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Monday, February 25, 2013

可持續性——活命?好命?歹命?

昨天看到這則維文部長(Vivian Balakrishnan)受訪的報導(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stories/singaporelocalnews/view/1256169/1/.html),心中不禁飄出一些疑惑……

環視現在的生活環境,說好還不錯,說壞也不無改進的空間(大家可以再有公德心一點、再優雅一點;公共交通可以再有效率一點;藝術節可以辦得更有個性一點……我的這些算是題外話)。這陣子延燒不斷的,有關我國2030年人口數字在“最壞的情況下”可能達到690萬的討論,也屢屢觸及生活素質的討論,而“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成為了一個受到關注的熱點。

可持續性,說的就是一個空間能不能承載一定人數的居住者以及供給他們的生活所需,持續他們的生活。被延續下去的生活達到什麼水平,恐怕不同人有各自的要求和期待。人口白皮書裡寫出的願景是否真的會美好?除了是否清楚地溝通給全民,讓大家得到某種共識實在只是一小部分的問題吧……更令不少人憂心忡忡的是,如果按照計劃大鑼大鼓地前進我們走向的未來,究竟是好的多還是壞的多?

捫心問問:大家“擠擠一堂”地生活在一起,會是溫暖, 還是火氣?

假設我們真的將小逗點一樣的島國成功地塞進一個驚嘆號那樣多的人,試問要被犧牲掉的又有些什麼?

一棟礙著建造高速公路的歷史古蹟?一片可以被更好地利用來蓋房子的綠地?一棵格格不入的老樹?象徵建設和文明的器械盛世浩大地來去,我們住的樓更高了……搭上的列車更長了……生活也更好了嗎?

島國的生活模式和被一些人認為很符合經濟效應(是嗎?)的“可持續性”,能夠成為外國人的學習榜樣了嗎?個人不太認同, 因為李安我們自己也似乎不是很肯定,怎麼好出去當笑話給世界看啊……




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再來一個張愛玲,就是難



你問我,文壇還會有第二個張愛玲嗎?

面對突然飛來的這個問題, 我一時說不出答案,雖然心裡清清楚楚地大喊著“不會的!”
 
我說, 大概不會。
 
你繼續問道:她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怎麼就那麼難超越她?
 
我的少爺喲,我腦子裡一大片、一大片的煙花爆開似的, 這要怎麼說明啊。當下,我們置身鴉雀無聲的書店裡,稍微大聲點說話都像喧鬧。只好壓低聲音,盡量長話短說(說到祖師奶奶,這真是困難的)。
 
“時代”是一個關鍵吧,加上如上海那麼一個匯集了眾多因緣條件的環境,在張的生活裡又走進了一個胡蘭成……她彆扭的性子和比一般人更敏感許多許多的心思,這些都是引發“光合作用”的因素……複製不來的、模擬不了的……因此儘管後來那麼多優秀的女作家在不同方面彷彿流露出張的某方面特質,但是要再“造”出那麼一個玲瓏通透的才女,已是不可能的了。

她筆下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樣的苦、痛、窘,概括了太多男男女女的悔恨情愫,後來也有人寫出這一類的橋段、這一款的幽怨,卻不免寫得俗了、悶了、老了……

你明白了嗎?不, 我想你應該要好好看過作品才會可能懂。

我懷著說不盡的叨叨絮絮,解說點到為止。多說無益,還是體會最深刻。

Tuesday, February 19, 2013

慢活,为“快活”


不,我很清楚自己不是语无伦次。
慢活的目的,是为了“快活”,没错。
现时今日的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节奏都那么快, 甚至越来越快,疾速向前的步伐马不停蹄。
疲倦了也可能不能松懈下来,许多人会做的是持续紧绷起神经,咬牙苦撑。

长久以来,我也非例外,直到生命中一些事件的发生带来的冲击,竟偶然地教会我用放慢速度来缓冲,而且还相当奏效。

两天看到写着"For Fast-acting Relief Try Slowing Down"的脸书帖图,真是很好的概括。慢活,有助于达到提醒的作用。虽然不是什么很新的说法而更接近说了无数次的老话,但要怎样以此为原则调整自己的步调,给自己一个尝试慢活一点的机会。 这里说的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做(那是shut down而不是slow down了吧),而是说服自己在可以允许的情况下稍稍动得慢一点,大口呼吸一下,让氧气进入自己的深层……让自己有一点空间舒展一下、想一想喜欢的事物,张开心中长时间扭成一团的某个部分。

试试看,不用很久不用什么辅助品,就和自己说:慢(活)一下,看看会不会快(活)一些吧!

