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hursday, September 26, 2013

有故事的人


我一直认为,只要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他心中就有故事。

他未必能够如说书人那样把故事娓娓道来、滔滔不绝,但我相信他心中总会有一些可拿出来叙述或描绘的片段。
 
 
可是或许事实并非如此。
说不出,还是不愿意说?找不到语汇表达自己?或者就是不屑?渐渐地,我也被告糊涂了。要求他们动笔之前,我总会尝试和他们谈谈可能写出来的故事,探讨一些不同的可能性。但也一定有怨声响起:“我不会写故事, 也不想写, 为什么要啊……”
原来,连尝试去想象和编织故事都心不甘, 情不愿的,大有人在。
当我在拟题时,绞尽脑汁去想出“生活化”的切入角度,一下子都被推翻了。有时候,有人会想写出血腥、离奇、惊悚、撼人的情节,听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却没有1001夜那种吸引人的魔幻色彩……反而陷入的是逻辑的纠结中。
逻辑。把话说清楚,让故事有个基本的头、尾。不一定要什么遥相呼应喔,有始有终已经很好了吧。
曾几何时,那样好像也很难了。
 
 
 
 
 
 

Saturday, September 21, 2013

榜样

在周末的小贩中心用餐,搭台是必要的。
 
今天和我们搭台的是一位可爱的奶奶。
 
我和老妈快吃完早餐的时候,奶奶捧着餐盘来问:“这里有位子吗?”老妈帮她挪开我们之前的食客留下的杯盘,腾出足够的位子为她。有几个即用即丢的脏盘子,老妈担心容易被风吹走,因此要拿咖啡杯压着。
 
“不要吧,这个油腻,用杯子压,杯子难洗干净……”奶奶阻止老妈。
 
她的话听得我有些感动。
 
奶奶吃的是鱼丸干面,吃到一半便停下,请我们帮她看住她的东西,好让她到面摊去买点汤来伴面吃(干面略咸,加多一点汤比较可以接受,因为如果觉得咸就不吃了很浪费)。老妈一听,便道:“是他们的面太咸,要一点汤不是你的错啊,应该不必给钱吧?”

奶奶微笑,认真地如此回答:“他们做生意, 不容易啊,要收钱也没错的。准备着就是了。”

在我眼里,这位奶奶真的太可爱了。她自己可能不曾意识到,但我真觉得她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榜样,因为从小处为人着想真的不是我们会时时记得、做得的事。

看起来越容易的事,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Thursday, September 19, 2013

如此如此



母亲回忆起小时候看街戏的过程,并乐于向我娓娓道来。

反复咀嚼得有滋有味的,未必是台上演出的故事,

更多是更贴心的琐碎细末,好比

“如此如此”。

 

虾米系“如此如此”?无知的女儿一头雾水。

母亲窃笑,喏……就是“如此如此”咯!

 

哈哈,经过母亲解释,才明白这所谓的“如此如此”,

发挥了省略号的功能。

母亲比划起来,说这四个字言简意赅,某角一旦道出这四个字

就表示交代了之前某事的事发经过,

观众心知肚明,台上角色自然明白四字饱含的种种,

一举两得。

 

噢……那么神奇的“如此如此”啊。

我几乎将它想象为一个可以容纳那么多秘密的魔术谜语,

如果梦想成真,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简单、快捷许多, 不是吗?

 

(这下轮到女儿窃笑:老妈的唠叨

能够浓缩在“如此如此”里,多好?)

不过这也未必是理想的状况,

这世界的沟通不是跑得太快太粗心大意了吗?

“如此如此”会不会被滥用、被误用、被错用,

以致成了粗制滥造的替代品,

用来搪塞和敷衍?

面对面而再也无法道出细腻的肺腑之言

现在已经如此

若是添上变本加厉的道具

那就是悲剧了吧。

关·心

一个人,突然没有了踪迹,只有不置可否的猜测,没有明确清楚的解释。
其实,我一开始便对O的突然消失相当不安。
 
发生在某班级的事。
 
我问大家,有人知道O怎么了吗?有没有人和他联络?
异口同声的回答:没有!!!
心,不禁寒了一下。
我早已知道大家与非我国民O之间一直存在芥蒂,不时便有冲突,
O也不太合群,可是众人如此一致的冷漠反应还是吓了我一跳。
真的没有人关心他么?
还是他们对O这位同学的心, 都关上了。
 
隔天,我不死心,再问。
没有……没有……我不惊讶,只是自己不死心而已。
可是这次,在一个角落个子小小的K突然举手。
噢?
 
