还是肉做的啊,是懂得在伤口上用时间自疗的自爱者 这样路才走得远嘛。记得,爱好自己的旅者心,一路便有力量且行且歌。歌生命的迂回悲喜,歌人生的起落叠沓,心是一个美丽坚韧的容器,一辈子携带着上路,孑然也不孤独。而一路的精彩或惊险也都为此心增添历练的壮美。

Saturday, August 26, 2017

碎碎呢喃:后浪

图片取自网络
过去就有人调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每次观看体育赛事时就对“后浪”这件事特别有感。因为在残酷的赛场上,经验虽然重要, 更多时候新秀新血的年轻力盛才是关键。生力军的崛起代表着一个新陈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人才的培养正以健康的进度发生,未来的佳绩指日可待。后浪的优异表现总是大家瞩目的,可是也别忘了前浪们吧, 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慷慨借出肩膀的巨人,是提携后浪, 为他们提供成功条件的推手。岸边的风景依靠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来构图,前后的衔接,一棒接着一棒的承先启后是美丽的传承与感人的延续。而在选手更替迅速的体坛, 一波波后浪来得尤其快。在我看来,杰出新人值得被支持以否的考虑点之一是他们的态度。谦卑是必须的, 因为他们若要取得成功就不能放弃学习和苦练,骄兵必败的真理始终得是警惕他们的念头。况且他们终究会成为后来者当作榜样的前浪,那么要成为别人学习和尊敬的前辈,正确的心态就就更不可少了。前浪们呢,也大不必“死在沙滩上”,以豁达的心胸接纳后来者的超越,记得自己曾经也站在对方的位子,超越与被超越是时间里最自然的规律性操作,不要过度执着,还是能够优雅退场的。

不要出产气压锅——记得给学前孩童留点呼吸空间

图片取自网络

 谈到学前教育的课题, 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经历。

出生于70年代末的我,在80年代度过童年的我五岁才初尝尚学堂的滋味,之前在家玩耍哭闹的独生女生涯里, 奶奶和爸爸妈妈出来没有要求我学什么、做什么。开始上学后发现我本来就是爱念书的小孩,所以并不必家里多加“逼迫”,我也很用心学习,并乐在其中(就算有一度数学成绩很差,被爸爸问要不要补习,我还是坚持不要,自己从不及格的泥潭爬出来……)。家境还OK 但绝不富有,也许因此爸爸妈妈也没有想过要我学习十八般武艺,只要有点体弱我开心、健康就好了。只有阅读是爸爸始终放纵我的,每年两度到“书城”——百盛楼“大进货”,妈妈怎么叨念这房子都装满“输”都没有影响过爸爸对我的承诺(所幸我们家没人赌博,因此书多也没什么关系啦, 呵呵)。记得我上小学时,爸爸周末一定会陪我玩Scrabble或大富翁, 边玩边聊, 不亦乐乎。这是我的童年, 我的双语童年, 我的读书与玩乐参半的童年。

后来在长大的过程中看着各种压力排山倒海地冲向莘莘学子,是怎么开始的我也不清楚,补习班、才艺班成了霸占不少孩子时间的“课外活动”,忙忙碌碌的不只是他们, 还有他们的父母。一周七日满额的节目,为的是让小孩“胜在起跑线”上?还是在赛程中得以越跑越快?也许这是天下父母心,也许这是monkey see monkey do的心理作祟, 不跟着“潮流”武装孩子就对不住他了吗?爸爸妈妈们为了孩子的未来朝enrichment centres蜂拥而至,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的出发点必定是好的。只是在一些孩子的身上, 这些求好的寄托因诸多原因反而可能太过沉重,造成他们的负担。还有,随着为人父母者的工作越来越繁忙,要腾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玩乐,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正经历的一切或是当下吸引他们的电脑、线上游戏等似乎也越来越困难。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说的话只剩下命令他们“别玩了, 还不快去做工/读书!”那真的是大不幸吧。

时下的年轻人当中,至少在我碰过或听说过的学生群里,绝对不乏认为自己的父母并不理解他们者,又必然有人觉得家长施与的压力太大。路还走不稳就被放到什么学前班,还是被安排参加各种各样的强化课程,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家长忽略的“理所当然”?结果,“气压锅”在学校里颇常见,这些肩负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的孩子当中,多少真的会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他们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被迫“牺牲”了玩乐会得不偿失吗?我常思索这些问题,我和我之后一代的孩子经验过的童年实在有显著的不同,在庆幸自己还算是相当愉快地度过相当悠闲和自由的童年之余,我会担心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里身不由己地从小就投入比赛状态的孩子们,他们当中会有人崩溃吗?少了自由野放的童年,大概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些影响的, 站在教育工作岗位的我, 极不愿意看到一口口的气压锅摆在眼前,希望家长和我们的社会可以多为孩子们想想,别把那抽象的起跑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甚至超过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留给他们多一点呼吸的空间, 别叫他们忘了抬头欣赏天空的蔚蓝、云朵的雪白。


                                   

