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Monday, July 28, 2014

無形無聲中, 變得更強大吧

 

這幾天腦中頻頻浮現的意象:人在潮水一樣的時間裡載浮載沉,一如浮萍,無聲無息地漂流向遠方。

『遠方』是哪裡?要漂流多久才會到呢?答案都只有時間知道。而更可能的是,瀟灑不羈的時間也沒有答案, 因為不需要答案吧。

它說了算。是幸福還是哀愁,人都要繼續在時間的海裡移動,有時候抱著記憶的浮木, 有時候憑靠捨棄掉回憶之重量換來的一點力氣奮力泅泳,然而在那一片看不到盡頭的水體中,人是形狀隱晦、聲息盡滅的存在一般。

繼而想著的是:在朝生命的那個遠方漂浮的過程裡,若要生存,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變得更強大。潮水對軀體的每一次衝擊和碰撞都是鍛煉的一個機會,使人疼痛, 然後麻痺、麻木,再轉為強悍?

除了我這麼堅定覺得如此的當下,當然不免常常更多質疑的時刻,那些手腳感受到恐怖酸楚,簡直不想再動的狀態,以為自己下沉、溺斃就是解脫了的自以為是比潮水更沉重地打壓我……

結果, 我總在換一口氣的瞬間感到不捨——不捨就此遁入無形無聲,在沒有達到那個雖然神秘卻一定在(我心裡執意的信念)的遠方,必須跨越時間的才有機會到達的所在,我還要撐下去。

要變得更加強大和勇敢。

一定要。幸福或哀愁、疼痛或麻木, 都要繼續, 都要壯大起來,堅持到最後。當自己咋大海裡顯得越是沒有形態或聲息,就越應該相信自己可以作為一個『意義』存活下去。作為自己的生命的意義,不要枉費生而為人的機會,以及用生命和時間對話的機會。

提醒自己:這片時間的海,正是讓我證明自己的堅毅的。





Thursday, July 24, 2014

出差前文


也沒有多大不了,就是搭個飛機去出席一個書展的開幕和頭兩天的活動,做採訪、寫報導。

有同事隨行,各司其職,也希望有些可以一起輕鬆一下的時間。都在工作工作工作,太無趣了。

把三天的行李打包好,發現這是我第一次沒帶讀物出國,而且也沒有準備旅途音樂……因為on the road的時間實在太短,獨處的時間更少,實在不用那麼貪心。或是痴心(妄想)。

都說是出差了, 你以為是落跑holiday嗎?

原來我一直習慣有空間和時間的餘裕的移動,最少一周,那才可以做樣子、耍文藝……東張西望、東走西蹭……閒適而無憂。

唉, 是出差啊, 工作, 明白嗎?

這篇小文, 真的是勸自己振作的吧……不是不喜歡書展, 相反的,那真是長知識的旅程。只是因為有工作。說到底, 就是懶!!!









Wednesday, July 23, 2014

痛斥高傲者

 
看見某些臉孔、讀到某些言論時,簡直隨時會被高傲者的種種表現氣炸。
 
那種自以為是、旁若無人的姿態,有時候甚至比言語更令人感到不適。大家無非是地球上的同類,或許還有一些共同點或可達成共識之處,怎麼你就高人一等, 可以自覺高人一等地大放厥詞了呢?
 
這樣的人其實可憐又可笑,因為在他/她將自尊自我膨脹到了障己耳目時,就是無知而滑稽的演員了。只是他們從來不會意識到這樣的自己顯得何等荒謬,還悄悄地被公敵化了呢。
 
高傲的人拒絕看到現實中還有比他/她優秀的其他人,只當自己是世界第一等,然後繼續鼻朝天地行走坐臥,以為沒有人有辦法奈何他/她。
 
可是我是相信因果關係之存在的。被傲慢麻痺的人始終會有感受到痛的那一天,在自己造成的情境裡得到教訓。一切需要的是時間,必然會過去的時間, 始終會到來的judgement時刻。

看你還高傲不高傲得下去吧!

