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uesday, March 31, 2015

帮帮孩子吧!!



這兩天,島國的新聞熱點之一肯定是17歲少年余澎杉(洋名Amos Yee)被指詆毀基督教以及侮辱已故的李光耀先生的事件。他自製並掛上youtube的視頻被形容為極端和充滿存心挑釁的意味,甚至包含猥褻的內容。十多名公眾在看到視頻後紛紛向警方報案,其中一位報警的竟然是余彭彬的母親,她提出的原因是兒子已“不可管教”(beyond control)。


余的行為曝光後,嚴厲批評他的聲浪持續澎湃。有些人甚至選擇“以暴制暴”,以粗口或其他不堪入耳之辭辱罵余,還有人說出具威脅性的話語,令人看了相當不舒服。另一方面,也有一群人為余彭杉叫屈,認為他不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說他的言行是言論自由的體現。


我不想(也沒有資格)裁決對錯,只想說說我的一些想法和心情。


余肯定是一個異類,非常聰明也十分敏感。他在13歲時就曾奪下視頻製作獎項, 並直接表示自己志在製作視頻與更多人分享他的想法。閱讀他的部落格帖文和觀看了他其他的作品後, 我不禁覺得這個年輕人是“吃軟不吃硬”的。當然,這並不表示他完全可以免於法律的制裁,因為他畢竟犯了法。然而,從他的種種行為來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余澎杉走到今天必然經歷了許多。


或許,是創傷。


被自己的母親報警逮捕,被說“不可管教”,究竟是多麼嚴重的情況呢?根據余自己的描述, 他的中學生活極不快樂,使得他對校方、師長和整體的學習體驗都充滿了敵意和鄙視。我無從知道校方是否曾經給予他任何輔導或幫助,有沒有在紀律處分外還多嘗試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以更準確地掌握他行為背後的原因?


我有那麼多的疑問,主要因為我自覺看到了一個其實需要被諒解和引導多過被打壓和教訓的孩子。他急迫地要陳述己見、用力地要表現自己,到底為了什麼?是對什麼所受的不公的反彈嗎?一個堅決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的靈魂未必是出於驕傲和自滿,可能有一部分,但也可能是恐懼和悲憤啊!


有沒有人真的聆聽他的心聲呢?還走出是就一味地要為他貼上罪名的標籤,卻沒有興趣搞清楚一個似乎“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孩子如何會鬧到“自食其果”的下場?電視新聞報導裡的畫面裡,余和家人走出法庭時,表情絲毫都不凝重,還帶有笑意。他是不是不清楚自己闖下的彌天大禍,還是他正在死撐以表現出叛逆的瀟灑?

我不知道,也說不準我的猜測, 我只認為這件事背後的“內情”並不簡單。說不定我們的年輕一代裡,還有更多個余澎杉,在困擾他們的成長煉獄——我們的生活和社會體制裡裡竭力掙扎……


幫幫孩子吧!多留意我們周遭的“叛逆少年”們,不要那麼快地打壓他們,先去嘗試了解,或者能夠避免悲劇的發生?

P/s:希望余能夠從這次的教訓中學到一些東西,例如更加尊重自己和所發表的言論。還有,了解 freedom of speech是帶有重大責任的。








Monday, March 30, 2015

你敢做夢嗎?




今天在下課回家的路上,途經一所小學,舉目一看便看到建築外牆上的三個英文字:Dare to dream——勇於做夢?

我問:你,敢嗎?

這可能是校方希望學生在經過六年的小學教育後達到的目標,很宏大的理想啊,乍看下確實有些振奮人心的作用。說真的,天真的孩子們不在這個年紀享受做夢的天馬行空,任想像力飛躍、奔騰,以後不得不被現實的韁繩捆綁時大概就只有遺憾了吧。

我覺得,擁有做夢而且還是dream big的勇氣,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必然發生的。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安全感,給予他們開展夢之翼的空間與自由,這些是成人(老師、家長)必須銘記在心的。

然而理想是理想,現實的阻力很多時候要比助力大許多。我們害怕孩子的夢做得太野太大,超乎我們的想像和接受範圍;我們憂心耗資的夢虛幻得難以在現實人生裡成真。我們煩惱、我們著急、我們干預……我們忘了自己曾經有夢。

有幾次和一些孩子交談時問他們:你有夢想嗎?你的夢想是什麼?有人一臉茫然地說沒有夢想,連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什麼也說不上來。我漸漸害怕,這樣蒼白的回复會不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標準答案”?

