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uesday, November 27, 2018

圈圈



做事时绕圈圈在今时今日多数时候会被视为缺乏效率的象征,在以直线抵达为最高标准的评价系统里,绕圈圈是走无谓的冤枉路,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可是谁说 绕圈圈是毫无益处的?有时候需要改变一下习惯打破沉闷的日常,绕一绕圈子也可以是一种调剂啊。
有些时候,不选择最直接的路径前往某个目的地,绕一绕无关痛痒的圈子可以多看看平日忽略或不太在意的风景,这也是一种情调。
一圈圈的若是重复的动作又如何呢?也许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生”得出巧妙的捷径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就算是未经计划的错有错着也不错嘛,人生偶尔碰上这样的惊喜是真的不错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外经历可让生活平添意趣,不需要每次都是惊天动地的发生才会精彩,平淡一点也可以有意思有收获。
一圈一圈围绕中心的目标走着,或者朝着某个目的地缓缓迈进,一边走一边自在自得地享受整个过程。走圈圈也是一种锻炼的方式,只要内心的目标依然是明确的,多花一点时间来走终于还是会抵达的,而到达时能体会到的喜悦和满足,应该是不会打折扣的。另外,延后了一些的抵达时间点可能是更适切的,让我最能够从中得到收益的正确时刻——对的时刻。

Monday, November 26, 2018

乡愁的味道



说到离乡背井在外地生活,我唯一的经验是在台北留学那两年多的时光。老妈每次说起这个就会抱怨我当时怎么那么坚持要出国,难道不在乎家中两老地感受吗?回忆里,当时的我决定离职出国,还实在没有因为爸妈而有过犹豫。申请台大的决定没有任何解释,一切似乎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就算满心的忧虑和不放心,爸妈最后还是全力支持我的决定的。
就算是自己决定的出走,乡愁依然还是少不了的。在课业压力渐渐加大时,我会想家;在周末不上课的时候,我会眷念和家人共度的时光。虽然尽量每天或隔几天晚上通过视讯和家人聊天,让老妈听到我的声音及看到我好好的样子,可是这总是和人在一起时的感觉不一样。我的宿舍室友也是外地人,她也通过视讯和远在家乡的家人联系,我们背对彼此,听见的彼此的乡音都满满的是思念和情感。
我幸运的一点是身边还有新马的朋友,再熟悉不过的口音和话题还会在耳边响起,透过网络关心岛国发生的事也有助于缓解我的思乡之情。
在味蕾这方面,除了妈妈的家常菜,我并没有特别想念什么家乡美食。每几个月就有机会回家,带着思念的味蕾耐心一点总能够及时得到慰藉。味蕾的乡愁没有打倒我,生活的其他方面就不怎么构成困扰了。毕竟台北是一座便利之城,需要什么也都不难买到,和在家时的舒适每什么差别。
另外,我发现只要少一点比较的心态,新加坡和台北对我来说都是生活的好地方,也都可以让我有家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词作《定风波》里一句“此心安处是吾家”,当年我就是在台北上课时接触到这阙词里的这个金句的,当下应该萌生拍案叫绝的感触。也是,台北让我住得很心安,衣食住行虽然未必完全在地人一般,却没有什么不适应或非常不合意的,我在那座城市里体验了独立生活的甜美,就算偶尔有些小小的不如意也没有影响到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以及自己的决定的满意。留学的结果,除了得到学位,同样珍贵的还有到今天还温暖着我的友谊。如今偶尔会在我心里泛起的“乡愁”是对台北的挂念。那里还有我不会忘记的人、事和物在着,待我于恰当的时机回去探访,与他/它们再聚,事我心底不会被磨损掉的向往。有朝一日我还会回去,而当时的我应该还会感觉如昔,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吧。毕竟骨子里我已经认定台北曾经是我哪一辈子的家乡,这一世与它的缘分才如斯深厚,为它品味乡愁的滋味,才会毫无后悔,并且满怀感恩。

