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uesday, November 26, 2013
幕前幕後觀眾席,大家要爭氣,一起來努力!
第50屆金馬獎落幕,島國的年輕導演陳哲藝領軍,憑《爸媽不在家》囊獲四個獎項,令人興奮。為他和他的電影團隊感到驕傲、高興之餘,我想有必要多做一些思考。
關於“爭氣”這回事兒。
得獎不是一個句點,一個結束。相反的,是一個向未來不斷延伸的無限可能性的精彩期待。
這個未來裡, 不單是導演、編劇和電影團隊在奔跑,更多的是一個個的觀眾。\頂著金馬光環的陳哲藝以及他之後的本地電影從業人們可以不斷絞盡腦汁、掏心挖肺地拍攝細膩動人的電影,可是倘若缺少了欣賞電影的觀眾, 一切只有功虧一簣。
有深度的電影, 自然需要有深度的觀眾。願意支持島國電影業、鼓勵滿腔熱忱的電影人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認真看電影——不需要一味褒獎作品或盲目批評,而是提出一些真誠且有建設性的看法,以及關注電影所涉及到的議題。作為第八藝術的電影和現實生活之間一直存在著微妙的關係,個中奧秘需要用心的觀眾來咀嚼和思考。走進放映廳觀看一部自己的國人為“自己人”說故事的電影,就帶著和它對話的心情準備去欣賞吧。
觀眾要當自強,提高自己的“觀眾品”,爭氣起來, 也就是為電影人們打氣加油了喔!!
(日前外國的朋友提到,國內片商是否願意帶進未必焦作好賣的“好電影”【多為文藝片】,也會影響到觀眾素質的培養。這裡涉及的循環是惡性或良性的,也是一個關鍵。)
Saturday, November 23, 2013
身、心都需要绿地啊
深深體會到,擁擠是一種令人麻痺的生活狀態。
遭擠壓的不只是外在的肉身,結果不幸被擠掉的往往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力。
最怕的是,喪失了的感受力無聲消失後,就難再尋回了……
我想,城市已經擺脫不了葬送生活感受力的罪名了。
每天的庸庸碌碌、匆匆忙忙,馬不停蹄遲早只會累垮馬。
所以我們真的真的太需要綠地——身、心的都需要。
以“發展”為名塞爆已經快飽和的空間是愚蠢的,結果恐怕不進則退。原本有能力感受到的細膩、溫柔的美好碎裂無痕,那將是永遠的失去。
我說的, 包括我們一代一代人經歷過的、熟悉的景物和人事。
也許要把它們全部保留下來是辛苦的,但是沒有嘗試就狠心將之摒棄也是不應該的。
那是心靈綠地的殘酷毀滅。
我擔心島國吵著這樣的趨勢“發展”,因此, 感到憂心:/
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噢,那是解脫?
摘下一副面具,就是解脫……然後戴上另一張“臉孔”又是一番束縛?
遇到過去的學生, 她聽說我已經離職轉行,笑嘻嘻的便是一句“你終於解脫了!”
然後同桌的朋友問我:那真的是解脫嗎?
這就奇了,傳說中的“解脫”究竟是什麼?回想教書的那幾年,心情喜憂參半,壓力不小,感動卻也絕對是有的。如果說人的本能之一是自動忘記不好的東西, 只留下快樂的、美好的部分,我想今天的我裝在心底的,比較多是些溫暖和安慰的回憶。
就像學生還會上來打招呼,問好、寒暄,一聲“張老師”是有溫度的。
所以沒有什麼解脫或不解脫的,教書的生涯是我人生的一個階段,走到與下一個階段的邊界,再躊躇也必須繼續向前走,不是嗎?