Tuesday, July 22, 2014

意義

這世界已不存在純然的『意義』,沒有法子, 意義必須由個人創造。

曾有疑問, 自己念中文、念文學有沒有意義?
如果說是要『報效祖國』,看現在的情況,恐怕是別妄想比較好。
如果說是要致富發達,就更難了, 飽足了精神,肚子可能還要找別的辦法填。
可是,意義仍是有的,就當做自己的存在的定義吧,一種投入愛和生命的感情牽絆,不牽中文的手, 我將孤獨。
我最怕寂寞的,我寧可搞起自己的喧嘩。

古人感懷士不遇的悲劇,不被賞識或不被了解,那恐怕有些消極被動。
遇與不遇, 可以看自己用什麼觀點視之,我遇到了我所愛的語文和文學,我就不是『不遇』。

豁達不容易啊,真正的心靈自由不容易啊。
頻頻挑戰和磨練自己,要做到放手、放心——放開了,就會找到新的意義。


Sunday, July 20, 2014

移城·牽情


台大學弟M發了短訊告知自己在新城市H的通訊號碼。

多數外籍生畢業後的一步移動之路,目的地通常是“家”。M的生命中有兩座可稱為家的城市,都是島, 都很小。他選擇其一,在結束台灣的學業後回到繁華的城市H展開新的生活。

我感謝他,有心通知我可聯絡到他的方式,這意味著我們在台北建立起來的情誼在他來說, 是夠重要的。

也因為他的這則短訊,讓我不可自拔地回想起自己的“移城”經驗——那透過一連串儀式性的舉動頻頻表示要告別台北回到島國的say goodbye。

(記得M在幾年前,當我很濫情地讓不捨的情緒稀里嘩啦流個不停時,很講義氣也很包容地在一旁縱容我……要再感謝一次!)

生活了幾年的一座城市,不可能沒有在人心裡留下一些痕跡,而尤其當這座城促使許多人生的成長的發生、感情的萌生、夢想的起飛(即便墜落和破滅也值得一記),從它的領地移開自己的肉身, 也免不了把屬於“靈魂”的一部分留在那裡。

因此,台北於我,情牽悠遠。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我“回”台北, 縱使時過境遷的邏輯很簡明地告訴我:沒什麼回得去的,因為一切都不一樣了, 包括我的身份和心境。

和我這種hopeless case 相比,M或許是比較理智和實際的人。他應該不會像我這麼牽腸掛肚、拖泥帶水,口齒不清地支吾著想念、懷戀什麼的。他也有屬於自己的向給予他許多難忘的、深沉的、輕盈的、美麗的、不那麼美麗的種種台北印記。

正如我們在北城台大的有緣相識是個抹不掉的事實(希望我從沒有讓你覺得這個學姐沒有遇到更好!),當我們都以各自的移動揮別同一座城市以及彼此,我希望, 也相信我們都對台北懷有各自形式迥異但必須存在的愛。

有空、有機會、有時間的話, 請移動到我這座城來走走;還是我在我移動到你那座去逛的話,別忘記帶我去二樓書店淘寶……

還有,萬一真的還有那麼大的幸福,我們一起回母校同走一圈?

Saturday, July 19, 2014

閱讀•悅讀這世界(舊稿)


No two persons ever read the same book.  
                                 – American writer, literary critic Edmund Wilson

這世上不存在閱讀同一本書的兩個人
                                                ——美國作家埃德蒙•威爾森

世界是一本擁有無限閱讀可能的書

這個世界,是一本擁有無限閱讀可能的書。
“閱讀這個世界”是著名臺灣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楊照先生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五日下午在國家圖書館的演講中和觀眾探討的課題。
 楊照先生從觀看電影的角度進入演講, 說他是“閱讀”電影的。對他來說,電影中的許多細節都吸引他去用心解讀,這個習慣源於自己從小看電影的經驗。。因為在那個還沒有互聯網和DVD或錄影帶的年代,觀眾只能夠在電影院裏觀看某部電影,而且多半沒有機會重復地看,所以會特別珍惜這觀看電影的“唯一”機會,力求盡可能把電影看得徹底。楊照先生舉的第二個例子是他第一次去聽古典音樂會前,遵循音樂老師的指示把演奏曲目的樂譜都熟讀了,甚至帶著樂譜出席,。那麽用心“閱讀”電影和音樂會的結果,讓他發現了好些細微的問題,促使他進一步思考,提升鑒賞體驗的素質。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普通或被當作理所當然的事物,都存在了無限的閱讀可能。如果肯花多一點心思去解讀它們、了解它們,或許就能從中得到更多知識的收獲。

