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Wednesday, October 31, 2018

几米


多年来,我一直收集着几米的绘本,从《森林里的秘密》开始到今天买到的《闭上眼睛一下下》,一本又一本的文字和画面都带给我不少快乐。会那么佩服几米图文并茂的创作力,绝大部分的原因是我和他差太远太远了,尤其是在绘画这方面,简直还得再修炼不知道几辈子了。
            带给读者欢乐和感动的几米绘本值得好好收藏,偶尔重温一下,欣赏当中的美好和童趣,也算是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欢乐的色彩。

翻阅绘本的速度总是偏慢的,因为不想在匆忙间囫囵吞枣,那倒像是辜负了几米的努力一般。就绘本来说,我认为细节的欣赏是阅读乐趣的一部分,而几米在他的作品里是十分在意细节的,他的用色很合乎我的喜好,所创作出来的小动物造型也极度讨喜。我极度缺乏绘画天分,因此很羡慕几米的天分,在他把细腻的观察转化为高度有质感的图文作品后,身为读者的我就该认认真真地去欣赏他的努力。看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透过逗趣讨喜的风格呈现出他看待生活的真情实感,帮忙读者将可能无法精彩地形容的感受在作品里带出来,让人看了也不免舒心许多。我自然还会继续留意他的创作动向,家中的几米绘本收集还要不断茁壮的。
           

           



Tuesday, October 30, 2018

送走大侠


今晚上网时看到华人世界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过世的讯息,不无感伤。虽然我没有顿时陷入沉重的悲痛,但也觉得相当惋惜。身边不少朋友是小时候就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长大的,说到他的一系列作品简直如数家珍。

至于我,坦白说,我从来都不曾是武侠小说迷,看了拍成电视剧的故事也没有找小说来看的冲动。阅读《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时早已经不时那个在课堂上偷偷把书藏在桌子抽屉里或用课本夹住偷看的年龄。大大方方地啃着小说,或许不如偷看那么过瘾,可是这并没有减低我对金大侠的佩服。华人世界的阅读经验里,少了武侠小说,大概真的逊色不少。一个他用一支天才之笔写出了那么多侠骨柔情,后来家喻户晓实在非太多作者可达的高峰。

一招一式的绝世武功、各式人物在江湖中的精彩互动,金庸写出了读者无法亲自体验的生活风貌,还有高度人性化的种种,精彩动人得可使人为了阅读废寝忘食。我虽然不曾那么着迷,但略略涉猎过其文字也不得不佩服金大侠的深厚功力。
能够征服几代人的阅读味蕾并不容易,他笔下的武侠世界撼动了太多人的心,金庸创作出的侠客恩仇、儿女柔情,应该还会流传下去并继续感动后代读者。
送走了金庸大师,他深厚的功力还留在我们这里,而且务必继续隽永。


过犹不及



              励志性内容的文字,我一向都不特别热衷。即便是当我碰上生命中的低潮,我也不曾依赖励志性的文章或书籍再站起来。当然, 我并不是说自己有多么坚强或独立,而是能够让我振作起来的鼓励或助力一般上不来自励志文章或书籍。身边亲人或挚友的鼓励和提醒对我更加有用,至少比起趋向口号式的励志喊话对我更加有影响力。
              我倒觉得,太强调励志性,产生的效果反而可能过犹不及。
              遇上让士气低迷的事时,谁说得准那不是老天要让当事人借此机会重振旗鼓后再出发?允许自己适度地停歇一下,甚至略略地在士气不那么高昂时喘一口气,让自己沉淀一下说不定会有所收获?至少,在盲目地继续冲刺前,让自己换个节奏,缓一缓情绪再决定接下来怎么做未尝不是好事。
              当然,接触一些正面、积极的内容还是有助于鼓励自己的。给自己加油打气是好的,但别急着立刻就要全力冲刺,花点时间做好了该做的准备才出发,这才是明智的策略。斗志被激发起来固然是好事,变成鲁莽、冲动就不好了。
              所以我会提醒自己尤其是在陷入低潮期时,别太急于成就。低潮期不会永远持续的,相信时运的循环性吧,转机是给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人的,得到身旁的人的鼓励或是自己鼓励自己要活得坚强、有韧性是必须的,可是终归还是该顺着自己舒服的节奏继续前进,接受励志标语的鼓舞不是盲目地出手,在低潮期里学会调适好自己行事的步伐,效果更是可持久的。

Monday, October 29, 2018

命里的回头一瞥


            很久以前便听过人煞有其事地形容,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眼前会闪过自己过去的一生的片段,简直如走马灯一样。记忆里或许还色彩鲜明的、或许早就变得斑驳残败的那一幕幕,会在这场“回顾展”中让人快快地在生命告一段落前来一场记忆的特别巡礼。这个回眸当然不可能改变任何细节,无论喜忧都是必须接受的定居,存进灵魂的意识库存,相应的业报则带到下一辈子了。

            有不舍、不愿或不悦都要学习放下了。放下,就是放过自己,让自己在回顾一生时,反省反思是无害的,却没有必要对自己过度严苛。

如果还可以改变什么,让某些事重来,我会希望删除一些相遇,同时策划或优化另一些邂逅的情节。所幸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倒带再来,我的任性只能付诸安慰自己的想象。命定的人事终究必须完成因果成就的安排,走马灯最后一次璀璨地亮起来,结束了这个精彩的回顾以后,将人就必须走入之后的黑暗,希望那将是一个比较平静的过程。

在生命结束前来一个回眸,然后放下对这一切的牵挂,做得到这一点的话,也是功德一桩了。

默默祝福



无声的祝福
从心底到你身边
累积起能量

随着年龄的渐长,有时候一些话就变得不那么容易出口,又或许我开始更加能够体会默默送上一些祝福的必要与美好。毕竟,有时候,低调一点的处理会让接受的一方更舒服一些,而且祝福的诚意也丝毫不减啊。
默默祝福的人不一定需要知道这件事,我也并不是一定要对方表达感激什么的。静静地为对方祈祷,希望他们一切顺利,绝对不需要大张旗鼓才有效吧。
学习低调和含蓄一些,一样可以好好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有时候悄悄地在心底为祝福地人默祷,并相信当中地能量依然能够温暖对方,那就足够了。
写出几句寄语或递上一份亲手准备的小心意,满满的祝福便已被传达。
安安静静地在默祷里散发祝福的能量,相信被祝福的人一定能够感受到我的温暖和想寄送的心意,那样,或许就是完美的结局了。



Sunday, October 28, 2018

莫谈国事



老舍的《茶馆》是我的初院华文课程的一部分教材,会考前把剧本内容记得滚瓜烂熟是跑不掉的。同学之间说笑也不时提及剧本里的“金句”,茶馆里贴着的“莫谈国事”四个大字,还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说得语重心长,听着也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初次接触时还年轻,感触自然不是那么深刻,但是老舍笔下这隽永的四个字终归是经得起慢嚼细尝的,随着年岁渐增,也便越来越能够体会它们的深意,也偶尔在今时今日的生活境况里派得上用场。所以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好戏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人生起伏的精华流到戏里,为剧情提味、不失为宝贵的增值。

