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Tuesday, December 31, 2013

盈滿的漸漸發生

 
 
還有不到半小時,2013便將讓位給2014。和已逝的一年告別(“再見”不適合, 因為永遠不可能“再”見)之際,特別想到應該去開設新的文件夾——我的“寫作”文件夾。

2013是我在創方面有些成績的年份,有些難忘的作品至今還讓我非常高興我把原本在心中隨意飄忽的東西給聚集、湊合起來下了筆、入了文。一篇一篇“字娛”慢慢在一年的時間裡成形,漸漸地讓為他們開闢的空間豐富和盈滿起來。當然, 如果要挑剔或顯露貪心,我覺得自己其實可以更用功、更積極, 不過時至此刻,也沒有什麼好埋怨的了。

2014會如何呢?

"This folder is empty"如同一個召喚,要我付出心力去充實吧。

最好的一年,總在尚未開始時。任何的可能性都在等著出台,或是幻化蛻變, 可是無論如何,我的目的始終明確:要讓盈滿漸漸發生。一步一步穿過一天又一天,一個字一個字耐心地寫,一句一句慢慢地去注入我的生命的真率,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2014的寫作之路上,我將持續向前,不斷求取進步,這樣的追求是不懈怠的承諾!!

我的文字愈——联合早报·文艺城31/12/2013《痛痛通通走―2013/4交界之心願文》



別怕,痛痛飛走了。

 
聽到這樣的話該做何反應?無奈苦笑?還是欣慰莞爾?也許,是不知所措。Like a quiet prayer,如禱文一句,需要喃喃重複表示誠心吧。

 
一年的進行是一連串的推移挪動, 至少於我時間感極具彈性。從度日如年到光陰似箭,有時可能是幾個發呆放空的片刻之隔,感覺奇妙極了。 頻密的快樂憂傷哀愁釋然的來回擺盪或許會讓一般人覺得暈眩,可是我似乎已經無法完全不經驗那樣的情緒漂旅而過得太歲月靜好

 
痛痛,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因為無可避免而學會接受的一種陪伴。說也奇怪,如此一來,我都不太記得,完全沒有痛痛的自己的人生景貌了。如一片大草原不可能只有繁花,沒有雜草;一片天空只有陽光,沒有烏雲。我在痛痛裡成長,長成今天這樣,幾乎難以定義,唯有勉強意會的某鍾狀態。 不了解的這些部分,會不會是最關鍵的呢,我總會揣測許久,然後因為沒有解答而發悶、厭倦。

 
痛痛,和不痛並存,彼此定義,相互輝映。那樣聽起來還不錯嘛,有人會說。你是很樂觀的人吧,我被問過。對此,我只笑而不語,因為不太好回應。那是生命裡有趣的常態,有時略帶幽默,多數時候則令我動容。

 
痛痛在甚麼時候飛走最感人呢?我覺得是在歲末,像是某鍾情緒和心靈的大掃除進行到最後階段的完結步驟――煞有其事的點睛之筆。寫一筆將帶出下一波的蕩氣迴腸,那新一年的精()彩絕倫。 往好的一面去想,是連平日以悲觀著稱的我也會在新舊年歲交界的地方做的,如同享用應節食品那麼直接和必要。

 
我繼續想的是:接下來,是不是應該寫成:痛痛飛來了,(不過)別怕! 有必要申明,這並非關於文字的遊戲,而是一個思考的程序。過去一年累積的傷痛, 且不論多少和輕重,都要做一些整理和清點。為的是準備來年的新一波(別天真了,人生哪有可能完全沒有不如意的時候呢?),要飛來的躲不開,就只有面對,無關考慮不容猶豫只有接受。

 
不意外,從天外飛來的痛痛, 事前大概不會有什麼預警,大剌剌地降落了也不會表示歉意。隨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已經算得上精幹老練的我,不該總是那麼手足無措,驚慌失色才對。拋在腦後的傷疼記憶完全不能夠代表未來的任何部分,與時間之河將沖刷到我腳邊的際遇未必存在任何因果關係。

一切就此刷新。重新鋪開的格局,不一樣的衝擊和撩撥,等著我。命運裡少不掉的殘酷,或許會多方企圖阻撓我的夢想、攪擾我的平靜。曾經以為在那個當下便將永遠紮根於我的心靈的痛痛觸感始終會淡然褪去,數不清的印跡也確實如此緩緩消失。在一個感覺如同情緒緩衝的時刻回想起許多人事,按照年份編排列隊,我對他他們、它們竟毫無怨懟,反而是滿懷的安寧。

 不怕痛痛, 因為它們一定會通通走掉。歡迎它們的到來所附帶的鍛煉和加持,這是我等待新歲來臨之際的喃喃囈語。

 

 

 

 

 

Saturday, December 28, 2013

終端的疲憊與(小)清新——寫在躲過歲末mad rush的最後一個週末

 
 
這是一個很一般又不太一樣的週末。
結束一周的工作攤在家裡,敷敷面膜、把房間裡的東西搬來搬去——不算整理地,聽歌唱歌哼歌……
這個週末,又是2013的最後一個了。
一年末端的殘留,焚燒在時間的烈火中即將成灰的最後一束瞬間(就是死命要把"Ashes of Time"的imagery塞進來, 呵呵),下一周中段就是新的一年了。
 
 
我想,是什麼都好,歲末總是奇怪的時間點, 就因為面對我的是一個結束和一個開始的並置——一邊是疲憊, 一邊是清新……那麼很想知道卻絕對是天機的是:2014會帶來一陣清新嗎?
 
現在家裡最夯的是我索愛的陳昇——昇哥的《我的小清新》,這段詞最讓我心有戚戚焉:
小清新可能是一種精神病藥膏 一定要裝無知不然就貼不牢
小清新可能是一種不長大的藥膏 一定要裝可愛心虛了就貼不牢
我的精神科醫師終於給我貼了藥膏 貼在眼睛耳朵手心和鼻孔裡
我的美容科醫師說 再補兩針就消遙 但我經常盜冷汗 無邪的小命就掉了
小清新 我愛你

所以啥是“小清新”呀?敢不成是個想像中的理想國的一本虛擬護照?一種類同借助LSD產生的幻覺?還是一份最魯迅式但貼上21世紀標籤的阿Q精神?昇哥大概沒想提供什麼具體的定義吧(他應該也不知道……還是, 答案是跨年演唱會前一瓶很棒的紅酒??)
 
Side by side躺著的2013淚與笑的殘影以及2014等待登場的憧憬和期待,它們對彼此好奇又陌生, 可惜沒有時間讓它們熟絡起來, 可是那也許更好。就像在城市路上經過、瞥見的帥哥,他的背影遠去並消失後或許再也不見,摸摸鼻子感到殘念之餘,也謝謝老天赦免了你, 不用知道帥哥在家睡覺時其實鼾聲如雷, 還有可能會是小氣又死心眼的爛人……
 
呵呵,我, 很會自我安慰吧?
 