標準的迷惘,標準的茫然……什麼時候才會被迫匆促地“決定”自己要當什麼或做什麼(如面對不得不選擇科目或科系的時候),成為自己不確定的身份,那會是一個怎樣的悲劇呢?
連萌芽都沒有機會的夢想是何等遺憾?如果被奪走做夢的權利的孩子連遺憾都不知曉,那又究竟是仁慈還是更大的殘酷?

“人, 因有夢想而偉大”,這是愛因斯坦借自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名言,多年來被人們引用無數次。可是這其中的“偉大”我們都真的領略到了嗎?還有,對於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是否清楚應該如何將這個珍貴的概念帶到他們面前,好讓他們發掘做夢的奇妙冒險,並敢於踏出堅定的步伐,探索未知。







Saturday, March 28, 2015

如何構成一則佳話


李光耀先生逝世後,有關他生前的各種軼事在回顧、追思的節目中一一在國人眼前展開。除了一大段一大段關於其政治生涯的錄影片段,展現他在公領域的種種面向,我覺得最令我動容是那一些和李夫人有關的部分。

一對相守超過六十年的夫妻,最初絕非“一見鍾情”,結果卻兩兩相望一輩子,情誼深厚感人。李夫人一直是丈夫身邊忠實的伴侶,裡先生多次的外國國事訪問都是在她的陪同下進行的。

兩人年輕時相識,一同留學劍橋,不但是情侶,更是彼此的知心和intellectual equal。我認為這一點在情人的關係裡是非常珍貴的。除了情感方面的契合,兩人在生活和志趣方面存有共鳴,一路走來才更能夠相互扶持。如影隨形的夫人和丈夫似乎總有旁人不盡知曉卻能夠清楚感覺到的親密,從他們在一起的動作和神情可以看到。

結髮多年的兩人,最終死別該是李先生最傷痛的時刻了。

相信有一個畫面是許多人會為之感動的,就是李先生在妻子的喪禮上,用手觸唇再觸一幕。碰棺木,試圖將吻傳給陰陽相隔的李夫人。那個瞬間,未亡人內心的心情無人能夠完全體會,眼看一個總是讓人覺得那麼巨大而堅強的政治人物一下子毫不保留地顯露如此脆弱、人性的一面,我實在忍不住心酸的眼淚。

也有人質疑,李先生如此的表現不是所有夫妻之間本來就該有
的嗎?換句話說,現在凸顯這方面是否是多餘的“神化”?

我心裡的答案都是no。

無論如何,李先生與李夫人的佳話著實是該被肯定和祝福的。兩個人能夠攜手走過人生的長路,本身就值得被celebrated,在李先生在世時未成焦點,現在讓更多國人認識到“鐵漢的柔情”不算是神化吧?

如今當初的未亡人也走了,和許多朋友們一樣,我也希望他能夠在另一個世界的夫人重聚,彼此得到安慰與陪伴。

希望天下有情人,都可以像他們夫妻那樣地恩愛、幸福。





Monday, March 23, 2015

我想說說李光耀



我想說說李光耀,但當然不願意說那些歌功頌德的話。

這位政治領袖的名字是我從小就聽到的,他的面孔也再熟悉不過。“新加坡”三個字和“李光耀”幾乎可以劃等號吧,在幼小的我看來。然後是在閱讀新加坡歷史時更加了解他的事蹟和角色,之後是貢獻。李先生在新加坡被迫獨立時在電視上掉眼淚的“經典畫面”更烙印在我心裡。

他是巨人。一個離我有點遙遠,熟悉度有點奇怪的人物。

求學時代直接被“雙語政策”影響的我,必須承認我是感恩的受益者。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家都該具備雙語能力,真的要感激他。可是我也有些疑惑,關閉華校、結束華文教育是必要的嗎?這背後的諸多原因我不想討論,之所以會有此想純粹出於我對中文的熱愛。事過多年,華校和華文教育在新加坡歷史上留下一筆記錄,現在隨著李光耀先生的逝世,兩者並列,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吧。