Sunday, February 17, 2013

“走味”的年节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听人说岛国过年越来越没有感觉了

 
所谓的没有感觉指的的是什么、从何可见,众说纷纭, 不过大概的情况便是:过年前的准备方面,逛传统年货市场采买的人潮并不如过去(甚至有网友撰文谈论名牌肉干店大排长龙抢购新鲜出炉肉干的现象消失,并以此作为年味渐渐走失的例子);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新年休假期间出国旅游避年(这是相当老掉牙的话题);探访亲友拜年的互动流于表面,不外乎坐在一起吃吃喝喝、看电视、玩牌小赌……年轻一辈可能更期待的是完成和家人出门拜年的例行公事后和朋友的聚会。

 
这几年也注意到,过去大年初一、二大多数商家都不营业,咖啡店和餐馆也休业,拜完年要找地方解决一餐也小有困难(如果不吃快餐),但近年来不少摊贩在大年初二便开始营业,而不再是等到初五、初六才“开张大吉”。除了一些人普遍认为是摊贩们不重视过年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而更重视赚钱,我想这也是和激烈竞争有关联的现象。在摊位或店铺租金昂贵的现实逼迫下,多休息一天就是少去一天的收入,接连休假数日,“损失”就更大,一些摊贩的考量或许是这样。

 

邻里在大年初二便出现已和往常差不多的热闹,看起来有点奇怪,确实不怎么像在过年。或许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传统的年节“古早味”终究逃不过被冲淡的命运?在漫步下来的生活节奏中,年节的意义会否渐渐仅剩下“公定假期”而已?

 

恐怕走味的,还有更多吧。

 

Saturday, February 16, 2013

切记保持理智,别模糊了焦点!

近日来,一登入脸书,有关人口白皮书(Population White Paper)的各种文章链接就迎面而来,如浪如潮。一些写得头头是道,也经得起分析的挑战,明辨是非,不失为有益的阅读。反过来说,也出现了一些看了令人乍舌的言论。今晚读到的一篇将我国主要外籍人口做分类讨论(有点像药材铺里的百药柜)的文章, 真的令我吃惊, 也担忧。
 
这篇文章题曰"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ur of our 1.8 million foreigners",由于我写部落格手脚太慢,作者已经将文章除下,无以参照。可是简单来说,作者就是把不同国的外来人口形容了一番,提出他们的特质,包括优缺点、在本地主要从事的职业、薪金范围以及在近期对新加坡人造成的困扰云云。读罢全文,我觉得相当震惊:有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了对外籍人士评头品足的言论,还语带多种歧视和偏见,所透露的误导和煽动意味浓厚。试问,文章作者如此谈论外籍人士,居心何在?

人口白皮书引发的回响不小,主要又以2030年我国可能必须负荷多达690万人口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生育率下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要求牵扯到引进外来移民的问题,也因此引起血管的讨论。然而,请不要模糊了焦点!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论者的基本责任是要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过于感情化地进行渲染和挑拨!激起反对外籍人士的情绪是不明智, 甚至是愚蠢且无谓的。

新加坡人关注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面对不能接受的政策发出不平则鸣的声音也是自然的, 可是切记,解决问题靠的不是野蛮的嘶声吼叫,而是据理力争的理性对话。煽动他人群起抗争, 要有明确合理的目的, 否则有名无实, 或更糟的名不副实,就是作恶了。

最后, 希望大家不要用有色的眼光看待“非我族类”, 记得吗?我们的祖先也是从移民开始的,他们也曾是“外籍人士”。

Friday, February 15, 2013

柔軟,不是被認同的調性

有關人口白皮書的討論持續沸沸揚揚。
有不少人提出了很多知識性的剖析以及犀利的批評……厲聲譴責、激烈抗議的文字一篇一篇出現,無疑激發了更多的討論和想法的撞擊。
攸關我國未來的命運,人民怎能不擔憂、心急、焦慮?

