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Sunday, June 29, 2014

那些必須“無中生有”的時刻


許多時候忍不住吐出那四個嘆息般的文字:人在江湖……

最近一次是在臉書上的動態,沒想到有臉友留言接下文——“身不有己”。是打錯(把‘由’打成‘有’)還是故意為之的,都不重要,有趣的是它所帶出的效果和隨後的思考。

當陷身束縛重重的江湖,人的自由當然被限制,或許會喪失做決定的自主權——這是“身不由己”;在波濤洶湧的江湖裡,令人煩擾的事物不斷襲來,可能完全淹沒獨立的個體——那不就是“身不有己”了?

個體一旦不存在了,自然談不上什麼自由不自由,所以“身不有己”的確是挺嚴重的問題。

因此必須謹記在極端的狀況下必須啟動“無中生有”的自救功能。哪怕是忍痛強迫自己與盤根錯節的“江湖狀況”拉開距離,暫時撇清關係都好。如果允許自己無力地被吸走,那將是多不堪設想的結果(還可能萬劫不覆……)!

在那些必須“無中生有”的時刻,千萬別被江湖裡看起來多麼醉心且動人的榮耀、義氣或英雄主義迷惑,被囚困在這些虛無之物(誤/霧)背後的自我可在受盡煎熬, 等著被拯救啊。奮力穿透那些障眼法,把從身體被抽走的靈魂解救出來,還給自己一個重新活過來的機會。

江湖險惡, 卻不可能完全不涉足其中,所以真的要養成高度警惕的習慣,在這當中守護好真正的自我……難度肯定是在的, 不然活著,哪來的挑戰呢?




Thursday, June 26, 2014

形形色色的醜陋

【這台被人遺棄在購物中心一樓的購物車(超市在地下一樓)裡還有垃圾,真不知道使用者在想什麼?!】

最近我響應了朋友發起的運動,開始更用心留意周遭亂丟垃圾的情況。真是不看還好, 一看便深感納悶:醜陋的行為, 真的那麽“多姿多彩”了嗎?

在垃圾桶的周圍看到一堆堆的垃圾,已經不是新鮮事:是垃圾桶爆滿,垃圾實在丟不進去了,還是拋垃圾者的視覺“失焦”,導致“失手”的結果?總之,一些垃圾滿地的情狀除了令人匪夷所思,實在不知還能做何他想。

更誇張的是在各個想象不到的地方出現的垃圾。例如有幾次在鄰裏百貨商店裏購物時看到的情形,是有人居然在貨架上留下“蹤跡”——紙巾、糖果包裝紙、報紙和空飲料寶特瓶是當中常見的物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垃圾蟲還會頗用心思地把這些垃圾塞得恰到好處,儼然是貨品一件。我心裏會浮現的問題之一必定是:把垃圾丟在正確的地方有那麽困難嗎?另有:手上的這些垃圾就要此時此刻就地丟掉嗎?即便是在不該丟的地方也不要緊嗎?

我認為這些現象背後恐怕還是自私心理作祟,更甚於無知。相信大家從小都被灌輸過“亂丟垃圾是不對的”的觀念,也不斷被叮嚀著要愛護自己的環境云云,對一些人來說,這些都沒有在他們的心裡留下任何的印象或影響吧。只要不被看到,隨手拋下垃圾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便是被看見,有些人還是二話不說、旁若無人地把垃圾丟在腳邊。
 
垃圾桶都是假的?對行為對錯的判斷,早就被埋在垃圾堆裡了?這陣子在住家附近或上班途中所見的一些亂拋垃圾現象實在挺荒謬的,它們背後的垃圾蟲的心理更是難以被理解……
 
形形色色的醜陋始終存在,勸不掉、罵不走,只有無奈?
 