李光耀先生逝世,他的追思節目裡不乏關於他的家庭生活的描述,尤其是與妻子的恩愛的內容。也是“經典”的愛情故事,它揭露了鋼鐵一般的男人柔情似水的一面,在平淡簡單的生活細節裡,兩人幾十年的愛與相互扶持在我來說,比許多其他的事件更加觸動我。

可能是學術訓練或習慣的關係,我常被比較邊緣的細節所吸引。

我傾向於把李光耀先生看作一位親族長輩般,嚴肅嚴厲嚴格,卻應該也有表現對後輩子孫疼愛的一面。正如每個人都可能擁有自己多個不同面向,即使如李光耀那麼“公開”的政治人物,一定也有屬於自己和親密家人的私密面向。我尊敬這樣的一位“爺爺”。

總之希望老人家從病魔的折磨中得到解脫後一路走好。走到太太等著他的天堂,走到可以鬆一口氣好好休息的福地,他一輩子勞心勞力,應該放下、休憩了。

Mr LKY, take care. Go in peace, you are loved.






Friday, March 20, 2015

生命有狂舞之必須



一週的學校假期即將結束,要回到前線和小朋友們繼續戰鬥了……

這段小喘息的時間裡塞滿了事務,有學校的有自己的有義務幫忙的,生活保持日日精彩,其實也還不錯(有驚無險啦)。書寫的文字、咀嚼的思緒、行走的路徑,都是生命之舞裡的步子,碎碎集合成串,在時間的舞台上也算是跳出了一點姿態。

是我的自我感覺頗良好吧。

還有真心信仰著生命力有狂舞之必要啊。即便是兩隻左腳或頭尾不合拍,再亂七八糟也是自己的“作品”,而且在台上的時間終歸有限,過去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要舞動就要盡情、盡興、盡力。

這樣活得很累?也許會消耗很多能量沒錯,可是補充得也快,因為新陳代謝的功能也有加強吧。

狂舞的生命,打著屬於自己的拍子,喜樂或憂愁都要律動,這是一支提醒自己的關鍵!


Thursday, March 19, 2015

小物樂


今天下午在購物商場逛了一圈,看到售賣文具小物的攤位,忍不住過去看了幾眼。一看當然就“傾心”了,毫不猶豫地開始東挑細選一番:五顏六色的便利貼、動物造型小木夾,哪一組不顯得可愛?至於實用與否……買回去就有用了嘛!

呵呵,停下來注意興奮的自己時,頓時像是在看到了小學、中學時代的我,每次懷抱期待的心情跑到學校販賣部去的小女生,一心盼著又有美麗的新文具到貨,讓我湊足了零用錢購買一份快樂回家。那些粉色系的花草動物圖案點綴的小東西們實在算不上“必需品”,卻被我看得很重。或許那就是一種“美”的啟蒙?

也許是我太理想主義。可能我不過是有搜藏物件的癖好?噢,我稱之為“收集”。辛辛苦苦收集起來的各色貼紙、鉛筆、橡皮擦或小記事本都捨不得用,被媽媽在一年一度的大掃除發現我又不聽話地買了一堆,我總要被責罰的。可就是不怕。

那已是一去不返的時光了,當年視為珍寶的小物們,有些後來用了, 有些被媽媽送給家裡的其他小孩,全都不在我身邊了。可是它們曾經帶給我的快樂是真切的,我仍有一些記憶。

現在經過售賣精美文具的攤子,我還是會動心的。在一一翻看色彩斑斕的各色誘惑時,我彷彿也搭上時光機,暫時回到一個無憂的年少時光了……


Tuesday, March 17, 2015

請讓騎士安息


剛在網絡上看到新聞,說是在西班牙馬德里發現了西班牙文學巨擘,《唐诘歌德》的作者塞萬提斯的墓穴

塞萬提斯逝世四百多年後的“再見天日”,對科學家或研究者大概是一件大喜事,畢竟有很長一段時間下落不明的墓穴裡藏有這位“騎士精神”的代表的骸骨,分辨清楚後加以研究或許還可能揭開更多秘密。

只是我倒覺得,還是讓亡者安息比較好。

不,我並不是擔心塞萬提斯會像古埃及法老為阻嚇盜墓者而留下詛咒,只是比較純粹地傾向讓偉大的作家不要在死後仍不得安寧,那樣似乎不太尊重“偉人”。

過去的文明蘊含了太多的精彩、豐富的秘密,時間的皺褶裡收藏了許多現代人想像不到的文化遺產,它們是那麼動人和誘人,使得後世子孫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他們全都挖掘出來,好好剖析、考證一番。