閱讀是一種態度

除了告訴我們閱讀並不限於書本,楊照先生更強調閱讀作為我們應該培養的一種生活態度的重要性。
語言文字本身的不精確性帶給讀者詮釋的挑戰,楊照先生將它形容為 “辛苦但美好”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閱讀能夠為我們創造出另一個世界,而由於每個人閱讀同一篇文字所得到的體驗都不同,很多時候人會動用到想像以復原文字中的意義,建立自己對事物獨特的理解。

挑戰自己,悅讀世界

楊照先生在二零零九年接受新京報訪問時提過他在臺灣發現到的問題:“就是人們都在讀 ‘讀得懂’的書”,只看自己看得懂的書,永遠圍繞自己熟悉的東西打轉,積累重復的知識。這造成讀者失去對不了解的事物的天真和好奇的心態。楊照先生的觀察恐怕不只是臺灣讀者面對的問題,也可能是其他地方讀者的困境。
 有鑒於以上的問題,楊照先生呼籲大家主動地放寬視野,多閱讀各式各樣的內容,挑戰自己、充實自己。一旦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讀者便能夠接受書本的牽引,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改變以及開始叩問這個世界的奧秘。
 享受閱讀及發現世界的喜悅,始終等待讀者們去深刻體會。

歷史的書寫:羊皮紙上的暴力刮痕


昨晚去聽了一場學術講座,講者是Stanford University的Ronald Egan教授,主題是他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歷史形象塑造的研究發現。其中最引起我的注意的是明清等後代許多學者為了將李清照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符合一切標準的淑德形象而對她進行的“重塑”,甚至包括極力否定她曾經再婚,並將這點視為對偉大女詞人的誹謗:

As Egan shows, the investment of readers and critics alike in maintaining certain views of Li resulted, at its most innocent, in bewilderingly varied connections proposed between poem and life. More soberingly, features of Li’s life that did not conform to convention were suppressed or distorted. An important example is her remarriage at age 49. This act, thought inexplicable, brought her scorn in her lifetime and was explained away in following centuries as slander.

(Quoted from: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books/the-burden-of-female-talent-the-poet-li-qingzhao-and-her-history-in-china-by-ronald-c-egan/2011340.article)

一個寡婦的再婚,就因為不符合評論者所屬時代的“道德規範”而被強行從歷史的羊皮紙上刮去, 這不是暴力, 是什麼?主張這項暴力運動的文學史作者對李清照的書寫貌似“保護”(維護她夫婿死後仍守身如玉、忠貞如初),卻實為更大的傷害與偏見。才女就不能夠活得真實和有血肉嗎?才女二度婚嫁不順遂,結果對簿公堂的細更是大逆, 一定要刪除!!!

覺得那一堆死腦筋的學者還真是荒謬,正是他們心癢手癢, 一張本已斑駁的羊皮紙才頻添刮痕,傷痕累累……文學史不是談文學, 以作品的好壞為功過的判斷嗎?

噢, 真的有這樣的事,我好無言。




Tuesday, July 15, 2014

顫栗的理由——面對我島社會的『陣痛』


大熱天, 突然顫栗,連自己都被嚇到。仔細想想, 還真覺得不舒服。不是身體的不適,而是心上卡住的一陣鬱結。

近日不斷閱讀著關於國家圖書館銷毀童書事件, 支持和反對的雙方一來一往的論述, 甚至指控。各執一詞本來就是爭論裡的姿態,理論上無可厚非, 但隨著事件的延續,我不禁擔憂這當中健康的『溝通』環節究竟去了哪裡?

大家都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年輕的小讀者好吧?擔心孩子攝取錯誤資訊的父母,還有維護知識傳遞的自由和反對歧視的作者和社會人士,大家陳述自己的觀點並沒有錯,可是逐漸露出檯面(甚至可能越來越多)的似乎是接近謾罵的聲音了。

我的疑惑是:這樣, 對嗎?

有朋友說, 這是民主社會漸漸成熟所必需經歷的陣痛,事實是這樣嗎?

