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Sunday, December 31, 2017

声声漫:建构者

图片取自网络
一条新路径
的开辟导向新风景
绝对不容易

任何的开疆辟土都不简单,非无勇无谋者所为。在学术领域里做得到建构新理论自然讲究当事人的天分、努力和机遇。在生活的其他所为中,要达到时时更新或者开始某些新做法、养成新习惯也不容易。要开始已是一个挑战,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则更是难度攀升的自我要求,很多时候只想放弃,因为太苦太累太罗嗦,可是真正的“修得正果”是坚守,不是吗?一旦这样告诉自己(带点自我催眠self-psychoing的意味),似乎就还撑得下去了。为自己认为值得的目标建构起前进和抵达的行动计划以及背后一套支持它的理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且行且修正也是有趣的过程。最近在阅读教育策略相关的书籍时接触到fixed and growth mindsets的概念,简单地说, 就是对于个人成长与学习心态的不同观点,举凡多数人持有的是fixed的心态,认为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人的努力使有限的;作者提倡的growth心态则指出人的学习能力如可靠锻炼增强的肌肉,如果积极接受难度和挑战的“拉筋”,能力是能够有所提升的。建构出一个让自己更有心理准备迎接来年的一切起起落落、顺境逆境的心态是最近努力进行的工作,是为自我的提升,亦为生命的添值。走新的路径不可能完全无所畏惧,可是试图让所感受的担忧找到纾解的出口还是转化为克服阻力和主动行动的力量。新的一年是一个brand new creation,全新的创造,以此为期待,成就能够在明年结束之际感受的荣耀和喜悦,我已这个为明确的目标。


Friday, December 29, 2017

声声漫:我的家家酒

图片取自网络
一册又一册
翻阅排列成秩序
也走过回忆

对于我来说,搬家的最大工程肯定和藏书有关。从计划订做怎样的书架到安排把跟了我这些年的书籍运到新居,一箱箱一包包装载无限情感和记忆的书册们在我眼前重新亮相时,忍不住都要花一、两分钟翻一翻其中一些,在书堆里盘腿坐着,不离开原地却已穿过时光隧道神游回忆的乐园,然后方可继续上架。一排排空荡荡的书架耐心地等待着被充实、填满,帮我分担照顾它们的重责。分门别类排列书籍的工作犹如一场仪式,而且我不得不承认,还是十分疗愈的。在浏览自己拥有的收藏时,细细咀嚼和一些titles紧密联系的思绪,安置它们也如同安置我心里的一部分。一场家家酒的进行啊,其中的乐趣和童年时代游戏时的雷同吧,虽然已经记不得那么多年前的光景,不过满足感和喜悦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一些书是过去不时会重读的,另一些则可能是灵光乍现时抽来看看的,我与不同的书有着深浅不一的缘分, 但是它们都是我心爱的宝贝。一部分是随我从台大回来的书,学术性比较强,象征着我已经留在身后的学术前生,流连书页间是既熟悉又遥远的感觉,可是与其感到无奈,我倒为仍旧“熟悉”的那部分感觉高兴。没有忘个精光真好,记住一些好玩有趣的知识点,其实就足够了。一些“必要”的收藏会让我有feel good的满意满足,安排时间重读成为一个指标性的目标——要有“读闲书”的宽裕就必须有效率地做完工作吧。别不务正业了,我警惕自己。家家酒要扮得尽兴,认真活儿就得干好。公平的交易啊,我和时间握手定下誓约。这书房弄起来了,就要有时间来享受它。




Thursday, December 28, 2017

声声漫:步步为赢

图片取自网络
一步一脚印
行到豁然开朗处
心眼便打开


不久前购买了一个戴在手腕上的计步器,功能简单直接,就是记录我明天步行的踏步数量,让我利用设计应用程序查看和观察我的步行运动量。由于不爱也不适合进行太剧烈的运动,步行实在是最不伤身又方便易行的活动了。每天做事都会走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多多步行,一方面为健康锻炼努力,一方面也喜于从计步器显示的数字得到鼓励。过去在台大也因为不会骑脚车,又不愿意太麻烦同学搭载,我常常从宿舍走路到文学院上课、到图书馆找资料和借书,拎着一袋子的资料和书籍走上半小时不算什么困难的苦差事;走逛博物院、展览或书店也一样,因为是极度享受的爱好,一步步都是labour of love,自然也就没什么埋怨了。计算一天内都够走多少脚步以量化付出的气力有何成效,换算出燃烧的卡路里,看着便有成就感。在教书的日子里,上上下下不同班级上课,大概不难达到为自己设下的目标,每日至少八千步吧,我认为start small比较实际,也比较容易持之以恒。我发现自己在更多时候会想靠步行抵达某个所在,减少搭乘短程公车的次数,激励效果蛮大的。走过多一些地方, 也会很自然地多去留心观看环境,一些比较少去的地方有种启动探索欲求的新奇感,双脚的用力带着我多认识我的环境,予以我多重的感官刺激,这是我非常感恩的收获。而在一天结束之际,验收成果时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径,常常颇感满意。人的惰性我当然也有,所以更加需要刻意为之地想方设法去克服,小小的计步器让我变得积极多了,这真是一个重要的winning point了!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17

声声漫:梦是唯一的真实?



我是无梦的
如果梦境才是真的
如何是好呢?


我害怕但也喜欢在藏书堆中穿梭。多年来挖掘回来的好书很多很多,多数都有认真地翻阅过, 虽然经历一段时间后未必全部都记得住,可是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知性或感性的收获在阅毕后的生命里发挥一些作用——要么写到文章里,或者在生活中运用上,还是在沉淀久久后匿名浮现。有时候单单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连番联想,还是撼动渺小的我的心灵,因此也必须承认有些书买下它们大概和书名的callout效应密切相关(所以自己出书也得想个会“勾魂”点的书名才好啊)。今天搬了部分藏书到新家,拆封后掏出一些上架,一眼划过《梦是唯一的真实》,怔了一下。在这个诸事都可能显得浮夸轻飘、虚实不明的时代,眼见耳闻可能都有造假的嫌疑,“真实”不一定百分之百的真金不怕火炼,说不准夜里合上双眼溜进意识深层里见识的梦境才是“真”的。是不是唯一, 我也没有定论,而更复杂的是, 假若只有梦境是唯一的reality,像我这样睡眠无梦的人就与真实绝缘了吗?那么可怕的想法令我宁可相信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只是作为书名比较诱人罢了。在空旷无尽的幽暗里度过睡眠的时光也不错,我觉得。有朋友认为我大可能只是不记得自己做过的梦,还是做梦的时间太短,来不及捕捉内容, 而非如我认为的完全无梦。我想我无法确认,也没有必要去执着有没有梦,我相信自己清醒时把握的世界还是够真挚的,至少在我要过的正常生活范围内,一切仍够有质有感。不多去胡乱判断,也许真实不仅有一种,不同角度的体验和感知会带来异样的结果。

Tuesday, December 26, 2017

声声漫:别有(新)居心


终于明白了
有巢氏的心情写照
当忙碌着时


一步一脚印地为属于自己的新居进行筹划和准备时,心情往往是兴奋不已的。许多细节要注意,大大小小的决定需要谨慎地做,可是眼看效果不错,新窝渐渐成形,居者之心也不禁怦然。美好的空间,是自己手中的创造,在客观条件的因缘和合下加上主观的努力和干预,这里加点巧思、那里来点实验,精神与行动配合起来促成一些结果。当中必然面对一些挑战,难免遇到不顺遂的时刻,但是很幸运地,总有家人或朋友相助,一起解决问题也让我有所学习。保护自己的安乐窝是最本能的事,从门户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都要呵护,设计时投入的心力无不为了确保日后在最省力的情况心得以享受舒适的家居生活。在外奔波劳碌一天后回家当然要能够轻松地舒展自性,做些喜爱的事让自己充电,现在为家居的筹划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当初确定买下这间房子时,曾对朋友笑说自己成为“有巢氏”而不再是无壳蜗牛,朋友笑我中文系的毒中得太深,可是说实话,不是打从心底的喜悦促使的话, 我也不会这么样开玩笑。家里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地方是书房,这一个书房的规划就要走了我不少的脑细胞,但是为了把它打造成我工作和写作的最佳环境,再辛苦也是甘之如饴的。它不仅是我的书儿书女们的安置处,也是我让心灵休憩的所在。每个细节都是精心考虑所致,一点一点落实后,我也随着更安心。“居心”满满,请允许我骄傲地说,一个家就此诞生了。The house is now a home.