除了比較“硬性”的、政策實施方面的談論,還有一小部分人觸及了一些類屬“邊緣”的課題,像是人口增加對環境構成的影響和可能帶來的問題(水源和電力供應造成資源的緊張;土地需求對自然生態的威脅);如何培養國民的人文素質和避免文化環境的消失等等。我為此感到些許的欣慰。

一直以來,我都站在旁觀的位置閱讀著各方的言辭,自認不能算“冷眼”(自知那太情緒化的性格要收斂, 因此要求自己不隨便發表意見),卻也小有自己的一些觀點。尤其是對於人文和文化藝術,這些相對於經濟來說, 屬於“柔軟”(soft)的一方面的關注。

我發現,柔軟並不是被島國的領導層認同的調性。

我無法否認,殘酷的現實是,沒有溫飽就談不上什麼小資的人文素養或文化精神。可是圖有dollars and cents的戰績也不足夠,因為國民的精神和靈魂不該是貧瘠的呀!一個優雅的社會,一個有溫情有同理心的社會,需要時間來建立, 也需要人為的努力——硬件和軟體的供給,都要求用心的。

一定有人會不以為意:土地資源緊張,你要蓋那麼多“文化設施”, 要保留一大堆“歷史古蹟”,這是不切合實際的嗎?對不起, 純粹從本人的觀點來說,島國的“文化設施”和“歷史古蹟”實在沒有很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保住他們, 更多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讓他們從小就能夠得到心靈的滋養、文化的熏陶, 希望長大後成為更有內涵的公民, 這, 不值得嗎?

塞滿一島的人,蓋滿一島的鋼筋水泥,處處是僵硬和冰冷,柔軟的調性真的那麼多餘嗎?


就因為柔軟的、人性的那部分, 不能帶來經濟效益?




Saturday, February 9, 2013

寫在年節邊上——溫柔回眸,明確展望



龍尾一擺,蛇年轉眼要到來了。
這一年過得如何,流水帳無意,總結一句:There's always room for improvement.
別誤會, 我不是在追求完美, 只是無論在學習、工作、家庭等方面,我都覺得自己有一些做的不足的地方,可以也應當改進。
例如, 對自己也對他人更諒解、更關心、更包容。
誠然,不愉快的事的發生曾令我很沮喪,以為站不起來、走不出去,可是回頭看,也都教會我不少道理,且不論我有沒有變得更堅強或更有韌性,我想我已經可以溫柔地去看待一些人和一些事。
溫柔不是忘懷, 是釋懷。

周遭的生活也呈現了很多的變數, 更有一些是推動我對自己嚴加省視、嚴加批評的。

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太多太多,其實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可走的路不止一條,自覺受困的時候,常常是將自己塞進牛角了,還退到尖尖的那一隅了……
現在雖然未必盡是海闊天空, 但絕對不是無路的,不是無盡漂流。
希望不用是100%的,未知的那部分有種冒險的吸引力, 這才是人生。

我慢慢變得更“明確”了。

要生活得更好, 不是物質的富足(當然有閒/錢偶爾泡泡書店是美好的!),更多是精神的充實。

要生活得有意義,不外乎在利己的同時也助人, 不外乎在充滿自己的heart and mind之餘,也和他人分享美好。

寫在年節上的這麼一點小反思,希望接下來一切更圓滿、更美好!^^









Friday, February 8, 2013

《二度许愿:“蛇”旧换新》(早报·文艺城08/02/2013)


 


过了阳历年,转眼农历岁末又到,在送龙迎蛇的这个节骨眼上,同时也是「二度许愿」(11日来临时为新的一年许了一次,现在再来一次吧!)的时候了。蛇年……我踌躇了好一阵子。其实我必须承认我对於蛇总有一些刻板的印象,觉得它呈现给人的总是软趴趴、冷冰冰的印象,诡异地移动时会吐著舌会发出让人头皮发麻的嘶嘶声,不就是一个冷血的猎食者吗?

 

因此,要为癸巳年想些比较有针对性又有些新意和诚意的祝辞馈赠亲友,真是一个挑战。究竟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结果决定回归知识以除愚昧,上网搜了些资料来啃,话了些功夫还真的对蛇有了多一些的认识,而当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有关蛇类换皮的部分。

 

      由于蛇在自卫或处于恶劣环境时,皮肤会遭遇多种伤害,导致它磨损及外层必须定期更换。简单地来说,蛇的皮肤有兩层:一层包括血管、神经末梢、腺体和结缔组织的真皮以及一层一個保护真皮和所有會磨損器官的假皮,外加一排重叠的鳞片。每隔几个月会换一次的表皮, 典型的换皮周期为十四天,换皮期间的蛇通常脾气暴躁且攻具击性,它们也会停止进食并躲藏起来,直到整个换皮过程顺利完成。此外,经过一番辛苦换皮后的蛇体,颜色和花纹都会比之前的更光鲜、漂亮。

 

看完资料后的我深深有感,这岂不有更上一层楼的寓意吗?早些时候, 我曾在脸书动态栏里写下这么一句激励自己的话:“轉‘憂’為‘優’,事在‘亻’(人)為”,此时看来似乎与蛇类的换皮有了某种互通的联系。

