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Saturday, November 8, 2014

(舊文再現,因為在記憶裡發燙)《走進私密花園,看見廢墟之光》

那天醒來感受到的是冬季異常的暖熱,就是那種讓步行者皮膚沁出細細汗珠的熱,而我當下決定不要浪費了難得的好日光,也來個不尋常的步行小旅——台北市定估計之一的寶藏岩。英譯名稱為Treasure Hill,而我便一直好奇著此地有何寶貝可尋獲。

信步穿過台大校園和熙熙攘攘的公館商圈,特意迂迴穿梭幾條巷弄,享受不太吵雜的鬧區“靜態”(時間還早,人潮尚未出現),懷著期待尋路前行。有人說寶藏岩不很好找,我查看谷歌地圖時也被熒幕上“寶藏岩”周圍的空無嚇到,難道真是荒山野嶺不成?

一開始在上坡路上徐徐步行著,同時留心“入寶山”的地方,想像著這是個帶點神秘感的小冒險。一個人帶著相機,期盼著透過鏡頭觀看各種風景,心情總是輕盈、愉悅的。

據了解,所謂的“寶藏岩”其實是一所俗稱“觀音亭”的寺廟,毗鄰的由違章建築群組成的歷史聚落,就稱為“寶藏岩歷史聚落”。佔地不大的聚落保留了台灣光復後的眷村氣息(還真的有幾十戶人家住在聚落裡,參觀時要小心不要“誤闖民宅”、嚇壞居民伯伯),現在又有不少進駐的藝術家(artists in residence) 在地進行多元的藝術創作,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的活力和姿彩。

最後,我走進的是一座私密的花園,警衛伯伯口中所謂的“台北市的山城”。

或者一個發光的廢墟。

廢墟之意,不是說它已經被人們遺棄;相反的,它是散發著有溫度的光的所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它是在高度發展和建設的城市區塊中堅守自己獨特姿態的聚落,猶如匿藏在樹蔭曲溪之間最後的桃花源——只是這個桃花源還是有跡可尋的,可以再度回返來去,卻不使它失去淳樸的“避世”之姿。它安靜地發著的光,“安靜”地讓有心人去發現的選擇性的明亮,有心細賞的探秘者就會有所守護。

這個社區看起來十分平凡,但在安靜中其實透著一絲的不尋常——某種帶有挺拔尊嚴的氣韻?我如是想。舉起相機,隨機地攝取一些鏡頭——路邊圍牆上的壁畫、柏油路上斑駁的“慢”字……我絲毫沒有壓力,不用刻意聚焦在“有意義”的拍攝對象上。細微瑣碎的事物入鏡,大景縮成小景,小景聚焦於更微渺的瞬間。一面水泥牆上也許就繪有一些細緻的圖案或塗鴉藝術品(戴著有色眼鏡的我總不認為那是一般帶有負面意義的graffiti),一個在不同不過的陽台上掛上一排亮粉紅色的T恤,每件T恤上又縫上了五彩繽紛的塑料餐具(對,餐具!),透過各種方式吸引參觀者的眼球和注意。舉目處處都可能有什麼藝術的載體等待被人發現,那真令我每行一步,都有一種期待的心情。

很偶然的一個發現是在一戶人家客廳裡營業的“咖啡座”,賣的是價格十分合理的滴咖啡(drip coffee)。這個下午,看上去已經在那裡坐 了一陣子的兩桌客人似乎都是熟客,不但和老闆娘聊著十分家常的話題, 還自備了幾款點心,我一瞄,是賣相就很美味的樣子的餅乾。你也吃一點,來,拿給姐姐嘗嘗,其中一位阿姨笑嘻嘻地推著小兒子拿餅乾給我,靦腆的小男生很可愛。我一面喝著不加糖、熱騰騰的滴咖啡,一面看起了帶在身邊的小說,很享受的“閱讀”時刻。

和老闆娘照相留念後,我繼續前往寶藏岩著名的景點之一——“歷史的斷面”。幾步路就到的所在,說它是寶藏岩的象徵實在不為過。“歷史的斷面”是一個見證歷史的倖存者,現在又搖身變成了一個藝術展演的壯觀背景,加上喜歡沿著水岸騎腳車來訪的人潮,騎經靠近“歷史斷面”的福和橋下時,都會放慢速度欣賞右側「寶藏巖共生聚落」歷史斷面特殊的建築風貌。如被利刃一刀剖開的建築群屹立山坡之上,背脊駝了、酸了卻保有一種尊嚴之姿,建築物的斑駁破舊,是一首光陰的詩作,是實實在在經歷過生活的艱難和掙扎的存留物。錯落參差的視覺效果讓我忘記這是台北城南的一部分,“發光的廢墟”是映在我心上的幾個大字。

儘管是週日的下午“歷史的斷面”前的草坪上仍有不少遊人的踪跡, 有來散步的各年齡層者, 有帶了狗兒一同玩樂的寵物主人, 有偕同孩子來的父母……熱熱鬧鬧的場面卻因為空間的開闊而絲毫不嫌吵。當然也有特地來進行拍攝的同好,我們各自取景,各自品賞這個斷面,也許也都想著不同的故事來搭配它的身世吧……

後來和一些同學說起寶藏岩,連是台北人的那幾位都不很清楚有這一處景觀的存在,這令我頗為訝異。以後你帶我們去看看吧,有人建議。也有學姐幽幽地說:正因為你不是台灣人, 不是台北人, 才會特別好奇地要去發現啊。


我想也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