Thursday, August 24, 2017

碎碎呢喃:灵魂的富裕

图片取自网络
脸书提醒我与一位朋友在一年前结缘于此,而这一天,同样一位朋友见了我的另一个帖子后留言道:“我们这些重视文学和人文的人看到彼此的不就是富裕的灵魂吗?”这句话说得蛮有意思的,让我想到摸摸口袋——确实不是很饱满的地方,而“灵魂”这无形无影的东西是否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厚的呢?从感性出发,我宁可相信情况正如朋友说的那样,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人相遇相知确实是最实在、最幸福的邂逅,结伴走过一些崎岖的道路,或同赏一些奇特的风景,也许不用多说什么,以纯粹的presence奠定双方奇妙的默契,幽幽地散发着某种馥郁与能量,一直低调却持久地支持着文学道路上的彳亍,同行“书途”。朋友对经营书店情有独钟,在岛国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里为书业努力,就算受挫也始终不愿意放弃,以不同的形式坚持志业。我由衷钦佩他的毅力,更觉得我在选择不同的路径持续创作的做法可以从朋友身上取得启发——不放手不离弃不言败,这就是我们“灵魂的富裕”了吗?我想是的, 在相濡以沫的鼓励和分享中编织出的友情之网,披在身上也有一丝暖意, 这是我常怀感恩的一点。身为带点痴心傻意的写作者(不怕坏了自己的形象, 呵呵),我倒乐于享有那心灵上的富足,尝着苦中的甘甜,珍惜那一点的洒脱快意……

Wednesday, August 23, 2017

碎碎呢喃:公开秘密

图片取自网络
第一次听到“低调奢华”的说法时,很自然地觉得又矛盾又好笑,这根本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然而这样的形容成为了流行,也为许多人接受,ok吧, 就不是土豪金那种大剌剌的炫富吧,而是带点含蓄的味道。一种open secret的味道。不是既然大家已经心知肚明,就不必矫揉造作了吗?不过没有一点戏剧性的迂回曲折,生命就会显得他直白和无聊了啊,来几个公开的秘密,玩一玩无伤大雅的暧昧,实在无可厚非。不用什么事都挑明,不用把所有真相和盘托出,而其实真真假假、好好坏坏本来就是互缠和纠结的,说得透彻、讲得明白本来就难度重重。明明要人夸赞的奢华如何表现得不高调到惹人厌是一门不易掌握的艺术;将显而易见的事物妆点包装到带有一些煞有介事的神秘感也是一种高端技能。但是有些人尤其有着这方面的天分,操作起来几乎是旁观者眼里的精湛表演,不得不钦佩啊。就像如何把一个公开的秘包裹在若隐若现的薄纱里,捉住眼球和注意,留住好奇与眷恋,经营的恰到好处的一切简直让人欣赏得欲罢不能。这优雅不俗是生活里偶见的精彩show,我每次都惊叹不已。

Tuesday, August 22, 2017

碎碎呢喃:粉丝

图片取自网络
他当我进入“粉丝状态”,理性也可能暂时退位(其实一般是也是感性胜过了理性啦),听起来有点恐怖, 过说实在是还好的。拥有能够让己心怦然的理由,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且值得庆幸的事。那种脸红心儿跳的刺激感极可能是秘密的,俨然是close to heart的“说不出口”。粉丝的眼眸会在重要的时刻搜寻到关键对象在人群中的身影,多疲惫、再郁闷也会振奋起精神,让自己沉浸在赏心悦目的欢愉中。你知道我的眼神紧随你的踪影吗?不知道吧, 我任性地相信自己的高明并沾沾自喜地乐在其中。最是平淡的背景里,你始终耀眼夺目,至少闪亮在我的眼界里便已足够。粉丝是最知足也最贪婪的物种,围绕着你的丝丝牵挂、缕缕柔情是最坚韧的深情了, 你要相信。我的信仰就是你享有幸福,那么同时我也会拥有幸福吧。粉丝的世界可以变得无比简单,因为重点就是围绕你的公转。一次次不舍地留下眼神试图与你对话,又害怕你别过头不领受我的心意,粉丝的纠结心理千头万绪,如此的体验简直稀松平常。苦中带甘,一如人生的滋味,粉丝认了这命运,微微低头,这就该是必须的代价——一个认真痴迷的粉丝本分中的事。

Sunday, August 20, 2017

碎碎呢喃:Second Life



图片取自网络
一猫九命, 不是猫也打底要活出两条命……两个尽量不重叠的生活进行式,简单地来说一个是专业/公开/日常的, 另一个则是闲暇/私密(相对而言)/非常的,后者是我从前者step aside后投入的避风港。我的文字创作和五花八门的阅读(兴趣面太广,常常读到眼睛都要脱窗了, 呵!)在这个所在铺展开来,这里允许我解开多重束缚,自由地飞奔。从严肃和克制的公领域身份回归到一个放松且隐私的“自然生态”(我本来就是无厘头、随性写作派, 哈!),就算一天里只有那么几小时也是美好而必要的。这个second life是专属艺文以及任何天马行空的ideas的,好让我放纵任性(在平日生活里锻炼的是“韧性”)的感性挥洒,并在过程中为可能灰头土脸的自己弹掉身上的尘埃,任由心灵在独处的安静中有效地充电。此时我可以像只真正的猫咪,呼吸着自在的孤傲,悠然怡然坦然。我不觉得这是表里不一的虚伪,而更多的是努力地呵护最真切渴望呼吸的“我”。在我而言,这个inner self的维护是让每日作息维持动力的必须作业,否则就真的对不住自己了, 那么就算真的有九条命来使,不断任由世界的粗粝磨损它们而不加以保护当中的自我、柔软和温和,最后就只能够说自作孽不可活了。所以我都很小心翼翼地活着我的两条命,这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经营了吧。