声声漫:适量社交

图片取自网络
听自己的灵魂
比在虚拟宇宙里
说是非实在


远在地球另一处的老友终于开设Instagram账户,发简讯来通知朋友们,顺便问问还有谁也有账号,大家联系一下。有人回复说仅维持脸书这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账号,我回应自己也是,因为跟潮流什么都开只会疲于奔命地应付,应接不暇的notifications理不是不理也不是,还不如把时间花在真的见个面(还是透过视讯说说话),被按赞还是去给朋友按赞如果变成惯性的要求或反射性动作,在不同的平台上重复进行着也许只是无聊的社交操作吧?适量的社交让自己不要变成与世隔绝的老怪,知悉当下红火的是什么却未必要一头栽进去,老派地保留一些“矜持”,也守护自己的时间。有时候会有loner的心情,需要me-time,从一个平台下来减少呱噪要比从好几个退出来容易吧。不再年轻的自己,知道怎样的状况会造成谨慎的疲惫,所以懂得如何避免。前提还包括不要得罪人或造成亲友的担心(这是比较市侩老练的部分了却是有必要的),优雅进退是健康社交的关键技能之一,练就适量的smoothness也减低自己的压力。一开始就不把自己置身于所有社交热潮的风暴里就不需在疲惫时搜索暴风眼不舒服地“闭关”,省下麻烦就可以活得久一点、好一些?这是我相信的自我保护策略,至今也还相当管用。在安静,不上社交媒体平台的时间里听得见自己内心的说话,还是去和朋友们联络感情,过得更实在、更平衡,当回到一个人的沉淀时光时,咀嚼经历亦别有收获啊。

Monday, December 25, 2017

声声漫:设计理想生活

理想的生活
不必梦幻或镶金
自有一番乐


今天在一家商店买东西时,店员祝我圣诞快乐,我们便接着聊了几句。我们都同意圣诞过后,新年总是来得太快,一年一眨眼就结束了,两人呵呵笑道。是啊,每年都会感慨时间的飞逝,尤其是在12月这个月份,然后可能埋怨怎么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把生活过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理想……“理想生活”始终是一个模糊的目标,形状特征都不好捉摸似的。可是话说回来,事情或许没有想象中复杂。午餐后,我到亚洲文明博物馆兜了一圈,静静地参观了馆内几个展区的文物,在知识方面颇有收获,度过了理想的假日午后。离开之际,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坐着的背影,趋近一瞧,她正在认真地执笔写生,画得如何并不重要,我感觉到的是她的写意和轻松。在一个没有人潮的圣诞节午后,一个人坐在舒服的一隅写生,画出的图也该是心情的写照吧?不必砸大钱(假设简单的绘画材料不是天价换来的)、不必呼朋引伴就能够顺利进行的活动大概是兴趣所致的,不是被逼来的。一个早晨、一个午后或一个昏黄的自在自处就可以十分理想,好好把握纯粹简单的身心放松就是幸福了, 不是吗?还是要偶尔花多一点时间设计一下给自己enjoy的情境未尝不可,活着就是诸多可能性的载体嘛,大大小小的possibilities从繁复遇到简洁,选择看个人,要用什么色彩沾染心情取决于自己的喜好。生活的ups and downs何其多,未必尽如人意的时刻不会少,但是也请不要放弃相信,顺心顺意的moments还是存在的,能够宽心接受和细心处理,就是给自己的功德,以及理想生活了吧。

Sunday, December 24, 2017

声声漫:平安,耶!

图片取自网络
与自己倒数
迎接一个佳节,在
安详的夜晚

已经忘了我有多久没有在平安夜出门庆祝了,首先也许因为我不是教徒,平安夜不上教堂,所以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出门的理由。再来是害怕人挤人的场合,那些凑热闹的情境总让我太容易觉得疲惫,故意往人潮汹涌的地方钻来图“气氛”,真的还不如在舒服的家里自在安逸。最后是岛国的气候真的难有四季分明国家圣诞的寒冬feel,商场努力利用人造雪什么的搞气氛,总是欠缺真实感,让我连想象的冲动都没有,留在家里倒比较善待自己。今年和父母一同忙着准备搬家,更没有打算到哪里去度过平安夜,和家人吃过晚饭后就窝在家里,听爱乐月台播放的连串耶诞曲目,感觉十分惬意。一个人在cozy的房间里享受空间和氛围,有一搭没一搭地倒数着,等着2017圣诞的到来。圣诞一来一去,年关将近,2018在不远处响起稳健的脚步声。圣诞老人一年工作一次,以一个佳节的经营为每一年的结束带来一些温馨与欢乐,真要谢谢他。只是近年来全球似乎埋伏着太多大大小小的威胁与危险,祈求“平安”还实在是必须的。在称为平安夜的Silent Night,默默祷告,希望接下来的一年会少一些撕裂人心的苦痛,不要让无辜的生命被牺牲,一个人在祥和的夜晚不时冥想。然后是和平日一样的作息,看看文章、写写东西,玩玩脸书……平安夜平平安安地度过,和自己小欢呼一下,也是乐趣的一种。祝福家人和朋友们圣诞快乐,幸福满足!!Merry Christmas 2017~~


Saturday, December 23, 2017

声声漫:情感字创

图片取自网络
为玫瑰命名
是爱或别的什么
言说不出的

在人生历程的铺展中,总有些经过人心的感触是难以名状的尴尬发生,似喜非喜、如悲莫悲的灰色地带之类的“边缘情感”,使人一时词穷无以命名而或许感到懊恼或遗憾。简单直白的情绪名词不够使用时,有些人可能会自创新词汇,我也是当中的一个多事者。今天在书局游逛时看到了一个立即引起我的兴趣的书名:The Emotionary: A Dictionary of Words That Don't Exist for Feelings That Do。一本emotionsdictionary啊!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其实很多时候买书都是如此这般的果断,呵呵),因为实在很好奇这位女作者会如何玩“字创”。活着的体会繁琐多样,复杂的情绪链条需要贴上标签好做归类和编码。这为一个个出现在不同情境的心情感受命名的过程,让我想到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有名台词"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象征爱情的玫瑰换了命名也还是甜美柔媚的,为自己情感上的特殊体验命名也是类似的道理吧?不易言说和描述的感受亦或是个人的私密体验在个人的精心命名下将更能够保存其标志性的意义,同时让人觉得安心(人性对未知的本能性恐惧是多数人甩不开的包袱吧)。许多有可能邂逅一次,还是每隔一段时间才有机会经验的震撼不该就此默默消退,为它们 起个称呼并不是奢侈而是予以自己的宽裕,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达到疗愈的效果呢!所以我决定很慎重地在平安夜阅读这本买给自己的礼物,或许还能够从中得到更丰富的启示,那是十分令人期待的呀……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声声漫:墓志铭