還有啊,我是感情黏著性比較強的人(其實就是“執著”啦XDDDD),因此大有“解”而不“脫”的毛病——就算不教書, 也還是對教育的相關問題保持好奇,持續關注。脫不了的關係吧,我對教育制度裡的許多東西依舊保存“熱血”的態度,歡樂個位置和距離來看待, 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吧。
轉換一個人生的跑道,感覺是一種蛻變(配樂為楊乃文《我離開我自己》)。
我不認為戴上另一副面具是虛偽的表現,不戴也並不表示解脫了。
因為不一樣的面具代表不一樣的身份,是必需的外在標示,其實無關對錯好壞。
解脫,看得是內心的平靜與否,心底處在安然狀態就是解脫,就算表面上忙亂得七手八腳……
Tuesday, November 19, 2013
我的台北書店記憶:真想回“唐山”……
因為看到台大85年校慶的訊息而泛起一陣對唐山書店的想念……
不會騎腳車又住在台大後門的我,要到前門“雪拼”買書,真的不無挑戰性。
加上又那麼容易摔倒受傷,要走下那段(對我來說)有點陡的樓梯更是恐怖,所以本來還以為可以因此省一些錢(少去),但事實似乎不是如此。
膚淺地說一句:支持、光顧唐山,總帶給我一種熱血的感動。
燈光看來就是不足,空間因為四周都是書而顯得局促擁擠,有種粗糙卻真切實在的質感一般。各種各樣的書籍堆堆疊疊,熱熱鬧鬧卻安安靜靜,我是懶惰找書的人,所以多數會直接去問店長,順便看他不用查閱系統就信步走向某書架,像是在變魔術那樣摸出我要的那冊書……然後我又不會急著結帳,而是繼續在書叢中穿梭,東看西看,等到終於晃夠了,或許又相中了多幾本未必需要卻成為欲求的書。
如果攜帶背包,我即便即刻從貓變成駱駝;如果動用到店裡提供的二/三/四手紙袋,我就成從了從市場拎著一家八口吃的菜出來的大媽。總之,爬出唐山所在的地下室回到地面層的我, 從來都不會是一樣的我……哈哈。
買書買得豪氣又幸福,我入唐山, 從來不曾空手而歸。心裡對於它堅持不倒的感懷,和手裡、包裡沉甸甸的重量永遠成正比。有這麼個讓我掛念的所在真好,書店裡那麼草莽樸實的feel,越來越少了。
Monday, November 18, 2013
當那些記憶不再是“集體”的……
剛過的星期天, 我出席了一個以“詩歌與存在”(Poetry and Existence)為題的新加坡文學座談會。受邀主講的兩位詩人都以英文創作,並致力於記述島國的一些記憶——往昔的人、事、物。
聽兩位分享寫作的經驗和心路歷程相當享受,但意外收穫則是問與答時段裡一位年輕人的問題:作為年輕一代的新加坡讀者,在閱讀一些談到已經不復存在的景象的作品時,會強烈地感覺到與作者筆下濃濃的“集體記憶”脫節,那樣的情況應該做和處理?
我認為這年輕人問得很好,這也確實是我們無疑逃避且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者當然不可能強迫讀者無條件地接受和認同他們的“集體記憶”,更多情況下,他們還是不得不接受“記憶斷層”的殘酷事實。昨日已逝,舊物已失,緬懷之情在“老人”們心裡澎湃翻滾,付諸於文字,所達到的效果絕對不是讓昔日好景復生,那真是奢望了吧。最令人欣慰的, 還是這些佳作能夠觸動年輕讀者的內心、啟發他們的想像——對字裡行間安頓的過去有所想像, 甚至肯投入心力去挖掘一些關於它們的知識。
死命地捉緊所有東西不放也許只能淪為固執而注定徒勞的失敗/望,把努力和用心放在真誠、巧妙地登錄美好的記憶,讓它們能夠長久地帶給人們感動和好奇,或許才是最雋永的。畢竟想像無遠弗屆,疆界是自己設定的,沒有人能夠框限得住。
Sunday, November 17, 2013
說說販售“懷舊”
今早上網看到有關位於我國歷史古蹟之一的哥烈碼頭(Clifford Pier)的高級餐館即將關閉的消息,又在臉書上看到一個相關的meme:
基本上, 我很同意製圖者所說的,就是把反對把那些帶著“古早味”的老地方以發展之名變成市井百姓卻步之處。如哥烈碼頭的例子中可見,好好的地方經過商業手段的處理,成了被販售的“懷舊”,難道非得把商業元素置入這些具有豐富歷史價值的所在,才算是賦予它們在這個時代裡存在的理由嗎?