K怯生生地说他给O发过简讯,却没有得到回应。
对我来说,那,已足为我当下需索的安慰。
没有完全“关”心的,
至少有一人。










Sunday, September 8, 2013

雜物論(我又絮絮叨叨了)


瑣碎繁雜的細物總是太容易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默默生根。

因其“小”而不用太講究的空間即可安身;因其“雜”而有時難以多加注意它(們)的精緻。可是仍有辦法告訴主人,它們確實存在。

尤其是貼身的小東西們,妝點自己的配飾尤其是如此,這當然是對女生而言。

無法大氣, 更無須刻意膨脹自己,一枚指環、一對耳環、一個髮夾……或者一小堆day in day out替換上場的寵兒們,有時候選擇誰出門是很無心的,隨手一抽便是當日的亮點, 或自以為的亮;累了一天回家又不經意地卸下,讓雜物隨意躺臥, 不多留心留意。

悄悄堆積起來的小東西,要整理卻往往有心無力(還是其實……無心?)。

因為佔據的空間不大,那些拉拉雜雜的玩意兒特別容易顯得擁擠、局促,熱熱鬧鬧地濟濟一堂,熱絡貼心。還有,自我感覺良好地製造一種“亂中有序”的假象,還是說,無章中的脈絡是只有我才懂得辨識解碼的密語?

我堅信,雜物可以扮演一種填補心靈的角色,給人一種奇異的安慰。手指觸碰過的零碎物件都沾有自己的氣息,或多或少有點能量在其中吧,feeling down的時候, 不妨試試去“提取”一些無心的儲備(像有一些人有把鈔票塞在書頁間的習慣,然後哪一天翻書時給自己一個驚喜……)。

這就是我的雜物論,亂糟糟、碎碎念……





Saturday, September 7, 2013

談談“造句”

我記得我從上小學開始, 就喜歡造句。
老師會告訴大家,每一篇課文裡教的新詞語當中,哪些是必須做造句的功課,要我們回家完成。記憶中,老師語畢,周圍一定出現好幾張難過的面孔。
 
我則是高興的。
 
為什麼我會喜歡造句呢?其實, 令我著迷的是當中的挑戰性。在沒有人解釋過“造句”的目的(不就是用特定的詞語造出達意的句子而已嗎?)的前提下,我似乎已經有了模糊的意識,那並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直截了當的事。要清楚、完整地帶出造句主詞的詞義,必須先正確地掌握詞語的意思,再動腦筋想出適當的句子——不羅嗦又不失其意。這並不容易,而我偏偏很喜歡這樣的“難度”。
 
老師常常警告我們不要使壞取巧,這麼造句:
 
  1. 老師今天要我們用“XX(造句詞語)”造句, 我不會。
  2. 老師叫我到黑板上寫“YY(造句詞語)”,我不會寫。
大家聽了總是哈哈大笑,整個上課氣氛變得十分輕鬆愉快, 不過老師的顧慮卻是最最真實的,我自己多年後教書了, 也經歷了。亂七八糟的句子四處飛竄,令人眼花繚亂。

其實,造句有學問,更要用心。曾幾何時,島國的語文學習中多了學子們人手一本的“詞語手冊”,每個詞語都附例句,應付造句作業都靠它們吧!千篇一律的句子不斷重複,被傳抄如經咒,但是這些“例句”未必都是正確的、適合的,有時候仔細讀來未必表情達意,甚至可能誤導學生。

自己造造看吧!順道測試一下你是不是真的明白了所學的詞彙啊。

對我而言,每個句子都該是有頭有尾,意思完整的個體,有時甚至象精短的微型故事。怎麼造出正確表現詞語意思, 又完整又長短適中的句子(羅羅嗦嗦, 多寫多措),始終是造句的指導原則。

現在中學的考試裡不再考造句了,實際的教學操作中也不再多讓學生練習這個了。我覺得這其實很可惜。因為造句也是一種“活用”的練習項目,適度地在語文學習的考察中應用一下,也可以相當有用, 甚至有趣。