图片取自网络
和世界说话
在生命结束以后
还要有趣哟


看到网络上有人搜集的一组英文墓志铭照片,逝者为生者留下的趣味字句,当然大都短小精悍(偶尔有人引用惠特曼的诗句,还有人刻的居然是食谱?!),瞬间博君一笑,留下印象。死了就没了?未必如此,墓志铭的作用便是让人得以透过次方式延续某种存在感。多数的墓志铭都带些幽默的讽刺成分,且充分反映了活着这件事的本质。当在世间的时间终于结束了,用一句代表自己的话做一个了结是相当有意义的事吧。我觉得逝者这么做,也如同在与生者carry on some form of conversation,留下刺激后者思维的精华之句,顽皮又聪明啊!否则一块墓碑硬邦邦、灰突突的,看了突然生悲岂不更无奈也无趣?要在生前想好一句精彩的墓志铭究竟需要怎样的才能,我在看了照片集锦后也跃跃欲试。然而岛国毕竟地小人多,死后拥有目的是不可能的奢望了,大概就只能够镌刻在骨灰安置处的灵位了?玩味着有点morbid的想法,只因为我是百无禁忌之人,敢不成想了就立刻用上……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自己还是欢喜的,至少无憾无求吧,毕竟就算轮回再到这个世界,也无法继续未了的心愿啊。要让墓志铭显得洒脱轻松,活着的日子就不免要有一些严肃认真的看待吧,我想。一句好的墓志铭能够成为逝者动人的标签,给予后世一个独特的纪念,就算不会被人记得一辈子,也至少有一段时间是难忘的。这也算是一定程度的legacy吧,哈哈。

Thursday, December 21, 2017

声声漫:绵绵

图片取自网络
耳边流过的
涓涓细流是音符
时间的诗歌


听爱乐台是每天在家的习惯,做事、阅读、放空的背景总是源源不绝的交响乐,有时候是激昂的乐章,有时候是绵绵流淌的抒情曲目。音符的舞动总有故事,听主持人侃侃而谈,介绍乐曲的作曲者、演奏的交响乐团或内容总是让我受益不浅,有时甚至启发我文字创作的灵感。绵绵不断的动人旋律是耳边的良伴,更是心灵的慰藉来源。在历史悠久的乐曲里,总像是含有一种迷人的魅丽,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旧能够触动人心,这当中必定有一些非凡特质。所以早有人说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我认为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在舒适的坐卧间沉浸在另外一个时空里,短短地遨游一番,未尝不是有趣的体验呢?在一字一句的书写过程中,随音符追赶文思对我这款爱玩的人来说,是饶富兴味的的。加上因为是电台播放的音乐,我没有play list可以选择,随机地听着也许是初次邂逅的交响曲,亦或是熟悉的旋律,随性地写出瞬间迸发的灵感文字,有时候还略带心机地要求自己的音乐结束的那一刻收尾——可能是一个段落或某个小节的休止。在文学流淌而过的时间也在音乐里翻滚蹦跳,生命力同样勃发活络,因而同样令我向往。无文字和有文字的感人彼此契合,多好。让耳朵、手指、眼睛和心灵一起获得抚慰和滋养,这些年始终没有被辜负过。只是在爵士乐的节目on air时, 我可能会比较不能够专心做别的事,因为意识里的舞台就会出现一个老派的爵士乐对阵势,也爱哼哼唱唱的我多半会跟着歌词走神游思,而jazz的韵味一般要更浓重一些,使我偏向选择让它先尽情喧嚷,让我陶醉一番恢复平静后才继续文字的踏步, 避免不小心乱了方寸。

Wednesday, December 20, 2017

声声漫:死海之死

生命之残酷
也不会放过死海
后悔亦无用


近日看了一个报导的视频,吓了一跳,因为内容说的是死海面对的巨大威胁——,死海可能被人类的贪婪和无情“害死”。死海的水量因为认为因素不断下降,海里的矿物也不断被人挖取,一直是自然界奇特现象的死海在一年一年的摧残下朝着无可逃避的消失迈进,大家知道吗?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推波助澜下,许多有关地球环境遭到破坏以及生态受到威胁的视频和照片越来越普及,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究竟面对着怎样的厄运。罪魁祸首当然是我们。一代一代人对资源的需要,甚至贪求,使得我们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地球宝库会永远提供我们衣食住行的一切所需。单向的索讨欠缺偿还或补给,大地之母的乳汁也不免有枯竭的一天。 那一天何时到来是可怕的秘密,只不过the clock is surely ticking,时间的流逝是绝对在发生的,而地球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更加用力。环境保护组织经常在呼吁人们采取更积极的行动为环境做些什么,但是实际上取得效益大么,我对此有所保留。还有那些濒临绝种的动植物,无论是被人类猎杀摘取,抑或是因为温室效应还是丧失家园的致命性破坏力,它们的生存也一分一秒地等着被吞噬。无知的我们不晓得的真相太多,不理会的警告或许更多。每次看着视频的胆战心惊能够持续作用多久呢?怕是看完视频,站起来喝杯水就淡忘了,一只皮包骨的北极熊在垃圾堆搜寻食物,最后虚弱地躺下等死的画面,还是死海一次退潮后站在水边的主持人指出原本的海岸线在他身后多远多远的地方的讯息,这些究竟是醍醐灌顶还是讯息爆炸?我不敢多想,只知道自己能够尽一点绵力, 就努力好了。至少,为死海的一滴水奋斗一下吧!

Tuesday, December 19, 2017

声声漫 :老区

图片取自网络 
走动的故事
在地性是种贴近
人心的牵挂


在一个地方居住久了,行走其间的节奏容易成为一种习惯,随时随性随意踏步,在熟悉不过的一景一物间穿梭既能够放松,也能够瞬间发现细微的不同——例常中蕴藏的非一般,也许幽微得太容易大意地错过或被当成百无聊赖的一部分。一个老区在时间的洗礼下染上一定的斑驳与沧桑,负载起沉着与稳健,纵使它会在夕阳的余晖里显得疲倦,在黄昏的凉风里露出老态,却仍是韵味饱满的。总有居民会欣赏年华修饰的老区,毕竟他们也许在这地方活动了好久好久,作息围绕的中心即此,无论嘴上是爱或是恨,压根儿就是与此地有所联系了。我就住在一个老区里,从六岁住到现在都超过三十年了,辗转迁移几次都没有离开这里,根本的原因是不想再去适应全新的环境,脑袋还要更新记忆体一般地挪移板块,那太扰人。而且在同一个如见证斗转星移的社区老猫那样踱步的感觉其实颇超然写意,左边有个什么食肆,右边卖个什么文具的小店,走过碎石小径到某棵矮树下等着一只猫咪来打盹,也带有一定的趣味。逐步翻新的住屋外观与设施不会改变老区的年轮烙下的韵味,新旧交织的存在感十分有趣,新味儿慢慢调和时间的重口味,老区魅丽也在逐渐幻化。我喜欢带着悠闲的心情四处走走,东看看西瞧瞧,有时候以为是某个样的事物原来别有洞天,是我成长了观看角度变了还是客观环境也悄悄改动了一些内涵,我想都有吧。一个个都是故事的根源,潜力不容忽视,毕竟,是岁月的大笔著成的,字字句句都有血肉的生猛。

Monday, December 18, 2017

声声漫:心悬挂的地方

图片取自网络
不需要害怕
过来人都说这句话
心肯不肯听?


