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Wednesday, December 6, 2017

绵长的美德——聊聊新加坡作家节

图片取自网络
新加坡作家节(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简称SWF),由国家艺术理事会(National Arts Council)倡导的作家节创始于1986年,原先为两年一度的文学盛会,后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文学飨宴,为岛国的文学爱好者提供多元的思维刺激。新加坡作家节也是本区域少数的多语作家节之一。本作家节的一大特点是必定不会遗漏我国的任何一个官方语言的文学,因此每届作家节都会汇集以英文、中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的海内外作家,为不同族群的读者提供选择多样的活动,目的是吸引更多国人接触文学与相关的艺文活动,极力传达“文学并不曲高和寡”的讯息给大家,鼓励男女老少投入文学的怀抱。这是从二零一四年开始出席新加坡作家节活动的我一直持着的乐观心态,这几年留意其发展与演变,也让我感到欣慰。

不用多说,作家节是我一年一度引颈期盼的本地文坛“年度巨作”,主要的原因是几年下来,主办单位都明显地用心引进更多风格不一、形式不拘的文字创作者,不单是作家,也包括漫画绘者、音乐人和剧场达人等,在为期一周的作家节里让他们大放异彩,与有志者们互动交流。我每年都会在购买作家节通行证前先浏览线上节目册,满怀期盼地看看那年受邀的作者有谁,特别推荐项目为何,然后挑选和规划要出席的场次。我知道, 不必特意呼朋引伴也会在出席活动时遇到志同道合的文友,或者与许久未见者不期而遇。况且每年的作家节都在十一月份举行,正好是新加坡学校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也得以放下教务前往共襄盛举,吸收我感兴趣的文学养分。

了解我的朋友们也深知,作家节书店(SWF pop-up bookstore)也是高度吸引我的地方。除了出示通行证购书可打九折的优惠,更加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书商会带入颇完整的应届作家节出席作者的著作,让有兴趣的读者进行一站式的收集。和热络的人潮一同流连于书架间翻书、选书,擦肩转身都是书香的感觉是难以形容地舒服畅快。受邀承包作家节书店的都是岛国的独立书店,此举也可说是国家艺术理事会对独立书店的支持。看着认识的书店老板和员工们忙碌的样子,我亦为他们开心。携着大包小包的书籍离开小书店,当中也必定包括精美的限量发行作家节托特包(festival tote bag),满载而归,回家后便可沉浸阅读的喜悦不言而喻。

也不能错过一提的是作家节的活动地点。作家节的主场位于新加坡河附近的艺术之家(Arts House)也是我国的旧国会大厦(Old Parliament House),是新加坡早期历史遗产的腹地之一。被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富有英殖民时代的风格,庄严典雅,内部修复后也十分舒适,置身不同的房间如Blue Room, Living RoomChamber等都予访客一种穿越时空回到旧日时光的感觉一些活动则可能在距离艺术之间不远的其他场地举行,例如毗邻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和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Victoria Theatre and Concert Hall),这些建筑也是市区历史遗产群的重要部分,见证了我国英殖民和建国初期的关键历史事件,值得大家走访和了解。而就算是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来说,每次漫步在喧嚣中的这几个静谧所在都会让我再度感受到历史感的震撼。在这些地方铺展文学的深浅足迹,让平日或许少有机会或闲情沉浸在文学氛围内的国人在最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

新加坡作家节每年的主题也凸显了主办单位与筹委的匠心和期望。以今年的作家节主题来说,"Aram",即淡米尔文中“美德”的意思。这个主题的好在于它允许人们对其作出多元的诠释,例如文学以各种形式呈现人性中基础的美德,也同时滋养德行的修持。书写和阅读时都接触美与德,在潜移默化下塑造出的作者与读者的个性也许也会趋向美好。一个简单的单字蕴含深厚的寓意,虽然是异族语言文字,代表的却是普世的价值,动人的共振之力丝毫不减。

为期十天的新加坡作家节,时间说长也不长,我出席的活动集中在周末。拉开序幕的是一个十分特别的节目,主要是向我国英文诗坛的一位前辈作家——资深女诗人,李子平博士(Dr Anne Lee Tzu Pheng)致敬的论文发表。作家节的作用是肯定本土作者的贡献,鼓励辛勤耕耘的创作人们继续努力不懈之余,同时提醒大家感念前辈们的无私付出。李博士也莅临了现场,在发表后与大家亲切地交流, 场面温馨。

在中文节目方面,我出席了“散文写作在博客时代的价值”、“城市为灵感”、“书写尘世的市井小民”和“他、她、我们、他们:中华文学中的性别文学”这几场座谈。主讲的除了本地的新旧华文作家,还有媒体人和来自中港台的作家和学者,为我们带来了源自他们各自迥异的生活与写作经验的分享,带领与会者从多样的角度切入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尤其是“书写尘世的市井小民”里,来自中国的作家鲁敏、东西和香港的陈冠中从自己的小说作品出发探讨如何刻画市井小民和怎么挖掘材料,对我这个好写散文和诗歌的读者也颇有启发。他们对于读者的提问也都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解答了不少人对小说创作的疑惑。


新加坡作家节的压轴节目是我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闭幕辩论(Closing Debate)”。各位可不要误会,这场“辩论”并不是什么正经八百的针锋相对,而是别开生面的娱乐啊!辩论议题一般以好玩为主,如今年的"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Kiasuism is a good Singaporean trait(怕输精神是新加坡人的优质品质之一)",一经公布便引人爆笑。正反双方辩手多是本地作家,几乎是老朋友的一帮人在台上辩论时,相互揶揄,以抛出连串笑料为己任。妙语如珠的唇枪舌战后,辩论的输赢是由观众的反应决定的——获得较热烈掌声和尖叫声的哪一方便是赢家(当晚反方险胜,陪伴我出席的友人被我为反方辩手嘶声助阵的架势吓呆了)。一切以睿智和趣味为标志的辩论,为新加坡作家节划下完美的句点,相信作家和读者们都获益不浅,也同样期待来年的盛事,又一个精彩非凡的新加坡作家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