碎碎呢喃:拼贴主义

图片取自网络
在慢慢长大、渐渐变老的生命过程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纯正”是个只留在想象的概念。对什么事物太坚持要当个purist,总可能把自己搞得太累而独留失望。理论上的绝对在现实操作中必然被稀释,结果孕育出拼贴的产物,多了还不如花点心力设计一下比较有结构内涵的“拼贴主义”?毕竟拼贴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这么看待和处理就大错特错了。认真拼贴出来的collage大可是思绪的有机组构、精华的荟萃,色彩缤纷但不使人眼花缭乱。创意值是拼贴的其最大卖点, 那绝对不是胡乱凑合而是蓄意生成,是在时间里一点一滴酝酿出的美好。它或许能够及时地解决使人困扰的问题,又或者是悠闲地迸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拼贴的材料大多随手可得,信手拈来便是一个让人感到满意的作品这样的功力,需要岁月的细细雕琢,一点也不如乍看下那么轻松、简单。因此我对于任何把拼贴说成是敷衍了事的随意之作的言论都挺感冒的,因为事实远非如此啊。要使anything变成something是很不容易的事,却也于重重挑战中横生丝丝趣味,这是我最最enjoy我生命里的“拼贴主义”的部分了。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美丽绚烂的, 它在心里为我的拼贴鼓掌打气!

Saturday, August 19, 2017

只想简简单单好好回家去——给我可靠的地铁系统那么不简单吗?

 
图片取自网络
频频听闻地铁系统发生故障的消息,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其实是很悲哀的。

现在我上班通勤靠的主要是公车,所以被地铁故障影响的几率颇低。然而,每每传来地铁服务又因故中断服务的信息,想到受困的朋友都会感同身受——我也经历过几次列车延误,当时的无奈和不悦可想而知。地铁和公车是市井小民赖以奔走讨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 这点我相信没几个人会不同意,其可靠性从来不应该是奢望而是必须的存在, 不是吗?

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搭乘地铁的乘客要求的莫过于准点抵达目的地、旅途顺畅舒适,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点也不为过。当然,机器难免故障,偶尔发生状况是情有可原的,我相信大家能够谅解。可是三不五时冒出大大小小的问题则一定也不寻常了吧?更何况有关当局的紧急处理策略有时并不特别有效, 或是令人怀疑有推卸责任之嫌,这只有火上浇油的效果。请勿把讲理的民众当成傻瓜,以为敷衍塞责能够瞒天过海,不,那唯有激起各多的不满。

而这不满, 是合理的。

当故障事件开始频密发生,影响的乘客人数越来越多、浪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已有许多人质问地铁业者究竟采取了什么方案来解决问题?如果这些方案都欠效果,怎么不更努力地尝试呢?一番又一番的解释,说辞说服不了公众,反而加剧不满的情绪。无可奈何, 因为上班上学依靠它,但天天担心会不会又遇上大故障,耽误行程也影响情绪,谁不会因此感觉压力呢?而说到底, 大家不过是想顺利地来回目的地, 哪怕是下班后没有别的事, 只是要尽早回家休息充电,吃顿热腾腾的晚餐,这是非常简单的心愿嘛。

给我们可靠的地铁系统吧,我们每个人都是买票搭乘的老实百姓啊。即便是交通费调涨,我们也没法不接受,那么多出来的盈余, 地铁公司用来赶紧解决问题不行吗?可能我的想法太单纯,太简单化,可是我本来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依赖我的生活中本来还相当可靠的公交系统过我的日子。

我要的并不复杂也绝不过分,对吧。

还有,只有道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尤其是浪费掉的时间,是要不回的。






Friday, August 18, 2017

碎碎呢喃:召唤

图片选自网络
孑然置身扰攘的城市街头,尤其容易错过召唤。那个发自神秘的内在世界的inner voice。被要求迅速思考是生活的日常,放慢节奏同时成为越来越奢侈的事,感觉的触角明显变得较之前迟钝了,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而阿Q的我又相信,如果有意识到自己的“褪色”并采取行动加以弥补,那么问题可能不会恶化得太快。例如更加用力地要求自己静下心去聆听,多少可以达到一些力挽狂澜的效果。熙来攘往的环境里,人容易浮躁、容易迷失,失根得太厉害则难以恢复平衡。微弱的“内音”其实有许多的讯息想与我们分享,它带来的是源自我们存在的根本的提醒,要我们在迷惘中也要努力不忘初衷,不放开具有特殊的迷人特质的坚韧。被召唤的疲倦灵魂多数时候会顿时感觉到一阵振奋,是否立刻恢复气力说不准,可是总会竭力一试。也因为是一个人在奋战,专注力可以更加集中和投入,耳朵贴近空气里隐形的某个点。Listen!是话语或是旋律都好,静中得以放大的安逸等待着被释放,为什么不呢?徘徊街头一阵后推入安详的空间,隐匿地调配新的出发程序——日日的再出发,相信生命里的一切会在舒服的voice再被听悉后得到慰藉,感受力会复原,下一步就会走得更稳健了。