读了二十多年的书,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成绩放榜很多。教书这些年,又陪着学生经验了许多回的惊心动魄。当自己是皇帝的时候,我是着急得要死的;当身份转换为“太监”时,我有时候还是会猛跳脚, 有时候却是很气定神闲的。等待结果的时候,把心悬挂在高处,然后在地下踱步徘徊,积累起来的suspense牵引着肾上腺素的水平飙升,感觉兴奋又磨人,苦痛兼具爽快,复杂得很。每次想起师长辈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我别紧张了的说辞云云就觉得滑稽,虽然那些都是充满人生智慧的话啊,不过人或许就是犯贱,要让情绪体验紧张的拉扯才心甘情愿似的,感觉心跳已经失控到隔一条街都听得见的程度了才有现场感、参与感吗?眼看自己榜上有名是一阵欣喜若狂,还是名不见经传那种隐隐的失落,体验过起落的人生无论如何都是上过课、得过教训的。记住要依循的谦卑之礼,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算这个阶段成功了也还有下一座山巅要翻越的。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维持不断fighting的精神是让心不死的必须努力。决心、毅力、厚脸皮——让人垫高自己好摘回那颗高悬的心得要素,我总结那一堆个人经验得到的一点结论吧。只要还有必须投入的考核和挑战的情境就仍然会有提心吊胆待验收努力付出所换取的绩效的时候,要求身经百战的自己不要那么轻易地露出腿软的弱相,未必百战百胜但也要更处变不惊才好。在心悬挂的地方看得见一方风景,快速定格及掠过眼帘的一切,成败写成,终究都要坦然接受。

Sunday, December 17, 2017

声声漫:文学站哪里?

图片取自网络
文学是什么
吃的?玩的?精神的?
给我一页情


有时候实在觉得在岛国推动文学这件事也太累人。有心的朋友们出尽法宝,有人写(我和他们一样)、有人卖书、有人办座谈搞活动开课程……教文学这事我也在做,想点子包装课程也相当用力费神。常常告诉自己不要灰心,没法子把文学事业弄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不要紧,只要还能拨动一些波纹就够了。积少成多吧?累积起来的作品和评论,经过时间的发酵提炼,总会有一些精华的产生。学子们的经验和我走过的路毕竟不同,大环境也不是那么宽容,野火难生起,点点微暖的星火或许还是可以有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问自己,文学于我有何意义,答案可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但始终还是放不下的文字依恋,藉由行走行与行、页与页之间踏查复杂的人性、悠远的文明,甚至最亲密也陌生的自己。写作让阅读别有滋味,也文学的概念上摆上了独特的缀饰。是创作人,也是阅读者,产出与接纳的双规运行,相互调和,使文学成为我的生命里一种具备平衡感的体现。选择不同语文、不同时间写成的文本走进去,穿过不同氛围的意识廊道,我觉得甚是有趣。精神的养分肯定来自文学,生活的排毒也经由文学的滤网。虚构的人事大可能是现实的投射、缩影、夸大,似是而非间予人弹性去对号入座,或者宣泄释怀。翻页时告诉自己将经历某种仪式,使阅读后的自己有别于之前的自己,有那么魔幻吗?有的,虽然未必每次都如此(也幸好不是)。文学的不可思议是我想与学生分享的,让他们感受打动我的力量,逐步地、渐进地,我在努力。

Saturday, December 16, 2017

声声漫:缝隙人生

图片取自网络
背脊贴着墙
与空间的拥抱中
经历着人世


走在宽阔的大道上是很舒服的事,也是梦寐以求的奢侈。只不过有些情况下,人生的境遇还是得在狭窄的缝隙里栖身。缝隙里的局促变相地提供一种安全感和温暖吗?我想这勉强说得过去吧。走惯了康庄大道就鄙视羊肠小径的人或许要再考虑一下,因为风水轮流转的规律总是存在的,其实说破了,也没有任何一个状态是铁定永远主导命运的。缝隙里的宇宙也可以是一扇奇异的风景,亦或是想象的催化剂,还是一番醍醐灌顶——提醒人要时时记得变化的定法,change is the only true constant,某个状态不会是永远的存在,好坏也是非常主观的,自己怎么判断和诠释,会影响自己的感受。在窄小的缝隙里苟延残喘的时光,经历着的时候仿佛永远不会结束,但没有多少人会清楚知道自己在那个过程中将有何改变,成长还是萎缩,僵滞还是挺进,不同的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在辛苦挣扎时难免埋怨,不过始终要靠自己的努力尝试突围而出。有时候我在缝隙里意外地得到休憩的机会,让自己在困顿里喘口气,把握机会思考接下来的行动。人生无处不有转折的契机,陷落或解脱可能是瞬间的差距而已,从大道入小径,再从局促到宽广,也是一个人持续受教的机会。通过缝隙的“调教”,人大多会变得更能屈能伸,而且或许会更懂得珍惜碰上的机会与际遇吧。我不晓得会不会有人笑我太天真,现在的我只是比较倾向趋近更乐观的思维,为不可预知的未来作一点准备,心理上强壮一点不会有坏处吧?是壮不是胖,掉入缝隙希望不会被卡得死死的……

声声漫:励志作用力

图片取自网络
踏出第一步
再多一点多一点
直到目的地


从小到大,我很少会想阅读所谓的“励志文章”,或许是打从心底觉得那些文字都带有一些矫揉造作的质地,读起来心里觉得虚虚的,不够踏实。在志气有点受挫的时候,不想被说教似的“开导”,被一连串的意象轰炸。作者可能想一边拉着我上山下海,一边说着鼓励的话语,用心良苦地敦促我不要放弃,千万都要撑下去的。今天不行, 明天再来……只是有时候我倒比较想说good-bye,放弃是零一种对志气的仁慈,还有鼓励。再接再厉,“接”的一个前提是要有余裕,那么放开一些不该的执着岂不更合时宜?鼓励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修补受伤的ego需要的往往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伤口能够呼吸和痊愈,猛力灌上“良药”不一定次次有效。可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出于让学生看到文章层层递进以及意象使用的效果,偶尔挖掘出一些写得比较清新的励志文还是必要的。有了些人生的历练后的自己不时阅读励志文,批判的棱角也消除了一部分,使人比较能够接受那些劝慰的字句。行文顺畅的励志文通常也会写入生活片段或小故事,读起来也有其趣味,毕竟别人的人生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看展,三言两语间存在想象的可能,窥探他们的经历,看看他们如何从谷底再度攀上高峰,也有一些意思。关键之一是读罢的内观,因为不管怎么从外部汲取鼓励的滋养、怎么努力取暖,自己的内在素质还是最重要的。总要自我提醒别活成一块记忆海绵(memory foam),受伤凹陷了就只记得扭曲的样子,回复不到原本的形状,这似乎更多地是自作孽,然后结果大概都是“不可活”了。

Thursday, December 14, 2017

声声漫:告别诗人

图片取自网络
诗不能跨过
情感炙热的对岸
只好到天国

今天下午登录脸书,一刷屏幕便看到台湾诗人余光中教授逝世的报导,心头一紧,赶快再搜寻了一下网络讯息,确认这是真的。高龄九十的诗人离开我们其实不是很惊人的事,只不过还是会感到错愕与唏嘘。余教授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写过许多的好诗,散文也是拿手绝活,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点是我极敬仰他的其中一个原因。然后好多谈到他的相关文章都会举出他特别有名的诗作《乡愁》和《乡愁四韵》来谈他解不开的思乡情结,动人之余也有些老掉牙了。这两首诗被收录在许多文学教科书里成为无数莘莘学子接触现代诗歌的必经风景。可是话说回来,“乡愁”是那么容易晓得的吗?回想我自己的经验,从字面上理解这两首意涵深厚的诗歌不难,毕竟余光中的用词十分浅显且意象鲜明,但是要感受其精神底蕴就不得不依靠一些人生经历的铺垫。对文化与文学的敏感度有些帮助,动员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涉猎更多处理大时代里小角色的生命故事的作品,对于把握“乡愁”这个抽象概念又有了一定的助力。在台大念研究所时,我早已经不是青涩少年,似乎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license了,在忙碌的生活间隙里感受到对岛国家人与环境的挂念,勉强也算是分乡愁吧?而回来以后,经历了一些人世起落,心底的牵挂则是台湾。我的凝望目的地是北纬二十五度的台北,那里的书写始终在我的文艺血脉里奔流,余教授不时在联合报发表诗作时,我读着也感觉像是回了一趟“家”。诗人呢,直到生命的尽头也还在乡愁里漂浮,他把这份细腻的情感与全球的读者分享了,大家各自有所感受,如饮水之冷暖。回忆作品与作者,斟一杯温水默默思量,感念一位留下毕生心血的学者和前辈的用心活过,告别诗人的方式永远不是止不住的眼泪吧。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17