現代生活的“強迫性接受”——廣告


廣告, 廣告,無孔不入的廣泛傳告,以“獨一無二的好康”之姿搶占人們視覺第一線的視、聽覺霸權。

最近上Youtube看視頻時發現,好多視頻播放前的廣告不能夠被越過了,"skip ad"的選項已蕩然無存,為的便是讓觀眾不得不經歷廣告的“洗腦儀式”(洗多了可能就會buy-in咯)。看到令人厭煩的廣告, 我當然不給面子, 接下來的十幾、二十秒一定縮小視窗,去做任何一些別的事兒,也拒絕在廣告上浪費時間。其實, 更惱人的, 我想還是一種選擇遷安的被剝奪。

現代生活躲避不及的精神轟炸即是廣告的狂潮。無孔不入、無堅不摧的它們瞄準消費者的口袋,先攻眼攻耳, 最後攻其心。關鍵在於,兵臨城下時,你我會不會堅毅地進行防守,別淪為強迫性接受的受害者了。










Friday, September 6, 2013

那輕鬆的有一搭,沒一搭——陪老媽看電視

我:媽,我陪你看電視, ok?
媽:你不是說這部戲很無聊, 你不喜歡meh?
我:今晚的關鍵是陪你嘛!
媽: (笑……)

和老媽看電視,其實相當有趣。
由於我少看那劇集,對情節所知零碎,老媽會趁廣告空檔為我解說“惡補”,說得有些凌亂被我善意取笑時,會藉機開始評頭品足,說要是讓她來當編劇會怎麼做,那樣子還相當可愛逗趣。

如果媽媽當編劇……我故作沉思樣,知女莫若母,老媽肯定看得出我在動什麼腦筋。你最厲害啦,呵呵, 我把高帽戴在老媽頭上,她也樂於接受。雙贏喔~~~

有時,除了情節,我們會討論演員詮釋台詞演繹角色的方式,好壞都可拉拉雜雜扯一堆,評頭品足,大發創意。老媽不喜歡看廣告, 覺得“浪費時間”,所以握著遙控器channel surf就是慣例動作,也因此對各台在播放的劇集都“略知一二”。

我最愛看/聽老媽和播放的節目“辯論”,贊同或不贊同都好, 只要是老媽有興趣的東西,都可以針對它們滔滔不絕,而且情感流露(我性格中情緒色彩豐富的基因遺傳源頭分明)。節目的娛樂性足不足夠,觀眾是最佳的評定者,我媽是該被電視台資訊的主婦戲迷喔。

看電視節目實在是其次,最重要的當然是和老媽一同享受她主婦生活中的調劑項目,就算節目的素質實在沒有太好, 但是可以和老人家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說、笑笑,最是珍貴。

趴——一種“活在當下”

雨天,感覺就是特別慵懶。

有鑑於此,採取的姿勢就是一個“趴”字。那也未必是賴在床上消磨一整天,或在電視機前生根長成“沙發土豆”,而更多的是一種心境。


加上已經放假,灰濛蒙、冷颼颼的時光更令我的身心懶於動彈。

在電腦前坐定,靜靜地感覺腦部活動也在放慢,新陳代謝趨近“修生養息”狀態。趴在無事的時光裡,前塵往事或未來憧憬都被隔絕在一定的距離外了,趴著的此刻,竟然最是“活在當下”了。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我不想浪費這個機會。好好趴一趴,也許之後動起來就更有活力、更對勁兒啦。




Sunday, September 1, 2013

低头思……?



有一天接连看到两则漫画,都与所谓的“低头族”有关,其中不免讥讽成分,或许绘者也希望引起反思。

智慧型手机的普及,繁衍出了声势日益壮大的“低头族”。

他们是现在搭乘公共交通,甚至是走在路上时都不可能不看见的族群,他们各自手握智慧型手机,聚精会神地投入小盒子世界里的种种活动: 线上游戏、线上聊天、浏览网页、在社交媒体网站po文、收看电视剧,甚至打麻将……五花八门的理由要求他们做低头沉思状,然而多数时候,恐怕都不是在思考什么(玩游戏闯关时需要的策略除外)。

唐诗中的“低头思故乡”早已不流行,最多是种矫情的“为作新词强作愁”。低头更多是为了自娱,或是进入自己的世界,某种形式的“与世隔绝”。

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久而久之,什么都不管了”?会管的,也是用如右图那样,带一种“狗仔队”意味的管法——不低头的最大动力是八卦?

那真令人感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