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Saturday, February 20, 2016

理想不必外求


早上在網上溜達,讀到了一則讓我停下來思考的報導

報導的作者為我國某著名學者,討論的內容圍繞著我國青少年在理想主義方面的欠缺。說實話,這個課題以及相關的討論並不是太深奧的rocket science,多數的討論說來說去也離不開對新一代年輕人的批判和挑剔——他們怎麼就不會像外國的年輕人那樣擁有遠大的理想,或者改變世界的想法?

這方面可談論的方方面面不少, 我不想羅哩羅嗦地逐一翻炒。畢竟批評是很容易的,要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方案才難。文中說道:


"There is an amazingly simple solution. Each class in a Singapore secondary school should be paired with an equivalent class in a poor district in South-east Asia, be it in Myanmar or the Maluku Islands.
Each year, once a year, the Singaporean children should visit the class they are paired with.
Each Singapore child should become a buddy of someone who comes from a really poor family.
I have absolutely no doubt that this simple experience will unleash the inherent moral sensibility of any young Singaporean and make him or her into a far more idealistic Singaporean. A Singapore with a surplus of idealism will end up as a far better society."
乍看像是挺不錯的做法,通過與海外較不發達地區的學校進行配對, 讓我們的莘莘學子藉由每年的訪問活動接觸比他們“弱勢”的孩子。這麼做真的有助於培養新加坡小孩的同理心嗎?作者那麼斬釘截鐵地說著, 倒讓我有所保留了。
問題的根源不淺,要讓年輕的國人建立起對自身、社會和國家的理想與目標絕非易事,大概不是讓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們和外國的弱勢學童有所連結就能夠“藥到病除”的。
簡單來說, 我們更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為我們的青少年過度設限,還是因為太過呵護而局限了他們的發展?我們在定制所謂“成功”的標準時沒有考慮到理性主義驅使下孩子們可能異想天開地要完成的夢想,允許他們享有圓夢的空間就已經扼殺了那理想的根苗?
我想,孩子們需要的可能是“懂得放手的引導”以及帶有鼓勵性的信任。別在他們的生活裡平添無謂的障礙以及加諸愚昧的偏見,框限他們飛翔、跳躍的可能性。
理想更不必外求,我們自己的社會就存在著許多讓莘莘學子學習以及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圈意外的人互動,予以他們協助和從他們身上學習的對象, 不是嗎?就以弱勢群體來說,鼓勵孩子們想辦法改善他們的處境起步更有意義而且或許更加能夠看到成效?
一點淺見而已, 因為我相信不必太過刻意地要成就什麼, 有時候真的把手放開一些(不要以愛之名掐緊孩子的咽喉)反而事半功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