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字騙不了人:這20年來,選修英國文學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跌幅驚人。
因此,作為一個科目,英國文學重要嗎?今天《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中的相關報導中, 有學者陳述了觀點, 並提出了支持本學科的教授的種種原因,羅列出這個科目的“價值”(服膺一般人對“經濟效益”的信仰?)。
可是,怎麼慷慨激昂地發言都好,論者都不得不承認力挽狂瀾比登天還難,除非從最高層掌控人那頭肯定英國文學這個學科的意義和價值,發下指令“拯救”它才可能成功地扭轉乾坤。
文學科被認為難讀難考、缺乏“實際”(經濟)價值的說辭,大家已經很清楚, 我也不想贅述。但是要不厭其煩再次強調的還是,透過多元的作品的研讀,加上老師的引導和進一步推介,文學能夠為學生打開視野之窗,不但有助於培養他們在語言、美學等方面的鑑賞能力,更能夠起熏陶的作用,在人格塑造方面也有不小的影響。
正如芝加哥大學Nussbaum教授所說,忽略人文教育的氣勢如果持續下去,全球各國的教育體制將只是在聲場一台台人型機器(機械人!),而不是在培養有能力為自己思考、對傳統提出批評和深刻體會他人生命經驗的獨立個體……文學可以帶給學生的益處,正是隱形、潛移默化的柔軟和堅韌……
試問:育人樹人,難道是為了製造機器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