声声漫:年度字

图片取自网络

一年选一字
标识欲望或嫌弃
来年换一个

 这几年都会留意不同国家的“年度汉字”选拔,因为从一个单字就能够看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年里的期待或焦虑。要求一个汉字涵盖一年的意义会不会有些夸张?合理否?我认为关键在于这个汉字的标志性,以及其能够投射投票群众的真切情感的能力。每个人应该都能够挑选出自己在这一年的关键字,代表自己在过去的三百多天里的生活风景和际遇得失,也许在这个过程里必须经过好几轮的淘汰,从一个清单的“候选”字里仔细地筛选出命定的last word standing。一年的展开和进行可能会在不同阶段唤起不同的关键字,但最后只有一个胜利者会被郑重地搬上台面,让台下的人们眼前一亮,以莞尔或皱眉迎接它 ……我们需要为一年贴上标签,然后好把这一束过去的光阴收藏在记忆的抽屉里。也许如果碰上一个bad year,我们会更想赶快用尘埃封起它的存在吧,用一个气场够强大的汉字镇住它,再接着祈祷,期盼新的一年会更好,更有意义,也更加慈悲和温暖。一个一个汉字等着自己上台的一天,也许有那么一天,也许没有,无论是在荣耀或尴尬的氛围里如此, 都是值得纪念的。去年的关键字是什么几乎已经不重要,那个记忆的寿命本来就应该是短暂的,生灭只是瞬间,祸福也是云烟。2017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期待满满的2018迫在眉睫,明年的关键字会是什么呢?我不想做任何的预测,也没有能力说得准,就好好提笔写着每一天好了。大家都好好努力着的话,来年还是充满希望的。

Tuesday, December 12, 2017

声声漫:找寻出口

在音波之间
滑动漂移到放松
忘我的境界


无意间在Youtube找到一个全长十小时的BBC Planet Earth录音档,内容是取自全球不同森林的实况录音。虫鸣鸟叫尽收其间,目的是要让听者放松身心。我想也是,在人迹绝踪的所在捕捉最自然的一声一息,地球饱满的生命在律动,而“人”并不是主角的稀有情况,值得珍惜。一听便有打开五感,放开胸怀的轻盈触感,可怎么最真实的确凿证据竟然显得虚幻不实了呢?也许是因为在都市里生长和养成的听觉对这些耳边的声音都很陌生,不懂得的便有带抗拒的警惕心吧。可是过了不久,进入状况后,那些本来有点造假的感觉的尖锐或低沉之音便透出了动人之处。十小时, 我大概不会有空一次过听完,不过好在这是随时可以停下,也随处可以继续的录音档。鸟兽的歌唱、言语或叹息也是情感丰富的表达, 只是人听不懂罢了。此刻,我的无知令我折服于大自然的奥妙与奇美,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出口的出现。 怎样的出口?通向哪里的出口?我需要出口吗?或许在我尚未发现的当儿,紧绷已久的心绪和僵硬的肌肉正等待着我为它们寻得的一个压力输出口,来释放累积起来的负面能量,从听觉的回归自然、自在获取精神上的自得、自足。谁有机会轻而易举地到亚马逊雨林recharge?谁有耐性和毅力艰苦跋涉到山高水远之地吸收日月精华?我很实际地说, 难啊。所以当有有心人为我们这些困锁城市卖命的蝼蚁提供重要的“福利”,不妨善加利用,开启封闭太久的自己,去感受不一样的震动,那原始的脉搏跳动。

Monday, December 11, 2017

声声漫:关关之间

图片取自网络
频频回头,当
走过一个关口后
想望下一个


在研究所读博的朋友们早前在脸书贴了“闭关”动态,时间匆匆过去,近日看到“出关”通知,附上照片的感觉上脸色腊黄,疲惫显然还没褪去。闭关出关,出关闭关,循环摇摆在死线之间、对着电脑和书堆奔波拼命是研究生的宿命,又像是某种诗意的死亡进行式,之后总是浴火重生的凤凰腾空飞起的画面(我想象出关者发表论文或通过某考试的样子, 呵呵)。死线的存在是一种必要的催促,推动人抗拒怠惰。闯关时澎湃的肾上腺素让人精神抖擞,说是死撑的也总是鼓得起勇气、发动得了力气,有人不是说过,关关难过关关过?对此我也深信不疑,因为也亲身经历过退守某个关口,为某个挣扎用力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艰难的考验并成功存活。关关之间的道路,有康庄有羊肠,可能带点风景,可能昏暗沮丧。从A关到B关之间,呼吸的历练,绵延的是成长,闭关时坚毅笃定,不成功不出来,出关时或许当下云淡风轻,瞬间便抛下了闭关时的凄惨。面对现代生活的诸多诱惑,要真的好好闭关还实在不容易,单是收起心就耗去不少的时间了,过程中恐怕还要时不时对抗来打岔的声色犬马,稳住阵脚,步步向终点挺进。一个接着一个挑战被克服下来,人生也不断线,持续fighting当然会累,休息一下接着跟紧节奏是必要的。出入一个难关使人有所学习,这是多数情况下会发生的,能够不能够收获一些什么看个人的心态和能耐。我相信我研究所里的朋友们绝对有足够的气魄和能力过关斩将,而我也期许自己在生活的战场上一关又一关地穿过去,优雅平静利落无伤地……

Sunday, December 10, 2017

声声漫:Tag

图片取自网络
世界何其大
大家记得我真好
标记着关爱


在脸书不时会有朋友在一些好玩的页面tag我,让我也去欣赏那些趣味横生的内容——无论是我喜爱的猫咪、书店、文学或其他古灵精怪的东西,我都很感谢朋友们在看到它们的时候也会想着我。往往在哈大笑或是托腮莞尔后也去tag另外一些朋友,借花献佛,分享欢乐。感念的是大家对我的关心,还有接受我的好玩爱闹。在虚拟的世界里播散关怀也仍是有温暖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分享链接不算什么啊,但在我来说,有不少各种各样的知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触和累积的。这个时代的知识传播过程濒临爆炸,量极大且庞杂,来来往往快速频密,同时难以顾及人性化的柔软。能够投入一些心思dedicate一些内容给我知道一定会喜欢该分享的对象也是很令我开心的事。从被tag的起点 向外延伸浏览或阅读,有时候还会顺势有一些不同的发现,哪怕是相关联或风马牛不相及的惊喜,都有长知识的潜力吧。让脑子保持活络,让世界在指尖滑动,意识游移其间,甚是享受。一个tag就是一个情感的标签,这是我个人带点浪漫性的思考,把爱分享给其他的朋友是我让友爱的能量持续发挥作用的小贡献。 tag的几个人可以组成一个同好群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这是我比较天真直观的想法。因为确实有过“啊,原来某某也喜欢……”的恍然大悟,觉得这是相当奇妙的发现。在把捉不到的世界里有条纽带联结朋友们,倒是不错的事啊。      