而我呢,虽说不上是谨记老舍的教诲,也早已体会到这四个字的价值。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不一定要高谈阔论,以实际的行动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善用住家附近的环保箱为环境尽一点绵力、在生活中多关心弱势群体和支持慈善活动,凭着自己的能力为社群做出一些贡献,多寡不是重点。另外,在工作的岗位上做足本分,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一点也没有说错,别认为自己太渺小, 小到发挥不了任何的作用,那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身为一国之国民,无论如何都有可扮演的角色以及能够承担起来的付出,除了仅仅对别人做出指责与批评,从自己做起更实在,改良自己的生活素质,若是能够也照顾家人和身边的其他人,那就真的是“良”而非“凉”了。

Saturday, October 27, 2018

宁心聚


不难发现,要静下心来在很多时候要比让客观环境静下来要难。这里说的“心不静”并不是敲锣打鼓式的吵杂,有时甚至是无声的,不过人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不安或躁动,并因此无法好好集中精神去做手上的事。

一些时候,当想听和不想听的种种心声彼此冲突着,在人的意识里难以平复,要取得安宁是不可强求的,唯有告诉自己要尽量耐心一些,慢慢地为心态进行调适,以便在时机成熟时接纳平时可能不太听得见的心声。

能够把散乱的心思聚合在一起,从中发现自己聆听得到平日或许无暇细细品读的心声,这绝对不失为一个非常宝贵的收获。在心本来就处于一片安静时,少了一个整合的步骤,本来就存在的声音可能被悄悄地忽略掉,不出点力气刻意挖挖掘则很难被注意到。

要在充满诱惑和干扰的环境里成功做到聚精会神并非易事,想要自己听见平时所听不见的种种,结果便是一个颇具难度的挑战。若是能够成功通过这个挑战就可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不是吗?

Friday, October 26, 2018

真正的样子



 今天,我在阅读心仪的台湾作家钟文音老师在苹果日报的专栏文章时看到她写的一句让我赞同到频频点头的话:“将时间浪费在美丽的事物上,表面看是消耗,其实是累积。”除了创作老师现在的生活重心更多的是放在照顾母亲上,担任病患的看护绝非易事,精神和肉体都颇受煎熬,担负此重任者实在必须懂得如何调适自己,在该卸下重担休息一下,给自己把一口气喘过来的机会才可能走得下去——这个self care得步骤就算不为自己,也还是为了至亲,不得不照顾的。以生活中珍爱的美为自己提供疗愈,让自己在赏美的过程里回归理想中自己真正的样子,多么美好及必须。

也许有人会把与美的相处看作无谓的消耗,觉得是在自我耽溺里浪费宝贵的时间是错误的,可是我坚决反对这样的看法。如果把自己比喻为一条松紧带,它最自然的“真我”其实不是紧绷的而是松弛的。能够放松才有可能做到进一步的“能屈能伸”,不是吗?允许自己在经验过一段高压生活之后放松自己,要记得自我提醒的是这绝对不是没有价值的浪费或无回报的消耗,反而真的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准备。时间的宝贵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偶尔在能够为自己提神或“增值”的美好事物上“杀一点时间”,结果可能是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也不好频频为自己找借口偷懒,这是人之惰性可能造成的问题,不时自励自省,总要记得避过陷阱。在真正赏美的状况下,人必然也会提升自我的素质,让自己真正的样子在正能量的累积中逐渐变得更好。这里需要的是耐性,未必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提升”,或许要分阶段来做,想回松紧带的比喻,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紧”)之后,休憩(“松”)才能发挥作用吧。我当然寄望这个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能够在恢复足够的元气后,也仿佛回复到自己能量充沛时的原貌,可以勇敢地再战现实,继续迈向成为更好的人的目标。

必须(看似)消耗方可达到累积的效果,接受了这个逻辑之后便再也不会去计较一些零碎的时间“投资”,反而会更专心地在那些时候确保自己过得充实和快乐。有时也只有在投入一些me time从而恢复自己的“真我”以后,生命可能呈现的精致与美才会出现眼前。

一直很期待看到自己真正的样子——在认真生活并发挥了所有潜能之后,累积了所有可以获得的“红利积分”,得以认识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将是多么奇妙的啊!

离别在即的回眸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总会酿成许多的记忆,在到了应该互道别离的时刻,多么不舍仍要在祝福彼此之后握手告别。人生中的聚聚合合那么多,不是每一场都同样值得缅怀和挂心,甚至有一些的发生匆忙得瞬间便结束了。所以如果有办法把握住离别在即的互道珍重就不要太犹豫了。回眸望一望共有的记忆,握一握对方的手,把祝福的话语和心头的叮咛都好好说出来。然后期盼往后再聚,宝贵的聚首是值得等待的,我衷心认为。
              这是个人的习惯,每当到了和挚友说再见时,我不喜欢在最后一刻罗里吧嗦地回顾一大堆的往事。要真感动人的事儿,早就嵌在生命的轨迹里了,不必时时提起但早已牢牢谨记。回眸总是满怀善意与美好的,就算平淡也是因为与此人的交情已经到了可以平平淡淡地为彼此作伴和提供必要时的支持。
              什么时候会再聚靠的真的是缘分了,缘深就不用等太久,缘浅也不打紧,两人曾经有过交际本身业已足够了, 不是吗?
              回眸想起过去共同经过的点滴,许多看似琐碎的交流原来都是强化友情的必须,让彼此在对方心中留下够深刻的印象,就算已不再伴随对方,也会偶尔被想起——带着一点回忆的温度的眷念。
              让那些不舍都转化成祝福传达给对方,这样可以留存更久,也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伤感。更重要的是多多珍惜还在一起的日子,为他日的回眸、缅怀累积好内含,待宝贵的再聚时机的降临。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对一条河说的话



泡沫在岸上的最后一句话
阳光下的露珠
听见了

河边是告别的好地方    让流浪起航
将距离写成诗
供人谱曲吟唱

看人儿们在岸边的大树下挥别忧伤
这让旁边的小河
学会怎样在阳光下        露出闪耀微笑

我在阳光下陪伴着河水
与它讨论露珠和泡沫消失前
向我透露的秘密
          她们都爱着河啊

阅读蒋勋




我不具体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蒋勋老师的文字的。知道有这么一位台湾作家兼艺术家兼学者的存在应该是念大学本科时的事,但是比较认真地阅读他地著作则要拖到大学毕业以后吧。我认为,对于有些作品的阅读或欣赏可能真的需要一点年龄的积累才会比较顺理成章地发生。
后来得知他的文章会不定时地刊登于《联合报》副刊,我便开始留意联副电子报,一旦读到心仪的文章便会转发到脸书,同更多朋友分享。阅读蒋勋老师的书写时,脑子里容易浮现他儒雅的样貌,想到他居住在台北淡水,则不免羡慕他所在的环境之清幽雅致,也因此似乎更理解他怎么可能写出感觉那么云淡风轻的文章,因为客观环境的素质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蒋勋老师在艺术方面的素养必然也影响了他观看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他在谈论艺术时不忘记联系到人离不开的生活,避免将艺术这件事写得曲高和寡;在经历生活的繁琐时也会留心注意到含有艺术价值的部分,在世俗里留意到脱俗的的元素。
说实在话,我不是具备艺术天分的人,接触学术性的艺术理论还能够试图理解,可是要真的与生活做结合就不太行了,所以针对如蒋勋老师这样的作家,我唯有抱以赞叹之心去欣赏他的作品,期待从中学习到一些艺术领域的知识。另外,也因为他来自我热爱的宝岛,阅读他的文字有温暖我的感动,这确实是很珍贵的收获。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8

