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Friday, May 29, 2015

分心的时代


这是个多心,、分心的年代, 专心和用心已过时了。


朋友说的。那之前, 我在抱怨学生上课时不认真聆听说明, 结果在进行模拟口试的过程中频频摆乌龙的状况时说了一句我觉得他们不是笨,而是不用心。

专心和用心真的不“流行”了吗?怔了一下之后, 发现朋友说的未尝不是正确的,即使这是相当恐怖的现实, 看看自己就知道了,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可能在想着另外的两、三、四件事, 甚至手边就在忙着一心多用的multitasking。无法要求自己完全地用心、专心,如何要求那个专注力更少的新世代呢?

我开始疑惑:要以多心、分心的状况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莫非要求人必须把自己锻炼“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境界?搞不好比干在这个令人晕眩的世界上也会觉得茫然失措?

怎么办好呢?我一心一意要传达给小朋友们的讯息, 该如何有效地输送到他们的思维系统内嘞?不是多么高难度的要求哦, 就是有点常识、多点逻辑而已嘛……


当专心和用心过时了,结果就没心了??

Tuesday, May 26, 2015

不一样?就这样……



下午在网上看到有关蔡依林新歌《不一样又怎样》在我国“被禁”的相关报导,有种丈八金刚摸不着头的感觉。

被禁播的理由,听说是歌曲表示了对同性恋的支持,因此对年轻的听众、歌迷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把歌词google出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嘿,林夕的歌词!

女方女方爱对方 不简单也很平凡
在同一张床 让人生变不平凡

是什么样 就怎么办 非一般又怎么样
还不是照样寻找最爱是谁的答案

庸俗地海枯石烂 

世俗又凭什么为难

不一样 都一样 有各样的患难
不一样 也一样 有分合有聚散
各有各一生一世 (也)各有各的温柔乡
哦爱不是抽象的信仰 有血有汗

另一半变成老伴 留下非一般的遗产
爱一个人 看究竟需要多勇敢

另一种爱情的结晶 就是更单纯的浪漫


不一样 都一样
不一样 也一样 有分合有聚散
各有各一生一世 各有各的温柔乡
哦爱不是抽象的信仰 有血有汗

谁比谁美满 由谁来衡量
不用谁原谅 就让感动万世留芳

不一样 都一样
信望爱 都一样

不一样 都一样 从缺憾 找圆满
不一样 也一样 会快乐 会悲伤
各有各一生一世 (也)各有各的温柔乡
神不神圣 爱这种信仰 谁说了算

的确,“不一样”,到底又怎样?时不时爆发的恐同、反同言论或行为总让我觉得不解。同性恋或异性恋在我看来就是不同的感情形态,不同人有不同的倾向,说到底没有对错。关于一些坚决反对同性恋者口口声声说严禁含有LGBT内容的书籍、歌曲和电影是为了确保年轻人不被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总觉得尤其纳闷——同性恋不是“选择”出来的啊!

真的, 同性恋不是一股强力歪风,使得被吹到的人嘴脸被扭曲。

朋友问过我为什么我会支持男女同志和多元成家。我想, 与其说“支持”,不如说我就是celebrate他们的存在赋予生命这件事的丰富意义。在我看来,他们和异性恋的地位是平等的嘛,而且就是客观存在的状体,可以很平凡, 当然也可以很美。一堆男女的浪漫和厮守,同志伴侣咋感情世界里一样享有的温柔和亲密, 我不觉得有什么是那么“不一样”的。他和她、他和他及她和她所组成的爱侣单位, 都有关心彼此、体贴彼此的能力和权力,没有任何人有权鄙视他(她)们或剥夺其权益。


也是我的性格的关系, 我不属于会透过大声、大动作去抗争的人。对于恐同、反同者,我的姿态是平静的。因为我就认为同性恋是感情世界里的一种状态,其存在自然而然, 没有对错,更不需浪费气力去对抗反对者。我一直做的是站在通知朋友的这一边,怀着尊重、温暖和友爱。