對此, 我總是有所保留。
把“懷舊”商品化不是什麼新聞,恐怕在一個在商言商的環境裡, 沒有利潤就很難有人願意出錢保存、修復古蹟。古蹟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不同人眼裡是不同的,總有人會認為,隨著時代的向前推移,苦苦留守屬於過去的那些“頹垣斷瓦”根本就是愚蠢。佔據黃金地段的空間的老房舊厝擋住的是白花花的鈔票 !還有,把它們改頭換面,裝飾起來成為光鮮亮麗的殿堂,又高雅又時尚,這才有意義……
這樣的說辭,和高級餐廳裡的雕欄玉砌一樣冠冕堂皇, 可是真的就該如此嗎?
我不贊同。
在這裡我想舉出一個正在台北的例子: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它 的前身為台北酒廠,頗具歷史。它處於寸土如金的台北市區,佔地不小, 按理被拆除另作發展之用無可厚非,但是令人欣慰的是, 它活得了變身的機會,成為了現在可見的藝文空間,為喜好藝術的人們提供了很棒的活動場所, 也為不少藝術家們提供了展覽的機會。居台接三年,我去過許多次華山,去逛展覽、去聽演唱會, 甚至僅僅為了去散步並享受那裡的開闊,在一棟棟保留酒廠外觀的建築之間想像過去的風貌。
我並不是說保留的古蹟都不能做任何商業的發展,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應該是,讓國民能夠繼續和它互動,盡可能保留“人氣”。因為“懷舊”是一份濃濃的、聯繫人與空間的情感,它不應該淪為一種浮誇的標誌而已。
Thursday, November 14, 2013
關於懷舊,如何“書(抒)情”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
以上名言出自狄更斯的《雙城記》(ATale of Two Cities),經典極了。
沿著同樣的思路來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似乎以速度為衡量的生存價值的標準, 越衝越快,越快越好。如果可以,有人或許連在都不要, 可以直奔“未來”最好不過了,哪裡顧得了“過去”?不令人驚奇的是,老早就有人質問:真的該這樣嗎?如此生活有意義嗎?
所以就算在這個講求光速行事的時代裡,“懷舊”不死。
最近我常和周圍的朋友談島國的書店以及書店和閱讀的命運。這些“書情”時刻有時候難免沾染悲觀、哀傷和無奈的塵埃。書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閱讀的風氣日漸低靡,要說得多麼洩氣都可以,甚至可能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悲劇敘述。
愛書人話語間常常熱情飽滿,同好聽著容易跟著感動,回顧自己曾經留下許多足跡的書店,緬懷美好的過去,或者接下去就要責難種種迫使書店難以維持生計的諸多原因, 包括功利社會對閱讀的殺傷作用、電子書威脅紙本書等等。都在網路書店購買電子書、用智能手機就能隨時隨地上網閱讀,誰還珍惜紙本書?誰還逛書店買書?一切都是科技的錯!
但是如此的談論,其實沒有多少作用; 如此的“書(抒)情”,只是空留心頭恨而已。
正如睿智的狄更斯所言, 同一個時代可以是最壞, 也可以是最好的。一枚錢幣必然擁有正反兩面,同生共存才構成完整。書與書店面對的艱難處境,會不會也隱藏代表新生的契機?商場上常有人說的“轉型”不失為一個思考的好方向,走到這個時代的“傳統”書店能夠再度散發魅力,圖強求存與否,真的就看它們在這個大好也大壞的時代如何延續生命,或許轉型的幅度會空前之大, 但是未嘗不可好好一試?
別老用“苟延殘喘”, 別老說要“力挽狂瀾”。太悲壯、太慘烈,於事無補。順著這個時代步步前行,懷舊記往就像是品味陳年佳釀,但是別喝壞了肝臟,“書(抒)情”可以召喚往昔貼心的溫度,可也不要自虐地點火灼傷自己啊。
繼續思考中……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書人, 真的不可以輸陣啊!