说说我心里的张爱玲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张爱玲的书对我说都是随时可以拿来读,也是翻到哪里就可以从哪里读起的作品。他们的文字深深吸引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他们的才华的高度景仰。谈不到妒忌,因为我绝对是离他们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根本没有好比较的,连模仿都谈不上吧,我只想一直站在小粉丝的位置,仰望他们,在翻阅他们的文字时忘记自己。

对于人们爱称张爱玲为“祖师奶奶”,还会把体现她的写作风格的某些特征的作家归入“张派”,我觉得还蛮有趣的。不过始终凌驾于众人的张的独到魅力更在于她在自己的时代里写出的精彩绝伦。她在小说里描绘的人性以及她在散文里分享的想法都是超前却不抽象的。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两句话曾被引用无数次,我第一次读起来就觉得很有味道。把生命和一件衣服(还是一袭华美的袍,这带给人多么华丽而美好的想象)联系起来,再用跳蚤比喻生命里的种种不堪,(华服上爬满跳蚤的一幕单看文字就皮痒痒的)形象得令人心痛, 不是吗?
张对周遭世事的观看似乎总是带距离的,她百分之百安于旁观者的位置上留心周遭的事,没有什么细节逃得过她的双眼,经过她缜密的心思诠释后再写成触动读者的作品。人性伤人的地方经过她精湛的文字淬炼后又增添了穿透力,在自身生命里经验过一些伤害后的读者便可能和张的书写取得共鸣,甚至启动某个程度上的疗愈。
张的写作或许是她治疗自己人生中的伤势的方式,她擅用文字进行的宣泄与抒发留给了后世读者许多珍贵的宝藏,让真心投入阅读的“张迷”都抱着满怀的收获合上书页(我们的阅读也许也包含治疗的意图?)。当我在随意抽选家中藏书来阅读时抽到张的著作时,心里的感受就如同初次阅读她那样满怀期待,虽然也许这早已经不是初读张爱玲,但我一直都能够带着类似初心的心态翻开一本张的著作。

面对成长



在阅读报纸时看到一篇报导,内容谈的是十五年前上映的一部本土电影《15》。我还记得2003年支持过这部片子,具体的剧情已经不记得了,然而当年被吸引到电影院观看时,初为人师的我对于电影里出现的“街头边缘少年”怀有遭遇震撼后的深深感慨。
我只能假设性地去想,如果让当年我碰上如电影里那样的学生, 我是否能够有效地同他们沟通会是我担心的事。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是普遍上容易被人贴上不认可的标签的,也大概会招来许多不谅解的眼光。然而,我不是什么超级老师,更非圣贤,我没有资格在任何人身上加诸判决。我更不曾幻想能够感化谁,毕竟,我走过的路是属于我的个人历程,不可以硬套在他人身上,勉强终究不会有幸福吧。所以我愿意聆听他们说的故事,假若他们肯于我分享,我当然也会设法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尝试帮助他们避过无谓的麻烦以及别走太长的冤枉路。只不过事实上,一些人也确实需要走过九曲十八弯的人生才会有所领悟,这是他们的功课,没有人可以代替他们去做。
话说回来,面对成长这件事所带来的尴尬或困扰,不同人恐怕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和心态。当年那一群彷徨青年如何走过各自的青春期,在跌跌撞撞的岁月里谱写自己的人生,荧幕上的故事和他们实际的人生遭遇可能有重叠的地方,我总认为,没有人应该遭受卫道士的道德审判,在成长的路上走不出模范人生的样子并不是错误或可耻的。什么是“模范”也惧有争议,毕竟和手指一样, 人各有长短,适合甲的人生道路对乙未必是幸福的路径。
当年的《15》是一场宝贵的电影相遇,它对我起了震撼教育的作用,让我十分感激。回顾我自己的青春成长经历,它和电影的落差极大,并置来看的话,还是相当有趣的。

Monday, October 22, 2018

余地


今天,我很偶然读到了星云大师一篇谈到在处事时该适当地做到“疑中留情”的短文,觉得颇为受用。他举例说明了在一些生活的情境里应该多往好的方面想,进而做到对他人更宽容,口中和手下都能留情,这样应该可以减少许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想想也是,如果能够适度地做到宽厚待人,那也是给自己留余地,不是吗?换成是我,我也会希望得到身边人的宽容对待,给我机会改变自己,把坏习惯或是不恰当的习惯、言谈改过来、做出补偿。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不直接责难看似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的人是不是一种耗时的奢侈?因为在“疑中留情”的过程里必须花时间去多了解整个情况的种种细节和观察当事人,可是这番功夫终究是有价值的。留给别人的余地也可以是对自己的提醒,要别人宽容地对待犯错时的自己,自己先做到宽容是好的开始。况且,不冲动地一味赶着下结论就可避免误解可能确实有苦衷的对方,这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疑中留情”也很符合律己宽人的行事原则,适当地对人宽容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因此作为培养个人休养的一部分去真心、诚心奉行绝对是关键。给人余地,也盼人予我余地,大家都慢慢培养对人留情的习惯的话,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这不是不可能的任务,但需要更多人愿意投入努力了。






(难得)睡不着时


过去我并不很能够了解长辈抱怨的“下午睡过了晚上就失眠”的问题。要睡就睡是我珍惜的小确幸,我的确很少失眠。也有人因此警告我,你不要太嚣张哦,越是挂在嘴边越如同炫耀,搞不好什么时候老天就给你好好尝一尝失眠的滋味!

后来当然也不免到了经验夜里睡不着这件恼人的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是颇恼人的。假如隔天是工作日,需要早起,一旦睡不好影响了精神,一天就难熬了。如果隔天不必上班,那么遇上睡不着的状况,要么起身看看书、写写东西或者做点什么事,希望引来疲惫感,那就有希望如愿入睡。假若还是睡不着怎么办呢?继续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一下,时间也会流逝的。最初遇上失眠的状况时会十分焦虑和不耐烦,情绪顿时变得很糟糕,可是越是急着要入睡就越是睡不着,一整个恶性循环就此拉开序幕。经验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对自己训话是最没有用的,基本上,人越着急情况就越糟糕,睁大的双眼迎不来倦意,心里的烦躁情绪则越来越强烈。

如果不方便起来做事,还不如就静悄悄地躺着,默默等待好了(我记得有有数绵羊这个方法可是过去试过一次不太有效以后就不再愿意尝试了)。不然就和自己说说话,想一想当时纠结的某些事。结果未必有结论或解决方案,有时候这只会使人真的进入疲倦的状态,迎来睡意。尽量放松精神,让自己随性一点,最坏的结果不过是睁大眼睛迎接日出,没办法的事,再怎么埋怨也都已经无法挽回局面了嘛,也不必迫使自己去想什么特别正面或乐观的说法,坦然地面对才不至于太难受。接着只有寄望隔天晚上能够顺利入眠,补偿失眠时的难受。嘘……就我来说,我失眠的次数真的不算多,连续失眠的经验也还是零,即便有短短午休一下,晚上一般上还是睡得着对此,我由衷地感激老天啊(也开始控制午休不要太长,免得真的导致失眠问题)……