Thursday, August 17, 2017

碎碎呢喃:雨天的叹息

图片取自网络
最近天气热得令人难以消受,等待老天垂怜降雨的时光是煎熬的,有时候显得无比漫长。但是在最没有准备的时刻,倾盆大雨也可能突然铺天盖地地来吓人,沸沸扬扬、风风火火、轰轰烈烈、淅淅沥沥……一阵欢呼后会停下来听一听雨声,别以为那就只是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滴滴答答,大大小小的水珠会说话也会唱歌,它们也会叹息。叹息人世诸多值得感慨的事物,我相信雨滴会的。从屋檐下舞落坠地的雨露美得无声却壮烈,我抬头凝望时目睹了那场安静的坠跌,成为了最被动的观察者。雨滴们飞舞的旋律是一个精致的谜样存在, 没有好预测的固定规格亦没有最熟悉的套路。一切显得那么地随性和随意,浑然天成,不露凿痕。款款凉意跟着降雨袭来,夹带舒适的轻柔安抚,留给暂时解暑的人们一份眷恋与向往。而往往在我们安适地沉浸在雨天的爽快时,那一声“唉”便会偷偷浮上台面——雨天的叹息是它专属的告别式,透着不好形容的惆怅的告别式,没有明示或暗示下一次的聚首与此刻之间隔着多长的时间。也许只是几天,或者要坚守久一些时间,答案是一个谜。没有提示的绝对客观和决绝,如一个铁石心肠的情人,离去与归来都神秘飘渺。静待下一个雨天到来,那么轻盈、那么沉重,因为它蕴含了灼热 生命里的稍息时刻, the moment of cool bliss

碎碎呢喃:弹性

图片取自网络
从小被教导的是硬性的原则。不可妥协的道德法则,no  two ways about it,那是坚持忠贞强强韧正直,而绝非固执死板不灵活。弹性是在长大的过程里渐渐习得的策略性窍门,一次次在鼻子碰到灰的时候加深印象,提醒自己以后要更机灵一些,当做保护自己。当然,保持弹性的根本条件是基本道义的不妥协。弹性不是率意妄为,不是不可理喻,所以别以为能够假其名肆意横行。要享受弹性的优势和优待,必须谨记律己宽人,不恣意放纵自己,尽量予人合合乎情理的方便。慢慢调整自己僵硬太久的身段,逐步弹拨出新的内在节奏,一点一点习惯新的柔软可能,同时学习的是对生命适度的善意宽待。对别人更是如此。弹性是于人于己的善意,因此压根儿不该被滥用,否则就无法释放它的柔光与微暖了。这个棱角处处的世界,是纤细娇嫩的弹性存在的意义之所在,作为磨合作为缓冲,都是令人安慰的。稍微挪动一下,换个姿势,让局面略有转变势头的契机,谁晓得结果会不会是更理想的呢?怀抱希望,一天一天好好度过…在存在一些U-turn flexibility的日子里。

Wednesday, August 16, 2017

碎碎呢喃:小站

图片取自网络
每天搭乘的公车会经过若干车站。有一、两个小小的车站,通过的好像只有我的这号车。一般上在小站候车的人显然不多,偶尔来一批人,大概也只是通勤高峰时间才看得到的境况。安静平凡的小站,不出奇不起眼,无声也无名。但必须。除了为在那里候车的搭客,对于我它也有一种作用。通常选择靠窗的座位倚着,望出车窗时那触目可见的熟悉,尽管是天未亮透的朦胧中模糊的影子,它的悄悄存在已足够让我感觉安心。我安心什么?这个小站对我几乎没有任何意义,那不过是说不清楚的某种潜意识吧。在时间并不长的旅途中,许多小小的细节很容易就会被略过,并不留痕迹地消失在时间的茫茫大海里。而孑然的我也在写当中浮沉,不是吗?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缘故,我才莫名地与一个看来卑微不过的小车站有了一点联结。一点莫名所以的联结,重要性或许在于它给予了我一点额外的感性投射,在日日琐碎不过的往来路上多投入一点目光和关注,留心不期而遇的简单风景。

Monday, August 14, 2017

抢救什么——说到最后,剩下这些

图片取自网络

 我常不无自豪感地说, 我是这岛国标准的“边缘人”。这辈子钟爱的事——阅读、写作、华文, 都挺fringe的感觉。被认为是过于执着、倔强、任性都好,我在发了一大堆的牢骚后都会继续执迷不悔,被质问或被揶揄,大概也不变初衷吧?我就是别扭的存在,怕蟑螂又具备打不死的生命力地爱这些不被人看好的事物。在边缘自我陶醉地独舞,很自恋的样子, 但至少是对自己的诚实。

这些年,看着岛国发生的不少“中文沦陷事件”,当然也捶胸顿足过、义愤填膺过,从愤怒到沮丧到失望都有的百感交集。最后, 或许我还可能改变想法, 但是至少在这一刻的“最后”,我想我已经退守到了自己不会妥协、不会放弃、不会绝望的底线了。

古人说的“独善其身”算不算一种自私的想法?还是逃避的心态?乍看之下,也许遵从这个哲学的古人会被一些人视为懦弱的逃兵,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在大环境的暴风眼里守住自己的core何罪之有?守住了, 日后才有“反攻”的真气……“反攻”不尽是扭转乾坤那么宏大的志向,从自己能够发挥作用的小圈圈划出涟漪,也是一种进路, 不是吗?

我说我爱中文, 我能叫所有人都爱吗?过去我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能力有限、效益有限,可是忘了自己能够散发的能量的学相对“无限”——有缘被我撩动的心弦终究会弹出一个、两个音节?会成歌么?也许不过分期待、不过度期许,能够细水长流,最终还能够获得惊喜?