 

 

垃圾蟲們形形色色的醜陋行為



Tuesday, June 24, 2014

問題的根本


 “大家都太忙, 所以沒人有空做事。”

 這是今天早上聽到的金句。當這句話在一片忙亂中飄過我耳際時,我直覺地望了望我手上的文件,是工作,但是真的有意義的工作嗎?所謂的“意義”, 指的又是什麽呢?
許多時候,我們可能對別人諸多要求,而當對方達不到或是提出許多藉口加以推搪時,我們又會極度不滿。真是不負責任啊,我們或許會憤怒地抱怨不止。不滿的情緒, 源自於他人的不配合阻撓了我們的工作進度,這是多麼不該發生的事, 不是嗎?

聽到的那句話引出了我一連串的問題,弄清楚問題的根本到底是什麼是關鍵。

每個人都那麼忙, 忙東忙西、忙裡忙外,可是究竟都忙出了什麼結果?或者說, 有顯著和具有建設性的結果嗎?
 
 大家都很忙, 可是鬧了一天, 真正達成的成績近乎零的話,肯定就有問題了。四處噴灑“煙霧”, 讓人以為他在進行有建設性的工作的人,最後往往很難做出什麼東西來的。他看起來或許忙得腳不著地,可是其實只是成功地掩人耳目。

遇到這款人, 就是鬱悶啊……

可是別人的工作態度非我所能夠控制,我只管得住我自己。從根本解決自己這方面的問題, 盡量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就是我應該做的事了。我的忙, 要有意義有價值有成果,那樣才對得起時間和生命吧。

Saturday, June 21, 2014

怎樣的幫助才算數


今天出門辦點事,步行回家時看到一名拄著拐杖,走起路來跌跌撞撞的老人。他朝我走來時,像是要說些什麼,只是我實在聽不清楚,當下的念頭是他該市在求救什麼的(迷路?不舒服?)。只有在走近 一點後, 我才聽明白他的呢喃:“拜託,給我兩塊錢吃飯吧……”

必須坦白,我身上沒有零錢,也因為要趕著回家,所以沒有停下來幫助他。繼續走著的時候,我在心裡懷著一絲愧疚的同時,也有困惑:
老人的穿著不是一般乞丐或流浪漢的襤褸髒亂,這樣“公然”乞討表示什麼?兩塊錢,按現在的物價,吃得了飯嗎?恐怕要幾個人都各給他兩塊錢比較有用吧(連晚餐也解決)?一餐飯的錢只能解決一餐飯的問題,老人的生活還面對怎樣的困境呢?他應該得到怎樣的幫助才算數啊?

現在還會不時看到一些年長的爺爺、奶奶在路上推著載著撿來的飲料罐、紙皮和其他可回收物的推車。他們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一次性的“施捨”大概只是a drop in the ocean,他們活著的掙扎依舊繼續啊……

如何幫助他們, 才算數呢?







Thursday, June 19, 2014

书•情•时间——一封写给书店的信


亲爱的书店: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爱上了“书店”这个空间。学生时代逛书店,口袋的深度有限,买这本就得暂时和另一本说再见,取舍之间甘苦参半;开始工作以后逛书店,伴随阅读的胃口变大,也更能够纵容自己买书藏书爱书惜书。

            我可以说,什么钱都可以省,唯独买书是不会手软的。

            当我走进一家喜欢的书店,我会立刻感受到一股快乐的暖流窜过全身。什么样的书店是我心欢的呢?那其实很难以文字形容,更多的是一种自在、舒服的感觉吧。一排排书架上摆设着封面设计五花八门的各种书籍竞相和我进行无声的对话,告诉我它们的故事。我从小就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在故事里不仅设身处地,也安静旁观。我一直觉得,当阅读也是“悦读”时,书店便是一个快乐的泉源,是一座可以寻获无限宝藏的梦幻宫殿。