为身边的风景用心


记得一心不能二用
我小时候是一个相当容易摔倒或弄伤自己的小孩,主要的原因是环境警觉性不高又懒于观察环境,一个不小心就被绊倒摔跤,有时候更好笑(流着泪的自嘲)的是根本不存在什么会绊倒我的障碍物,也就是在平地上我也有办法跌倒,这实在令我的家人相当困惑。或许更因为爱想东想西的我走路的时候总是不专心,再加上平衡感差,一心不能二用,结果状况便接踵而来。有时候明明已经看到会绊倒自己的障碍物仍然闪避不及,结果还是摔倒受伤,心里觉得好冤枉好委屈也责无旁贷,回家又被长辈念你怎么又受伤了啊……长大一些了才明白那是属于tough love的关怀,他们的主要目的自然是要我从皮肉的疼痛经历学会更好地照顾自己。
可是“一心不能二用”终究是理论上这么说,实际上,现代生活总在要求人分神,同个时候兼做几件事不是没有的,最起码两件事同时进行,应该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吧。要求自己至少做到一心同时二用且不手忙脚乱的根本不为过,多数时候也能够胜任有余。能够同时平衡好两件事的操作,也让我能够欣赏一眼身边的生命风景——在忙中偷点闲瞄一下周遭,说不定因为这样的心态,才更能够欣赏入目的风景。生命奇特的地方或许就在这里,在不是最理想的情况下达到意外的效果,因而尝到那么点沾沾自喜的快乐就够了。
也正是在迫使自己因着一个非常不感性或浪漫的理由更留意周遭环境的当儿,意外接触到的美或引发的联想,当下未必就能够消化处理,往往得留待稍后进一步咀嚼。让心在行动的当下专注,其他的留待停下以后吧。
诗意总在某个角落等待
诗歌是我尝试得战战兢兢的文体,在写了不少篇散文以后才鼓起认真一点尝试写诗的念头。要我在诗歌和小说之间做选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写惯了散文,心里不知怎么的相当自然而笃定地倾向锁定诗歌为下一个努力的文体。有点好笑的是,早年接触诗时会觉得紧张,很担心自己写的东西没有“诗意”,结果会招人嘲笑。也因为这样,那时候写诗的尝试是充满了焦虑的,享受的成分也因此被侵蚀了。到了一个阶段,我感到很困扰,因为我觉得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创作不应该是对自己的折磨而是磨练,磨练不是故意找苦吃,而是要让遇到的困难将我打磨成自己也不得不满意的样子,而且吃苦当吃补的自我安慰竟然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一首接着一首写就对了,有模仿别人、有自己尝试,要求自己在不断的探索中完成一首首作品,别只因为胆怯而停步就是了。

为文字负责是最美的事
作品写得好或坏是非常主观的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欢迎任何愿意予以我意见的人的反馈,至少他们有心与我分享看法,愿意给我指教,我自然是怀着感恩的心去接受的。也因为有在意我的成长的朋友或前辈愿意来和我分享想法、进行讨论,甚至提醒我不要跌入什么陷阱,这些我都敞开心房接纳,并用来进行省思,好让下一个创作上的跨步走得更稳健,或者我会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也说不定。新尝试会带我看到如何的新风景很多时候也说不准,要试过了才知道。觉得自己写得不怎样,有时候还是告诉自己依然要昂首挺胸,因为无论美丑,每个作品都是自己的宝宝、心头爱,它们不可能完美更不可能没有瑕疵,为它们负责是我必须做的事。而在我的创作生命里,里头的风景就由它们点缀,这点使我责无旁贷地必须负责和真诚地投入心力。负责也事美好的,这大概是一个创作者用生命认同的价值了。


Sunday, October 21, 2018

又见晴天




阴阴雨雨几天后又见晴朗的艳阳天,对心情绝对有改善作用。姑且不论下半天是不是又要湿哒哒的,把握当下的好天气最实在,趁着太阳还没到正午的炎热前走出去晒一晒,摄取维生素D,何乐不为?

走到户外,扎实地感觉到阳光照在皮肤上的温度,一步步走在路上,额头开始沁出了汗珠,即便不是挥汗如雨的洒脱,也还是感恩晴天的到来给了我出外透气和稍作锻炼的机会。也因为适逢周日,没有工作而有空出来买菜或享受悠闲早午餐的人也不少,看到人潮就绕路走是我的习惯,因为没有必要和一大堆人挤嘛,我要有空间享受这个美好的晴天。

大概一小时后,肚子也开始叫了,提示我留意可作为午餐的吃食了。由于今天心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牵挂的食物,只好寄望沿途经过的若干食肆里会出现给我启发的食物。结果的确被一摊卖相不错的云吞面吸引住了,坐下来饱食一餐后才继续走在阳光里,回家继续度过我的悠闲星期天。下午要下雨么?反正我是计划窝在家的了,大雨要下,就下呗!

Saturday, October 20, 2018

为什么选择写散文




这些年来,我几乎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过印象中似乎有人将这个问题送到我面前,当然, 我也已经不记得自己给的答案(很有可能是在逼于无奈下推出一套煞有介事的说辞应付过去,不是说话瞎扯,不过说个心底的大概)。
我也参加过文学比赛里的诗歌项目,得奖的几率比散文低许多。散文是自中学便开始接触的主要文题,阅读时如此,写作当然也从这里开始。或许当时的我就已经觉得散文的形式自由,予我的发挥空间很大。写诗和写小说对我来讲都比较抽象,我似乎掌握不来,倒是写散文比较顺手的样子, 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对于叫我试试写小说的人,我很坦白:由始至终,我就是串联不起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七零八落的故事情节成不了完整的叙述,以片段方式并列存在的文段却可以排列出散文的样子,不是随便堆砌凑合,而是有机地将不同的部分摆放在我设想的某个架构里,间中有意图地透过一个或多个线索将它们联系起来。可以独立存在的局部,也可构成凸显某个主题的整体,这些年来,我在散文的范畴里用心耕耘着,写得不仅是锻炼自己,也如同在娱乐自己。这样的创作精神是我希望一直秉持到底的。偶尔想着:要不要试试别的文题,却总是没有付诸行动,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故步自封,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展现自知之明,不要浪费时间自讨没趣,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磨练自己的心爱的文体上上。

方程式



我从很久以前就曾经好奇:做什么事要成功都得依靠某个秘方似的方程式吗?有时候听说什么人在哪方面成功了,靠的就是某某厉害的独门方程式,说得要多厉害有多厉害那样,我倒是会因此质疑:真有那么厉害咩?可能有人会认为我是眼红人家成功才这么小人的,可是话说回来,我从小就由长辈灌输唯有勤奋最能够带来收获的价值观,有点小聪明是不够撑一辈子的,要持久就要持续卖力耕耘。当然,如果真有些巧妙的省时省力的技法,学起来运用是不错的,可是不能单靠投机取巧得到成果,这点是必须铭记在心的。
相信能够依靠一个方程式取得绝对的成功,打遍天下无敌手恐怕是过于天真的想法,一些好的做法或程序不妨沿用,但是时时保存警惕心开放的思维,准备随机应变才是比较保险的作法。改变在某个转角等待有心人去发现, 不一味排斥而是见机吸纳到自己的人生中,不因为墨守成规而失败,而是从中学习到宝贵的东西。改变有其价值,就算是令人一时间乱了阵脚也见得就是坏事。被稍稍打乱的秩序,重新整理过后,可能完善旧有的方程式也说不定啊。通向成功之路有不一样的走法,修订路线是可能边走边发生的精彩, 不是吗?一个方程式的呈现可能有超过一个,脑筋不要太死,更好的路径也许正要出现眼前。