没有必要争什么“一样”、“不一样”,同性或异性, 其实就是这样(生活下去),谁也不碍着谁啊。







Thursday, May 21, 2015

乱贴膏药治不了病!——谈“好词好句好段”的迷思



这个年头, 不论年级,学生的作文不免是一些华文老师朋友颇大的烦恼来源。我也为一部分小朋友们写得支离破碎的作文感到头疼。就

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原因很多。有些孩子的问题出在词汇量的不足,以致他们可能连作文题目都看不懂,更别说写出饶富文采的文章了。另外, 还有不懂得如何安排情节的孩子,写起来要么前后不连贯、上下接不上地气,要么就是不合理的剧情层出不穷——杀人放火以致灭门、外星人绑架地球人等光怪陆离的内容都跑出来也说不定。

经过一次血淋淋的作文“苦战”(写作文的很郁闷折腾、改作文的何尝不纠结难受?)后, 有学生笑嘻嘻地来问:“如果用好词好句好段,会获得高分吗?”

我开口回答前的表情总是无奈的。

一方面, 会来提问的属于比较认真求好的“异数”,这点就值得有些小安慰了吧。另一方面,认真的小瓜或许是早年被洗过脑,认为有了“好词好句好段”的法宝, 大概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

我唯有不断提醒同学们:在作文里利用别人所谓的“好词好句好段”是需要技巧的。要先能够判断这些词、句、段是否适合你正在写的内容和问题的要求,乱贴膏药治不了病!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一味盲目地死背好词好句好段不但没有帮助,不一定排得上用场,更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保分”策略。

我说:用最准确的方式说故事、讲道理,尽量以简洁明了的词汇表达意思,那已经是一种美了。

然而我不确定,孩子们接受不接受我的说法,又或者他们愿不愿意丢掉迷思,去尝试我所说的。因为很多时候,要这些孩子写得合乎逻辑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越是要表现越是拐弯抹角或极尽夸张的写法,漏洞也就越多。还有层出不穷的错别字和古怪表达(用词不当),造成的阅读困扰还真不小……

我打从心底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能够直截了当地说好一个故事或陈述一些论点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有了这个基础, 才有空间进一步锦上添花啊。要用就要真懂,别只想着去搜集各种“好词好句好段”, 然后逼迫自己生搬硬用, 那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而且结果很难真的“好”起来吧。






Monday, May 18, 2015

怎么样被断送的阅读


先说实话:我没有解决方案。

今天忍不住在班上问学生:你们上中学时,学校的华文阅读计划是怎么进行的呢?

阅读计划?有人一脸狐疑, 也有人露出痛苦状,更多是茫然。

有人回神后说道:一个礼拜看一次报纸,好象是星期三。也有人是一周两天的升旗礼规定要看华文书。被要求在学校假期阅读一本华文书然后要写心得报告,开学还有有关该书的测验(大多成绩将计入学期总分),有人沾沾自喜地打岔:我和朋友都不会看完书的,找summary大概知道内容就可以啦!

七嘴八舌地说着的学生们可能没有看出我的落寞。明显是在威迫利诱下花费好大力气推动的阅读计划们,最后造就了几个爱阅读的“成果”,我很不乐观。当时半推半就拿起一本华文书来应付过去,现在要是我巨细靡遗地问说究竟有哪一本在他们心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大家可能都说不上来吧。

唔……他们应该让我们自己选书看……有人表情带嗔地嘀咕着。真的?那你会选择什么书啊?同学开始东张西望, 始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最近和这群学子进行口试练习时,迫切感觉到他们知识量的不足,以致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或更深刻地思考、分析问题。而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方面,一些孩子也明显落后。这一下要来为几个月后要上考场但对这个语文科目也意兴阑珊的他们“大进补”也不容易。

再次深深感慨:需要时间积累和耐心培养的阅读习惯,错过了关键的发芽、培植期,可惜啊!!