说实话,我花了好多些时间的反省,才略略总结出这一点安抚和安顿自己的“策略”。我不敢说我有多大的能耐抢救我深爱的中文,我只有继续light my fire 我只有缓缓地把手伸向一些孩子,希望能够带着他们走一段, 去试试看了解和接纳这个语文,能够“抢救”的不多,但至少我用心用力用情过了。

而战斗其实没结束呢。只是缓慢,而脚步要持续移动。 在边缘的独舞,偶尔会有人陪的,不用怕,让音乐继续就好。






碎碎呢喃:自语~自娱|字语~字娱


图片取自网络


读读写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来说,曾几何时成了超越一般喜好的必须。也因为频频在书写各种题材的过程中反复咀嚼、过滤和深化对生活许多方面的理解与感受,进而觉得自己也活得越来越有成长。或许还是会碰到一些瓶颈,但总的来说,在散文或诗歌的创作里自由游走,轻言自语总是精彩的自我娱乐;带着玩心牵出文字的串串趣味,也是疗愈的。不否认,身为独身女的我从小就爱说话,说故事给家里最最支持我的听众——奶奶听是每日的日常,于成长的岁月里不断磨练自己叙说的能力成了一种习惯。或许我从来也不会完全了解在写作的自己,通过在时间流逝里累积的文字回看一路走来的自己,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作者在不断蜕变, 不定形无定性一般,喃喃不尽的内容有时候甚至濒临语无伦次,又或许是存有一些密码暂时乱了方阵的内在逻辑?我开始学习在来回推翻和建立自我论述的进行式里让容易郁闷的自我得到支持与慰藉,我明白自己大概需要藉由文字创造作业的跳跃维持我的存在感,亦给予我接下去努力更加认识自己以及与这个大千世界达到感性连结的勇气。所以写作是我的necesary vice,一个不可以戒掉的瘾,我的絮语不断,我的生命也得以涓流不懈啊。

Sunday, August 13, 2017

碎碎呢喃:房间

图片取自网络
属于自己的房间, 除了堆叠储存自己的物件,更要能够安置心神。精神上的安居是形而上的满足,不那么根本但绝对是我眼中的必须。中日奔波之后回到一个平静的所在,被熟悉的一切包围,宛若退居到一个最安全的蜗居处,一个可以在蜷缩的状态里冥想凝望灵魂舒展的特殊空间。那里温度适中,气氛祥和,面积不用太大,舒适不讲究宽阔到空洞,当然也不要局促到令人产生困窘的难受。其实恰到好处的房间可能永远处于“施工中”的状态,因为它会紧随主人的成长和蜕变跟着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处于不同的情绪阶段,房间的mood也会有所不同,可以随性在格局上来些花样变化的房间是一个奢侈的空间, 但是why not呢?生活的高度框格化已经成为不得不习惯和接受的定局,在自己放松或休憩的所在来些自由、任性的挥霍似乎不是太过分的犒赏。所以我会想要经营好这个最私我的方寸之地,让它透着我的个性,也好包容我的种种。女性作家沃尔芙有名的话不是说,写作的女人都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吗?我是老派的拥护者,对于a room of one's own才这等坚持。

碎碎呢喃:将心比心

图片取自网络
别人的鞋子是很难穿上脚的,偏偏有句英文俗话曰 to put one in other's shoes,说的其实也就是将心比心。而在生活的实际操作里,这“将心比心”正是说易行难的比的标准案例。在多数人眼里,自我自然而然地是宇宙的中心,我的心是最重要的,它的高度岂能是其他人的心可比的呢?我是独尊的个体啊,我的心是最璀璨的发光体, 不是吗?但是事实上, 没有谁比谁高贵, 没有谁的心比谁的更有价值,剥除外在的各种缀饰后,每个人具备的基本配置不都一样?在一些状况发生时,如果做尝试将心比心,也就是能够至少做到不要做出不经过大脑的鲁莽批评,或许对局面都有一些帮助。许多时候, 我们或许无意, 却因为过于心直口快以致在言语、行为上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时候如果能够穿上对方的鞋子走几步, 也许能够略略体会他们的苦处,让自己本来高高在上的心回到同理的地平线——换成是我经历这番辛苦, 我不会想要听到“说教的关心”、接受“讽刺的教育”,切入我的肉身和心灵的痛是真切的,那些刀刺般的话语实在是无谓的。世间的冷暖在心与心之间能否传递调和是这里的关键。比一比心,收一收口,不但可以把对他人的伤害减到最低,也是予以自己的一份修身之礼。

不要抛弃他们

 
图片取自网络
朋友在我脸书墙上留言,告诉我她母亲的话:"ah girl 我以后不可以出门因为我不会喂卡吃饭了...."

当下,我的眼泪就要溃堤了。“不会喂卡吃饭”的Aunty还有我的朋友可以帮她,我妈当然也有我能够为她效力,可是外面那么多无依无靠的老人家们呢?谁帮他们?那些嘴里说着堂而皇之的话的人来为老人开设维持不下去的银行户口之后呢?以“提升技能”、“终身学习”为名要求我们的银发族学这个、学那个,配合我们的社会步伐, 甚至到达光速的话语, 听在老人家耳里有多么恐怖, 我们知道吗?

