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Saturday, November 8, 2014

城市鬼話——讀畢恆達教授的《塗鴉鬼飛踢》


【一些書籍的趣味歷久彌新,畢老師的書就是這麼一類……】

自古以來,塗鴉便是「我寫故我在」的一種表現,幾乎每個人都曾以塗鴉抒發心情。舉凡公車椅背的立可白塗寫、廁所的心情留言、到此一遊塗鴉、街頭牆上的簽名噴漆、鋪排花瓣表達情意,甚至「臉書」(Facebook)的留言版都叫「塗鴉牆」!
                                                                                    ——《塗鴉鬼飛踢》作者序

《塗鴉鬼飛踢》是台大城鄉所的畢恆達教授將研究觸角伸向作為城市腹語的“塗鴉”的有趣結果。“鬼飛踢”即作者為塗鴉的英文名稱(graffiti)想出的音譯,令人不禁為之驚艷,也預示了本書內容潛藏的詭詐(quirky)可能性。

大概會有這樣的疑:“塗鴉”有什麼好討論的?有人可能會認為, 那不就是沒公德心的人在公共場所用噴漆肆意留下各種亂七八糟、古里古怪的圖案或文字(有時候只有形態沒有具體的意義),甚至大寫的粗言穢語?一般人對塗鴉的看法偏向負面,並認為是反社會行為的一種體現,輕則對塗鴉者及其作品嗤之以鼻, 重則對二者恨之入骨。就算為塗鴉者辯護, 說他們的行為是另一種發聲的管道而他們的“作品”也可被視為另類的藝術品,也大可能被駁斥。

畢教授當然不會不清楚人們對塗鴉的普遍看法,著書發表研究成果是他為“鬼飛踢”辯護和提供另一種詮釋最有力的方法。本書的題材雖然看來逗趣好玩且無章法可言,但是從一個學院出身的研究者的角度出發的話,仍然要依循一定的脈絡展開論述。因此,作者就塗鴉的各種不同類型、所涉及的題材、使用的工具和變現的方式進行了仔細的爬梳和整理,然後轉入“塗鴉”越界進入“街頭藝術”領域的討論,點出塗鴉發展出自身一套次文化規則的特徵,再進入對於塗鴉處理政治議題的觀察。

紐約是塗鴉(藝術)被發揚光大的城市之一,塗鴉客 的高度個性化以及所研發出來的塗鴉風格(style)都十分亮眼奪目。如同壁畫的大型塗鴉很難不搶走路人的眼光,被繪上圖案、協商標語,甚至籤上大名的一整列地鐵車廂會令有關當局頭痛、跳腳,但也讓人見證了繪圖者的堅持、用心和自豪啊。身為台灣人,母國的塗鴉文化也在畢教授的關心範圍內。台北街頭可見的塗鴉在數量和樣式方面都不比紐約多,但是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面世的作品還是引人注目的。

翻閱《塗鴉鬼飛踢》的一大享受,絕對是視覺的饗宴。作者發揮了廣大人際網絡的作用,蒐集了大量的照片加以展示,真是名副其實的 “A picture speaks a thousand words”!一些照片的取鏡巧妙地包括了不知情的路人(至少表情看來十分自然),營造出的效果突出了塗鴉的“日常性”(everyday-ness),十分有趣。再者,畢恆達教授的文字讀起來輕鬆,寫作風格的幽默風趣也是加分項目。字裡行間透露了畢教授對這個課題的喜愛和投入,信手拈來的細膩觀點為我在回憶自己在台北拍攝塗鴉作品時添加了知性的註腳。


是的,我的台北攝影生活中有著不少被塗鴉作品構成的亮點。走在路上注意到的“鬼飛踢”,有相機在手邊就一定要捕捉下來。而在畢教授指出學生因為無聊而在課本中隨意繪畫、塗寫的塗鴉也算“鬼飛踢”的藝術形態之後,我會心一笑,自己竟然也沾了一點光。長久以來,我都認為塗鴉不應該被一面倒地打成“破壞性行為”,它是另一把(想)說話的聲音,有時候也許是憤怒的吼罵,另一些時候則可能是非一般的宣言展示,城市的噪音太多,用刺激視覺的方式“喊話”,在作為“溫柔的暴力”之餘,畢竟還是存在欣賞價值的。因為“鬼話”講的也都是人間事,所以“鬼飛踢”,也可以認真看待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