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Wednesday, May 30, 2018

需要改变的, 究竟是什么?


 最近引起岛国一些民众的关注和议论的课题,让我觉得有些费解之处。由R字头学府带出的 “社会阶级问题”受到热议,自然有人认为名校以及出身名校的学子对非名校或邻里学校的学生怀有歧视,以致被视为来自两个极端的人无法理解与融合,更进而衍生出社会阶级问题被加剧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 另一把声音出来了:我们需要改变。改变什么呢?由R字头学府派出学生与邻里学府的学生交流,更主动地拉近距离,企图填起鸿沟吗?然后又有人指出, 这做法似乎太做作,因刻意而显得虚伪,甚至更带有精英分子的优越主义。

结果看起来就只有左右两难,天堂地狱都无门。

这让我不禁想问的是:需要改变的, 究竟是什么?接着要问,“怎么改?”还有“改成什么样?”我没有什么解决方案可以提出,不过我认为问题的思考可能在未来带出一些结论,或退一步来看,也许能够鼓励国人在心态上做一些调整。

说起来,我也毕业自许多人眼中的“名校”。名牌中学和名牌高中未必一定产出名牌学生(我自认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佳例),其实说穿了,人人有命有运,懂得把握良机活出人生胜利组的生命际遇大有人在,接受名牌加持后还是“平民百姓”的也有。我绝对属于后者,也不觉得特别不是滋味。可是能够确定的一点是, 我对培养我成为今天的我的母校是充满自豪的,但这份“骄傲”并不是高高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傲气。我的教育历程教会我的是一种谦卑,且在努力求好以及抬头带着尊严生活的同时,不因为自己来自某某学校就觉得高人一等。

把眼光放回当下的讨论,我总觉得把“精英”或“精英主义”的标签死命贴在任何个人或学府上本身也是一个问题。R字头学府和岛国的其他一些名校确实培养出了成绩非常优秀的毕业生, 在实力方面有目共睹,也许在某个程度上有一些“害群之马”在言行间展现了娇纵的姿态 ,可是追根究底,让属于是高数的这些人得逞的不是社会的纵容吗?那一种早早就把学生和学校做了等级分类的价值判断才是决定歧视的存在的关键, 不是吗?

在大声说精英们不亲民之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当初定义“精英”与“平民”并在他们之间拉开天河之界的人是谁?没有面目的无名群众,他们(也包括“我们”)大概没有意图要去伤害自己或他人, 却在在地因为允许了不平等的价值观念从一开始便先行了,以致后来我们太容易都被牵着鼻子陷入批判精英、高呼“打倒精英主义”的迷思里。社会对于“成功”的了解以及认可的标准都以精英的水平为准了,不达标的就可能遭遇被边缘化的命运, 不是吗?然后把责任推给精英,责骂、讽刺、调侃不一而足。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的我们有没有省思,对于个人成功与否的判断这些年来都无法超越血液成绩和文凭主义,这已经可能成为病态?

我无意站在“精英”那边说话,我本身更在意的是能否将精力转移到更有实际效益的检讨和改变上?例如在教育领域里,怎么做到让更多孩子趋近成功的门槛,在各有不同能力与强项的情况下得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其他一切,我还在思索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