比較悲觀的我注意到的是社會可能出現對異己的接受度日益窄化的現象的威脅……有效而具意義的溝通講求『訴說』之外的『聆聽』,不只是用耳朵, 更多是用心。對自己或許還不夠了解或之前不願意接觸的觀點做客觀的檢視和摸索,最後可能還是決定不接納, 但至少已經給了它應有的公平對待(對opponent也該有respect的, 這是一種禮儀和權益的尊重啊)。

我只是杞人憂天地想著:不斷持續的陣痛,如果導致潰瘍,實在太傷了。而如果一方只想不擇手段地剷除和自己向左的立場, 不願接受共存的可能性,那也許是悲劇勝於一切了。

幾天下來的反复咀嚼,帶來的憂慮,大概就是我不寒而栗的根本原因了。




Sunday, July 13, 2014

盡頭有選擇,絕處得生機


今天看到明朝才子唐寅的兩句詩:

籠雞有米湯盤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簡單直白的文字竟讓我突然一震,聯想到了人生中“選擇”的課題。

選擇當“籠雞”,衣食不愁,卻面對隨時可能成為別人盤中餐的威脅;選“野鶴”,風餐露宿,但面對的是寬廣無限的遼闊。各有代價,各有收穫,而且都是很open的選擇(老實說,沒有人能夠逼迫你一定要靠哪一方,說到底,都是自己選的邊兒)。

事事的好壞在相互平衡的過程中會彼此拉扯,一下子或許左傾,下一刻又右靠了,決定性的終止需要時間。一波一波的時間,輕輕沖刷而過,而只要還沒有拍板定案,理論上,選擇還是可以改變的。

看似路的盡頭的地方,未必是絕處,而也許暗藏了另一輪的選擇和生機。渡橋懸崖的邊沿也許正開著一朵看起來那麼柔弱,其實無比堅韌的山花,正帶著堅定的笑容等著鼓勵走到它身邊的你我。

人生啊,有趣之處正在於可能性的存在。

是湯盤, 還是天地,有時候還看個人的角度和視野。這裡絕對不是在鼓勵自欺,只是想著常常聽到的“境由心轉”不應該只是假設性的存在,而是真的可以努力實踐的豁達和自我釋放吧。

兩句詩,讓我咀嚼了一下,其實我也可以選擇不理會,繼續發白日夢的, 不是嗎? ^^







Saturday, July 12, 2014

方塊為什麼要入圓洞?——續說童書下架事件的一點感想


這兩天,陸續看到更多關於新加坡圖書館童書下架事件的反應。除了官方的聲明、支持行動的組織和個人,更多的聲音來自本地作家、文化界人士和一些普羅大眾。

閱讀下來, 我心裡浮現的是一個“方塊為什麼一定要被迫擠進圓洞”的問題 。

要方塊擠進圓洞這種削足適履的思維,不過是愚昧的表現吧?在這個沒有一個人可以絕對控制得了的大千世界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要迫使所有的“異己”改變成一個所謂“正常”的模式, 否則就暴力打壓,說到底就是蠻橫的殘酷。沒有人應該疏導這樣的對待!

單親家庭不是“正常家庭”?離婚者就不屬於“正常家庭”?同志成家組織的不算“正常家庭”?

在兒童閱讀的領域裡進行“消毒”,讓孩子們從小就不接觸任何偏離“正常”範疇的家庭概念,也是一種暴力……畢竟這世界的多元和多樣性不可能一夜間完全被消滅掉,方塊、圓球、三角、長方形一直都會在,單方面認定只有圓洞是洞的人們,容許我問一句:你們真的活在地球上嗎?





Friday, July 11, 2014

說“從壞見好”


 上個周末,同事買了新鮮烘制的雞蛋糕給大家在辦公室裏享用。

“沒有添加物、不含防腐劑哦,大家要快吃!”同事熱心地叮嚀我們。

 我吃了一塊, 味道的確很棒,蛋香爽滑得恰到好處,吃得幾乎是手工制作的水平了。可是這樣的零嘴,每個人吃了一點也就開始推說要減肥、怕甜食什麼的,那一盒雞蛋糕就放在一邊了。

 幾天後,同事發現剩下的雞蛋糕已經發黴了,不能吃了。她一邊找出塑膠袋來丟棄發黴的最後幾塊雞蛋糕,一邊自言自語地說:“才這麼幾天就壞了,可見真的沒放防腐劑,證明這是好東西啊!”

