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Friday, March 1, 2013

在這島國,文學總必須掙扎……?


今天讀到兩則和作為中學科目的英國文學在我國越來越不被學生重視的文章
(其中一篇為:Irony of literature's decline),不禁相當感慨。


情況大略如此:大勢所趨,近年來中學生普遍上傾向於選修他們認為能夠靠知識的死記硬背考取高分數的科目,如地理或歷史,而對傳統上更重視分析(針對文本)和個人意見的英國文學望而卻步。選讀英國文學的學生人數顯著減少,引起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擔憂,害怕這一門人文學科會在功利主義的排擠下走向更邊緣的處境。

在成績至上、以學業成就為中心的環境裡,誰有功夫玩文學的文字遊戲呢?徜徉在作品的字裡行間,未免太奢侈、太理想化了, 不是嗎?而且一到考試便要洋洋灑灑地大書特書,效益遠比不過付出。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啃/吞?這樣怎麼考取特優?

我們讓下一代經歷的“教育”真是這樣一回事兒嗎?

我國資深政治人物,已故的吳慶瑞先生說過:

I think this obsession with getting outstanding results in the Cambridge examinations is a very bad thing. After all, much of what a boy or girl learns in school – history, geography, mathematics or chemistry – will be forgotten in ten years’ time. What is the point, therefore, of all this effort?

吳先生的意思不是不注重追求好成績:學生在課堂裡學習,他們的責任就是要掌握好必備的知識,這樣才有能力在將來自力更生、貢獻社會。可是成績就是一切, 就是終極的目標嗎?吳先生又說:

Going back to the reform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part from greater stress on the physical side of education, I think there are three matters or aspects of education which have been neglected in Singapore,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over-emphasis on examinations.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1) creative imagination, 2) character, 3) moral values.

具有創意的想像力、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是任何教育體制應該授予學生的,因為這些才是他們終生受用的東西啊。每一門科目著重和強調的訓練都不一樣,正如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一樣,要均衡攝取,才可確保健康。語言、人文與數理等科目的重要性不分上下,同學們都應該有所涉略。在國策的“護航”下,母語是必修的,然而像現在陷入困境的英國文學則是可有可無的。

我必須承認我有私心,因為回憶裡上中學時修讀四年的英國文學課的經驗是相當不錯的,連同高中修了六年的地理,也挺享受的。文學和地理帶給我的學習刺激並不一樣,大略分為感性與理性兩方面的刺激並不為過。文學課裡老師分析文本、帶動同學們討論和搬演片段(我記得自己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偶都場面中“死”國, 呵呵)的部分都十分有趣。我不敢說在那個稚嫩的年齡段接觸到的東西是啟發我日後走上文學道路的動因,但是我想我在文學課裡尋得了發揮的空間。

這幾年來,令我憂心的總是中文教育在島國的命運,華文文學就更不用說了。想不到今天,連英國文學也遭了殃,碰上“難讀難考”便被冷落的命運……是文學, 在這島國就必須苦苦掙扎嗎?是文學注定要被成績的瘋狂追求打敗嗎?

多麼殘酷的現實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