Friday, October 19, 2018

字体

自小我就是不爱习字的人,因此字体差强人意一点也不奇怪。大概老师也深知写字不是我的强项,所以很少唤我上来写板书,让我不至于因此太丢脸。考试时,在时间压力的作用下,我更是鬼画符得厉害。写得歪歪扭扭的不只是中文,英文也写得够“抽象”的,所以在会考前,当老师在课堂上叮咛同学们多留意自己的字体,以免评卷员看不懂我们龙飞凤舞的字迹,结果影响了我们的得分。想想也是,剑桥普通和高级水准的多数英文媒介试卷都是送到英国评卷的,千里之外的洋人评卷员看到歪歪扭扭的字迹,实在辨识不出我这样的考生在写什么的话,大概也没有耐性仔细研究,凭第一印象给个分数就算了一点也不奇怪。所幸我在两次会考的战绩都还理想,可能是我画的“符”还算达标,没有到高度抽象的地步。

后来我当上了老师,便见证了所谓的“报应”——今时今日学生“鬼画符”的功夫不输我很多,作业或考卷都可以写得龙飞凤舞,使我必须费力猜测其所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我猜对没好处,我猜错你没分儿,最后谁都不得利,只有吃力不讨好,我曾经多次很诚恳地想要说服同学们为了自己的成绩多留心自己的字体)搞得我到最后还真佩服自己的能耐,同时也很感激自己的老师对我的包容。


现生活里大多时候的书写都利用电脑了,手写的机会少了,练字就不必说了。我在需要板书的时候会特别谨慎,别把字写得太潦草,以免学生看不懂(同时丧失训斥他们的资格, 呵呵)。

由始至终我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字体真的不怎样的事实,需要手写什么的时候多用点心思就好了吧,主要是避免难堪的错误或误会,避免丢脸。

复古怎么玩



一年过得飞快,感觉上没多久又要开始为新一年的月历张罗了。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台湾一款复古设计的手撕日历,以1950年代报纸广告图像为主,搭配精选金句,结合设计师的巧思呈现时代风貌,在二十一世纪温习上个世纪中的生活样貌和复古风情,曾经与那些物件为伍度过单纯岁月的人一定特别能够欣赏这个日历的设计美学。

复古被视为潮流的新宠并不让我感到意外,毕竟它们确实曾经是庶民生活的重要部分,经过时间的洗礼,未必就会丧失魅力,反过来看,来自旧日生活的点滴也可能正因为能够促成人们缅怀往昔好时光而更显珍贵。复古的潮流贵在应该不可能全面复兴,不可能在新时代盲目地全套复制过去地任何生活风貌,毕竟其适用性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生活要求,作为回忆来温习正好比较没有负担。带点趣味的复古不要太重口味才好,别倒成为一个时代的累赘才好。

玩复古也要同时欣赏它的优点,汲取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精髓,老风味的生命力才更有延续的后劲。复古不是盲目的全套复制,恰当地选取值得保留或延续的精华部分,让它们继续散发隽永的引人气息,继续启发代代后人,引发他们对过往美好的好奇,启迪他们为自己的锦绣前程投入用心和努力。

复古好玩归好玩,我认为不应该只是拿来当作娱乐或趣味,怎么让它的生命力在新时代有机会继续好好被保存才是对复古推动者的能耐的考验。复古绝对不是盲目地守旧,而是有创意地与时并进。

科技白痴的探索之旅



身为一个科技掌握能力不太强的人,当我遇上一些科技产品(尤其是电脑)的问题时,我都会陷入头痛的无助状态。大声喊救命等人来支援要看有没有人有空来搭理我,而且有时候我描述问题的能力也因为科技知识有限而不那么清晰或完整,苦了被我找来救命的朋友。

后来我便想说碰到麻烦时要学习当自强,自己上网搜寻解决的方案,虽然未必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能够找到方法,但是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我总在虔诚地祈求老天保佑之后选择一个方案来用,希望能够误打误撞地解决问题。可能天公真的怜惜命运比较多波折的憨儿,好多次都让我的探索之旅在寻获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告终。解决了问题以后,我会尽量记下这次经历所得的经验,希望倘若下次又碰上类似的状况还可以自救,不用麻烦别人,更不会跳脚干着急。
要变得敢于探索当然不容易,可是试一试下之后便知道整个经过未必真的难如登天,把过去零零散散听过、学过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说不定有帮助,另一个关键是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我的原则是尽可能选择允许我“原路倒头走”的方法,万一出了什么闪失还不至于完全手足无措。把后备方案想好了便更安心地出手了。所幸到今天为止,我碰上的电脑科技状况都由我处理了,电脑还活得好好的,我非常感恩老天对我的眷顾,也很开心终于踏出了自救自强的那些步子,但愿科技白痴渐渐不那么白痴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后会越来越独立自强。

Thursday, October 18, 2018

打破恶性循环

生命里可能有许多惯性重复做的事,一次一次地做,最终成为周而复始的循环,有良性和恶性之分。且不论性质,一味麻木地循环总是不好的,在良性循环的过程里保持反思的习惯,说不定还能够因此得到一些启示,好规划下一步的行动。

而遇上了恶性循环呢,则一定要设法打破。对一般人来说,惰性是很容易产生的。做多次了就在某个点上卡住了一般,就像出现了瑕疵的光碟一样在播放时开始跳针,无论如何都无法前进或继续。恶性循环有时候如同催眠曲,特别容易把人的意识困住。被困住后要是懂得努力挣脱,或者至少肯努力看看能否遇到新的契机。走出去便不再是困境,下一个机遇可能就是转机,要求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及open mind去看待接下来的际遇,或许就会因此有了豁然开朗的全新视野。受困往往是自我束缚的结果,能够转念与否是绝对是对自己的挑战。要求新求变并不容易,多次重复做惯的事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不过给予自己一个努力的目标也不坏吧,成功过了就有动力再接再厉,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的吧,要成功改变什么不也一样?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8

不要只是样子而已


你忙,不代表就有所作为”,今天当我意外地在脸书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点头表示由衷的赞同。事情不是这样的吗?有时候要做的事儿看来未必很多,不过具体做起来却耗费掉了不少时间。的确,努力地应付手头上工作之余,是否有效率是一个关键。如果搞得像八爪鱼跳舞,那算什么——是手忙脚乱还是能者多劳,我总觉得自己是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看起来忙得头昏脑胀不表示就是很有成绩,所用的方法不恰当也可能让人忙得晕头转向,却没有什么具体的成效。旁人看着你龙卷风一般地忙东忙西是一回事,只有当事人最明白这阵忙碌是不是真的有所作为。忙不等于就一定会有对应的成果或收获,有时候一场风卷残云过后剩下的只有喘着大气的不甘和对自己的埋怨。在缺乏效率的工作方式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一事无成,怨不得人啊。