Saturday, December 9, 2017

声声漫:等待的规则

图片取自网络
安静且祥和
地算着分分秒秒
直到交接点


在生命里不能避免遇到需要耐心守候的时刻,不能任性,任性 也没什么用的状态。 在不好发作的铅情况下manage好情绪,化 澎湃为沉着,用手指桌面也罢,在房间里走 圈圈也罢,目标就是要展现出最优雅、平静的一面……给谁看呢?所有精湛的表演可能没有任何观众,那又何妨?  关键是不让自己溺毙于不耐烦的负面里,能量流过全身血脉时不能转换成毒素而是要继续自然 、安稳。这是文明世界里等待的规则 ,不允许劣根性得逞,为期待的结果作出努力,成就更理想的人格迎接美好。或许时间真的拖得有点久,分秒日夜运转显得太缓慢,节奏不配合现代生活的快与狠,唉, 那绝对有可能是老天要给予我考验 ,挑战我的耐力和毅力,我就认输了吗?不,我是熟知 等待的规则的 ,承认世界里的不能孩子气 ,还有偶尔 缓慢一下不是坏事啊。慢一点,换来的奖励是值得的, 我总相信着。而且如果我够虔诚,等待的你或许也会感受到我的能量,一种关怀或温度,在空气里流转,直到最后凝结于我们相聚的那个定点。等待的抵达,终点迎接我的耐力投入时会亮起希望的光明吗?我以为会的,在我用积极热情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的每场等待,并且乐在其中。那欢乐可能细细延续下去,给我力量坚持另一次的守候或守护,且不怕疲惫。         

Friday, December 8, 2017

声声漫:练习到完美

图片取自网络
一次又一次
从陌生淬炼熟悉
乐此不疲地

Practice makes perfect是从小就听大人说的箴言,勤能补拙,努力一定有成果、有收获……多年来我也一直信仰这个说法,因为心里明白自己不属于天才的类型,还是多用功牢靠些,拿不到满分,至少还可以当个上得了台面的“背多分”。小时候好胜心比较强,不爱输给人的性格蛮要命的吧,结果就是成为拼命三娘啊。要求自己把记性锻炼好,捉住该留在心上的知识点就不要忘了是一个关键动作。后来我渐渐发现,以为那是永远不变的策略是愚蠢的,因为忘记也是一种必须。早前牢牢记得的或许在某个时间点便过时了,脑子里的记忆程序需要洗牌——重组与更换部分内容,此时,遗忘的启动就不容怠慢。忘了,再去记忆,记得的不执着永恒的保存,如流水般顺畅,也是反复演习后变得熟练的工序。看似技术性的操作,未必然,带点软性的处理则也可成为一种生命的艺术。软性的处理指的是什么呢?我想我会定义为不急不缓的观察吧,在记忆或反记忆的进行中多加留心过程的细节,不要只是匆匆忙忙地执行。一场接着一场的practice过后,也说不定会有perfection,但是经历过总会留下痕迹,收集起来或可同时间兑换宝贵的阅历。在生活的拖磨里容易感觉到疲累 不要勉强自己朝着完美迈进,练习总可以放开一点进行的,把自己逼得太紧只会弄巧反拙,离理想的目标更远。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练习之旅,可以途经壮阔的风景,也可能让人着眼前所未见的幽微,珍惜把握每个经验是最重要的事了,不是吗?



Thursday, December 7, 2017

声声漫:YOLO

图片取自网络
踩入一条河
掀起的浪花,一波
一波都不同


记得第一次听到有人使用YOLO一缩写词,有“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意思,觉得很有趣。不管信不信有轮回这件事(我个人相信),从相信有来世的角度来说,意识流转表示活过的生命就不止一次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思考,生命没有回头或逆转时间的选择,当下决定采取的行动一旦落实或在脑际转过的念头一旦流逝就没有rewind的可能了,人生的经验就此一回,掷出的筹码不是赢就是输,没有第二次的机会。听起来好严肃,带有几分恐怖?所以对于这个词汇我倒是颇敬畏的,只是向我这种老派又爱钻牛角尖思前想后的人在年轻世代面前大概就会显得落伍了。我知道的好些年轻人对YOLO的诠释是:正因为人生的进行式只有一次,怎么可以不轰轰烈烈地活一次呢?要尝试的都该大胆出手、敢爱敢恨、无怨无尤啊。太谨慎或太帮手绑脚是辜负青春的,年少轻狂不怕挥霍自己嘛。在已过青春期才发现这个词藻的我呢,当然不会那么风风火火,火候早就调得更适中了。我更在意细水长流啊,不怕慢不怕累,也正因为走这条路的人生仅有一次的铺陈,我不要草草了事。手势和台步都要做得恰到好处——深沉、利落、柔和、优美。标准设得高一些,未必一开始就达标, 不怕, 一生不断追求, 我相信总有成绩的。就活那么的一次啊,没有时间或空间遗憾的,一次就要从高头到尾敬业演出。从说明之河举足上岸,水温的记忆不会有再度温习的奢侈了,撩动最美的水纹是我的心愿。

翻页心情(刊于2017.12.07《联合早报》文艺城)

岁末。

喜欢此二字甚于“年尾”,原因难以说明,大概是感性的神秘主义驱使。岁字里有山有夕阳,景色尽显想象中,余晖亮彩四射,霞色点染山头,营造出一种魔幻氛围。看完山上的夕阳——一年的最后一个,便入夜了,夜色掩埋的是过去的一切,不只是一天的纷扰。

岁末总结一年,如夕阳概括一天,这个手势可带倦意的微微苍凉,也可含最后硬使出一点力气捍卫尊严的倔强。伸手撕去一年最后一页月历,仿佛翻过时间的一个山头,把旧年的最后一个夕阳留在昨日,颔首迎接新年的第一个日出。

山上夕阳的终点到达了,休憩一宿再踏上起点,追逐新的光明 。前一晚小心翼翼地除下旧历,放上新一年的标记图,完成的是一个仪式。形式化的翻山越岭一般,有趣也有意思,自我感觉总是良好的。翻山越岭的寓意深厚,最关键的即是鼓励自己在来年努力向上,朝目标持续迈进。

惯用翻页式的月历,多年不变。一个月翻到下一个月,一步步前进,一天天长进。到了一个月的尽头就翻过到下个月,时间滚动,心情也跟着滚动。翻滚的喜怒哀乐在二十四小时里熟透发酵沉淀,然后经过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别以为那只有枯燥乏味,原来还有许多不同的变数和可能性。

每一年都会定下一下新年愿景,在脑海里描述得绘声绘形,等待经过努力的打磨呈献最终的精彩结果。双手翻动的姿态是行动的诗句,做好了准备要大显身手,而每个月也渐渐凑出一年的轮廓。


翻过一页岁月,时间也增添多一分老练。日出日落未必在城市生活里那么常见,可是事实上它们依旧上演,在岁末之际,举手翻过一页月历时,人也在翻阅生命的路径,要心怀谦虚与感恩,因为日子不该被视为理所当然。日落余温还在空气里浮荡,那份温存柔美动人,但是请不要执着,它和时间一样必须消失,岁末的山头上,那抹糜丽就是要让你回味的。