Wednesday, May 13, 2015

不怕不读书……


大概一周前 ,我阅读了一篇朋友贴在脸书上的文章,题曰《我就是不在捷运上读书,怎样?》,有些感触。请先容许我引用文中一段话:

真的热爱阅读的人一定都知道,家裡塞满锅碗瓢盆以外实在没有几寸方圆可以放书的痛苦;真的对世界充满关怀的人也知道,一本过度包装的纸书可能让世界少掉几棵树;真的在通勤时间挤过捷运的人,更清楚多数时候硬要在拥挤的捷运裡从包包拿出一本超佔位置的厚书来读,那才叫做自私冷漠,远不如在早已握在手裡的手机萤幕上,点开一个阅读电子书的app。

有好一段时间, 我也在担忧着“(纸本)书越来越没人读了”的问题,为只本书的命运悲观哀叹,却没有想过,我会不会是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了呢。时代迅速变迁,科技日新月异,“书”的形态也有所改变了,未必只有印在纸张上的才是被承载的知识,通过电子媒介输送传递的也是知识,与书上的平起平坐。

现在“低头族”当道,低头滑动手指的群众当中,在阅读的应该还是有的。有在浏览电子书的、有依靠比较零碎的文章或报道汲取讯息和知识的,透过这些途径摄取的养分,未必输给“传统”纸本书的读者啊。

所以我也必须把不理智的偏见撇开。更因为当我读完文章并反思起来时,不得不承认我也是“有罪”的, 我现在的阅读不也有好一部分转移到线上去了——在通勤时的网络趣文速读、在一天里某些空档的脸书扫阅,这些在时间的零碎思考片段里积累起来的资讯所获,搞不好还比我一些夜晚在睡前的纸本书阅读来得多呐!

不细想, 还真的会忽略掉。这下子, 我可不能继续以holier than thou的姿态去轻视只本书以外的其他阅读形态了。因为还有更紧迫的问题:

不读书不会死,任凭自己在老旧观念裡不思考,才会让人不如死了算了。

《我》一文在结束时留下强有力的这句话。的确,不读书未必最可怕,不思考更要命。





Tuesday, May 12, 2015

苍白与着色


今天下午,我就和一位高一的女学生聊了一会儿。这个女生很乖巧,上课也相当认真。说到课业,她难掩倦态,想想最近学校里的状况,学生们都要赶不同科目的功课,没有几个是精神抖擞得起来的,她看来疲累也不足为奇。

说真的, 我相当喜欢和年轻学子聊天的。几句闲话有时候其实深藏许多的内容,适于“医治”大人如我者可能罹患的“假设症”(assumption syndrome)。长成大人,又是师者,似乎容易被一些迷思困住,或者对孩子们产生误解和偏见。


说着说着,她突然说出:“我不同意英文课里说的一些内容。”她接着说明,老师说年轻人的标志就是有理想、有梦想, 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可是我不是这样的啊,我看身边的朋友也不是呀!”


如果judgement mode当下上身, 我会不会对她发飙:啊!年轻人怎么可以没有追求的目标呢?你到学校来接受教育, 就是要达成一个目标的嘛!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这么苍白的生命,一定要努力给它上色呀!”


幸亏, 大大的幸亏, 我没有这么说。


有关生命的“苍白”和“着色”,大人似乎太容易想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加诸在孩子身上。其实,十七、八岁高中生彷徨、摇摆,原来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他们必将经历一段稚嫩生命阶段的“空白”才会开始渐渐为他们的人生着色, 不是吗?