其實我是有些緊張的,緊張於要送走這一年風風雨雨的記憶,以為永遠不會消退的灼痛幾乎無痕的褪去,我在這啊裡揮別那淡淡的一點酸楚餘切,好壞都是不味而已。還緊張於迎接下一年承載的一切,好壞都是必須也是教訓更是成長。此刻,就讓我先在心裡做些清新化 的準備,open my mind and light the lamp,讓生命的日記裡繼續鐫刻活過的證據——我的愛、我的情、我的真。

期許2014是一個重生之年,我, 要不一樣。倒數進入另一個時間的走廊,站上另一座舞台寫我的文字、唱 我的主題曲、愛我的生命。
 
不要等到真正的歲末才來擠出感想, 這樣可能更好吧。:)







Thursday, December 26, 2013

粗心喪初心

嗨,不要害怕。
 
你的顫抖將甩落之前辛苦積攢的任何勇氣,那你怎麼捨得?
那些他們不倦地提醒你要好好呵護的初心
你有的,那是多麼難得的,就算它讓你有時憂傷失落, 最後還是會陪伴你闖過一個個關口。
 
始於原初的純真, 不是“真蠢”喔,請永遠不要妄自菲薄。
 
嗨,不必害怕。
 
那些在懷裡還有呼吸和溫度的夢想,是你不可能會默默放棄的, 我知道。
當它們出來沒有成形過,當它們都是你睡眠不足、咖啡不夠時眼下的幻覺嗎?
你可能懦弱, 但絕不自欺欺人,至少對於理念的最後防守, 你不會掉以輕心的。
 
堅持從什麼時候起在你的心裡秘密紮根,你不能夠對自己不忠誠,那是對生命的褻瀆。

 慢慢走好就行了。
細心、耐心、用心,就好了。

粗心喪初心,初心懼粗心。
謹記便是。



Tuesday, December 24, 2013

這是一篇聖誕文

 
聖誕前夕,我看到風中搖晃的這朵花,並想祝福它。
以及所有在風中掙扎的生命們。

我沒有出門狂歡的習慣,賴在家裡就很舒服滿足了。
最平凡最家常地度過平安夜,沒有壓力(打扮?買禮物?優雅吃喝?),可以專心地許願和加持那個/些願望。

世界和平……地球安全……靈感不斷……身材不走樣???

聖誕老人, 我沒給你寫信, 你會懂我嗎?我想你會的, 只是沒有black and white,我的序號就排得很後了吧。

等著一種幸福感的降臨之際, 我就來寫聖誕文了。
我要祝福每一位賞臉讀了它的朋友,更默默把愛傳送給沒有看的更多人(我明白現實的殘酷啊!)……

從許多方面看來,聖誕2013都如2014到來之前的派對彩排,真真假假,熙熙攘攘,大吃大喝的好藉口,像我這種偏好安靜度過的畢竟是少數的怪卡。But who cares? 我只想這樣,放空放鬆, 以便好好地把最醇的正能量發送給大家。


風中的花朵點頭同意了。我是這麼詮釋的, 而我覺得我應該是對的。

嗯,就這樣, 所以:Merry Christmas 2013!!聖誕快樂!!!

聖誕前夕刊登的拙文~《昨夜心塵四則》(《聯合早報·現在》文藝城 24.12.2013)


1

早些時候窗外落雨之聲,淅淅瀝瀝,我便以為那是一場長命細雨的徵兆無誤了,這雨一定入夜了。

然而接下來的夜晚,很靜很靜,也不太涼爽。像是根本忘記了之前下過的雨,若無其事得殘忍、冷漠。有必要這麼樣嗎?如此提問當然不會有答案,我很清楚。

我想, 索性倚窗冥思一下吧, 可是事實上我沒有足夠的條件。房間的窗口沒有必要的窗台,太窄就不說了,勉強靠著也看不著太高遠的夜空,因此無益於賞月。但當然總遇到事與願違的窘啊,我唯有帶點裝腔作勢的姿態歪著身子貼到窗邊,正好感受到無風的略略悶熱。

讓心裡繼續灑落雨點雨絲吧,起個潤物的作用。那大概會比打開什麼樣的窗子還有意義和價值,因為決定權由我掌握。我期待悄悄落下的雨同時透露了時間的秘密,且決意無論如何都不埋怨也不哀愁。

一個晚上如此過去,我心裡一直保持高度的清醒,卻沒有在具體地思考什麼。不鎖定目標,讓意識四散野放, 因不可預測結果而本能地驚醒著。眼前的黑暗中沒有法子承諾我什麼解脫,我煩躁下去, 只有作繭自縛了。

2

那是一個可以充滿虛構,也可以掏空意義的地方。
有無限美好的風景,也可以頓時變換成煉獄或荒野的奇幻之境,祕密按鈕藏在最隱蔽的地方,那會自然在關鍵的時刻悄悄現身,輕輕觸碰便啟動斗轉星移,只差的聲效湊上多餘的熱鬧。

所有不為人知的細節都可以收藏在這裡,甚至包括自己都不甚理解的那些或許看上去斑駁碎裂的片段。它們恐怕離完整甚遠,恐怕與完滿絕緣, 也大概不會完結。


夜裡想起它,往往是種不期而遇的突然。真正的突如其來,有時甚至帶點驚心動魄的震撼。或許是我太膽怯,這些日子裡變得容易過敏、多疑,充滿莫名的焦慮。


我拒絕開燈,總是我的心可能很需要光線的溫暖和填充,因為自虐式的倔強。是我之一地要保護最後的想像,那個被貼上“虛構”和“完美”的標籤的所在,那裡必須是無塵無毒無瑕疵的。

唯有在黑暗裡,我可以完全相信心底的一切的美好,無懈可擊。

3

 在凌亂的空間裡,意義的找尋是和時間的比賽。我嗅吸著透著寒意的空氣,想偵測到“雨的續集”的氣息。滴滴答答下著的雨,就像音符碎片,敲打著我的意識,感覺活潑而喧鬧得恰到好處。

 
四下的雜亂看似無章,旁人看來如霧靄,但我心中卻無塵,明白得很。

 
過去的迷惑原來都是障眼法,只要用點心思進行掃除就可以恢復觀看和感受的清明。當然,生命中任何嚴肅的問題多半沒有隨手可得的答案,這不表示那些解答一定都是無限複雜艱澀的玄秘道理,只不過沒有帶著毅力去琢磨就根本不可能有所突破。

 
秩序的存在是我堅守的秘密,當我撥開那些每日在固定的位置如哨兵站崗一樣的排列、堆疊起來的生活瑣碎,我在期待的相遇就是一個答案的輪廓。意義。用有許多代號和化名的它,最喜於故作神秘了。我曉得它這脾性,畢竟我們相互跟隨,已經那麼多年。

 
最後,以為會落的雨終究沒有降臨。灑下的卻是月光,在我空間有限的窗邊散置的絲絲縷縷,殘碎不全。那必須的不完整,剩下的拼湊是我的宿命了。意義,在等我動手創造。
 
4

 整個春天你的來去
沒有留下任何痕?
像水被魚穿過自動縫合

像魚感覺自己快樂過

                                    ————《貝阿提絲》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聽到一把聲音的召喚。可以確定那不是幻覺, 我也不是自high中。我會透過文字向自己說明那當中的內涵為何,一段一段不停息的書寫,持續奔湧。直到一串串的符號都在我眼前模糊了,我發現兩腮的濕熱,才停止。