回忆里,那记忆依旧深刻隽永。

复习中



从小我便意识到,自己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更确切地说,我不属于天才型,学东西不特别快,而一般上学什么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够掌握。所幸我很早就领悟到这一点,加上个性里不甘于落后别人太多地脾气,努力复习成了我不需要家长多唠叨就会去做的事情。当然我也有想偷懒的时候,可是没多久我便会恢复原本勤恳的状态,把该复习的功课拿出来乖乖地来一场温故知新。

对我来说,“温故知新”的魅力在于它可能隐藏的惊喜——知新的部分会让我有什么收获呢?
温习故有的知识可以巩固记忆,让自己把该掌握的东西弄得更明白、记得更牢靠,获益的无论如何都是自己。重新咀嚼学过的知识,打开心扉随时接纳可能产生的新体会,早先不明白的部分换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说不定就理解了也说不定,甚至还可能触类旁通,得到举一反三的效益。不去复习就不会知道有什么可能性,花店时间和精力怎样都不会吃大亏的。

如果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不明白的知识点弄明白当然最好,可是假如挣扎了很久还是卡在原点就知道是该求助了。人生中一定要学会如何在有必要的时候把姿态放低,提出求救的要求,而且要能够清楚明确地说出要人帮助的地方在哪里。含混不清的求助要求不如不说,因为对方不了解我需要什么就很难对症下药啊。复习时把自己不清楚的部分确定下来,而且要肯定真的已经试着厘清多从此还真的没有头绪,无法自救才喊救命惊动旁人。

在复习的过程里看到可以创新和变化的地方总会特别高兴,因为玩心起了,尤其是在语文这方面我特别爱玩花样。能够在相对稳固的基础上玩味新花样的可能性总带给我不少快乐。一路走来,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我的疼爱和纵容是建立在对我的能力的信心之上。如此的关怀和师生的默契是我一直非常珍惜的。

生命不能重来,许多经历是一去不回头的,从中吸收的经验在回忆里反复咀嚼,仍有宝贵的价值,复习就是让急性子的自己不要走宝了。一次次的复习都可能是一次次的收获。当然,也不应该知识一味拘泥于复习,要前进和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径,为自己累积更多的人生经验和历练。

慢慢漫漫



就只能慢慢
一步接着一步走
憧憬着抵达

在任何的旅途上,不要害怕要走得比较久,尤其是在条件不允许箭步,而人只能接受慢慢一步一步前进的节奏时,接受必须受限的事实,说不定还更有可能稍稍挑战自己的极限,又或者最起码比较好地体验必须经历的过程。真正有意义的体验绝对是超越走马看花的,步伐走得慢一些不要紧,感受周遭的氛围,观察身边出现的一景一物,感念身处的美好与平静。过去不曾重视或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碰上可被重新审视的机会时很可能就让我觉察到一丝丝的感动。慢慢走、好好走,也把握重新深度感受自以为熟悉不过的行动的机会,在被放慢速度后拉长的旅途上边走边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克服心中的恐惧,把隐隐的担忧逐渐转化为动力,说的容易做的不简单,可是自己心里清楚放弃绝对不是选择之一,唯有卯足劲克服困难越过难关才是我的目标。

慢慢地,漫漫长路也有走完的一个时候吧。害怕也要走,自信一点是对自己的挑战。当已经走了一段,不妨回头一瞥,眼里看到的足迹鲜明是给自己的一番加油打气,我可以做到的,若因为无由的恐惧拖住自己,多不值得啊!