然而,以研究之命來擾亂或破壞古蹟就是萬不應該的事了。畢竟這是“回不了頭”的破壞,一旦毀掉就不會再有的東西,與其不慎毀於疏忽,不如讓它好好地繼續塵封在歲月裡,長長久久地哺育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依靠想像去建構往昔景象的輪廓。








Monday, March 16, 2015

說給流浪之心聽的話(刊登於《聯合早報》@2015.03.14)


聽見

呼叫, 呼叫流浪之心, 你聽見嗎?

悶熱的夜晚,我坐在電腦前。電扇的旋轉運作發出帶著哀傷的低吟,哪裡都去不得的困窘味道。對著我吹出的,是穿過燥熱空氣的熱風;不對著我吹的,還是不自由的無奈感覺。

心果然徑自流浪去了,留駐身體這軀殼裡的意識,苦苦呼喚它而不得回應。一場脫逃行動結束後,聰明伶俐的逃犯早就消失無踪,歸期無期。被掏空的身,一如火宅,難怪我根本無法感受沁涼(老說著“心靜自然涼”這句話的人啊,最好不要在這時候出現)。

電腦熒幕上趴著幾天來累積的字句,零落、碎散、混亂、孤獨。成群結隊的字、詞和句,依然奮力堅守各自的寂寞存在, 不願隨意與他者契合。有些或許微微顫顫地站在風口上,開始擺出自怨自艾的自憐姿態;有些則四下張望掃視,企圖搜尋可能存在的同伴。说穿了,都是爱作祟的“希望”讓它們堅持——前者是希望的丧失者,后者是希望的慕求者。

我的目光,一直冷若寒霜。看不見的腦部運作一邊讓一半的意識游移在眼前的行距,仰望頭頂的那句、輕踩腳下的那段;另一半的意識則在冬眠狀態,懷裡揣著幾顆隱形的卵。每顆卵裡蜷縮著一個成型中的想法,一點一點茁壯起來。這一切在安靜裡“熱熱鬧鬧“地徑自發生,心,卻在已流浪去了。我把要對它傾訴的話想了很久,構詞構了更久,輸出時優勢一番指尖的支支吾吾……感覺簡直爛透了。

開開關關的文字檔案,敲敲打打些了又刪的話語,都在不停發出訊號。你在哪裡啊?你是聽得見的吧?

失聯,其實怎能不是刻意的呢?


溫暖

玩笑開夠了吧,你還在哪裡流離呢?難道不怕冷?

漸漸轉涼的時節到了。清晨時分越來越常有寒氣悄悄來襲,會鑽進入睡者被窩裡的狡猾傢伙,不怕冷的它究竟要甚麼呢?也許只是寂寞。“也許只是寂寞”是醒時世界裡被濫用的生活詞句之一。解釋某人為何性格孤僻、行為古怪、脾氣暴躁、表情空洞,fits all sizes and all occasions。太通俗,或者已達“媚俗”的地步,使人即便不想那麼沒有創意, 也幾乎忍不住要把它掛在嘴邊,當個欲語還休、矯情造作的凡夫俗子。

風幾乎都是在我昏昏欲睡時吹起的,神秘而鬼祟地到來,不知從何處。這樣的“陪伴”帶來怎樣的迷惘,難以言喻,卻很迅速地進入到我體內,如這裡是它最熟悉的地方。隨血液循環流透全身,流著流著、轉著轉著,一直到左胸口那個空洞的位置才停下。

你還不回來嗎?風也疑惑。

我在睡前搬出備用的棉被,鑽進被窩,溫暖全身的皮膚。走不進睡眠地帶,唯有傾聽外熱與內寒超越一般頻率的對話。話不多,也不帶太多感情。令我驚訝的是,當我聽到一些特別熟悉的地方,那不就是我早前寫下的一些字句嗎?一行行輸入又刪除,刪除又復原的呢呢喃喃,叨叨重複著一樣的混亂和不安。我想大聲嘶喊:究竟是什麼邏輯在操控這個時空和這一切?