            旅行到外地,我也很自然地会去留意当地的书店,也当然会走入吸引我目光的那几家游逛一番。记忆中第一次到台北就被那里的一家二手书店捉住了眼球,入内一看简直立刻喜欢、立刻欢喜。宽敞明亮的店面,里头分门别类整齐摆设的书籍,虽然都是二手的,却丝毫看不出任何一本书破破烂烂的样子。啊!我深呼吸时着着实实地闻到了书香——一股带有尊严的书香, 因为二手书也还有自己的生命和价值, 而不该被当作废物随便处理。这家二手书店把应有的尊重还给了二手书,让来淘宝的爱书人也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一扫二手书就是“没人要的书”的印象。那次的二手书店偶遇让我至今难忘。之后又留学台北,书店是校园以外我最常流连的地方。每当发现一家新开的书店, 我总会找机会进去一探究竟,发掘它的特色。一些书店在藏书方面有些过人的地方, 另一些则营造出舒适的浏览空间,除了鼓励消费,更鼓励人们主动来享受阅读的乐趣。

            书店, 你带给我生活里的许多乐趣和满足感是无法被其他事物取代的。除了扮演提供知识的角色,你也满足了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让我不管是在店内选书买书,或是单纯沉浸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都是心满意足的。

            由衷谢谢你。

 

 

 

 

 

 

 

 

 

           

 

 

 

甘苦书途——一本书的自传

 

【前言:小时候写作文一定被给过《一个XX的自传》或《我是XX》的题目,把自己当个一毛钱硬币或是一只猫来想像它们的生命历程。多数会写到惨兮兮的,似乎那样才有阅读(以及获得老师慷慨评分)的价值。在这里,我就怀旧一下,给“书”写个自传吧!】
 
大家好,我是一本中文小说,生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又满肚子的墨水。常听人说我“很好看,这让我听得飘飘然,很开心。所以这表示我很快就要离开书店了吗?带我回家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她一定是个爱书、爱阅读的人,我想到这里便满心期待。
每天,端坐在架子上的我睁开眼睛,看看四周的环境,这家书店——我暂时的“家”,是个好地方。书店老板是一位斯斯文文的老人,开店很多年了,却还是认认真真的。他把我和我的亲朋好友分门别类地上架,还不时整理我们,让我们以最美好光鲜的一面见人,希望我们能够找到好的家吧。装着满怀的故事的我呢,当然很想把它们分享给会有兴趣的读者,希望他们会珍惜我。
听说这本小说很好看!我的心在听到这句话时候快跳了一下,内页微微颤抖了。可是,已经是第几次了,又是我的幻想了吗?书店一片安静,静得听得到针掉落的声音了吧。忘了多久之后,我的皮肤慢慢变黄,还长出了褐色的小斑点;老人可以一天都不说一句话,因为书店没人来。没人来翻看我们,我们又要怎样去感动人呢?我还“好看”吗?我还有机会走出这里,到一个温暖的书房说出我的故事吗?
有时候,老人会拿起我,翻到某一页和我对话起来:他读出我的故事,再告诉我他的想法和感动。老人翻动我的书页时手势总是温柔的、缓慢的,而且一定面带微笑。有时候他会接连和我的几位朋友也聊起来,或是泡一壶铁观音伴着我们的故事时光。我很喜欢那股茶香,眼看袅袅烟丝从花纹讲究的茶杯升起,我甚至想像自己就是《一千零一夜》那似乎说也说不完的故事大汇集啊!那些被阅读的时光是身为一本书的我最快乐的时间,因为说故事是我的使命,而我相信和我在一起的亲朋戚友也有同感,我们不要一辈子困在书店里啊。
这,就是我这本书的故事。

 

 


Monday, June 16, 2014

還想說說舊書店……

 
任何一家書店,扮演的很可能是一個時間囊的角色。
在它屹立的那段歲月裡承載著每個出入其間的愛書人的部分生命。
那是同時輕如蝶翼, 又重如山石的牽掛。
一本本好書離開書架,離開書店,隨君落入紅塵,它們有不捨嗎?
還是欣然上路。
讀者們進進出出,淘寶瀏覽觀看, 可否收穫比失望多?
天天、月月、年年,這裡發生著書與人之間不斷的尋尋覓覓。

免不了的是,在經年的幾番波折中,書香由濃轉淡,再漸漸退化為霉味。
時間會老,人當然會老, 書店也一定會舊。
記憶裡多少的塵土堆積,懷裡極度揣著寶藏離去,多少人留下和這空間以及裡頭的紙頁的故事?