反过来看, 一些人真是能者,最后达到目标、完成计划中的任务(或更多),一口大气不喘、一根头发不乱,你不觉得他看上去忙到晕头转向,但是他确实都达标了。他还可以很优雅地在工作进行时适当地稍作休息,喘口气或反省一下,以为他在偷懒的人不知道这其实更是忙里偷闲,没有信心是做不到的。

忙而不盲——事多则更要有应付的效率和智慧,应付得过来的指标之一事能否从容和优雅,这事装不出来的样子,真正的从容乃一种特殊的气质,多劳的能者会自然散发的气息啊。装不得的不必多此一举,把自己处事的能耐和毅力锻炼起来,自然就会在忙中看起来更自在、自得了。那才是真正的作为。

舍弃冗赘——清除电子邮箱的琐碎

电子邮箱每天都会收到一些琐碎的邮件,有的是广告,有的是过去忘了何时再什么情况下登记订阅的电子报什么的,当时觉得有兴趣获得的资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未必感兴趣了或者已经确定它并不如以前以为的有用,不如停止订阅,不要继续面对“垃圾邮件”的负担。即便是不占据实体空间,一条条列在眼前的junk mail也难免觉得不耐烦。不定时地清理一下邮箱,爽快地按下"del"的选项,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就算不会具体地腾出空间,也不免觉得轻松一些。如果一味认为电邮邮箱的容量的够大,并允许垃圾邮件不断囤积,最后终于接到系统提醒该删除一些邮件后,只好七手八脚地开始动手删除早前看过而没有必要保存的内容以及一些早前订阅而现在已经不觉得有用的电子刊物什么的,减轻自己的负担。用心爬梳过一堆电邮,仔细地进行存箐去芜的工序,结果少掉了不必要的冗赘,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琐碎凌乱的信息留着实在没有价值,之前因为懒惰而不去整理,最终被迫采取行动,整个过程也算得上是给自己的启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留心清除琐碎但无用的杂质,别让自己怠惰太久,最后累积一堆没有用的东西,带给自己无谓的负担与困扰。

Tuesday, October 16, 2018

理所当然

日常生活里的许多事常被人视为理所当然——健康、行动力、记忆等都是例子。
被当作是理应发生的事,绝对不会无故中断、发生变化或出错,它们总是使人绝对安心。
这份安心给人的印象是它不会有改变,但事实上,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不变,有时候突然来袭的变卦叫人始料不及,却也不失为一种适时的提醒——不要自以为是地陷入钻牛角尖地纠结,倔强地死命抗拒只会带来痛苦。这道理看似简明易懂,可是很多时候都太容易被忽略掉或抛到脑后。

理所当然固然要有理,这“理”不一定顺手拈来,有时还必须经过一番磨难才淬炼得出来。太容易成就的结果可能不持久,太“自然”地落到手中的收获要小心看待(这会不会是一个陷阱?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白捡的便宜,谨慎一点没有损失啊!),从天而降的好东西,更多时候只有在白日梦里吧……

偶尔坐下来反省一下,自己看作是理所当然而take for granted的人和事物还真不少,平日听到人说的“惜福”显得知易行难,要自己认真地奉行,一定就要更加刻意地用力去做才行,不要再认为自己拥有地一切是不必努力就会有而且永远都不会消失,对于感恩的人要采取具体的行动去表达感激,对于带给自己利益的事也要知道珍惜和感念。能够把好与旁人分享的话也要去做,别以为一切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人的主动参与。

别继续盲目地相信“理所当然”了, 不要懒惰、不要粗心了,该关心的人事物,要主动一点去关注啊!

Monday, October 15, 2018

赶上

有时候未必能够第一时间赶上一些节目的播出,因此总是感恩过后有能够catch up的机会,让自己还是有机会收听和收看。即使是后来赶上的,所幸感动依然在,也依然震撼我的心。绕梁的旋律还动听依旧、眼前一幕幕还是勾起连番的温暖记忆,不能回到的过往岁月留在脑后,供未来的偶尔缅怀也很好。

一个个的当下不断流过,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偶尔回顾的早已经不是100%最初那个模样,而是经过沉淀以后的再现——再现的是关乎感觉的某种追忆,几乎不可能是感觉的原汁原味,不过略略捕捉得到隐约的样子已经不该抱怨的了。赶得上的究竟有几分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不过大概温习得了部分的熟悉已经值得感恩了。

而我终究认为,更美的是“偶遇”。

还有另外一些时候,“赶上”的是以为错过的时刻,在不知道有某段节目的播出,而很意外地遇到或找到了,感觉总是非常惊喜的。不免有些错愕,可是依然是满怀珍惜的。如果没有碰上就没有机会遇上的话,也许也不会知道有所谓的错过,但是碰巧遇到了就只有感恩了。


Sunday, October 14, 2018

独乐式自在


一个人懂得找乐子是很重要的,就算是忧伤,也要懂得如何一个人好好调适过来。不忘了从情绪中提炼出体会,还不能让哀愁吞噬掉自己,乱了主次的位置。人生短短几十年,什么时候会碰上何等的转折、什么时候会走到尽头都没有人确切掌握,一天天都是开始,也可能是结束,怎么把握还有那口气的时间是一门关键的学问。只是想学、要问,有时候好像没有什么清楚的头绪,倒觉得贸然要问,究竟是想学什么或问什么呢?要找一个人就能够享受的乐子或者一个人疗愈忧伤的安慰方式,需要技巧和智慧,因为总不能让自己无限度地沉溺其中,不管是乐还是犹都不该过分的,而健康的限度又因人而异,能否准确把握是个人通过经验和观察所得的结果。

生命里的自在非常重要,能够自在地生活,不时时满怀抱怨或常常忧心大大小小之事,真的非常重要。一个人必须懂得一些管理好自己方方面面的技巧,照顾到诸多细微的生活细节,因为个人始终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的责任,推卸不掉的就要大方地扛起来,可以做到好好为自己负责就会感觉到一份确确实实的满足感,锻炼出一份担当的能耐对自己只有好处吧。

能够一个人快乐,也能够一个人忧伤,有自信地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不恐惧也不惊慌,人生就会逐步过得真正豁达,心胸可以变得更加开阔且少有莫名地恐惧。这样大概便接近真正地自在了,不必向任何人交代或者解释什么,自己感觉信心十足, 不怕人质问自己做的任何决定。


Saturday, October 13, 2018

留医忆事——谈谈颠倒的世界

记忆模糊的日子里,感觉仿佛世界也颠倒了。记得不清不楚、丢三落四的事不免令人感到困扰,可是没法子,召回记忆是急不来的,越急越慌,于事无补。对自己要有耐性一些,所幸身边的人和也都给予我谅解和支持,让整个思绪恢复秩序的过程可以更加顺利。一点一点再架构起来的秩序和逐渐打捞起来的记忆会带来信心,这点事值得庆幸与感恩的。

在世界颠倒失序的时候,除了感觉焦虑,让自己镇定下来尝试走出困境并不是容易的事,但由于事必要的,就绝对不能够轻易放弃。慢慢整理出头绪,如寻找一团毛线的头,有耐心有决心就不怕没有一点成绩。慢慢累积起成绩,不怕某天看不到心中所要的结果。重新确立自我的存在意义,审视这个阶段如获新生的自己,其实不无感恩的心态。纵使有时候过程累人、磨人,但是终究事必经的磨练啊。颠倒的世界慢慢恢复过去熟悉的样子,还有趁机所作的一些改变,我相信最后将会是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但我必须努力不懈,不能怠惰。记得该继续的好, 忘了不那么理想的“坏”吧,这是我对自己的叮嘱。