我早已經不記得在什麼時候學會“書中自有就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只知道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黃金屋”和“顏如玉”對我絲毫沒有魅惑力,也就是說,如果我開卷得到了什麼好處, 也大概不會認為和前述的“利益”有關。
翻開書本進行閱讀,帶給我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行過小說國度時的興奮和期待;踱步散文花園時的輕鬆和投入;飛躍是個天空的奇幻和躍進,這些實在無法打上價格的標籤吧。閱讀予以我享受文字之奇特、優美的權益,這以足夠推動我踏上無數次的“書塗”——我指的是穿梭書頁之間, 也是闖入書店叢林。
幾年來看著過去那片曾經繁茂盎然的綠林在島國萎縮得那麼無情且迅速,無力感不斷增強。愛書人不斷努力也是有限的, 能買多少啊?對書店的命運持以冷漠態度的是沒有清楚眉目的“群眾”……認為閱讀無“悅”可言?還是無“價(值)”呢?捧著一本爬滿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書本耗力費神,不如出去逛商場、賺外快等等等等。閱讀是無聊人做的無聊事兒,還是別傻了……
(在此, 我突然好想向我家兩老致謝:感謝他們沒有阻止傻傻的女兒一本又一本書地啃,還用書把房子擺成我媽口中的“蓮花陣”——花開處處~)
當然,我偏愛的華文書店的故事更是不用說了,老調重提只是徒增傷悲。碩果僅存者,多在苦苦支撐。憑靠的是執著、倔強和奇蹟一樣的勇氣嗎?每次想到這裡, 我都感覺到心裡難受的沉重。想給用心的書店老闆們,勇士一樣的書人們打氣加油:不能輸陣噢, 請堅持啊!!!我們還有會看書的人在的,我們的精神糧食都依靠你們呀!!!
這樣說, 有用嗎?我也在繼續倔強和執著, 相信“有”。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古蹟擺不擺上國際舞台不是關鍵……(聽講後感想)
今天下午應朋友邀約,到亞洲文明博物館出席了題名“Globalising the Local: World Heritage in Singapore”的座談會。最近其去留問題成為討論焦點的我國古蹟武吉布朗(Bukit Brown)也是今天的重點之一,而聽到各方對於保留這個文化遺產的寶貴見解,著實令我有所收穫。
其實,“保存古蹟”不應該被視為與經濟利益正面衝突而已,它的意義和價值絕對有必要被慎重地看待。因為dollars and cents真的不是, 也不該是一切。說句老話,一些東西一旦被破壞就無以修復、無以再現,到時大家就只有後悔莫及了。在時間無情的沖刷下,會被人遺忘的事物太多太多,關乎我們的文化記憶的那些更加不能夠隨意摒棄。
我想,就爭取保留武吉布朗的問題, 一項必須進行的工作是向更廣大的群眾介紹這個地方以及它的意義/價值所在。因為它不是僅屬於寥寥數人的“寶貝”,而是全體新加坡人都有份的共同寶藏。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可透過我們為它們努力保存的歷史見證習得許多教科書未必能夠教授的知識。而從一個傳承的角度來看,新一代新加坡人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責無旁貸的繼承者,並有責任好好守護這些作為我們的身份認同的根基的“產業”。我們更不應該以為,保留武吉布朗只是為了讓新加坡有另一個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請別把這當成是有一次的才藝炫耀,我們要對得起的只有自己。
我總覺得,保存前人留下的文明和生活見證, 不只是“念舊”的感性舉動,同時也是一個很理性的、考量。因為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在培養後代新加坡人的人文素養時不可或缺的“財富”。 這“財富”並不限於種族或宗教, 而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可大大加強我們對自身國家、社會, 甚至為人的身份的認同。新加坡建國的歷史不長, 但不表示她不擁有獨特的文化根源,反之, 她擁有的或許更是盆根錯節的多元性,與其消極地放棄或以殺雞取卵的心態用以換取利益, 不如把眼光放得更遠,讓她細水長流, 利益後代。
