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口白皮書的討論持續沸沸揚揚。
有不少人提出了很多知識性的剖析以及犀利的批評……厲聲譴責、激烈抗議的文字一篇一篇出現,無疑激發了更多的討論和想法的撞擊。
攸關我國未來的命運,人民怎能不擔憂、心急、焦慮?
除了比較“硬性”的、政策實施方面的談論,還有一小部分人觸及了一些類屬“邊緣”的課題,像是人口增加對環境構成的影響和可能帶來的問題(水源和電力供應造成資源的緊張;土地需求對自然生態的威脅);如何培養國民的人文素質和避免文化環境的消失等等。我為此感到些許的欣慰。
一直以來,我都站在旁觀的位置閱讀著各方的言辭,自認不能算“冷眼”(自知那太情緒化的性格要收斂, 因此要求自己不隨便發表意見),卻也小有自己的一些觀點。尤其是對於人文和文化藝術,這些相對於經濟來說, 屬於“柔軟”(soft)的一方面的關注。
我發現,柔軟並不是被島國的領導層認同的調性。
我無法否認,殘酷的現實是,沒有溫飽就談不上什麼小資的人文素養或文化精神。可是圖有dollars and cents的戰績也不足夠,因為國民的精神和靈魂不該是貧瘠的呀!一個優雅的社會,一個有溫情有同理心的社會,需要時間來建立, 也需要人為的努力——硬件和軟體的供給,都要求用心的。
一定有人會不以為意:土地資源緊張,你要蓋那麼多“文化設施”, 要保留一大堆“歷史古蹟”,這是不切合實際的嗎?對不起, 純粹從本人的觀點來說,島國的“文化設施”和“歷史古蹟”實在沒有很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保住他們, 更多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讓他們從小就能夠得到心靈的滋養、文化的熏陶, 希望長大後成為更有內涵的公民, 這, 不值得嗎?
塞滿一島的人,蓋滿一島的鋼筋水泥,處處是僵硬和冰冷,柔軟的調性真的那麼多餘嗎?
就因為柔軟的、人性的那部分, 不能帶來經濟效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