面前这孩子的疾呼中明显带有自己经验着的茫然和焦虑,这很好。好在她具备了一定的awareness,在听到别人对“年轻人”如她的要求时启动了一些反思的机能,对那句话怀疑、对自己也有一些怀疑。


“不要放弃探索和思考, 你会发现自己要什么的。”我说。


我坚信这一点,也期待它的发生。对于一个认真困扰于自己所带有的疑惑的孩子,我相信她会继续用她的方式找寻答案的。那未必是大人们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却应该是属于她、适用于她的答案。


这个年轻人的苍白会着上亮丽色彩的,我心里一把声音如是说。




Sunday, May 3, 2015

困扰,在故事的背后

最近,有一件事让我颇为困扰。

我的学生在华文考试的阅读理解环节里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无法理解所谓篇章的moral of the story,因而在要求他们对此进行说明的问题里总答不出个所以然,或者始终点不出“理想答案”。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学生不理解篇章内容,也就是看不懂字面上的意思;另一个则是价值观、思想方面的隔阂或相关生活经验的缺乏所致。那些moral of the story对应的既不是我的moral, 也不是我的story,我不明白他们(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觉得, 我就不会这样想啊!孩子们嘀嘀咕咕地抱怨,或在眼神里流露出不屑、不满。

是啊,那些总是那么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义正言辞的道理,或是“人生的智慧”、“爱的叮咛”,对这个时代、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是隔了几层皮的啊!怎么要他们一时三刻内变得够“成熟”、够“善解人意”,以便有效地诠释和深刻地体会故事背后的moral of the story。


我可以慢慢逐字逐句地解释篇章,但不太可能教导他们怎么去感受, 或是创建不存在的感情结构。毕竟,“感同身受”不是用想象堆砌出来的,对吧?

故事的来龙去脉都弄明白了,它背后的道理却击败了孩子。这是我看到的状况,令人头痛的状况……






Saturday, May 2, 2015

<雜緒錄>(《刊登於2015.05.01《聯合早報·現在》“文藝城”)

嘗試在半自動模式裡進行書寫,把意識放得更開,讓各種思緒不受羈絆地騰飛、彈跳。再揮手召喚它們復返,看看散開的再度凝聚後是如何的結果。

一萬年

隨隨便便的一萬年三個字兩秒鐘就吐出殆盡,猶如反諷。簡簡單單的“一輩子也是三個字,但要用雙腳走過人世的喜怒哀樂才能告終,說短實長。流行文化、通俗文學裡不時出現一萬年,象徵永恆的愛、不斷的情,如蔓藤交織在樹幹上那般精緻而漂亮。看來很簡單、很好懂嘛,一萬年是沒有人能夠一口氣走完的旅途,所以它可以盡情地美麗和虛幻,看起來和聽起來都空泛也不要緊,因為它本來就不以兌現為前提,而是給予只有能力撐“一輩子的人一種期待和鼓勵,讓他們有所寄託,把一輩子這個旅程走好一點。

一萬年前,我們豈知將要相遇;一萬年後,我們究竟會分隔多遠?當中多少的壯烈與激情,或薄若蟬翼、或濃如大霧,都在我們的人生里展開。負載重重承諾的一萬年,也許不會讓人嚐到諾言兌現的甜蜜,也許會。一盤用一生當賭注的賭局,揭曉答案也不用等上一萬年(一百年大概就足夠了)。

一萬年,誰真懂得它的虛虛實實啊。

路人甲們

匆匆走過的那些路人甲們,輪廓永遠不分明。無法清晰,不需明確。模棱兩可的樣子,是喜是憂?還是無喜無憂?路上數量眾多的模糊臉龐形成一條穿過城市的河流,在冷酷的安靜中翻滾前進的暗湧。路人甲們載浮載沉時,到底著怎樣的心情?沒有選擇地投身在日以繼夜重複的移動中,置身群體當中卻與不斷擦身的個體們沒有任何更深刻的交際。

在路上,遇到路人甲,絕對不等同於找到了陪伴。眼神無法正確對焦、乾澀的口腔吐不出任何話語……路人甲們的冰冷和僵硬是無比堅實的堡壘。心裡塞滿的委屈和埋怨鬱結成團,灰灰沉沉的一團,堵住所有情緒的出口。路人甲不需要名字,過去曾經有過的,已經不再記得。那些符號都在時間裡被磨損成粉末,等待風起時的湮滅。