我們或許還沒有太習慣對自家的文化遺產作出如數家珍的動作,或許我們還覺得自己真的過於貧瘠, 可是為何不自信一點?我們本來就不是一無所有的, 可是如果不好好珍惜, 那一把曾經可以握在手心的觸覺和溫度, 將永遠消失。
其實,“保存古蹟”不應該被視為與經濟利益正面衝突而已,它的意義和價值絕對有必要被慎重地看待。因為dollars and cents真的不是, 也不該是一切。說句老話,一些東西一旦被破壞就無以修復、無以再現,到時大家就只有後悔莫及了。在時間無情的沖刷下,會被人遺忘的事物太多太多,關乎我們的文化記憶的那些更加不能夠隨意摒棄。
我想,就爭取保留武吉布朗的問題, 一項必須進行的工作是向更廣大的群眾介紹這個地方以及它的意義/價值所在。因為它不是僅屬於寥寥數人的“寶貝”,而是全體新加坡人都有份的共同寶藏。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可透過我們為它們努力保存的歷史見證習得許多教科書未必能夠教授的知識。而從一個傳承的角度來看,新一代新加坡人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責無旁貸的繼承者,並有責任好好守護這些作為我們的身份認同的根基的“產業”。我們更不應該以為,保留武吉布朗只是為了讓新加坡有另一個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請別把這當成是有一次的才藝炫耀,我們要對得起的只有自己。
我總覺得,保存前人留下的文明和生活見證, 不只是“念舊”的感性舉動,同時也是一個很理性的、考量。因為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在培養後代新加坡人的人文素養時不可或缺的“財富”。 這“財富”並不限於種族或宗教, 而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可大大加強我們對自身國家、社會, 甚至為人的身份的認同。新加坡建國的歷史不長, 但不表示她不擁有獨特的文化根源,反之, 她擁有的或許更是盆根錯節的多元性,與其消極地放棄或以殺雞取卵的心態用以換取利益, 不如把眼光放得更遠,讓她細水長流, 利益後代。
我們或許還沒有太習慣對自家的文化遺產作出如數家珍的動作,或許我們還覺得自己真的過於貧瘠, 可是為何不自信一點?我們本來就不是一無所有的, 可是如果不好好珍惜, 那一把曾經可以握在手心的觸覺和溫度, 將永遠消失。
那時光, 這時候
這些日子以來, 我都在躲著。
躲著過去從來不會害怕的事, 閃避推拖,不寫東西。
我指的是除了部落格小帖子、臉書動態、工作上需要的文字以外的東西。
我擺出背向自己的姿態,做到不聞不問,做到讓以往那些以一波一波“寫”的激烈衝動,冷卻殆盡。
我做到的, 現在我自己都不太相信。
那麼狠。
上面的便利貼大概是在碩論寫作進行到最艱難的部分時, 和朋友聊過的某一次後寫下的。
那時候, 情緒和精神都糾結在煩悶和痛苦中,以為結果一定是在死胡同裡。
後來, 我到了這裡。
真實人生沒有fast forward鍵可按,所以我還是走來的。
這時候,我又找沒有揉碎的便利貼,溫故知新。
兩個時間段有什麼差別?
同樣看似無望、疲倦、無文。
可是有差喔。
我感覺有的, 一定有,而答案, 或許就在不遠的地方。
畢竟,躲貓貓是有結束的時候的遊戲。
例如, 要去吃飯。
要去上廁所。 要去工作。
要去寫。作。
(你很害怕看到自己嗎?我問背影。她的頭, 不確定般的, 好像搖了一下……)
Wednesday, November 6, 2013
開工後感想——速描版
本週開始新的工作,辦公室就在我小時候極愛的地方之一——“書城”百勝樓。
有朋友說:你最愛書了,現在終於在一個被書包圍的地方工作,應該開心爆了啦……
誒…………其實也還好吧。
噢,別誤會,對於能夠踏入一個新的領域努力學習,我很感恩。還有,我仍得以繼續從事和語文緊密聯繫的工作,還是雙語並用, 真的沒有什麼好報怨的了。只是這座過去對我來說如魔幻宮殿的書城被“保存”得太好, 硬件格局沒有改變, 但是被歲月刷上的那一層灰黃則太猛了。“被書包圍”這部分, 好像也走了樣……
外觀正進行整修的建築,內部應該不會有大變動,大不了粉刷一下。一些過去熟悉的書店消失了,在我不知情的某年某月,我都沒有機會和它們道別啊(沒來得說再見的,何其多?)。唯有殘念。
現在有機會天天上下這棟樓,真該把握機會多走進一些還在一天冷冷清清的時光裡用心堅持的店家,誰知道島國什麼時候會用“時代”或什麼理由淘汰它們呢?