 沒錯,這雞蛋糕應該不曾添加保鮮的防腐劑,是該趁新鮮享用的好東西,而我們在它快快發黴後才確定它的好。說起來,這個“從壞見好”的結論還真是吊詭,也不免帶些馬後炮的意味。

退一步想,這不也是人生中常常會碰上的狀況嗎?很多時候,事情的好壞明朗化了,人都可能頓時感到遺憾:“怎麼就沒有從一開始就珍惜好東西呢?別人說它好, 我為什麼沒聽呢?”
可是,即便是“從壞見好”,見到的結果還是“好”的,這也值得慶幸吧。我從這件事看到了至少一個好處, 另一點就是提醒自己以後要更細心地觀察和感受,希望能夠早一點發現事物的“好”, 減少悔意。




Thursday, July 10, 2014

禁書,盡輸?——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童書下架事件的反思


日前發生了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將兩本童書,“Tango Makes Three 和”The White Swan Express”下架的舉動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一陣熱烈的討論。圖書館的立場是這兩本童書的同性戀相關內容不符合該館支持的“家庭”價值觀,有可能對幼齡讀者造成負面影響……老實說, 這麼迂腐、封閉的說辭只讓我產生以下的反應:

首先,圖書館是一個為讀者提供知識的殿堂,多元的閱讀材料匯聚一處,讓有不用需要和興趣的讀者自由選擇,這是多難做到的一件事啊???再不然,如果真的擔心幼小心靈不慎接觸“兒童不宜”的內容,當局大可將這一些被認定內容較為敏感的作品放在特定的閱覽區,限制借閱者的年齡…更恰當和成熟的處理方式是人想出來的嘛,一個勁兒地去誇張地扮演衛道士實在太沒品了。

接下來,如果真的要大舉消滅“意識不良”的作品, 古今中外好多經典著作都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 該被下架(圖書館被掏空嗎??)。以我最愛的例子——《紅樓夢》來說,小說理有對少年wet dream的入骨描述(寶玉)、男女姦情、同志情誼,暴力色情指數真的不低;《西遊記》從頭到尾滿滿的妖怪、妖術,就該被禁了?小孩或許不會看名著, 青少年讀者還是該受到保護的吧?!這麼說來,希臘神話、莎士比亞的著作、現當代世界文學當中的許多作品, 一旦觸及違反“正常”家庭模式或價值系統的內容就必須被銷毀?圖書館是否就此將變成一個“無菌”的閱覽環境,只有完全符合健康/道德標準的文字有資格存在, 給予讀者“完全正確”的思想教育?其他“異己”都是罪孽之身,唯有毀滅?

那樣實在太可笑,同時也太可怕了(不寒而栗)。

如果一個如圖書館那樣原應該讓讀者接觸多種閱讀選擇的殿堂也變得高度封閉和狹隘,那麼閱讀的活動如何得到支持和滋養?此外,如一些為人父母者針對此事件提出的一樣,他們在帶孩子到圖書館借閱書籍時,都該負起督導孩子的責任,陪伴他們選書、看書,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和孩子進行進一步的互動和思想的交流,任何該進行的價值觀灌輸理應在這個階段發生, 不是嗎?淡淡依賴圖書館“把關”,然後草木皆兵地大動作“除魅”、“驅鬼”,那就有意義惡價值了嗎?

我堅決認為沒有。

閱讀是讓人打開胸懷、放遠視野的益智活動,有其神聖性。每個讀者, 或是任何一個閱讀群體始終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如任何個體的生命本身不該被蠻橫地擺弄或前或前或局限一樣。

讀者、書籍和個人意願都應享有基本的尊重,我誠心做此想。

【看到圖書館將進行對下架書籍的銷毀工作,倍覺失望。這和秦始皇焚書有差別嗎?都是霸道, 都是不理智的……】

 

 

Tuesday, July 8, 2014

轉身便見天使


生命的奇妙,在於令人感動的事、使人動容的人,往往神秘地在最意外的時刻出現最意外的情境中。

上班尖峰時間,在擁擠不堪的地鐵列車上。原因不明的列車班次延誤,令所有委身擠在一起的搭客無人不是一張臭臉。還有低頭劃手機的一張張僵硬的臉。

在一片沉默中,前進的列車冷不防打嗝似地震了一下,像是駕駛員jam 了brake,我一時失去平衡往後退了一步,感覺自己踩到了我身後的人。哎喲, 他/她一定很痛, 我這次肯定要挨罵了!!

誰知道待我恢復較平衡站定位置,耳邊還沒爆炸聲響,咦……?儘管有些狐疑,我還是決定禮貌一點道個歉比較過意得去。轉身向後面的中年女士低聲說了一句:“剛才我踩到你了吧, 真對不起!”

沒想到她聽了直搖頭,一邊露出溫暖的微笑, 一邊說:“沒關係啊,這麼擠,誰都不舒服啊,小事啦!”