路上會不斷出現各種身份的路人甲,在短暫的存在期裡接連更替,無止無盡。

構圖

現在要照張相,實在太簡單了。手機一舉,就是一個定格,拍靜物拍動態,拍別人也拍自己。傳統的他拍迅速地被自拍超越,要讓自己入鏡並不困難,隨時隨地都可以捕捉自己或與家人朋友的可愛moments因為數位攝影技術的關係,“一擊即中再也不是必要的目標,不滿意大可重拍,一次接著一次重來,直到笑容的弧度終於達到完美、舉手投足時贅肉完全不出現在畫面中。

我覺得,太容易做到,則不輕易做好。

信手拈來、不假思索地東拍西照,捕捉得多但雜,繁而不精。構圖不再精挑細選,推敲琢磨,說得嚴重一些,是促成無意義的氾濫。色彩與協調的氾濫。對各種人事物的過渡詮釋和曲解的氾濫。因為太容易攝取,結果忘記或忽略了珍惜。細緻、巧妙、逗趣的構圖法則全部逃避不了生鏽之厄運?挑選角度以框限某個特定的瞬間或形貌,那種高度精密的專注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現在恐怕要漸漸被稀釋、削薄了。放下手機亂拍的毛病吧, 不是不能用手機,是要慢、細、準。

身份

絕對不是戀人。絕對不可能是戀人。那麼決絕,該是劇烈的痛徹心扉,她有時會含淚作此想。另一些時候,事實刺骨的酷寒何嘗不是最有效的冰敷,發揮為她胸口和腦際的灼熱降溫的作用。她有病,那是愛慕與眷戀的長命頑疾;她也有力量,也是那份情意予以她的動力和鼓勵。

為愛。為他。從不是為自己?還是,多種變相來來去去反反复复,其實從來不曾離心?

可以為了稍縱即逝的一度提溫,允諾永恆的追隨——追趕與他共處的時間,尾隨他飛奔跳躍的思緒。她不疲倦嗎?其實十分喘不過氣了,還是在本來想要鬆手的頃刻,再度握緊拳頭咬緊牙根:多麼優雅地堅持下去,即便他從來不會在意。
她的身份保持曖昧不明。有那麼一次在他們的並肩而行中,那一夜氣溫驟降,成就了他將她冰冷的手緊握在風衣口袋裡的紳士舉動。那一路走得幾乎沒有現實的感覺,也沒有綿軟的夢幻感。只有很清楚明了的感覺——唯有在他不知道自己的心事的情況下,最奇妙的這一切才有可能發生。她因此更加篤定,守護他的條件,絕無改變的餘地。

他不需要知道。他或許有所感覺。但她也不再叩問。

眼淚
那裡是一道彩虹。一道水汪汪的彩虹。
那是憂傷的祕境,收藏所有心事的所在。沒有風景,只有一種氛圍的存在。還有一道淚水凝結的彩虹,一滴滴的晶瑩剔透度多高清楚可見,看似脆弱卻能夠彼此緊貼成橋。璀璨中往往藏有腐朽的可能;孱弱裡也潛伏著暴戾的因子,並存並置,互為補充。她的眼淚都在午夜時分滴落,還有暗下的電影院——那些不被看見的時間和空間是搭建熒光淚橋的絕佳條件。不是一貫被人們使用的河流意象,而是“橋樑”。慢慢慢慢砌築成的一道彩虹淚橋,慢慢慢慢累積起一點點淡淡的哀傷氣息。
問題是,這座橋聯繫了甚麼和甚麼呢?
每次在黑夜或暗室裡積累的感傷把她的橋蓋得越發牢固,她輕輕踩上一步,然後再一步、又一步……不禁幻想起來,這麼一步一步走下去,是不是就能夠走到那個地方?某個身影佇立的天邊一遇,他看不到她悄悄的靠近,不必知道,因為也許也無需交談那麼奢侈。
他是她的眼淚的源頭,但他不需要知道。
然後。

沒有接下去的故事和思緒,一切繼續空白。那是散開的再度聚首後無法避免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