 

蛇之忧如你我之忧——生活带来的各种损伤和伤害,它必须经历褪去坏损旧皮的折腾,方可获得新生。这个以“舍”换“得”的道理许多人大概都说得出来, 但谈到要豁达地勤加奉行就是不那么容易的事了。蛇之优更是你我可学之优(强处)、可得之优(好处)——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需要改变或改进的地方更有意识,不怕劳苦地更新自己,便可发挥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了。

 

我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看到一句这样的话:“We are forgetting our past faster with each passing year.”(我们对过去的遗忘一年比一年快)无可奈何的事实或许是如此,而这就是我们现在实践“换皮”的方式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我想我们的诠释可能需要一些调整。一些记忆或许应该弃舍,否则沦为包袱就不美了;一些记忆或者可以折叠起来小心收起,一年、两年、N年后回望和怀念还是清爽、清晰的(还是更鲜艳?)。我想,一年一新岁,也是一个换皮更新的周期,记忆存放在内心,也许可以另做一些取舍,毕竟事在人为嘛。






 

Tuesday, February 5, 2013

我要的“生活素質”

最近常聽到有關生活素質的討論……
我也來列清單吧。
對我來說, 我要的好生活條件有這些:
 
  1. 自然醒。(自然早/晚要調整:P)
  2. 好書在側。(是啦, 我買太多了都沒看完)
  3. 藍天白雲在頭頂。(伸展的時候不都只看辦公室的天花板)
  4. 舒服的衣衫。(不工作以後也不購物了,把過去買的衣服整理一下,發現我可以幾年不買衣服——鞭策自己不要發胖+退流行的話咬死堅持我是vintage)
  5. 慢慢喝咖啡的時間。(不要燙傷舌頭又太快把提起來的神耗掉)
  6. 無負擔逛書店、個人特色店。(偶爾小資)
  7. 公共交通不要爆炸。(被推擠被責罵都很不好)
  8. 可以發呆/寫作/思考的綠地、公園、安靜角落。(我該到鄉下?)
  9. 工作是我所愛。(規劃中:P)

沒有很嚴格的先後排名,吃好誰好不一定要昂貴、奢侈。
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呼吸和伸展空間,我是這麼想的。:)


  

Sunday, February 3, 2013

我好像已經不熱血了……690萬人口"projection"帶給我的想法

讀完今日報Today的報導, 這一切,原來是虛驚?
 
我無言。

最近國內引發沸沸揚揚的討論的數字莫過於“2030”和“690萬”。
假如2030年真的要把690萬人塞進這個彈丸小島,那麼,開始倒數咯……
這17年我們要怎麼準備?
國人不生小孩,我們就引進移民?

真那麼多人住在一塊兒,誰能確保大家都能夠享受有素質的生活嗎?“有素質”又是怎樣定義的?
在這有限的空間裡,我們需要滿足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要工作、要消閒、要放空(這都成奢侈了嗎?)……要接觸藝文(對不起, 我是有小資慾望的)?
我們的環境承受得了這個人口數字的負荷嗎?


被考慮的似乎都是dollars and cents.
屬於sense的部分,空間的——環境和精神的——人文發展,似乎成了non-sense。
 
說實話,我一邊想一邊覺得越來越害怕。

 
看看現在的情況,交通系統、住屋供應、就業市場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我也不想多加討論(談的比我深入的人太多了, 我也不想在這裡傾吐抱怨之辭),我只有很多屬於小市民的關注和隱憂。真的不求以後大富大貴,但絕對希望可以安穩度日,在生養我的土地上繼續好好生活。我不會開車、不想住公寓(懶惰打掃又不會游泳, 給我泳池景觀也不是什麼bonus)、不打算生小孩(哎呀,我是不打自招的罪人!)……如果可以給我多幾家書店、美術館、劇場泡一泡, 我就會很有幸福感了。

690萬的人口估算真的實現的話,我會幻滅吧?

也許只有把地鐵車廂當作劇場, 日日觀看(搞不好參與)推擠/搶位/瞪眼/因某種故障受困的鬧劇。

也許在週末哪裡都不想去——霸級商場和街道都人滿為患;不能去——需要在競爭求存的前提下加班保住飯碗。
也許沒有綠地可探索、沒有藝文空間扮文青(好吧, 老/“資深”文青)。

想到2030年和690萬,其實,我感覺到的更多是悲哀, 一種無力回天的“血液失溫”。
你說這一切只是一個預估, 一個“以防萬一”,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