他们曾经是现在的“我们”,在他们那个奋斗的年代,他们吃过好多好多的苦, 就为了让我们在今天享有一切,而不是给予我们资格抛弃无法“与时并进”的他们。

真的, 我们没有资格抛弃他们,但我们已经一次一次放手。

我的奶奶离开人世快十年了。她人生的最后几年在痴呆症的笼罩下度过,可年轻时的她可是个多么活跃的老人!我上小学时,考试前她拎着唯一的孙女去四马路观音庙拜拜、患有严重风湿(早年拉拔两个小孩长大的苦难史暂且不提)的她听人介绍哪里有好的医师也会带着我一同寻访(眼力好的小孩负责看巴士车号码),她看来并不畏惧在她晚年突然驶入生活的地铁,但是那可能是因为还要照顾身边小小的我而撑起来的勇敢?我们用现金为车资卡充值, 有小小的我每次帮她。

假如奶奶今天还在并且不曾痴呆,她或许还会想出门走走。假如我因为工作不在她身边陪伴,不会用现金储值车资卡的她可能会频频求助于路人,一次两次三次……要终身学习啊,阿嫲!Please 你不要来吓她好吗?不要给她压力,可以不可以?你来啊, 你来学好华语咯(奶奶年轻时为了只身到新山的鞋厂工作时可以更好地与同事沟通,努力学说华语)?一次两次三次后,还有人帮她吗?

还有,奶奶会害怕弄丢储值金额太高的车资卡的。我懂她, 那是老一辈人普世的勤俭与谨慎。

回到现实。看看周遭的环境就好。我们身边健在的长辈在一日日老去的过程中经验着巨大的陌生化,在我们眼里稀松平常的constant,会否是带给他们莫大压力的change,只是他们不说, 或者说了也于事无补?这座城市依旧是新加坡,可是景物变化已经超乎他们的理解程度。不要笑他们落伍,如果要求我们回到他们壮年时期的生活场景, 我们能够适应吗?他们的constant成为我们的change,我们头顶的黑发不会被吓白?

将心比心从来都是说易行难, 没错。我当然也不是在说我们必须拒绝进步、拒绝现代化、拒绝跟上世界的大潮流。中国的乞丐都有无现金文化, 我们就要不惜代价地跟上吗?我觉得未必。倒是更应该珍惜眼前人,能够减少老人家的负担,当作是真正回馈他们过去为这个国家的贡献,当作尊重一个人生存的价值与尊严,并不那么困难。

还有我们的年轻一代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你不要以为没有。别等你老了,少年人都逃到月球避难了,留下你这个不会操作火箭的老人在地球承受破坏环境的恶果。


前面那段我当然只是在吓你,可是不要抛弃老人家, 这句是真的。

Saturday, August 12, 2017

碎碎呢喃: 两个自己或更多

图片取自网络
过去曾跟朋友开玩笑说因为我是双子座,在我身体里肯定不只有一个我,七嘴八舌的模样应该是内在的双簧正在彩排或表演中,搞不好还可能是群口嘞!对于可能保额认为呱噪,我实在爱莫能助啊,解释也解释不清楚,只好自我调侃起来。所幸家人好友们都十分愿意包容我,和每个“我”都处得不错,令我感激又感动。除了呱噪,比较麻烦的还是每个“我”容易澎湃翻滚的情绪,起起落落有时候难以捉摸,连率领群“我”的我都搞不太明白,这倒有些令人尴尬。呢哦在爆发的冲突矛盾也肯定少不了, 那番煎熬是一种难忘的滋味,幸亏这类事件倒也不常发生,即便发生了也多半“自然和解”,在一小段时间后不仅硝烟散尽,也不留下太多的创痕。热热闹闹的内里其实欢乐多过忧伤吧,毕竟把日子活得风风火火似乎是双子光明闪亮的那一面的目标,而我常常也乐此不疲地竭力实践这一点。C'est La Vie啊!C'est La Vie是绝佳的自我提醒了,这是人生——苦短得不能浪费,不该长期地让透着忧伤的阴暗主宰,过度寂寥的沉默是不必要的负担啊。两个或更多的自己似乎都明白要相互扶持的道理,那是与生俱来的生存之道一般,她们之间拉拔着度日,总也在苦乐之间取得奇妙的平衡,这点让我为她们感到非常骄傲啊, 我必须坦诚。

如果无现金等于无良心, 我不要成为什么“第一世界”“智慧国”

图片取自网络
我不看报但一定听电台广播的新闻报导。那天和家人在吃饭时听到公共交通三年内全面实现无现金交易(包括为车资卡储值)的新闻,即刻的反应是喷饭!用我在台湾惯用的一句话:什么和什么嘛?而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疑问是决策人究竟有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政策会为哪些社群带来怎样的影响啊?

我怀疑象牙塔里的爷们欠缺具有同理心的思考面向。不是不知道有会在此计划中被伤害的人, 而是未曾把他们的福利列入最基本的考量。

首先谈谈老人。不说远, 我妈妈就是有提款卡但不爱用(说实话, 不太会用)的银发族,你要她不用现金为易通卡加值,她就只有面对地铁站的机器发呆的份儿了。那我就不出门啦,妈妈打着哈哈说道。但这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呀,还有那么多的乐龄人士,他们或许还需要工作,还想外出和亲人或朋友保持联系,在政策上予以他们这番不便究竟是想怎样?除了可能不识字、不懂得操作储值机,好一些老人家是低收入人士,没有银行户口,要如何进行无现金交易?有人说得好听, 可以分阶段为老人家开设银行户头,那是否也包括馈赠他们一笔存款呢?如果老人家无法维持最低存款金额,导致每月被扣钱(一个月两元),那岂不是雪上加霜?