在颠倒的世界里,自己要先站稳,相信改变还是可能的,然后慢慢恢复所谓正常的“原貌”,希望指日可待。

Friday, October 12, 2018

补洞或创新


做任何事都要做好省思和改进的心理准备。检讨过程中发现了不足之处,是要“补洞”加强或改进,还是打散原来的秩序,来一套创新的做法,都是在考虑范围的的选择。也许有人会坚持无需re-invent the wheel,既然早已经有过一套做法,就没有必要为了改变而改变去重新创造什么新东西,不是吗?创新如果没有真正的改变什么,何苦绕大圈子、走冤枉路呢?
只不过有时候不走一走也许就不会激发新的想法或发现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经过任何风景时会得到的启发很多时候都不是一开始就能够预见到的。即便最后所做的是对事情的补救,而不是什么太创新的改变,也能够令人安心。

为了改进而付出努力去做调整和有意义的改变后,人也有机会从这个过程中取得正能量。补上破洞、促成改变后继续向前,除掉了遗憾却平添了勇气,一点一点改善生活,为人生提供新的激励,提醒我要维持一颗进取之心。

一些正确的做法必须被保留,或还有可能做得更好,秉持着求好之心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怀着求进步的积极性,肯定会越做越好的。

Thursday, October 11, 2018

记雨


没有四季之分的岛国,多雨加上微凉,带给我的感觉就勉强等同于秋意了。有些日子会埋怨电台或电视新闻播报的气象预告不准,说好的雨没有下成,让我怀疑天气究竟怎么了?另外,当铺天盖地的大雨突然下起来,虽说是应验了气象预测,可是有时候也有点吓人。可是恐怕我不该抱怨太多吧,要知足、知恩一些,遇上清爽的雨天,能够写作或午休就不要浪费才是。回头雨嘎然停了,再努力抱怨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等风雨终于过去了,再站到窗边张望,有时候看到被风吹歪的树,瘦弱的树干再之前迎战风雨时挺住了没有断裂却无法不被稍微扭曲,结果微微驼了背,也掉了一些枝叶,所幸没有被吹断,也算它的韧性经得起考验了。还留在树上的叶子经过大雨的洗涤,绿意显得更干净和清脆,让人看得舒服。
最后,雨势慢慢转弱,雨水滴滴答答地直到最后停止。一首自然的交响曲演奏完毕,留下舒爽让人记忆,且待下一轮的大雨来洗涤这世界,我希望等待不会太久,更希望它依然来得正是时候,且持续得恰到好处。




《一声声与自己的必要讲话——纪念线上书写的多个瞬间》(刊于2018.10.11 《联合早报·文艺城》)

图片取自联合早报
(一)关关之间
频频回头,当
走过一个关口后
想望下一个


在研究所读博的朋友们早前在脸书贴了“闭关”动态,时间匆匆过去,近日看到“出关”通知,附上照片的感觉上脸色腊黄,疲惫显然还没褪去。闭关出关,出关闭关,循环摇摆在死线之间、对着电脑和书堆奔波拼命是研究生的宿命,又像是某种诗意的死亡进行式,之后总是浴火重生的凤凰腾空飞起的画面(我想象出关者发表论文或通过某考试的样子, 呵呵)。死线的存在是一种必要的催促,推动人抗拒怠惰。闯关时澎湃的肾上腺素让人精神抖擞,说是死撑的也总是鼓得起勇气、发动得了力气,有人不是说过,关关难过关关过?对此我也深信不疑,因为也亲身经历过退守某个关口,为某个挣扎用力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艰难的考验并成功存活。关关之间的道路,有康庄有羊肠,可能带点风景,可能昏暗沮丧。从A关到B关之间,呼吸的历练,绵延的是成长,闭关时坚毅笃定,不成功不出来,出关时或许当下云淡风轻,瞬间便抛下了闭关时的凄惨。面对现代生活的诸多诱惑,要真的好好闭关还实在不容易,单是收起心就耗去不少的时间了,过程中恐怕还要时不时对抗来打岔的声色犬马,稳住阵脚,步步向终点挺进。一个接着一个挑战被克服下来,人生也不断线,持续fighting当然会累,休息一下接着跟紧节奏是必要的。出入一个难关使人有所学习,这是多数情况下会发生的,能够不能够收获一些什么看个人的心态和能耐。我相信我研究所里的朋友们绝对有足够的气魄和能力过关斩将,而我也期许自己在生活的战场上一关又一关地穿过去,优雅平静利落无伤地……


(二)找寻出口
在音波之间
滑动漂移到放松
忘我的境界


无意间在Youtube找到一个全长十小时的BBC Planet Earth录音档,内容是取自全球不同森林的实况录音。虫鸣鸟叫尽收其间,目的是要让听者放松身心。我想也是,在人迹绝踪的所在捕捉最自然的一声一息,地球饱满的生命在律动,而“人”并不是主角的稀有情况,值得珍惜。一听便有打开五感,放开胸怀的轻盈触感,可怎么最真实的确凿证据竟然显得虚幻不实了呢?也许是因为在都市里生长和养成的听觉对这些耳边的声音都很陌生,不懂得的便有带抗拒的警惕心吧。可是过了不久,进入状况后,那些本来有点造假的感觉的尖锐或低沉之音便透出了动人之处。十小时, 我大概不会有空一次过听完,不过好在这是随时可以停下,也随处可以继续的录音档。鸟兽的歌唱、言语或叹息也是情感丰富的表达, 只是人听不懂罢了。此刻,我的无知令我折服于大自然的奥妙与奇美,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出口的出现。 怎样的出口?通向哪里的出口?我需要出口吗?或许在我尚未发现的当儿,紧绷已久的心绪和僵硬的肌肉正等待着我为它们寻得的一个压力输出口,来释放累积起来的负面能量,从听觉的回归自然、自在获取精神上的自得、自足。谁有机会轻而易举地到亚马逊雨林recharge?谁有耐性和毅力艰苦跋涉到山高水远之地吸收日月精华?我很实际地说, 难啊。所以当有有心人为我们这些困锁城市卖命的蝼蚁提供重要的 “福利” ,不妨善加利用,开启封闭太久的自己,去感受不一样的震动,那原始的脉搏跳动。