我的心啊,來訪的夜風陪我第一次學會了惦記 因為你, 你卻消失得無影無踪。沒有交代地同時帶走了溫度。你不渴求愛嗎?或是你已不相信仍有那樣的可能性?我輾轉反側,想著你會在某個所在如何如何地發出訊號,與我保持我感覺不到卻藉由一道靈光引出那些文字的默契。

我和風感念你的用意,張開懷抱, 而你缺席。


重逢

那天,當我走在荒原裡,我知道我沒有迷途的自由。迷失方向的浪漫是極大的奢侈,而我沒有享受這份奢侈的資本。

很顯然,你全面地奪走了我的權利。

我面前變涼的咖啡,必須一個人喝完。這麼久了,我早已耗盡還可以問的問題,在攪拌至喝下咖啡的那段時間裡能夠容納的疑問,全部殆盡。結果是另一種荒涼,流露自憐意味的耽溺,任性且倔強的使壞一般。而我矢口堅持, 這“壞”要算在你的賬上,沒有你, 我使不出這壞。

一口飲盡失溫的苦液,我知道這次我不會感覺到提神的作用,只會讓我更恍惚走神。隨原先氣勢滿滿熱騰無聲化開、散去。以為會的得到滿足,最後卻僅存匱乏。毫無退路可走的終極困頓。這麼困頓,因為曾經天真——我毫不保留地天真地以為局面還在我的控制中啊。手握方向盤順利前行著,要去哪裡就必定能夠抵達,要實現什麼目標就一定可以如願……心去流浪?它只是一時貪玩,不是因為別的原因不告而別,因為它不沒法捨棄我的。

事實卻是:我的心踏上了自己設計和肯定的旅途,而我,才是流落在荒原裡(或它正隱匿於一座天空中的城市裡,啜飲著另一杯和我這裡一模一樣的咖啡,卻有餘裕和興致欣賞美麗的拉花藝術),不知所措的迷失者。毫不具有任何異國情調或奇幻想像可起美化作用的迷失。

季節轉換在即,我在一片擾攘中漸漸體會腐朽。一點一點剝落和風化的自己,擺脫掉從前死命把捉、敝帚自珍的劣根,切割使自己走起路來那麼無力的負擔。所有悄然發生的事,在於讓我接受改變之必需,並都在一隻潔亮眼眸的凝望下一步步完成。

那一隻專注的心眼,見證我的通過測試,閱讀我為它而鐫刻的血淚字句,報以我一串如珠之淚。我們重新並坐在安靜的房間裡,我的心告訴我許多它路途中的故事。

終於,換我專注聆聽。






Thursday, March 12, 2015

怎麼補?


十二年前第一次批改作文,才能夠那個時候開始接觸學生的各種筆誤和出錯的“特殊狀況”,從覺得詼諧、好笑到覺得無奈、悲哀。十二年間進出島國的教育體制,嘗試過不同的教學體系,結果還是必須面對華文在此地的困境——孩子們學習這個語文的艱難進程。

今天改了到新學校代課的第一批作文,一個早上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量,二十幾篇吧。圈錯別字、劃線標識病句或不清楚/恰當的表達,最後寫下一些具鼓勵性的評語(有時候盡力實在不容易啊),進度快不來,一方面是我還在熱身階段(畢竟有幾年沒改東西),另一方面是我常忍不住反复閱讀眼前的文句,並陷入思考狀態。

面對“虛不勝補”的學生,要怎麼拉拔他們,提高寫作水平?

按牛頭逼它喝水不是好辦法,我不相信“威迫”有用。可是“利誘”似乎對意興闌珊的學習者來說也缺乏吸引力。口頭和書面表達都透著英文語法、詞彙的孩子,很多時候不是想不到中文該怎麼說、怎麼寫,就是被糾正、提醒許多次以後仍不願意費力氣記下來,以致他們總是三不五時地重犯。耐著性子提醒再提醒,發揮創意和幽默包裝了來引學生的注意,效果似乎也不夠長久。

還能怎麼辦呢?不去看、不去聽不表示問題不存在,乾著急、瞎跳腳沒有實際的作用。來回翻閱那幾份手邊的文章,仔細摸索著,看看會不會得到什麼啟發,想出可以試一試的策略。

還不能放棄啊,因為我是老師。


Monday, March 9, 2015

別讓“寫作文”成為災難的代名詞,好嗎?