 
目光朦朧中,耳邊繼續聽得見嘆息和低語。我該做什麼好呢?我要往哪一個方向走呢?我需要到何處去?閉上眼,相信我可以重疊黑暗,利用這樣的隔離為自己找到酷似答案的可能性。

 
在沒有四季分別的島國自行劃分出春夏秋冬,作為生命故事的多重背景。相遇、戀愛、割裂、分離的戲碼需要我付出熱情和專注,這其中的價值又要怎麼衡量呢?這個時候, 我也會不斷書寫,在字裡行間催化出一些線索,如那把意圖給我導引的聲音。

 
而這些都必將發生在暗夜裡。不因為它們具備詭異或哀愁的特質,是習慣了就懶得改變吧。我則無所謂,在這當中我已學會自樂自娛。

 

 

 

 

 

 

 

 

 

Sunday, December 22, 2013

這些,真的要, 一輩子

 
請天上的負責人允許我以下的貪心許願。
朋友/哥兒們和創作,這些真的要一輩子。

 
 
那人生會 轉啊轉 轉啊轉
四季的風景也換啊換 換啊換
不同的世界還是一樣的簡單
有時候開心有時候遍體鱗傷

或許我們都對自己太過勉強
要哭要笑就暢快地大喊出來
所有妳經歷也許我不能承受
我知道妳一直是個堅強小女孩

 
伍佰最新專輯裡有一首歌叫《小妹》,上述的兩段歌詞就出自這首。
不是主打, 唱的也不是什麼感人肺腑的男歡女愛,卻很深刻地打動我。
 
一方面是因為我必須坦誠,這些年來我都有幸被很多關心我的人當“小妹”。來安慰、來疼愛、來教訓、來教導……大家大可把發瘋鬧脾氣鬧情緒摔得饅頭灰的我冷藏起來、不看不理的,卻選擇了很辛苦地、給臉地一次次伸出援手。你們要知道, 我終究是懂得你們的用心的,憨人如我也明白了你們不只是用軟言細語撫慰我, 更有嚴厲糾正我、提醒我的智慧。You cared. 那是關鍵。
 
我相信, 你們是我一輩子感恩和珍愛的朋友們啊。一輩子, 任何時刻, 我都有你們, 而你們也有我。不管開心或是受傷, 我們都可以一起大笑大哭大喊(還“大抱”, 哈!),any time, for you.
 
另一方面是我和寫作。那也, 真的要, 一輩子。
 
 
那該是我從來都沒有勉強自己做的幾件事之一了,或者說是勉強不來的。雖然談不上靈感源源不絕, 什麼時候文章都可以信手拈來,仍必須感激繆斯女神的垂憐,讓我不至於長時困於“零感”,而是在奇怪的腦子裡不時迸發一些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火花。漸漸發現也堅信,在文字的場域裡, 我能夠做到真正的“要哭要笑就暢快地大喊出來”。
 
就算如我等那麼地平庸、俚俗的人,也有機會玩字戀,沉浸在創作的永恆之羊水暖洋(就是喜歡胎兒在子宮裡安全滿足的意象),一輩子就是在不算長了。
 
任性地,我宣稱要做一輩子的文學“小妹”。寫我所愛, 寫我所感,喜於分享我知,更樂見發掘我所不知。在我悅讀的作者們、前輩們的文字裡,我感受得到一樣的疼愛、教訓和提點,那最好是一生無盡的享受……:)

我會做的, 當然就是, 一直寫、寫、寫、寫下去。

變得,便得

和朋友說到,轉換職業跑道或許是我正需要的生命契機。

 走出一個舒適平穩的安全區,投入一個充滿未知的新天地,對一些人是精彩而值得興奮的事,我這款性格的人卻是滿心忐忑的。跨越自己心中那個邊界的動作絕對可以是一個恍若永恆的瞬間,綿延若天涯的咫尺。

 別隨便回頭,他說。出去了就一直在外面好好地闖蕩,終究會走出一片春天的。回頭,是丟臉是認輸是懦弱是委屈……嗎?回顧我經歷過的這些時日,當中揉雜在一起的甜酸苦辣,教會我的許多,如同幻夢之餘卻也留下很有真實感的印記。

 隨同專業跑道改換而來的是心境和性格的改變。過去太縱容自己的隨意隨性,漂浮不定的處事一定要改過。曾經對一些理念那麼掛懷地執著,也要放手放開,let go讓自己和它們都自由。沒有必要死命捉緊一些只會帶給我束縛和沉重的舊時舊事。
 
變得,便有所得。“所得”又多是一些捨去和刪減……結果,希望是更輕盈的上路起行,走得遠、走得快樂。
 

 

Saturday, December 21, 2013

曲高曲低……其實只是“曲折”


曲高和寡,因此一片寂靜?
下里巴人,成就一陣喧嘩? 

哪個好?哪個壞?

在思考如何推廣文學和文化活動的問題時,總免不了圍繞著上述的重點反复自問。
活動走的路線若是較高格調、高檔次的,恐怕長久以來沒有接觸這類內容的人難入其門檻、知其美妙,最後效應不過額爾爾。反之,把活動辦得大家可來拉手唱歌歡樂卻在曲終人散後不留“回甘”,也不是理想的結果。

真的有“雅俗共賞”的美好可能嗎?理想中,這是目標;現實中, 這是挑戰。能否戰勝,又是問號。

曲高或曲低、大眾或小眾,都有它們的擁護者,也都有它們應該存在的理由。磨合的必要是不是對“高貴”的、“高營養”的文學藝術的惡性削薄,還是對“通俗”的、“普羅”的市民娛樂的無益填充(虛不勝捕)?問號不斷在腦子裡浮現不退。

我不是什麼專家,只是喜好文學和寫作,希望多得機會參加有素質的疑問活動,多多學習和體驗。島國在這方面的滋養比較不足已非新聞,源於此的無助和無奈之感也毫不陌生。可是坐以待斃畢竟不是辦法, 對心懷飢渴的人尤其如此。所幸偶爾也有一些機構或個人/群體發起的活動, 邀來作家或學者, 帶來演講,但那時候又會擔心:有足夠的聽眾來支持響應嗎?再好的演講,講給空席聽也是枉然。來聽的人底子不夠, 聽得霧水滿頭,倒埋怨起活動不夠“生活化”,那又要做何處理呢?

所以,一路曲折啊。

雞蛋和雞的問題嘛。缺乏營養就不知道“好料”是何滋味,好東西入口也因為嚼不動而被視如糟粕。端出“好料”的看到接受不佳就不再有動力繼續嘗試(碰壁),結果不言而喻。

怎樣能夠取得折中?曲調高低都是好歌,內容真做到深入淺出靠功夫,卻是必要啊。

Monday, December 16, 2013

未必“完”,卻絕對可以“美”——打開心眼/耳吧!