我憧憬的抵达,终归会成真的,只要我坚持继续迈出步伐,可以慢却不可以停,希望还是存在的。有了希望,梦便可能实现,相信自己也相信命运,一步接着一步,最后抵达时,成功的喜悦一定甘甜美好。



Sunday, November 25, 2018

不约在梦里




打从留学台湾时开始(1998秋)我的睡眠,不管日夜,就是无梦的,完全不做梦,一觉睡到自然醒或闹钟大响,意识的“放映室”空空如也。没有梦是什么原因我不可能晓得,也许脑袋真的累到潜意识都毫无活动,没有梦的睡眠是非常深沉的,一觉到醒来以后几乎肯定精神奕奕。反正做不做梦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内,不为之烦恼就是了。

所以,我和你就不约在梦里了吧,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想念的人。比较可能做到的,反而是在梦以外的现实世界里争取聚首。时机碰对了,等待得够久了,见面是做得到的。梦境太虚,现实恰到好处,就算有时候可能显得冷酷一些,至少是比较真切的。不约在梦里,只因为现实也应该被给予变美的机会,在与想见的人终于并肩走在一起或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分享时光,不是在梦境那般虚幻的情况下飘忽来去,醒来也许什么都记不住了。

记不住又如何?一个梦境不需要复制,下一次再与你梦里重逢又是一个情景,我设计不了情境就等待惊喜吧!而就算只是短短一梦,只要有就已经值得感念了。记不记得细节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忘了甚至可能更好,因为没有再现的压力啊,让潜意识自由发挥更好。
梦里的故事有自己编导的意志一般,我就默默配合好了。在梦里等待,相遇和漫步,是诗篇,也是佳话。

旁观者




有人问我怎么看待台湾选举,我说我再关心都好,我始终不就是个旁观者嘛。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事情是很好的。也许有时要迫使自己别感情用事地激动起来,毕竟那是于事无补的。况且,会否当中还存在着一些我这个距离十万八千里的人所不知晓和不了解的情况呢?

因此,已经在一旁了,静观就好,瞎搅和而在不清楚自己究竟在搅什么的情况下大放厥词,其实是蛮愚蠢的。

在一个可以保持理性和冷静的距离看着局面,就不要硬想插上那画蛇添足的一脚。在一边当个称职的旁观者,保持客观的立场,看着事态的演变,深思熟虑后才做任何回应,切忌盲目跟风,尤其是跟着网军的大风乱吹。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是最佳的观察点。细看细想但不妄言乱发表看法,遵守这样的行为准则是最妥当的。

在离开事件中心的一个角落,不卷进沸沸扬扬的是非纷争里,看事情也会看得比较清楚。仍是关注时局没错,只不过可能因为没有切肤之痛,选择比较抽离的旁观因此成了最自然而然的想法。要真碰上不得已得卷进去的事情,想旁观也难,因此在没有必要跳进坑洞时就应该放下过分的执念,乖乖在一旁静观时局。

好好观察了一番之后,要发出言论也更有把握,背后有证据支持就不怕言论空洞了。记住,空洞的废话说多了,别人听了很难相信你,你以后说的话也可能总会被质疑。喊冤哭惨也没有作用的时候,悔莫及。所以就是当局以外的旁观者,做什么和说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啊。

Saturday, November 24, 2018

选择


“选择”迷人之处,我想在于它能带给人一种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权的良好感觉。任君选择的东西很多,最终的决定不是别人代做二十自己掌控的就是令人开心的地方吧。

假如没有什么供选择的话,多半会让人感觉无趣。反正都没得挑了,随便拣一个不就得了?有时候“随便”两个字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沮丧——不是我采取主动将就,是没法子不这么接受嘛。所以有选择与否真的可以大大影响人的情绪。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有时候少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选项,人的头疼也可被免除掉。当不必在好几个可能性之间犹豫不决,因拿不定主意而纠结难过,人也会轻松一些的。既来之则安之吧,假若客观环境真的没有办法提供那么多选择,主观地接受和在这个情况下没有选择未必就不好,告诉自己试一试正面一点地看待整个局面,谁说在稍迟一些时候绝对不可能产生变数?又或者冥冥中眷顾我的老天已经做了他的筛选,把他认为最好的项目展现在我的眼前。

选择多多,或是没有选择都要面对,生活仍然要继续,也能够继续。安下心,不管有很多选择,或是没有任何选择,最终人都会走向某一个方向的,怎么踏步走好这段路最重要。

选择一个不管遇上怎样的状况都要求自己昂首接受、努力做到最好的心态是我选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