向今天上課的兩組學生宣布本週要寫作文,毫不意外地,“寫——作——文”三個字以從我嘴巴說出來便怨聲四起……

寫作文真的那麼要命嗎?十二年前第一次踏進教室教書是這個情況,來來去去這些年,輾轉回到教學崗位上來,事態似乎不是沒有改變就是越來越嚴重。聞“作文”二字而喪膽的學生容易陷入惡性循環,變得越來越排斥寫文章這件事。

隨意進行普查不難發現,孩子們對作文的心理感受包括“沒東西寫”、“很多字不會寫”、“寫作文很累”云云。不會寫、寫不好,造成對寫作文的厭煩,其實是非常自然的反應吧。要他們用心費力下工夫去鑽研寫好作文的竅門,彷彿天方夜譚。那麼多功課要顧及, 那麼多事要做,寫作文真的使人困擾。

我當然不敢把自己學生時代最喜歡寫作文的事說給孩子們聽(200%肯定會被說“變態”),不過我的確是從小學開始就喜歡寫作文,因為喜歡編故事、說故事,而作文就是我最早得以發揮所長的媒介。每次的創意挖掘呈現都讓我感到興趣的越來越濃厚。當然, 我也有幸遇到給予我很多鼓勵的老師,使我有信心不斷努力超越自己。也愛閱讀的我在翻書看文章時會留意值得學習或我感興趣的寫法,雖然沒有十分刻苦地抄寫下來,卻大致能夠記在腦子裡。

因為感興趣,我從來都不害怕作文,它是我願意精益求精的一門功課。我也清楚,現在不能夠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學生們。他們所處的語言環境和經過的學習歷程和過去的都不一樣,他們面對的困更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來克服。學生們面對的種種其難雜症看起來或許很複雜、很混亂, 可是不會是完全不能夠改善“病情”的。最重要的是態度,我每每強調給孩子們知道,你們必須願意合作,至少用一些心力試試看我的方法。

最先要做的,是別先入為主地把“寫作文”當成dirty word,如此一來如何不以負面的眼光看待它呢?還有,倘若還沒仔細看清任務就先滅自己的威風,一味宣稱一定寫不出、寫不好,就不願意動腦筋思考,那也是造成失敗的關鍵啊。

老師必須小心地引導學生,帶領他們逐漸改變對作文的態度,寫得更得心應手以後必然能夠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信心。而這需要時間和耐心,在孩子們仍必須平衡其他功課要求的同時,逐步地加強鞏固他們的基礎。

說得容易啊,我深明自己面對的是具備一定難度的挑戰。然而我也清楚自己是願意陪同可愛的小朋友們闖關的。因為我相信寫作文還是隱藏樂趣的,如果每次都痛不欲生地寫,真的很浪費語文學習的時間哦……












Sunday, March 8, 2015

閃小說五則



【痕跡】
這些魚尾紋,是智慧的象徵,還是愚蠢的證據?
她每天在鏡子前自問。無答。

 家書】
不識字的老婦手裡緊握信封,笑嘻嘻地出現在社區服務中心門口。
這肯定是國外的兒子寄來的,她認得聖誕卡上的字跡。只是裡頭還有寫得密密麻麻的信。
阿嬤,是律師的信喔,關於你的房子………”

【姐妹淘】
今晚的聚餐,桌上剩下的食物很多。
小美吃不下,因為說完失戀的故事而感到憂鬱。
小真吃不下,因為說完新戀情的點滴而自high
我吃不下,因為要減肥才有可能談戀愛、鬧失戀。

【故事】
阿嫲說故事,一年一次。
爸媽過年不愛去看她,小孫子卻喜歡,因為有故事可聽。
現在也是一年一次,換孫子說了。
年除夕祭祖,他給阿嫲講。

【把握】
鄰里商場裡,頭髮問題護理中心在進行促銷活動,免費為有興趣者提供頭皮檢查和護理療程體驗。
完全免費哦!別錯失機會啊!
一位長髮美女走過活動區幾次以後,猶豫了幾秒,走了過去坐在一個客服顧問面前。
真的免費?
是啊, 小姐,不過您的秀髮那麼漂亮,當我們公司的模特兒吧!
長髮美女露出無奈的笑容,舉起手摸了摸頭頂。
客服顧問眼前瞬間出現一片透亮的頭皮。