家門口的一朵“不完美”對我說了話。

無聲的話語,要用心的耳朵來聆聽。還有看來稀鬆平常得緊的事物, 該用心眼去欣/心賞。
這些似乎被重複了太多次、重申得毫無新意可言的“金科玉律”,或許快喪失原有的金光玉澤了……

太多時候,我也因為煩悶了,而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麻木不仁。心眼/耳都關閉了,怠惰得不肯去用心生活,專注地接觸每一樣與我有所交際的感官刺激。“刺激”不一定是大聲量、大動作、色彩斑斕、馥郁芬芳——或許,“只是”最最雋永、安然的平凡。其實要好好把握那些純粹的美好並不要求什麼了不起的曠世壯舉之力,如長得有些抱歉卻靜靜等待我發現它的小落花告訴我的。


大小比例不勻稱的花瓣,有點皺皺的,還已經初露乾癟——那展示著未必“完”,卻絕對可以“美”的小東西令我停下腳步,深深吸入一口氣,在屏息的幾秒裡凝視它的模樣,真切並誠懇地在原地微微顫動;在吐氣的多幾秒裡感謝花神或老天(總有個“負責人/神”),讓不知道從哪裡撒下的它不偏不倚地掉在我是視線內(麻木的人不會看太寬或太遠, 呵呵)。

我可能不會那麼喜歡形狀完美的花朵吧。哪怕是青春期後仍帶點反骨, 還是比別人多帶了點傻,我就是偏袒“弱勢”。這年頭,真正有誠意的“美”或是純粹的生命體驗好像免不了有些“弱勢”, 而現在的我總喜歡為它們加油打氣。

同時, 也給自己來點鼓勵——擺脫麻木的“浪費生命”。:)

Sunday, December 15, 2013

路,過,不相識?

 
 
我在網上看到這張鋼筆畫,題名“新加坡老街”,卻不清楚是何時的哪一條街。
最近常常在想像一些今天看到的街道過去是什麼模樣的,查找檔案照片或可略知一二, 但是總覺得那些灰濛蒙的畫面和裡頭雜亂的線條似乎不能夠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或許和作為“檔案”的機械性有關?
 
我偏愛由經歷過那些時代,走過那些街道巷弄的人提供的圖景(除了照片,也該包括繪畫)。因為我執著地相信通過他們的雙眼看到的歷史切面, 還會沾上他們的真切情感。憑著這些來做的“老街”想像大概就不會只是冰冷的物質勾畫,而是帶有溫度的回味。沒有經歷過、不曾徒步而過的人,更需要深情的帶動和引領, 不是嗎?
 
在這個變化快過一切的時代,以“進步”為理由犧牲掉的人文風光和集體回憶越來越多,而且一去不返。現在路過的一段繁華路,曾是舊日另一番風華的舞台,只是我們無以與它們相識了。其實也談不上悲傷或無奈了,可是那不表示我們什麼都不能做。
 
走在許多市區大小道路上的我,就頻頻想著要怎麼去挖掘和記錄一些曾經發生在那些所在的故事。知道、聽說的都可以留下有情的記錄,帶著熱情,尋回跳跳老路、舊事的斑駁記憶……
 
【感謝在網路上努力發表文章記述新加坡舊日風貌的朋友們,大家的努力和用心, 令我感動不已!!!^^】


Saturday, December 14, 2013

機械式人性話(化)


曾幾何時,對於生活,我們漸漸怠惰、粗心的事實似乎越來越明顯了。

最近有兩則與“科技”有關的消息為以上的觀點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佐證:一個是谷歌的Gmail推出的“取消發送”(Undo Send)功能, 一個則是臉書研發中的"Sympathise"選項(在朋友宣布人生悲劇時,按“讚”太殘忍,“同情”鍵就好多了?)。

寄發電郵一直是舉手不回的事,擬寫內容時沒有做好周全的準備或是情緒太激動、緊張,以按下“發送”就只有悔恨的份兒了。有了undo的功能,覆水不再難收,寫作不慎的電郵殺傷力可銳減,這不會是壞事吧?然而,比較悲觀的我想到的是, 人可能因為有了這額外的一道"護身符"便不那麼謹慎考慮、小心行事——反正可以“收回成命”啊……寫錯了寫兇了寫壞了的對方沒機會看嘛。可是, 這是不是也在滋長我們的惰性,或是削弱我們人性化的為人著想和謹言慎行的習慣培養呢?

那個臉書的“同情”選項就更可怕了。

朋友的貓咪往生、表哥和女友分手、乾媽的車子在高速公路上爆胎……一系列不幸事件成為臉書動態後,路過瞥見的你按了讚,是幸災樂禍?是打氣加油?設定一個“同情”鍵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設想周到, 但真的是這樣子的嗎?在這個人際關係面臨欠缺面對面的親密感而趨向虛擬世界的距離感的時代,對自己關心的親友表示慰問,何必依靠一個和“讚”一樣被廉價化的“同情”符號?寫幾句打從心底發出的安慰、鼓勵 甚至直接打個電話去表示關心不是更好?

看似體貼、溫馨且人性的“錦上添花”之功能設定,未必真的那麼完美。我以為,如果我們在已經很難很難擺脫機械式操作的現代生活裡, 繼續依賴科技以“輔助”為名卻實為自願拄著拐杖扼殺自行走動的能力,那便是最大的悲劇了。

要保持人性化的真摯,熱情、用心投入生活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好好動用上天給我們的思維與思考能力去表達好自己、好好表現出我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發散出來的同理心來關心我們在乎的人,那便是最關鍵的達標了,也是為人必需做到的“本分”。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前路怎麼走


今天午餐時間逛進附近一家書店,一位年輕的朋友和我談起在島國搞文學的問題。

談起這個, 主要是因為說到南中文系學生創立文學社團還發行刊物

我必須坦誠,自己很羨慕這些年輕學子,在老師的指導、啟發和志同道合的同好鼓勵、陪伴下,憑著魄力結成社團。出版一本刊物的集體努力是寶貴且難忘的經驗,也是一份對島國文學的貢獻。且不論作品的文字是否青澀、技巧是否缺乏圓融,那心意就是可貴的投入了。

有了開頭,漂亮而響亮的開頭,接著的實際考量就是“前路怎麼走”。或許,要很明確地定下要走到哪裡的目標是沒有必要更沒有辦法這麼做。前路是長是短,多少人會一路走下去……都是未知。唯一能夠相對確定的是, 在這個島國,文學是路是曲折、蜿蜒的。

我想,最終從文學社團裡走出來的不一定都要/會是文人、作家。更可貴和重要的是一點星火的持久傳播(燎原大概也是想像中比較可能發生的事)。讓文學的餘韻長存生命當中,不時撫慰心靈, 已經是很美的事了。讓文字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之泉源,那就是很棒的成績啦……

祝願熱情、活躍的“新時代文青”們擁有一路堅持的勇氣,吃苦當吃補,盡力推動創作和閱讀的發生,讓文學在島國屹立不倒!!