因為熱愛著故事展開的每個空間,因此希望揭開書店和時間的秘密, 以作保存之用。
歷史不該只是入土的銷聲匿跡,我想用心和筆,去記述。
你, 願意和我說說你的故事嗎


Saturday, June 14, 2014

拯救……什麼?

 
想談談“拯救書店”。
 
書店成為需要被拯救的"damsel in distress",比較公開地來談論和呼救應該是相當近期的事。由社交媒體所提供的平台, 讓業者能夠向關注他們的顧客發出消息,籲請“有心人”們出手幫忙,更希望訊息能夠被轉貼、傳送得更遠。

但是這樣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面臨停業危機或是租金高漲影響的都是獨立書店,這些長時間來或許都在苦苦撐起重擔持續經營的小player,載浮載沉地為著經營者心中的某個信念或理想而掙扎存活。可是壓根總不可能永遠是緊緊咬住的,想嘆口氣的時候不可避免啊。臉書上便出現了一些說出苦衷的帖文,當然,還有求救聲明——包括宣傳相應的促銷行動。

我心中柔軟的地方之一, 就是書店。雖然能夠出的力很微薄,還是會去做點什麼來表示支持。一些朋友也會這麼做,可是歸根結底,SOS的急就章不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令人悲傷的現實是,即便是有人有心想要為了“永逸”而從事那“一勞”, 也會很快地發現那是煉石補天般的mission impossible……

眼看一間書店發出求救訊號, 然後是另一間,除了為那些各具特色的書香空間可能走到路的盡頭感到惋惜,更令人擔憂的始終是閱讀的快速式微。

要拯救的, 不只是那幾家面對危機的書店罷了。

可是, 要怎麼做呢?





“悅讀國”在何處?



兩天前,我在午餐時間到2014新加坡書展逛了一圈。說是“一圈”,其實必須心虛地承認, 並不算真正的一圈。 

踏進會場,看到“溫暖台灣,熱情閱讀”八個字, 便走進了承辦單位聯經出版的展區。我這個台灣迷, 當然就進入了我的element,鑽進書堆尋寶了。終有收穫,心情不錯,便想繼續逛下去。

只是放眼望去,竟然沒有什麼吸引我的目光的東西了……

偌大的展廳,可能是平日大家都在上班的關係,逛書展的人潮不怎樣, 可是現在好歹也是學校假期呀,年輕讀者也不見幾個,場面顯得冷清。會場主舞台上的司儀在報告下一場作者分享/講演的訊息,並努力地呼籲大家把握機會來聽,可憐的是台下觀眾席上坐著的那一小撮看上去表情都有些百無聊賴的中老年觀眾,規模看起來不會再壯大起來,要大家“即刻馬上就座”的必要性幾乎是零啊。

在這樣的氛圍裡,我也意興闌珊了。隨意走走看看,沒什麼書籍引得起我的興趣。不是沒書可選, 只是簇擁成堆的食譜、勵志書籍、言情小說等等總顯得太蒼白,光彩不足,擺在桌上也沒精打采,活絡不起來。

所以沒多久,我便抱著從聯經展區購得的三本書離開了。

一年一度的書展就只有這樣的offering了嗎?這裡或許還存在著雞與雞蛋的問題:讀者的素質需要好書來培養,缺乏優質的讀物等於切斷讀者的養分來源;可沒有想看書的群眾,書商也不敢且不能引進太多不太多人欣賞的好書……惡性循環不斷,局面不會改善。