决策者啊决策者, 你有想过你的阿公阿嫲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吗?

再说其他低收入人士。我们的社会不是零贫穷率,还有一部分的同胞在贫穷线边缘挣扎,他们在缴付账单、付杂费、搭乘公共交通时或许都得利用现金付款,这,何错之有啊?我任教的学校就有一些学生家里无法为他们办易通卡,而得用零钱付车资上学。他们的问题同样不是为他们开设银行户口就能够解决的,如果连出门上学的钱都没有,孩子们怎么办?他们也有尊严,好不好?要鼓励他们来上课完成基本教育已经不容易了, 何苦添加这层麻烦?

尊敬的决策者知道这样的民间疾苦吗?我怀疑答案是否定的。

岛国要朝着第一世界国家的目标迈进(或者已经是而必须精益求精),要成为先进的无现金社会(cashless society),可是如果要冠上这个美丽头衔的代价是对自己同胞的苦衷毫无同理心(empathy),是要做到无良心(heartless) 我真心认为我们还是不要那个什么散发铜臭的头衔好了。


说好的是包容社会,别以求进步之名欺骗我,好不好?如果无现金社会=无良心社会, 我。不。要。

Friday, August 11, 2017

碎碎呢喃:病之必要

图片取自网络
有句话说,小病是福。偶尔抱恙是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免疫力不可能战无不胜,有时候挡不住病毒侵害就是身体在告诉我:喂, 该休息一下了啊,让我喘口气吧。遇上小不适,我一般会自己处理疗愈,碰上了自己明白不是那么简单的case就得就医了,领回几个药囊的药片药丸,乖乖吃了静待昏沉状态的铺天盖地而来后进入打都不醒的昏睡,屡试不爽。本来就无梦的睡眠状态竟然能够潜入更加幽暗的黑沉境界,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发现。诚然,那一天耗费在病榻上沉睡的时间都被神秘的黑洞贪婪地吸走了,而连挣扎着在药力施压下保持清醒的些许时刻也处于一种悠悠忽忽的朦胧之中,彷佛有人在我眼前挂了好多层的纱布,即使我还看得见线条与轮廓但总模糊的,好像持续被什么蛊惑的意识也已经陷入粘稠的缓慢中。情况看似糟糕透了,可是有点奇怪的是, 我其实还挺能够接受类似这样的存在感的,毕竟这样的“小福”不是常遇到的状况,一旦无可奈何地栽了进去,如果可以的话,why not gain something from it?这是我相当早就怀抱的想法,而过去也有好几篇诗文是在病得意识颠三倒四的精神状况中写出草稿的。也许是在那样的情境里, 我的思路放得更开、走得歪歪斜斜也踏得出一条路线。带傻劲的我因此得出结论,病之必要油然而生,创意的释放出口之一即此。也由于有了这样的痴念,辛苦也比较能够接受了些,病愈后也不至于空无所得吧。

碎碎呢喃:读蒋勋老师

图片取自网络
邂逅一个作者,然后进而趋近结识他的作品,于我总是很缓慢且带着美好期待的过程。在一个对的生命阶段遇见某个对的阅读对象是我个人经验里常常发生的现象。已经想不起我是什么时候开始阅读蒋勋老师的文章了,大概是自己偶然的接触而非经人介绍。很自然地会把将蒋勋老师和“生活的美学”联系起来,无论是针对某东方或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侃侃而谈其作品的内蕴和老师自身对它们的诠释和联想,亦或是在某景色宜人的所在旅游之际展开引用佛经佛典情景交融的感性抒发,内容与口气都没有说教的味道, 行文的笔法总委婉柔和。读得舒服,一如聆听亲切可敬的师友在做的分享,那么真诚温暖,每次都令我得益不少。除了纸本的阅读,我也爱看、听蒋勋老师的访谈视频,欣赏他与对谈者或主持人的交流,以及绅士风度翩然的谈吐。以发掘生活细节中的美为他的艺术追求的蒋勋老师,给我看到的是他身体力行的修持, 对,将生活过成一种修持——带着修行的虔诚心理细腻地体会生活,护持生命里往往匆匆过去的美好, 不是执著要挽留, 而是充分把握和感受所谓的ephemeral beauty,不让美稍纵即逝后只存遗憾。在文学的范畴里遇到蒋勋老师, 从而也开始品味美学的甘甜,能够习得多少自然依靠个人的造化、看个人的慧根,愚鲁的我有一些福分在入门处得到老师的启发,这也算得上是鼓励自己日后继续努力以勤补拙的好开始啊。

                       