Monday, December 9, 2013

保存——責任與傳承


週五下班後有一點時間, 鑽進圖書館翻書、遊蕩(在圖書館“遊蕩”?!這是我真的會喜歡做的事,沒錯),在安靜如深山洞穴的空間裡東看西讀,到了十樓,眼前是圖書館的捐贈館藏。我對於這惡藏書和捐贈者的身份頗好奇, 便決定走進去一窺究竟。

作為私人的珍藏,這些藏書和文物曾經在捐贈家中安靜地處著,如果沒有慷慨的捐贈動作,它們將繼續沉默吧。或许,这被历史性覆盖的一本本书籍和一件件文物不是每一个common man/woman能够覺得有共鳴或緊密聯繫的,或許大有可能,我們和它們不會有什麼交集,因為我們不是做研究的學者,也不是管理文化遺產的專家,我們的生活“不需要”這些。
 
可是,站在一排排展示櫃之前的我竟然感動得熱淚盈眶。
 
一部分的原因是我也是愛書、藏書的人,雖然我愛閱讀愛收藏的書籍遠不及這些前輩珍藏的廣博,我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們對自己的收藏的珍惜和驕傲。這些絕對是經年累計起來的成果,當中必然是滿滿的心思、時間和金錢的投入。而最後,它們的主人把它們捐了出來,無私無求地,就為了讓這些書的壽命延長,使命達成——利益各個廣大的人群。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我看到的一位捐贈者的話:“我們不過是世界上所有物的託管人。到了最後,他應該為了國人利益歸還國家。”把自己視作“世界上所有物的託管人”是多麼謙卑的心態啊!言下之意,自身的任務是保管為了傳世利人的物件, 而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或佔有欲,其精神是值得高度讚許的,不是嗎?

雖然時間是不斷向前推移,社會也是向前邁進的,我總以為割裂歷史卻是最愚蠢的事。前人用心地為我們保存了那麼豐厚的一批歷史/知識的遺產,我們不該為這份根源的傳承感到慶幸嗎?是不是要更懂得珍惜和善用呢?

還有,為有遠見的前輩們歡呼!!!



(衷心希望圖書館能夠多推出計劃或活動, 讓更改廣大的民眾有機會多了解這些捐贈館藏,甚至包括捐贈者的生命故事……)




Saturday, December 7, 2013

所以滄桑, 也是一種美好的誠實


(“哥哥”的滄桑——永不過時的美啊……)

生命裡不免太多讓人泛起眼淚的狀況,而那竟使得我從某個時候開始,常常想著“美”在生命中的意義的問題。因為活著的每一刻,不管是快樂或是不快樂的都是等同長短的,任何差異純粹是個人的印象,美好與否也是極為主觀。將“美”置最日常和平凡的進行中,其中,也包括“滄桑”。

美有很多種,滄桑, 也很多樣。

所以它們可以等同彼此嗎?我想可以。

面對太現實太殘酷的世界,也許我們(至少我是這樣)需要的, 是一種對“滄桑之美”的欣賞,甚至縱容。允許墜落的發生,並仔細地觀察那墜落的動線有著什麼樣的弧度,將心情系在上面, 讓它們也跟著逍遙地飄蕩在風中……

一些人的身影特別難忘, 因為其美, 更因為其滄桑的況味, 在過於強調必須藏起心情或感受的環境當中,或許足以成為一種暫時的安慰。沉浸在沾著憂傷色彩的滄桑中,面對幽暗的心靈內部,接受當中的軟弱一下下也好吧,那會是一盞小明燈的點亮一般。

所以,滄桑是一種誠實,同時因此而美好。











Thursday, December 5, 2013

說說“開啟民智”難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知識啟智史;每個地方的少年人,也都是在一套獨特的知識食譜的滋養下長大的,除了自小從父母處耳濡目染的傳統訓誨,學校課程教本的祛蔽啟蒙,也有跟現實社會的親身接觸,廣涉讀物後獲得的課外知識。”

不久前,我讀到以上好的話時,應該是在不斷點頭。
這話從不過時啊,說的可以是上個世紀仍處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新加坡,也可以套在今時今日快獨立半個世紀的島國。什麼時代的青少年, 甚至包括已經涉足社會的成年人,都應有能夠開啟他們的智慧的精神滋養。

而我仍很old school地認為,那養分還得通過閱讀來攝取。

島國很小,可能我們的歷史和人文內涵也因此顯得單薄一些,但是那不應該阻止我們努力提升自己以及下一代的素質啊。這“素質”也不該限於學術上的ABC等級,或是在什麼國際鑑定架構中的得分與排名。說得抽象一些、空靈一些,我覺得大家要用心用力去培養的, 更是一種精神和心靈上的美好——人文底蘊豐厚的良好素質。

“開啟民智”的關鍵其實就是要從小開始,各方面的配合很重要。

如今島國閱讀風氣的有待提升已是舊聞,書店面臨的危機不是空穴來風。“自小從父母處耳濡目染的傳統訓誨”裡似乎不再有太多培養起閱讀習慣的積極推動,那是令人擔憂的。家庭環境所能夠給予的引導和鼓勵對孩子來說從來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把通過閱讀吸收知識、修身養性、培養人格作為“傳統訓誨”絕不容易, 恐怕這也是現代為人父母者的困境了。

學習裡的壓力累計與日俱增,莘莘學子需要的“祛蔽啟蒙”似乎也不那麼容易得到。我們因為害怕成績落後別人而緊張,卻沒有發現步伐稍微慢下有可能體會到的生活。真正的experential learning不是說說就得了的,動手去實踐需要時間。走進圖書館選擇一本讀物,沉浸其中,飽餐美味其中的甘露, 需要時間。

基礎沒有打好,就難有民智可言。

那麼好讀物又如何呢?過去不乏有心人出錢出力作出實際的成績,為青少年量身定做創辦刊物、編寫書籍,可是需要如此大的心力投資的工作也就不是賺錢的事業,要投身其中非要相當的熱忱與熱情不可。還有,要做到開啟民智,編者、出版者也得是有智慧和經驗可以傳授的人。

想到這裡,憂心也枉然。不如寄往島國仍存在的有心人們,好好耕耘, 好好努力。大家各司其職(腦子裡飄過兩串名字:一串是已經為人父母的 朋友們, 一串是為人師表的……)。

我呢,當然也要努力……呵呵。








Monday, December 2, 2013

複語術


“複語術”——我要學好的一門技術。
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聲音”說話,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还是, 我比较笨拙?)

我總有些或許顯得無謂的執著,那可能是被我倔強地定格在“過去”的框框裡的記憶體。
說些什麼、寫些什麼, 太習慣的迂迴曲折,曖昧朦朧。

(唉,難怪論文寫得自己心不斷絞痛啊~~當然,圍繞著trauma這樣的關鍵字,不容易開心吧, 呵呵)

原來我一直如此自以為是地,用我愛用的一種特定的voice表達自己,堅持那才是“我”。

然而事實可能不是這樣, 沒那麼便宜的事, 沒那麼無限的偏執可以橫行無阻。
“我”也是個蒼鷹眼一樣複雜多面的存在啊,只有一把聲音, 夠嗎?
要說好話說清事兒,我需要學會多過一種發聲的法子。
也許與其說是“學會”,不如說是“啟動”,把排除在一邊的可能性拉回來。

你可以的,我說。
我要這樣嗎?我回答。
你應該挑戰自己……我又說。

同樣駕馭著語言和文字,把握在手裡要收放自如,才是爐火純青吧。
這“複語術”不是對什麼無聊原則的妥協喔,聽好了,把voices調動起來,或許又會是另一種發現和體會。

那麼愛說話愛寫作的你,一定能夠做到!