“悅讀國”(happy reading nation)是我想像中的用詞,在心裡口裡重複著,現在更如同帶有苦味的遙遙思念。不及之地啊,我想。這島國離開它還有頗大的距離,這是不爭的事實吧。

(希望週末到來, 書展會比較有人氣,我真希望如此。)





Saturday, June 7, 2014

可遇不可求的靈光閃現


對於創作是如此, 對於工作上的許多狀況, 也講究所謂的“靈光”。

因為不是什麼事都能夠以“勤能補拙”的態度處理,有些時候,再賣力、再掙扎,沒有碰到神秘的轉捩點, 則一切免談。

靈光乍現,講究運氣。苦苦守候可能只是一場空,拂袖離去或許也會錯過什麼……nobody knows。靈光的藏匿處是世間最佳的秘密,誰也沒有預測的能力,它(們)自有決定來去的權力。

那麼遇上困境時該如何是好呢?

只有“零”光的悲苦時刻最是煎熬了,坐立不安,前後無路。說別著急吧是假的,安慰不了自己;無頭蒼蠅似的亂飛也只有徒勞無功的下場,沒用。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這時就要死命psycho自己相信黑夜不會越來越黑,不會永遠黑下去。不會不會不會。退一步去想點別的、看點別的, 說不定“巧遇”就在下個瞬間了?我經過長時間的聯繫以後,似乎慢慢掌握了敲門, 就算不能夠立刻或很快解決問題, 也已經比較不會那麼急躁不安,使自己鑽入更狹窄的牛角尖,以致窒息……

因為靈光的可遇而不可求,要碰上那美麗而魔術一般的邂逅,最起碼要活著, 不是嗎?


Friday, June 6, 2014

《覺醒與新生》(刊登於2014.06.06聯合早報“文藝城”)


 
那許諾之地的位置不明

或會有何人分享和為鄰也毫無預示

一切終究等待揭秘的時刻

那個神秘又精準的瞬間

我便如若再造

揉揉雙眼已是桃花源

幾度季節移換

 

嗨。拜拜。

 

那些邂逅的片段慢慢褪去顏色和氣味, 還有被悄悄地消了音,結果是零?

 

(對不起, 我的數學不好,什麼都看不見感覺不到想像不出的, 就是零。如果有什麼神秘的、鬼祟的in-between的數字概念存在,請原諒我根本無法理解或者接受。這是我無法戒掉的偏執,又或許我根本沒有打算戒掉, 反而是越發地沉溺也說不定。)

 

沉沉睡去是我概括許多生命情境的策略。歡樂時因為放鬆而滑入好眠,夢境裡繁花似錦還是漆黑如夜,都是舒適暢懷的感覺圍繞, 無需情節,只有靜態的美好;傷痛時因為絕望而墜落懸崖,跌入的所在一片灼熱乾癟如荒漠,鋪天蓋地的焦躁分子緊緊粘著我,不肯放開我讓我逃離,我唯有匍匐喘息。可是從外表看來, 那都是睡眠的狀態和姿勢,看似背道而馳卻免不了背靠背緊緊相依地存在。

 

你好。我們在哪裡見過?

 

來搭訕的是過去, 還是未來,對方沒有說明。樣貌和談吐都美好而自然,還透著不真實的氣息,不健康不實在卻勝在其散發著誘人墮落的吸引力。不足以致命, 卻絕對能夠操控個人的意志,對其進行任意的扭曲和改造。改成什麼樣的僵局呢?造出怎樣的困頓呢?有那麼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我總是提不起勁, 我無法想像正面積極的可能性,這些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的面孔和聲音都呈現出要嘛極模糊、要嘛極具刺激性的品質,極端並搖擺不定,是前進還是倒退, 是攀越還是墜落,我幾乎無法辨明。

 

攀緣吧,那是永遠的罪啊。

 