每天出入一座披著風霜的書之城,怎麼默默心酸著……
Sunday, November 3, 2013
我不要快樂
當我說, “我不要快樂”時,這絕對不是一句負氣話,更多的是一種不同的了解。
快樂是Happy, 我想我更希望得要的,其實是happier.
比前一刻更好的狀態,不需要費時費力地過度定義“快樂”,只求覺得更踏實、更滿足。
當然遇到不如意事依舊免不了,那既是“不快樂”,可是之後總有好轉的時候,至少現在的我要求自己相信不會有一直壞下去的狀況,而總是必須懷有一絲的信心、鼓起那一點勇氣去信仰命運中的善意和溫暖。
只要好轉, 就是happier了啊!
所以我不只要快樂,因為我追求諸事的“更好”、“更完滿”,也願意付出所需的努力。因為用這份努力換來的“更快樂”, 是迎向生命裡該感覺到的光和熱。
Friday, November 1, 2013
除了趕路~應該還有選擇的
(寫作配樂放的是這個盪在空中-Soul! 趕緊趕路 )
很多現代人或許都面對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忙碌奔走的理由太多,刪減的指導原則太少。
還是,太習慣低頭駝背、趕緊趕路的姿勢和狀態, 直到連抱怨之聲都顯得微弱、無力。
結果是怎樣?
身心透支的疲憊天天塞進包包裡繼續馱著……模糊泛淚的眼眸日日為馬不停蹄的操勞撐開……
每個On the road的時刻不會有機會喘息的, 更不會有可能去奢侈地多想其他的事吧。
腳步的節奏不停加快, 簡直像卡通人物, 卻一點也不逗趣好笑。而是滲透悲情的殘酷和無奈。
要這樣活嗎?一輩子, 如無期徒刑地活(還是勉強有點呼吸的“死”?)?
除了踩爛細碎腳步趕路,應該還有選擇的。那不一定只是在度假時刻意放慢、拉長的跨步。
不應該是。
要努力一下,去開始一些“新”的習慣——捉緊不一樣的節奏,要求自己去感覺去投入去思考去了解生活裡更多更細更美的那些部分,認識不一樣的生活面貌。日日興國的風景可以不變,眼光卻可以調整。
切記, 切記。
探頭草們告訴我什麼
抬頭會看到它們,我家樓上住戶栽種的植物呈現的“探頭草”景緻。
原先是孤獨一枝探出頭來“看”世界,然後悄悄多了一枝……今天再一看已是熱熱鬧鬧的一片花葉繁茂了。
探頭草們需要生長的空間吧,並努力、自主地為自己爭取著。
把根紮好、紮穩,然後任由枝葉向外伸展,自成另一道風景。探頭草們雖然看起來並不是多麼了不得,我卻感動於它們這樣的生命力!
迎向陽光的勇士們,外形看來弱小纖細, 實際上卻是堅韌的。
它們在風中飄蕩擺動, 而不會輕易折腰;它們專心地把握存活的機會,迎向溫暖的陽光(下雨也可淋個痛快自在喔)。
所以日後我會常常抬頭去關注這些可愛的探頭草,或許也藉機改一改低頭的習慣,正向、正面一些啊…………
原先是孤獨一枝探出頭來“看”世界,然後悄悄多了一枝……今天再一看已是熱熱鬧鬧的一片花葉繁茂了。
探頭草們需要生長的空間吧,並努力、自主地為自己爭取著。
把根紮好、紮穩,然後任由枝葉向外伸展,自成另一道風景。探頭草們雖然看起來並不是多麼了不得,我卻感動於它們這樣的生命力!
迎向陽光的勇士們,外形看來弱小纖細, 實際上卻是堅韌的。
它們在風中飄蕩擺動, 而不會輕易折腰;它們專心地把握存活的機會,迎向溫暖的陽光(下雨也可淋個痛快自在喔)。
所以日後我會常常抬頭去關注這些可愛的探頭草,或許也藉機改一改低頭的習慣,正向、正面一些啊…………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