轉身便見天使的我,也報以微笑,心情立刻好了許多。如果這座城市的生活裡有多一些這麼善解人意的人,生活素質也一定會有所提升的, 不是嗎?

Monday, July 7, 2014

生命秩序的某種儀式


破了個洞的錢包, 是一個需要處理的狀況。

破了個洞的錢包,竟呈現了一個確立某種生命秩序的儀式之可能性。

在家裡挖出一堆錢包(可惜當然不是滿滿都是鈔票,呵呵),東挑西選,揀出了老媽看了覺得“不像你的樸實”(甚至有點醜)的一個。

故意的。

然後開始“轉移”的儀式,把舊錢包裡的紙鈔、零錢、信用卡、提款卡,還有亂七八糟的優惠卡、集點卡什麼的都掏出來進行整理。新錢包我特地選了比較薄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迫使自己做出精明的取捨,儀式性地除卻不必要的負擔。

儀式性, 於我是必要的。

現在那有點醜的新皮包(似乎必須不太沒才夠資格參與儀式, 因為不浮誇?)擁有自己的秩序,一個經歷過清理儀式所得的新秩序。它 能夠維持多久, 我也說不准, 可是我希望它可以長壽一些……至少我將為此好好努力一下。

Thursday, July 3, 2014

縫隙裡的成長:關於“細節”的智慧

今晚和好友D吃飯,免不了聊工作、聊生活。同時也是長輩的D很了解我的脾氣,也總是願意傾聽我的牢騷,為我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細節的重要性是D今晚的談話主題,由小見大的道理,貫徹生命,切記啊!即便是不會被太多人注意到的小地方, 也是必須用心照顧好的功課, 因為總有眼光會落在它們上頭, 即便不是眾目的關注, 也足以讓在乎的人從你對待細節的態度看出許多關於你的真相。對方可以從你對細節的處理看出你的性格和態度, 以致他對你的人格作出價值的判斷。這是D認真的提醒。
 
我聽著時也在想:我是多麼隨性隨意, 或許是粗枝大葉?在D面前, 我願意放下所有固執的堅持, 什麼叫做“尊嚴”的藉口, 以便好好地反省。D進一步說道,做錯了就要承認,承認有兩個好處:一、從中學習; 二、讓別人尊重你。
 
別把細節當作陷阱,反過來, 要更用心地去檢查每個縫隙,把裡頭藏著的小點著出來照顧好,那就行了。不要害怕,不要放棄,堅持下去就會習慣了,那時候便不會那麼辛苦,人也會跟著成長。
 
處理好縫隙裡的細節是成長的必經過程,這是我在一頓飯的時間裡收穫的智慧。
 
 
 
 
 
 


Wednesday, July 2, 2014

信念


在任何一個過程的進行中,要放棄努力, 簡直是太容易的事。
閉上眼、別過頭、轉個身,就是否定的姿態了。
心裡裝滿負面的情緒和能量,或許再板起面孔,即可將希望和光亮隔絕在外。

這樣, 似乎 too easy。

要振作起來才是累人的,哈著氣來不讓信念被凍結至壞死的堅決發自內心深處某個隱秘的角落,由一把小得幾乎聽不見的聲音開始,好不容易才慢慢能夠被聽見,到漸漸能夠鼓起勇氣嘗試反抗看似無比強大的阻力。

勝算太低、太低了,放棄看來實在是唯一的easy way out了。怎麼辦呢?一口一口哈出的氣似乎隨時會斷絕,怎麼看都感覺無望……溫度下降之勢不可抵擋……

偏偏在這個時候,拒絕熄滅的一圈豆點微光暈暈忽忽地堅持著。那不外是信念的頑強掙扎, 再微弱的鼻息也是一絲爭取生存權利的珍貴努力。艱難中顯現的價值,最難忘。所淬煉出來的是頑強的抵抗之力,能夠默默地承受難以名狀的壓力,堅持不懈。

信念這回事,未必時時都堅強巨大,它往往容易因為碰上低靡而顯得虛弱, 可是要完全扼殺也並不那麼容易。

信念不關乎成功與失敗,而與個人對價值的衡量相關。不鬆手放掉某個信念,是因為確信它的意義與價值,有必要竭力捍衛就是了。

無需理由,不用說明。

揀難行之路來走, 是維護信念的決定驅使下的必然。無怨, 也無悔,抬腳便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