Wednesday, December 6, 2017

绵长的美德——聊聊新加坡作家节

图片取自网络
新加坡作家节(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简称SWF),由国家艺术理事会(National Arts Council)倡导的作家节创始于1986年,原先为两年一度的文学盛会,后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文学飨宴,为岛国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多元的思维刺激。新加坡作家节也是本区域少数的多语作家节之一。本作家节的一大特点是必定不会遗漏我国的任何一个官方语言的文学,因此每届作家节都会汇集以英文、中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的海内外作家,为不同族群的读者提供选择多样的活动,目的是吸引更多国人接触文学与相关的艺文活动,极力传达“文学并不曲高和寡”的讯息给大家,鼓励男女老少投入文学的怀抱。这是从二零一四年开始出席新加坡作家节活动的我一直持着的乐观心态,这几年留意其发展与演变,也让我感到欣慰。

不用多说,作家节是我一年一度引颈期盼的本地文坛“年度巨作”,主要的原因是几年下来,主办单位都明显地用心引进更多风格不一、形式不拘的文字创作者,不单是作家,也包括漫画绘者、音乐人和剧场达人等,在为期一周的作家节里让他们大放异彩,与有志者们互动交流。我每年都会在购买作家节通行证前先浏览线上节目册,满怀期盼地看看那年受邀的作者有谁,特别推荐项目为何,然后挑选和规划要出席的场次。我知道, 不必特意呼朋引伴也会在出席活动时遇到志同道合的文友,或者与许久未见者不期而遇。况且每年的作家节都在十一月份举行,正好是新加坡学校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也得以放下教务前往共襄盛举,吸收我感兴趣的文学养分。

了解我的朋友们也深知,作家节书店(SWF pop-up bookstore)也是高度吸引我的地方。除了出示通行证购书可打九折的优惠,更加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书商会带入颇完整的应届作家节出席作者的著作,让有兴趣的读者进行一站式的收集。和热络的人潮一同流连于书架间翻书、选书,擦肩转身都是书香的感觉是难以形容地舒服畅快。受邀承包作家节书店的都是岛国的独立书店,此举也可说是国家艺术理事会对独立书店的支持。看着认识的书店老板和员工们忙碌的样子,我亦为他们开心。携着大包小包的书籍离开小书店,当中也必定包括精美的限量发行作家节托特包(festival tote bag),满载而归,回家后便可沉浸阅读的喜悦不言而喻。

也不能错过一提的是作家节的活动地点。作家节的主场位于新加坡河附近的艺术之家(Arts House)也是我国的旧国会大厦(Old Parliament House),是新加坡早期历史遗产的腹地之一。被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富有英殖民时代的风格,庄严典雅,内部修复后也十分舒适,置身不同的房间如Blue Room, Living RoomChamber等都予访客一种穿越时空回到旧日时光的感觉一些活动则可能在距离艺术之间不远的其他场地举行,例如毗邻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和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Victoria Theatre and Concert Hall),这些建筑也是市区历史遗产群的重要部分,见证了我国英殖民和建国初期的关键历史事件,值得大家走访和了解。而就算是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来说,每次漫步在喧嚣中的这几个静谧所在都会让我再度感受到历史感的震撼。在这些地方铺展文学的深浅足迹,让平日或许少有机会或闲情沉浸在文学氛围内的国人在最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新加坡作家节每年的主题也凸显了主办单位与筹委的匠心和期望。以今年的作家节主题来说,"Aram",即淡米尔文中“美德”的意思。这个主题的好在于它允许人们对其作出多元的诠释,例如文学以各种形式呈现人性中基础的美德,也同时滋养德行的修持。书写和阅读时都接触美与德,在潜移默化下塑造出的作者与读者的个性也许也会趋向美好。一个简单的单字蕴含深厚的寓意,虽然是异族语言文字,代表的却是普世的价值,动人的共振之力丝毫不减。

为期十天的新加坡作家节,时间说长也不长,我出席的活动集中在周末。拉开序幕的是一个十分特别的节目,主要是向我国英文诗坛的一位前辈作家——资深女诗人,李子平博士(Dr Anne Lee Tzu Pheng)致敬的论文发表。作家节的作用是肯定本土作者的贡献,鼓励辛勤耕耘的创作人们继续努力不懈之余,同时提醒大家感念前辈们的无私付出。李博士也莅临了现场,在发表后与大家亲切地交流, 场面温馨。

在中文节目方面,我出席了“散文写作在博客时代的价值”、“城市为灵感”、“书写尘世的市井小民”和“他、她、我们、他们:中华文学中的性别文学”这几场座谈。主讲的除了本地的新旧华文作家,还有媒体人和来自中港台的作家和学者,为我们带来了源自他们各自迥异的生活与写作经验的分享,带领与会者从多样的角度切入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尤其是“书写尘世的市井小民”里,来自中国的作家鲁敏、东西和香港的陈冠中从自己的小说作品出发探讨如何刻画市井小民和怎么挖掘材料,对我这个好写散文和诗歌的读者也颇有启发。他们对于读者的提问也都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解答了不少人对小说创作的疑惑。


新加坡作家节的压轴节目是我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闭幕辩论(Closing Debate)”。各位可不要误会,这场“辩论”并不是什么正经八百的针锋相对,而是别开生面的娱乐啊!辩论议题一般以好玩为主,如今年的"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Kiasuism is a good Singaporean trait(怕输精神是新加坡人的优质品质之一)",一经公布便引人爆笑。正反双方辩手多是本地作家,几乎是老朋友的一帮人在台上辩论时,相互揶揄,以抛出连串笑料为己任。妙语如珠的唇枪舌战后,辩论的输赢是由观众的反应决定的——获得较热烈掌声和尖叫声的哪一方便是赢家(当晚反方险胜,陪伴我出席的友人被我为反方辩手嘶声助阵的架势吓呆了)。一切以睿智和趣味为标志的辩论,为新加坡作家节划下完美的句点,相信作家和读者们都获益不浅,也同样期待来年的盛事,又一个精彩非凡的新加坡作家节!

Tuesday, December 5, 2017

声声漫:争气

图片取自网络
在镜子前笑
不等同哭到心里
而是放开了


在这个许多事都需要争取权益和自我保护的时代,懂得为自己fight是很重要的。不是和人拉扯扭打到鼻青脸肿、体无完肤,而是讲究更有技巧的“战斗”。争气是极其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自我要求,在世人面前抬得起头、挺得起胸膛,不是装自大欺压人,而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的人生价值由自己决定, 不等人来贴折价标签嘛。但要真碰上无理又无礼的人来,秀才遇到兵,不慎被打了骂了,就要卷袖子和他杠上了吗?我想别吧,打不打得过人家是一点,再一点是大费周章宣战、纠结,结果证明了什么呢?原则的获胜?一口气的正直壮大?把时间和手劲耗费在争端上,说不定倒让人看着当笑话了呢!争气,是不漏气,也是不胡乱充气,红了眼暴了筋和人拼了个你死我活,上气不接下气,哪里漂亮得起来啊? 要活得越漂亮,才表现得出气煞对手的实力。大义凛然的姿态可能吓跑一些比较胆小的对手, 可是毕竟带有一些虚伪的意味,近年来我多主张避过交锋,在自己的范围里做好本分,不怕客观的检验,要来主观瞎搞的,我还真不想多浪费气力去纠缠。有实力有道理的,经得起检验与挑战,笑着去迎战狰狞的面孔是种修养和能耐的养成,也许还得经过几次的不顺遂,从失败中整合经验,调整策略,越战越勇。最后,能够气定神闲地扫视周遭一切,冷静且优雅地度过人生的每场战役,挣一口又一口宝贵的气,不是不可能的事。