Tuesday, November 26, 2013

幕前幕後觀眾席,大家要爭氣,一起來努力!


第50屆金馬獎落幕,島國的年輕導演陳哲藝領軍,憑《爸媽不在家》囊獲四個獎項,令人興奮。為他和他的電影團隊感到驕傲、高興之餘,我想有必要多做一些思考。

關於“爭氣”這回事兒。

得獎不是一個句點,一個結束。相反的,是一個向未來不斷延伸的無限可能性的精彩期待。
這個未來裡, 不單是導演、編劇和電影團隊在奔跑,更多的是一個個的觀眾。\頂著金馬光環的陳哲藝以及他之後的本地電影從業人們可以不斷絞盡腦汁、掏心挖肺地拍攝細膩動人的電影,可是倘若缺少了欣賞電影的觀眾, 一切只有功虧一簣。

有深度的電影, 自然需要有深度的觀眾。願意支持島國電影業、鼓勵滿腔熱忱的電影人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認真看電影——不需要一味褒獎作品或盲目批評,而是提出一些真誠且有建設性的看法,以及關注電影所涉及到的議題。作為第八藝術的電影和現實生活之間一直存在著微妙的關係,個中奧秘需要用心的觀眾來咀嚼和思考。走進放映廳觀看一部自己的國人為“自己人”說故事的電影,就帶著和它對話的心情準備去欣賞吧。

觀眾要當自強,提高自己的“觀眾品”,爭氣起來, 也就是為電影人們打氣加油了喔!!

(日前外國的朋友提到,國內片商是否願意帶進未必焦作好賣的“好電影”【多為文藝片】,也會影響到觀眾素質的培養。這裡涉及的循環是惡性或良性的,也是一個關鍵。)

Saturday, November 23, 2013

身、心都需要绿地啊


深深體會到,擁擠是一種令人麻痺的生活狀態。
遭擠壓的不只是外在的肉身,結果不幸被擠掉的往往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力。
最怕的是,喪失了的感受力無聲消失後,就難再尋回了……

我想,城市已經擺脫不了葬送生活感受力的罪名了。
每天的庸庸碌碌、匆匆忙忙,馬不停蹄遲早只會累垮馬。
所以我們真的真的太需要綠地——身、心的都需要。



以“發展”為名塞爆已經快飽和的空間是愚蠢的,結果恐怕不進則退。原本有能力感受到的細膩、溫柔的美好碎裂無痕,那將是永遠的失去。
我說的, 包括我們一代一代人經歷過的、熟悉的景物和人事。
也許要把它們全部保留下來是辛苦的,但是沒有嘗試就狠心將之摒棄也是不應該的。

那是心靈綠地的殘酷毀滅。

我擔心島國吵著這樣的趨勢“發展”,因此, 感到憂心:/




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噢,那是解脫?


摘下一副面具,就是解脫……然後戴上另一張“臉孔”又是一番束縛?
 
遇到過去的學生, 她聽說我已經離職轉行,笑嘻嘻的便是一句“你終於解脫了!”
然後同桌的朋友問我:那真的是解脫嗎?

這就奇了,傳說中的“解脫”究竟是什麼?回想教書的那幾年,心情喜憂參半,壓力不小,感動卻也絕對是有的。如果說人的本能之一是自動忘記不好的東西, 只留下快樂的、美好的部分,我想今天的我裝在心底的,比較多是些溫暖和安慰的回憶。
就像學生還會上來打招呼,問好、寒暄,一聲“張老師”是有溫度的。

所以沒有什麼解脫或不解脫的,教書的生涯是我人生的一個階段,走到與下一個階段的邊界,再躊躇也必須繼續向前走,不是嗎?
 
還有啊,我是感情黏著性比較強的人(其實就是“執著”啦XDDDD),因此大有“解”而不“脫”的毛病——就算不教書, 也還是對教育的相關問題保持好奇,持續關注。脫不了的關係吧,我對教育制度裡的許多東西依舊保存“熱血”的態度,歡樂個位置和距離來看待, 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吧。
 
轉換一個人生的跑道,感覺是一種蛻變(配樂為楊乃文《我離開我自己》)。
我不認為戴上另一副面具是虛偽的表現,不戴也並不表示解脫了。
因為不一樣的面具代表不一樣的身份,是必需的外在標示,其實無關對錯好壞。
解脫,看得是內心的平靜與否,心底處在安然狀態就是解脫,就算表面上忙亂得七手八腳……



Tuesday, November 19, 2013

我的台北書店記憶:真想回“唐山”……

 
 

因為看到台大85年校慶的訊息而泛起一陣對唐山書店的想念……
不會騎腳車又住在台大後門的我,要到前門“雪拼”買書,真的不無挑戰性。
加上又那麼容易摔倒受傷,要走下那段(對我來說)有點陡的樓梯更是恐怖,所以本來還以為可以因此省一些錢(少去),但事實似乎不是如此。

膚淺地說一句:支持、光顧唐山,總帶給我一種熱血的感動。


燈光看來就是不足,空間因為四周都是書而顯得局促擁擠,有種粗糙卻真切實在的質感一般。各種各樣的書籍堆堆疊疊,熱熱鬧鬧卻安安靜靜,我是懶惰找書的人,所以多數會直接去問店長,順便看他不用查閱系統就信步走向某書架,像是在變魔術那樣摸出我要的那冊書……然後我又不會急著結帳,而是繼續在書叢中穿梭,東看西看,等到終於晃夠了,或許又相中了多幾本未必需要卻成為欲求的書。

如果攜帶背包,我即便即刻從貓變成駱駝;如果動用到店裡提供的二/三/四手紙袋,我就成從了從市場拎著一家八口吃的菜出來的大媽。總之,爬出唐山所在的地下室回到地面層的我, 從來都不會是一樣的我……哈哈。

買書買得豪氣又幸福,我入唐山, 從來不曾空手而歸。心裡對於它堅持不倒的感懷,和手裡、包裡沉甸甸的重量永遠成正比。有這麼個讓我掛念的所在真好,書店裡那麼草莽樸實的feel,越來越少了




Monday, November 18, 2013

當那些記憶不再是“集體”的……

 
剛過的星期天, 我出席了一個以“詩歌與存在”(Poetry and Existence)為題的新加坡文學座談會。受邀主講的兩位詩人都以英文創作,並致力於記述島國的一些記憶——往昔的人、事、物。
聽兩位分享寫作的經驗和心路歷程相當享受,但意外收穫則是問與答時段裡一位年輕人的問題:作為年輕一代的新加坡讀者,在閱讀一些談到已經不復存在的景象的作品時,會強烈地感覺到與作者筆下濃濃的“集體記憶”脫節,那樣的情況應該做和處理?