放不下,甩不開。有的是環境的不允許鬆手, 但更多的是自己對慾望的姑息,對自己不可理喻的縱容。我和過去聊未來, 又和未來說過去,怎樣都無法把關注放在現在。現在近在咫尺,其實遙若光年;在眼前幾乎可以用手觸碰,卻不過是海市蜃樓。現在稍縱即逝,轉瞬間光彩爆發, 跟著便焦黑粉碎,絲毫不由分說的公正不阿,對權貴是如此對市井小民也如是。

 

我們注定相遇,也躲不過分離。現在脫離了未來來到我們身邊,再遠離我們退向過去,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

 

揮揮手, 不帶走一片雲彩,我們不一定會再見,卻因此永遠難忘對方。

 

 

說不清楚的秘密隱身於曖昧

躲藏到語言和肢體背後

虛偽化作樹蔭和陰影

暫時庇護一向堅強卻偶有脆弱時刻的勇氣

等待真相再度大白

也刷亮一時的失去自信與焦躁

撥雲見月

 

對不起。我不是你要找的人。可是……

 

現實與夢境太相像的時候,令人真的很難判斷真偽。

 

是不是就索性不理會真偽,專注於眼前的曖昧。閃著誘人光亮的無棱角存在體。沒有棱角, 不等同沒有輪廓或沒有辨識度,還是立場缺席。畢竟,曖昧也是一種立場,不明確是慾望擺盪的先決條件。擺盪在空中的慾念姿色多樣而且千變萬化,風吹不散的,日照不會蒸發的。現實如噩夢,夢境如真相,突然變透明了的界限沒有人來得及釐清原委,就趕快seize the moment吧,在一時無法弄清楚所以然的模糊狀態中渾水摸魚,享受不需要負責任的快樂。

 

之後呢?沒有使用手冊告訴我答案。

 

長夜慢慢被點亮,削除神秘的掩護,甦醒被導入,新生得以啟動。頓時感受到“一瞬間太長, 一輩子太短”的弔詭,自己一下子明白了蜉蝣的細小存在承載的重量——生命的重量,在它努力游向許諾之地的那個當下,生死交錯,糾纏至完成。結束,會是一個新的開始的前奏嗎?一段聽起來像是即將慢拍收尾的節奏,轉了個彎又活潑輕快起來,突兀卻迅速進入協調狀。音樂繼續綿延,若河。

 

總之,一覺醒來,繼而新生。

 

(這個新生的我又將在生命的旅程中遇到什麼人、什麼事呢?我準備好了寒暄的最初幾句台詞, 以及友善的肢體動作,希望在下一次邂逅來個完美的施展。對於自己的表現, 我逃避不了苛刻。一個至死方休的習慣吧。)

Sunday, June 1, 2014

視覺震撼


人是視覺的動物,一般人被畫面刺激的機率高於其他感官刺激物。

就拿以上的照片來說,我在某次無意間看到它之後便不曾忘記,只是一直沒有去查尋它的出處。

滿目瘡痍的畫面,不難推斷是因為戰火或天災(地震?)的關係,三個著大衣的紳士般的男子在這當中或凝視還屹立著的書架上的書或捧著書本閱讀。他們的泰然自、淡定冷靜,與整個環境形成不小的反差,也因此極具視覺震撼。

後來我查到,這張照片攝於1940年的倫敦,一場德軍的空襲後。三名劫後餘生的男子不知道是不是相約來到Holland House Library的廢墟,卻一同表現出了對於閱讀的堅持。即便是剛經歷了穿越生死場的驚險,三人未失堅毅的“必須繼續閱讀”的態度,令我十分感動。

現在的工作有時要求我去找尋搭配文字的用圖,除了符合文章的內容,當然還必須為讀者帶來視覺的震撼,捕捉他們的注意力。說來容易的事, 做起來可不那麼簡單,我總相信有些好了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要適度地捉住觀看者的心理, 不太煽情,最好是還可以激發一些想像、聯想之類的。

很難吧?好玩的地方,也在這裡啊。

要引爆視覺震撼的火花,最需要的是自己先被撼動。我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