Thursday, March 5, 2015

我不是要說教……——一個華文老師想表達的感受而已


最近我再度回到學校,走進教室面對學生。

之前離開了幾年,決定返回這個崗位,一方面是出於生活規劃的考量,另一方面是心裡仍有那麼一點揮之不去的, 想和孩子們分享華文之美的熱情。

有朋友說我是“熱血”的,也有朋友覺得這其實是不理智的傻勁。過去還有人奉勸我“走出去(辭職)就不要回頭”,被我當作笑語,又不是坐牢?可是在我最初短暫的教書生涯裡,的確曾經歷過很失望、無奈和難過的時刻,而我不想否認,那多數是在遇到對華文極度排斥、態度惡劣的學生時。

熱血的我當然清楚知道,也不能避而不見,教學的路上肯定會遇到挑戰和困難,也明白在大環境的驅使下巍峨,華文對一些孩子來說無疑是障礙、是負荷,甚至是“災難”。平時上課抱怨華文難學、質問學來有何用的大有人在;測驗和考試裡的“陣亡者”人數越來越多,老師要一一面對,使盡全身解數為學生排憂解難,扮演拉拉隊、拯救人員和教育者集於一身的角色。

這實在要命。無可否認,有時候還是可能遇到可愛的孩子,雖然一直在為成績掙扎,卻仍感覺得出老師的付出和用心而會表示感激,還有投入課堂的學習。這些貼心的小瓜就是我的力量來源了,幸虧再苦的日子裡, 總會有那麼幾個。

我是愛搞笑的老師,冷笑話一堆,目的在於減輕學生的壓力,並希望他們能夠體會得到華文的趣味。縱使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就掌握得到,也還是值得為之用功的。看到學生有正面的反應,身子能夠舉一反三, 我都會感到十分開心。或許我不會教出華文一級棒的學生,但希望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在離開我時仍對這個語文毫無好感, 不曾被它觸動過。

辛苦是在所難免的,埋怨體制或社會不過是一時的壓力出口,它提醒我是時候歇一歇傳口氣,冷靜下來以後仍必須繼續思索陪伴孩子們度過學習難關時可派上用場的策略。

沒完沒了吧,不過艱辛中也不無快樂的亮點。

要相信。Believe.




Wednesday, March 4, 2015

保存文化、古蹟及自己的身份


忘了是什麼話題引起我們的談興,我和認識不過三天的同事O老師聊起了“保存文化”這件事。

來自泱泱大國的O老師說,經濟的發展使人變得越來越功利,知道了溫飽也不一定就會把餘力投向文化的保留與傳播,這是令人感傷和擔憂的事實。雖然文化未必能夠讓人賺大錢,但一旦都流失了,便永遠找不回了。眼見對於自己所擅長的文化項目的藝術工作者或學者們萬分執著, 會不辭勞苦地推動它時,除了覺得他們實在太偉大也太辛苦外,也只有佩服了。

官方的支持姿態非常重要,她堅定地說。

我也同意,如果官方願意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和資源,搶救文化的工作定能夠事半功倍。民間團體呢,有時候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發揮相當程度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熱情吧,要真的覺得把有可能消失的文化保存下來,讓後人知道過去的時代、族群的往昔裡有著何等的有趣內容。

文化,也是人的身份的一個標誌性意象。保存古蹟也為了這層意義,因為一旦遭遇破壞或被狠心遺棄,古蹟也是回不來的。

我們說得似乎都很抽象,但可以感受到O老師和我的想法確實相近,也都很希望夠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感染學子們,更珍惜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Sunday, March 1, 2015

一個提醒我們打開心眼的叮嚀——聆聽蔣勳“天地有大美”演講有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莊子·知北遊》

不久前聽說蔣勳老師要來演講,講題又是充滿想像空間的“天地有大美”,很難不心動。期待了許久,今天終於聽到老師的演講,確實有所收穫。

其中一件是要動手把家裡那套《莊子》挖出來。多年前在中文系修課,《莊子》和《紅樓夢》一樣是手邊書,隨便翻到一段來讀,都會讚歎莊子無邊的想像和充滿胸懷的奇思。

“天地有大美”取自《莊子》的<知北遊>篇,是莊子這位智者對於美學的核心價值之總結。蔣勳老師是他對“而不言”三字又格外鍾愛,箇中原因不難理解,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展現也實在不需要冗言贅語來描述和說明。自然無所不在,因此美也無所不在,只是我們這些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往往忽略了這份一直都存在的寶藏。我們的心眼和感官都悄悄地變得遲鈍和懶惰了,因為我們太慣於以“忙”或“累”為藉口,不去多加留意身邊幽微的精緻和美好。