Thursday, August 10, 2017

碎碎呢喃:坚持的迷人

图片取自网络
不时在网路上读到有关“匠人精神”的文章,介绍某地从事某种精致作业且具备了超乎一般的认真精神的专业“匠人”,一边了解其手艺的特殊之处,一边为该匠人的进展技艺和投入的大量时间和高度集中之精力感到无比的钦佩。在追求速度至上的时代里,愿意为了精益求精,追求达到完美的目标的奇人越来越稀有了,秉持一份对自身技艺的自豪感和勤于做到技术或文化传承的热忱,作出许多牺牲也似乎在所不惜。我绝对不敢说我能够做到,所以我只对他们有满怀钦佩和艳羡之情。坚持自己所爱的事业绝对不容易,付出的代价或许会很大,但是一些人就是愿意奉献自己予那艰苦的事业,进而在苦行一般的努力不懈中散发迷人的魅力。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岁月耐心同行,力求完美和真善,甚至不停下来过问得失这世俗的价值所在。然而, 他们大致上也不因为自己的匠人身份而骄傲自满, 反而更加谦虚大度,愿意接受外来的咨询和讨教,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能耐。“匠人精神”之所以美好,大概就在于它其实映射出人性里最真诚和无私的大爱,对某对象坚贞不渝的忠诚,让有幸见证的人不禁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学不成技艺, 也至少如同上了一门修身养性的课,大概也会有些长进吧。坚持是迷人的, 我想, 大概我也有了一点进步?

Wednesday, August 9, 2017

碎碎呢喃:集体众读

图片取自网络
忘了在Facebook上设立集体众读页面的具体时间,只是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它的经营,而它也已经成为我网络生活的重要部分了。扩大自己的阅读浏览范围,搜寻和消化内容多样的文字,遇到好文章便特别惊喜和兴奋,想要立刻和大家分享。虽说阅读是一项非常个人的活动,个人的喜好与品味也有不同,我觉得好玩或有意思的内容未必众人皆爱,可是我总忍不住要把好料都示出,任君选择吧!有时候有朋友留言和我互动,或是给予鼓励,这让我更有动力去搜罗更多的好文字。加上我本身好奇的领域又多,很多不同方面的知识都会吸引我,纵使不免有些jack of all trades but master of none的感觉,依旧乐此不疲。中阅读的毒由始至终总是无怨无悔的,能够拉更多朋友“下海”更是我乐见的结果,只因为深信阅读是人类灵魂与世界对话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深入阅读境界的精神享受更是超然的体验。对我个人来说,纸本的阅读还是比较带来满足感的, 可是不得不承认,网络阅读是现代生活躲避不了的“潮流”,既然狂澜无可抵挡, 那不如更专心、更集中地欣赏值得花时间在其上的文字。不管是文学、地理、历史或科普知识,“集体众读”都尽量汇集各路的中英文精华。双语的路径死我刻意的选择,因为希望reach out接触更多的朋友,把阅读的种子尽量散播得越远越好。几年来的努力带给我的好处也很多,最基本的是我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更擦亮了我的reader's eye,这两点已经让我深怀感激了。



Tuesday, August 8, 2017

碎碎呢喃:天气

图片取自网络
乌龟转过头
一笑
好天气说走就走 太轻描淡写
它便以为
没有人在乎了

乌龟不需要涂防晒油
它只要清清爽爽的柠檬可乐
轻轻给天气的一句
花言巧语

乌龟停下脚步
抬头
雨滴溅入它的每一句话  太过豪爽地
它再犹豫
才决定不如趁机高唱吧

最近岛国的天气令人有些吃不消。暑气逼人,雨又始终难下成, 令引颈等候甘露的我感到相当困扰。热烘烘的空气把人困住,偶尔有风吹来便感庆幸,可惜好时光总不持久,稍稍带来慰藉的凉意往往骤然消失,恢复的不舒适总是驱之不散。然后恼人还有屡次等不到的大雨,那份舒坦是完全由老天爷掌控的奢侈,可遇不可求。有时候天色暗下,远处闷雷大作,一切条件似乎一应俱全,但结果却令人失望。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经常发生,使人唯有抬头兴叹。天气的好坏很自然地牵动情绪,热得晕头转向时就顾不得开心愉悦了,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吧。可是有时候也会要求自己go against instinct 在越糟糕的情况下提醒自己努力试试正面、乐观一些,看看能否扭转乾坤或至少提高一点士气。人与天气的并存未必安然无事 ,最关键的便是人在应对方面的心态了。这是被考验出来的收获,一点也不是虚构的哦。



Monday, August 7, 2017

碎碎呢喃:强力放送

图片取自网络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
And never stops - at all -

And sweetest - in the Gale - is heard -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 -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
Yet - never - 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 - of me.

美国女诗人艾美丽·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偶尔会出现在我
心头的阅读雷达上,随后便随机挑选一、两首她的诗作来过过
瘾。这首“‘Hope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曾不止一
次在我的脑海里强力放送,这大概与诗人将“希望”与翅膀连
结在一起的意象处理有关,而我实在觉得如此的连结太迷人
了。振翅飞翔的希望之翼让鸟儿飞翔到世间的各个角落,其生
命力之坚韧带给诗人和读者同等的感动与震撼。我们也可以如
同飞鸟那么轻盈地漂泊远方吗?带着希望,或是寻索希望,后
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faith来推动,要先具备前者方可延续故
事。看似温婉柔弱的行句其实蕴含了安静的潜力,正如希望的
火苗在凛冽的寒风里或许看似随时会被吹熄, 却始终守护着自
己的生命,维护着生存的权利。这个希望拥有自身毁灭不掉的
执著,在无论多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会继续服务诗人的敏感灵
魂,伴随她、保护她且不求任何的回报。这难道不是最动人的
真挚付出吗?我认为是的,而在来回咀嚼文字的当儿, 我感觉
到了性灵的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