Monday, December 4, 2017

声声漫:草根生活乐

图片取自网络
富裕带来的那些
纷扰与虚假


取得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要求,有了衣食住行的安顿这个基础才能够有条件谈更高层次的享受。那什么是享受呢?是锦衣玉食、名车豪宅让生活闪亮的人生吗?我想这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工作了这些年,对社会生态和周围的人事之观察予以我的结论是,对我来说, 比较草根和质朴的生活还是更具有吸引力的。举个有点好笑的例子说明一下好了。不久后我就要搬家了,从一个菜市场的环境搬迁到更靠近本区较新发展的地段,心里一股不舍有点特别。在现在居住的地方,我住三楼,如果楼下或附近有歌台表演,我是绝对能够清楚听到的。这些表演的曲目常常包括我想当熟悉的中文和台语歌,感觉十分亲切。而许多时候,我也可能在一面工作一面听着哀乐电台的交响乐或爵士乐。两种风格迥异的声音旋律同时在我耳边激荡,效果却不是头疼晕眩,反而是自然舒服的并存。我会乐于这类的juxta-positioning ,或许是因为我血脉里的草根性吧。以后搬了家大概不太有机会这么方便地听歌台了。另一方面, 我的生活从来不曾触及任何一个极端——极贫或极富,一向来就是“够用”的舒适程度,日子过得自在自得,不过于奢侈,也不亏待家人和自己。我相信平衡时很重要的,没有必要为了炫耀而大众脸皮充胖子, 也不必为了凸显什么清高来过苦行的生活。稳稳当当地经营人生,在草根生活里尝尽人生的清爽鲜嫩,不给胃肠过多的负担, 但也不妨偶尔宠一宠自己 ,这应该就是最真切、实在的幸福好生命了。

Sunday, December 3, 2017

声声漫:清高

图片取自网络
喜欢假清高
评头论足之后,才
记得自己丑

批评别人的话语太容易出口,说得理直气壮、义正言辞的样子也稀松平常。周遭常常响起这样的声音,有时候自己也是始作俑者——假清高的姿态盛气凌人,以为自己真的比对方出色许多,更正确更有理更有权利发言。然而这大概不是事情的真相,或许没有任何一方是真的胜出的,或许大家都具有自己的缺陷或盲点,谁也没比谁厉害,闹事么别扭呢?只不过是人性的偏执在捣蛋,要强要胜利要面子罢了,装出一副权威嘴脸,还是以故作正直的卫道士姿态出现。对别人呼呼喝喝或是虚伪地规劝,其实都是一场虚张声势的演出。演给自己和假想的“观众”们吧。都说有所谓的keyboard warriors,在网络的世界里在匿名或层层掩护背后发动各种攻势,撕裂别人的论述、否定他们的观点,建立自己的说法并力图压倒任何反对的声音。越战越勇的键盘武士们嗓门大、动作大,气势如虹,可是他们未必都是对的啊。自省是难练就的能力,主要的障碍往往是个人的排斥。指责别人可以支开注意力,隐藏自己的拙劣,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残酷的真相总有被揭开的一天,那是一道道谎言之墙的瓦解,还有心碎的声音吧。要从瓦砾堆中捡起碎片再出发是困难的,那时候才后悔当初愚蠢的行为太迟了吗?在最低下的位置才终于看到智慧之光不是不可能,花时间修复,我相信没有痊愈不了的伤痛,而且从打击中学习到的谅解或许是最持久的一个生命教训。认得自己的短处,对他人怀有更宽厚的心,不会错的。



Saturday, December 2, 2017

声声漫:底层*多层

层层与叠叠
谁的命运谁知晓
窥视时想着

去看了台湾新锐导演黄信尧的作品《大佛普拉斯》,这是少数以台湾中南部社会底层人物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之一,看起来相当过瘾。除了我热衷的市井生活切面以及怀念的亲切南部口音,我还相当喜欢黄导透过叙事技法和精彩选角建构出的电影经验我。一个社会的构造层次丰富多元,生活在我们的个别环境里的同时,其实很难近距离地观察别的人的生命发生。我们再自己的缝隙里做着自己的挣扎、庆贺自己的胜利,位于我们眼界以外的其他总是不那么重要的吧。电影导演常常在思考生活之种种遭遇后,消化再浓缩精华创作成影片精髓,趴以冲击观众的肉眼和心眼。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会风景,有些是我或许想象过的,另一些则可能是经验边陲的陌生事例。在映后交流时,导演和两位演员畅谈了他们的经验,包括在回应观众提问时分享了一些关于电影的更深入的细节。像是导演其实有意不要把观众“拉进”电影,而是要大家随着演员进行偷窥行为时一起窥视,改变观看的心态。我想偷窥的确也是许多人心中默默感兴趣的事,不管自己的身份是出自社会哪个阶层。那种快感是超乎地位阶级的,人性最是平等。在观影时想象我如果站在故事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想得太聚精会神了,竟然微微偏头痛了起来。有种alive的确认,呵呵,我决定也乐观一些。毕竟看了一部好片,仿佛回了一趟台湾,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Friday, December 1, 2017

声声漫:吃不下的

图片取自网络
选择是道题
请给我时间想想
怎么拒绝它


喜爱阅读的书籍内容种类相当多,爱听的音乐类型和爱看的电影类别也不少。很多时候告诉自己要更open-minded,什么都要尝试一下,给自己多一些选择去他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可以令人很兴奋。可是有时候,我也还是会碰到一些实在不能够接受的东西, 或许是内容的性质作祟,也可能是呈现的形式与我太不契合,使得结果真的不合乎我的口味。冲突感、违和感有时会促使我改变接受的心态或模式,但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则让我始终不愿意妥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不喜欢迫使自己去接受实在“吃不下”的事物,因为与其让情绪变坏、精神变差,不如更坚决地保护自己,隔绝掉那些和我不对key的东西。一些作者的文字、风格就是让我看得晕头转向,还是心情被搅得一发难以收拾,还是不要勉强受罪得好,音乐和电影也是。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不好, 只不过我和它们似乎比较无缘吧,我不想把话说得太绝,因为谁知道在人生较迟的阶段, 我说不定还可能改变想法?Why not?如果下一回再邂逅,有了不一样的结论也不奇怪,因为活着就是有机的蜕变过程,但是说不定我再也不会去尝试这些被我否定掉的东西了,最重要的是要无悔,no regrets,吃不下的硬要吃下肚是会伤身的,没营养又嚼得费力太无谓。在苦短的人生里,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随缘一些,况且搞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日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些时大概也会更自信些。

声声漫:物质滑坡人生

图片取自网络
什么和什么
才能填满黑洞般
贪婪的深穴?


还未到十一月中,我已经注意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商场都各出奇招,准备好来抢攻圣诞购物市场。消费者的荷包可以堆砌出金山银山,以the spirit of giving为号召,推动买气是每年都做的事,商家驾轻就熟之余,还要也一定会努力挤出更多的点子促销。大家愿意购买各种有用没用、必需或奢侈的商品回家送人还是己用都好,物质横流带财有道最重要,管它最后到底会不会成为“白象”、是不是连循环箱都进不去?平日的物质生活已经那么富足丰厚,还需要趁着佳节锦上添花吗?也正因为要筹备搬家,整理起家中的物品,惊讶于自己这些年囤积的物质“痕迹”之多,这才来试图奉行“断舍离”,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接着想到要为亲友购置礼物,特别努力思考到底送什么最合乎他们的需要呢?送些满足need而非膨胀want的东西或许更有意义。我坚决不要继续无限制地滑坡了,那个物质和欲望的无底巨坑,滑下去就好难好难爬出来了。除了圣诞, 一年到头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购物借口,仿佛不用物质就无法表达对在意的人的爱与关怀了?商家过节,我们过劫, 不是花钱就能够消灾的一回事啊!买买买,从街头到巷尾吸纳各种赏心悦目之物, 意义为何呢?多问问自己一些深刻点的问题,为兴奋的购买欲缓冲一下,冷静下来,看事情的眼光就不同了。日后打扫时, 也不会那么怨恨曾经失控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