 
我認為這年輕人問得很好,這也確實是我們無疑逃避且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者當然不可能強迫讀者無條件地接受和認同他們的“集體記憶”,更多情況下,他們還是不得不接受“記憶斷層”的殘酷事實。昨日已逝,舊物已失,緬懷之情在“老人”們心裡澎湃翻滾,付諸於文字,所達到的效果絕對不是讓昔日好景復生,那真是奢望了吧。最令人欣慰的, 還是這些佳作能夠觸動年輕讀者的內心、啟發他們的想像——對字裡行間安頓的過去有所想像, 甚至肯投入心力去挖掘一些關於它們的知識。

 
死命地捉緊所有東西不放也許只能淪為固執而注定徒勞的失敗/望,把努力和用心放在真誠、巧妙地登錄美好的記憶,讓它們能夠長久地帶給人們感動和好奇,或許才是最雋永的。畢竟想像無遠弗屆,疆界是自己設定的,沒有人能夠框限得住。

Sunday, November 17, 2013

說說販售“懷舊”


今早上網看到有關位於我國歷史古蹟之一的哥烈碼頭(Clifford Pier)的高級餐館即將關閉的消息,又在臉書上看到一個相關的meme:
  

基本上, 我很同意製圖者所說的,就是把反對把那些帶著“古早味”的老地方以發展之名變成市井百姓卻步之處。如哥烈碼頭的例子中可見,好好的地方經過商業手段的處理,成了被販售的“懷舊”,難道非得把商業元素置入這些具有豐富歷史價值的所在,才算是賦予它們在這個時代裡存在的理由嗎?
 
對此, 我總是有所保留。
 
把“懷舊”商品化不是什麼新聞,恐怕在一個在商言商的環境裡, 沒有利潤就很難有人願意出錢保存、修復古蹟。古蹟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不同人眼裡是不同的,總有人會認為,隨著時代的向前推移,苦苦留守屬於過去的那些“頹垣斷瓦”根本就是愚蠢。佔據黃金地段的空間的老房舊厝擋住的是白花花的鈔票 !還有,把它們改頭換面,裝飾起來成為光鮮亮麗的殿堂,又高雅又時尚,這才有意義……
 
這樣的說辭,和高級餐廳裡的雕欄玉砌一樣冠冕堂皇, 可是真的就該如此嗎?
 
我不贊同。
 
在這裡我想舉出一個正在台北的例子: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它 的前身為台北酒廠,頗具歷史。它處於寸土如金的台北市區,佔地不小, 按理被拆除另作發展之用無可厚非,但是令人欣慰的是, 它活得了變身的機會,成為了現在可見的藝文空間,為喜好藝術的人們提供了很棒的活動場所, 也為不少藝術家們提供了展覽的機會。居台接三年,我去過許多次華山,去逛展覽、去聽演唱會, 甚至僅僅為了去散步並享受那裡的開闊,在一棟棟保留酒廠外觀的建築之間想像過去的風貌。
 
我並不是說保留的古蹟都不能做任何商業的發展,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應該是,讓國民能夠繼續和它互動,盡可能保留“人氣”。因為“懷舊”是一份濃濃的、聯繫人與空間的情感,它不應該淪為一種浮誇的標誌而已。

Thursday, November 14, 2013

關於懷舊,如何“書(抒)情”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

以上名言出自狄更斯的《雙城記》(ATale of Two Cities),經典極了。

沿著同樣的思路來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似乎以速度為衡量的生存價值的標準, 越衝越快,越快越好。如果可以,有人或許連在都不要, 可以直奔“未來”最好不過了,哪裡顧得了“過去”?不令人驚奇的是,老早就有人質問:真的該這樣嗎?如此生活有意義嗎?

所以就算在這個講求光速行事的時代裡,“懷舊”不死。

最近我常和周圍的朋友談島國的書店以及書店和閱讀的命運。這些“書情”時刻有時候難免沾染悲觀、哀傷和無奈的塵埃。書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閱讀的風氣日漸低靡,要說得多麼洩氣都可以,甚至可能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悲劇敘述。

愛書人話語間常常熱情飽滿,同好聽著容易跟著感動,回顧自己曾經留下許多足跡的書店,緬懷美好的過去,或者接下去就要責難種種迫使書店難以維持生計的諸多原因, 包括功利社會對閱讀的殺傷作用、電子書威脅紙本書等等。都在網路書店購買電子書、用智能手機就能隨時隨地上網閱讀,誰還珍惜紙本書?誰還逛書店買書?一切都是科技的錯!

但是如此的談論,其實沒有多少作用; 如此的“書(抒)情”,只是空留心頭恨而已。

正如睿智的狄更斯所言, 同一個時代可以是最壞, 也可以是最好的。一枚錢幣必然擁有正反兩面,同生共存才構成完整。書與書店面對的艱難處境,會不會也隱藏代表新生的契機?商場上常有人說的“轉型”不失為一個思考的好方向,走到這個時代的“傳統”書店能夠再度散發魅力,圖強求存與否,真的就看它們在這個大好也大壞的時代如何延續生命,或許轉型的幅度會空前之大, 但是未嘗不可好好一試?

別老用“苟延殘喘”, 別老說要“力挽狂瀾”。太悲壯、太慘烈,於事無補。順著這個時代步步前行,懷舊記往就像是品味陳年佳釀,但是別喝壞了肝臟,“書(抒)情”可以召喚往昔貼心的溫度,可也不要自虐地點火灼傷自己啊。

繼續思考中……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書人, 真的不可以輸陣啊!


我早已經不記得在什麼時候學會“書中自有就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只知道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黃金屋”和“顏如玉”對我絲毫沒有魅惑力,也就是說,如果我開卷得到了什麼好處, 也大概不會認為和前述的“利益”有關。

翻開書本進行閱讀,帶給我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行過小說國度時的興奮和期待;踱步散文花園時的輕鬆和投入;飛躍是個天空的奇幻和躍進,這些實在無法打上價格的標籤吧。閱讀予以我享受文字之奇特、優美的權益,這以足夠推動我踏上無數次的“書塗”——我指的是穿梭書頁之間, 也是闖入書店叢林。

幾年來看著過去那片曾經繁茂盎然的綠林在島國萎縮得那麼無情且迅速,無力感不斷增強。愛書人不斷努力也是有限的, 能買多少啊?對書店的命運持以冷漠態度的是沒有清楚眉目的“群眾”……認為閱讀無“悅”可言?還是無“價(值)”呢?捧著一本爬滿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書本耗力費神,不如出去逛商場、賺外快等等等等。閱讀是無聊人做的無聊事兒,還是別傻了……

(在此, 我突然好想向我家兩老致謝:感謝他們沒有阻止傻傻的女兒一本又一本書地啃,還用書把房子擺成我媽口中的“蓮花陣”——花開處處~)

當然,我偏愛的華文書店的故事更是不用說了,老調重提只是徒增傷悲。碩果僅存者,多在苦苦支撐。憑靠的是執著、倔強和奇蹟一樣的勇氣嗎?每次想到這裡, 我都感覺到心裡難受的沉重。想給用心的書店老闆們,勇士一樣的書人們打氣加油:不能輸陣噢, 請堅持啊!!!我們還有會看書的人在的,我們的精神糧食都依靠你們呀!!!