另一件,是要感恩自己生活在能夠欣賞“美”的奢侈的環境裡。省略戰火的顛沛流離和生死變遷,我輩中的許多人其實都具備了舉頭品賞“門中月”(漢字“閒”的構成背後具備了那麼樂活且優美的意義)的條件,理應更懂得惜福。能夠偶爾從自己的肚臍眼(這裡指向“祖師奶奶”張愛玲有名的意象, 呵呵)舉目望望周遭,很可能就會有所發現,受到觸動。

現代生活裡的誘惑太多,干擾心緒的因素也數之不盡,使得我們難以輕易地安心、靜心。可是進一步思考和反省, 不能“輕易”做到的話,是不是更應該用多一點力氣去爭取做到呢?或許這和減肥的道理有點像:no pain, no gain,沒有付出, 何來精進(更優雅的舉例恐怕是“修行”,可我就是那麼俚俗啦, 嘿嘿)

所以要來多鞭策一下自己了吧。

第三件,關於“美”的體會, 可以更傾向感覺而不是思考。在我們被訓練成thinking machines的社會生活裡,過多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有時候不免扼殺了我們本有的感覺能力,框限了我們對“美”的理解(“美”一定要定義或理論化嗎?美一定要有實用的“價值”嗎?)。畫地為牢的宿命,可否被扭轉,關鍵恐怕在我們自身。

身為劣根性很根深蒂固的“愛美”人士的我,聽著蔣勳老師的叮嚀和分享,那絕對不是什麼艱澀難懂的道理,卻很深刻地體會到要落實一些心態和感受模式的改變的必要性與困難。嗯,要著著實實地與天地之間的“大美”產生深達心靈深處的共振、共鳴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不過不開始用功,這門功課就永遠無法結業(其實可能也沒有盡頭,不過要給自己一些期待啊),不是嗎?

聽講的時光裡與“美”再度邂逅,這是我要再度讚歎和感謝的機緣,然後睡個覺,醒來就開始用功咯……





觀雲門舞集《稻禾》——在風裡,感受土地裡的律動




昨晚看著雲門舞集舞蹈員在台上表演《稻禾》時,真有感受到,天天吃米飯,卻未必深刻體會稻米的生長是一個如何與土地親密對話的過程。

雲門舞者們如苦行修行者的名聲是響噹噹的,眼看耳聞他們在台上舞動兼具柔軟和強韌特質的身軀,用身體把最美、最有力的身段動作展現出來,真是不容易啊。我坐在離舞台不遠的座位,演出中清楚看得見見舞者身上閃著的汗光,一如稻田裡的晨露吧?稻米從生之最初, 慢慢在時間的推移裡成長、成熟,就是和懷抱它的厚實的大地不斷經歷脈搏共振吧。

《稻禾》靈感取自台東產米聖地,池上。演出後的交流會裡,經林懷民老師一描述, 結合我之前看過的池上的攝影作品,即便沒有到過那裡,也完全陶醉了。那麼一個四季有風、土沃地靈的所在,能夠在舞蹈裡再現活力與生機,對我而言很奇妙。

在配樂方面,林懷民老師選用的美濃客家歌謠實在是上選。就算聽不懂客語, 也還是能夠感覺得到歌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莊稼對土地、作物,甚至是生命的博大之愛和灼熱真情。一句一句的歌詞都是生活的觸動,在暫時轉變做稻田的舞台上、在暫時散發稻禾之想像的一各個舞者的身體曲線裡,散發大地的強烈生命力。

唱吧!舞吧!在稻浪中奔放!

城市人如我不熟悉土地的律動,平日對著盤中餐也恐怕不會記得深刻感恩,但是事實不變,在一塊塊耕地裡確確實實發生著生命的奇蹟,是我們應當敞開胸懷去觸碰和感動的。

第三次現場觀看雲門舞集的表演,第二度親眼見到林懷民老師,我是有幸的觀眾、有福的觀眾,這份幸福我將好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