這樣說, 有用嗎?我也在繼續倔強和執著, 相信“有”。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古蹟擺不擺上國際舞台不是關鍵……(聽講後感想)

今天下午應朋友邀約,到亞洲文明博物館出席了題名“Globalising the Local: World Heritage in Singapore”的座談會。最近其去留問題成為討論焦點的我國古蹟武吉布朗(Bukit Brown)也是今天的重點之一,而聽到各方對於保留這個文化遺產的寶貴見解,著實令我有所收穫。
 
其實,“保存古蹟”不應該被視為與經濟利益正面衝突而已,它的意義和價值絕對有必要被慎重地看待。因為dollars and cents真的不是, 也不該是一切。說句老話,一些東西一旦被破壞就無以修復、無以再現,到時大家就只有後悔莫及了。在時間無情的沖刷下,會被人遺忘的事物太多太多,關乎我們的文化記憶的那些更加不能夠隨意摒棄。

我想,就爭取保留武吉布朗的問題, 一項必須進行的工作是向更廣大的群眾介紹這個地方以及它的意義/價值所在。因為它不是僅屬於寥寥數人的“寶貝”,而是全體新加坡人都有份的共同寶藏。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可透過我們為它們努力保存的歷史見證習得許多教科書未必能夠教授的知識。而從一個傳承的角度來看,新一代新加坡人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責無旁貸的繼承者,並有責任好好守護這些作為我們的身份認同的根基的“產業”。我們更不應該以為,保留武吉布朗只是為了讓新加坡有另一個站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請別把這當成是有一次的才藝炫耀,我們要對得起的只有自己。

我總覺得,保存前人留下的文明和生活見證, 不只是“念舊”的感性舉動,同時也是一個很理性的、考量。因為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在培養後代新加坡人的人文素養時不可或缺的“財富”。 這“財富”並不限於種族或宗教, 而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可大大加強我們對自身國家、社會, 甚至為人的身份的認同。新加坡建國的歷史不長, 但不表示她不擁有獨特的文化根源,反之, 她擁有的或許更是盆根錯節的多元性,與其消極地放棄或以殺雞取卵的心態用以換取利益, 不如把眼光放得更遠,讓她細水長流, 利益後代。

我們或許還沒有太習慣對自家的文化遺產作出如數家珍的動作,或許我們還覺得自己真的過於貧瘠, 可是為何不自信一點?我們本來就不是一無所有的, 可是如果不好好珍惜, 那一把曾經可以握在手心的觸覺和溫度, 將永遠消失。

那時光, 這時候


這些日子以來, 我都在躲著。
躲著過去從來不會害怕的事, 閃避推拖,不寫東西。

我指的是除了部落格小帖子、臉書動態、工作上需要的文字以外的東西。
我擺出背向自己的姿態,做到不聞不問,做到讓以往那些以一波一波“寫”的激烈衝動,冷卻殆盡。

我做到的, 現在我自己都不太相信。
那麼狠。

上面的便利貼大概是在碩論寫作進行到最艱難的部分時, 和朋友聊過的某一次後寫下的。
那時候, 情緒和精神都糾結在煩悶和痛苦中,以為結果一定是在死胡同裡。

後來, 我到了這裡。
真實人生沒有fast forward鍵可按,所以我還是走來的。
這時候,我又找沒有揉碎的便利貼,溫故知新。

兩個時間段有什麼差別?
同樣看似無望、疲倦、無文。
可是有差喔。

我感覺有的, 一定有,而答案, 或許就在不遠的地方。

畢竟,躲貓貓是有結束的時候的遊戲。

例如, 要去吃飯。
要去上廁所。 要去工作。

要去寫。作。


(你很害怕看到自己嗎?我問背影。她的頭, 不確定般的, 好像搖了一下……)



Wednesday, November 6, 2013

開工後感想——速描版


本週開始新的工作,辦公室就在我小時候極愛的地方之一——“書城”百勝樓。
有朋友說:你最愛書了,現在終於在一個被書包圍的地方工作,應該開心爆了啦……

誒…………其實也還好吧。

噢,別誤會,對於能夠踏入一個新的領域努力學習,我很感恩。還有,我仍得以繼續從事和語文緊密聯繫的工作,還是雙語並用, 真的沒有什麼好報怨的了。只是這座過去對我來說如魔幻宮殿的書城被“保存”得太好, 硬件格局沒有改變, 但是被歲月刷上的那一層灰黃則太猛了。“被書包圍”這部分, 好像也走了樣……

外觀正進行整修的建築,內部應該不會有大變動,大不了粉刷一下。一些過去熟悉的書店消失了,在我不知情的某年某月,我都沒有機會和它們道別啊(沒來得說再見的,何其多?)。唯有殘念。

現在有機會天天上下這棟樓,真該把握機會多走進一些還在一天冷冷清清的時光裡用心堅持的店家,誰知道島國什麼時候會用“時代”或什麼理由淘汰它們呢?

每天出入一座披著風霜的書之城,怎麼默默心酸著……

Sunday, November 3, 2013

我不要快樂



當我說, “我不要快樂”時,這絕對不是一句負氣話,更多的是一種不同的了解。
快樂是Happy, 我想我更希望得要的,其實是happier.
比前一刻更好的狀態,不需要費時費力地過度定義“快樂”,只求覺得更踏實、更滿足。

當然遇到不如意事依舊免不了,那既是“不快樂”,可是之後總有好轉的時候,至少現在的我要求自己相信不會有一直壞下去的狀況,而總是必須懷有一絲的信心、鼓起那一點勇氣去信仰命運中的善意和溫暖。

只要好轉, 就是happier了啊!

所以我不只要快樂,因為我追求諸事的“更好”、“更完滿”,也願意付出所需的努力。因為用這份努力換來的“更快樂”, 是迎向生命裡該感覺到的光和熱。











Friday, November 1, 2013

除了趕路~應該還有選擇的

 
(寫作配樂放的是這個盪在空中-Soul! 趕緊趕路
 
很多現代人或許都面對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忙碌奔走的理由太多,刪減的指導原則太少。
還是,太習慣低頭駝背、趕緊趕路的姿勢和狀態, 直到連抱怨之聲都顯得微弱、無力。
 
結果是怎樣?
 
身心透支的疲憊天天塞進包包裡繼續馱著……模糊泛淚的眼眸日日為馬不停蹄的操勞撐開……
每個On the road的時刻不會有機會喘息的, 更不會有可能去奢侈地多想其他的事吧。

腳步的節奏不停加快, 簡直像卡通人物, 卻一點也不逗趣好笑。而是滲透悲情的殘酷和無奈。
 
要這樣活嗎?一輩子, 如無期徒刑地活(還是勉強有點呼吸的“死”?)?

除了踩爛細碎腳步趕路,應該還有選擇的。那不一定只是在度假時刻意放慢、拉長的跨步。

 
不應該是。
 
要努力一下,去開始一些“新”的習慣——捉緊不一樣的節奏,要求自己去感覺去投入去思考去了解生活裡更多更細更美的那些部分,認識不一樣的生活面貌。日日興國的風景可以不變,眼光卻可以調整。

切記, 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