(三)励志作用力
踏出第一步
再多一点多一点
直到目的地


从小到大,我很少会想阅读所谓的“励志文章”,或许是打从心底觉得那些文字都带有一些矫揉造作的质地,读起来心里觉得虚虚的,不够踏实。在志气有点受挫的时候,不想被说教似的“开导”,被一连串的意象轰炸。作者可能想一边拉着我上山下海,一边说着鼓励的话语,用心良苦地敦促我不要放弃,千万都要撑下去的。今天不行, 明天再来……只是有时候我倒比较想说good-bye,放弃是另一种对志气的仁慈,还有鼓励。再接再厉,“接”的一个前提是要有余裕,那么放开一些不该的执着岂不更合时宜?鼓励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修补受伤的ego需要的往往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伤口能够呼吸和痊愈,猛力灌上“良药”不一定次次有效。可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出于让学生看到文章层层递进以及意象使用的效果,偶尔挖掘出一些写得比较清新的励志文还是必要的。有了些人生的历练后的自己不时阅读励志文,批判的棱角也消除了一部分,使人比较能够接受那些劝慰的字句。行文顺畅的励志文通常也会写入生活片段或小故事,读起来也有其趣味,毕竟别人的人生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看展,三言两语间存在想象的可能,窥探他们的经历,看看他们如何从谷底再度攀上高峰,也有一些意思。关键之一是读罢的内观,因为不管怎么从外部汲取鼓励的滋养、怎么努力取暖,自己的内在素质还是最重要的。总要自我提醒别活成一块记忆海绵(Memory foam),受伤凹陷了就只记得扭曲的样子,回复不到原本的形状,这似乎更多地是自作孽,然后结果大概都是“不可活”了。


(四)情感字创


为玫瑰命名
是爱或别的什么
言说不出的


在人生历程的铺展中,总有些经过人心的感触是难以名状的尴尬发生,似喜非喜、如悲莫悲的灰色地带之类的“边缘情感”,使人一时词穷无以命名而或许感到懊恼或遗憾。简单直白的情绪名词不够使用时,有些人可能会自创新词汇,我也是当中的一个多事者。今天在书局游逛时看到了一个立即引起我的兴趣的书名:The Emotionary: A Dictionary of Words That Don't Exist for Feelings That Do。一本emotions的dictionary啊!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其实很多时候买书都是如此这般的果断,呵呵),因为实在很好奇这位女作者会如何玩“字创”。活着的体会繁琐多样,复杂的情绪链条需要贴上标签好做归类和编码。这为一个个出现在不同情境的心情感受命名的过程,让我想到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有名台词"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象征爱情的玫瑰换了命名也还是甜美柔媚的,为自己情感上的特殊体验命名也是类似的道理吧?不易言说和描述的感受亦或是个人的私密体验在个人的精心命名下将更能够保存其标志性的意义,同时让人觉得安心(人性对未知的本能性恐惧是多数人甩不开的包袱吧)。许多有可能邂逅一次,还是每隔一段时间才有机会经验的震撼不该就此默默消退,为它们 起个称呼并不是奢侈而是予以自己的宽裕,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达到疗愈的效果呢!所以我决定很慎重地在平安夜阅读这本买给自己的礼物,或许还能够从中得到更丰富的启示,那是十分令人期待的呀……
(五)问与答
生命之必须
在抛出与收取之间
问答的互动


问出的,未必总有答案。生命里太多的不确定似乎注定是要风雨飘摇下去的。在提问时难怪的期待可能会落空,一点回音也没有地落入空寂,等不到的答复在没有空气的宇宙里没有飘走,不是并不存在却是永远无法抵达问这边。可是我们偏偏都被教育成必定要有对提问的交代才善罢甘休的习性,还往往那么自以为是,咄咄逼人。我的问号必须被答案取代,可是谁为此负责呢?又或者说,什么答案一定要与问题配成一个完整的圆?难道就没有落单的问题了?像是时间的秘密或空间的迷离,想问都理不清一个所以然的脉络。这时候怎么办呢?无数可能的问句会烟花似的爆发,答案来得及从天而降吗?然而担心也许亦是枉然,控制权不在我里啊。已经逐渐学习到的是,在答案未必垂手可得、信手拈来之际,要懂得如何稳定自己,不要太慌乱紧张反而乱了阵脚。可是想象的情况总是太理想化,真实世界里哪有不着急的呢?只是依然要自问自答地帮助自己做些准备,在有需要时算是给自己的“答案”。人生进行的岁月里不免有看不到任何答案的时候,有时接受是唯一的选择,说不定日后解答会意外地出现?沦陷在循环不止的质问中很令人困扰,解决这个问题的往往只有自己。走出去的决定有用吗?又是一个问题!告诉自己一定有,之后昂首踏出脚步,一切都在行动中舒展,好坏亦有分晓,那是最理想的状况了吧。要在适当的时刻停止发问,让nature run its course,由生命自然而然地绽放。

正面思维


“你要有正面思维”是很多人用来劝人振作的说辞。一些人也用这句话给自己如此洗脑,鼓励自己要乐观和积极地面对生活,可是有时候并不是说积极就可以积极,说正面就可以正面的,talk is cheap,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啊。但是这款态度的调适始终是值得一试的,不过还需要做一些调整。

一味的积极正面一旦沦为自欺就毫无意义了,纯粹是说说而已的空泛之辞。在阅读一些心理学学报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时,里头建议的时以一些实际且实用的点子或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取代负面的想法,不是一味的正面,不带自欺欺人的成分。过于单纯的乐观会不会带人进入另一个陷阱,这是有必要谨慎的地方。

秉持所谓“正面”的思维不是冲动地投入一套思维,在经验挫折后经过一番省思总结出教训再带着上路时更实际和有用的做法吧。别盲目地迷信正面而没有考虑到更切合实际的自我调整。让自己在理性的省思和调整后做好再出发的准备,蓄势待发,过后就可能走得更稳更远了。这才是真正的正面改变。

我认为那样, 才是货真价实的正面改变positive change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8

记忆如此奇妙


奇妙,因为不好懂
“记忆如此奇妙”是台湾作家朱天衣的散文集书名,我看了很喜欢, 也万分认同, 因此借来一用。在着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物种当中,人类的记忆是不是最复杂和丰富的,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我们大概不会落在太多动物之后。我依稀记得有人说过大象的记忆可以持续很久,大概四十年吧?想想我自己挂一漏万的德性,似乎就输给大象很多很多了。

以为会万古流芳的记忆,有时候竟然悄悄地出现了漏洞,甚至闹出不同版本的状况,令人倍觉困扰。除了困扰和不好懂,还会不会有其他的感觉呢?毕竟,“奇妙”算得上是比较美好的形容,那么究竟“美”和“妙”在何处呢?

奇妙,因为解读的开放性
也许那不准确性正是美之所在?从一个乐观的角度来看,当某段记忆里的一些细节出现一些模糊或不稳定性时,当中带创意的可能性也许也会同时增加。个人的诠释就成为了一种创作或再创造,虽不至于改造记忆,却可能为它们增添前所未有的魅力。再生命的不同阶段回顾同一椿记忆可能有多种不一样的看待角度以及体会。这些不同的体会恐怕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无需担心对错。过去可能觉得不好懂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回顾,可能更有看出端倪的能力,所看到的虽然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解答,却因为其带开放性而美好,作为生命经验的储备也还是有些价值和用处的。
奇妙,因为只经历一次
没有第二次的重头再来,没有排练后再上场的准备,一次杀青是人生的特性,走过一轮就是一轮的结果,没有绝对的重新启动,举手不回不只是大银幕上赌王才拥有的潇洒,我们也要这么干脆利落。
活着,就好在这干脆利落。我们记忆的一个版本定型就不允许随意篡改,只那么一次的展演,那一次就是完美了。奇妙,也正因为这么的一次。



Tuesday, October 9, 2018

失败的意义




无论是在世界上地哪一个国度,成功者一向令许多人打从心底羡慕,他们会受人尊敬,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成就是那么地闪亮耀眼,也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得到的优秀。反观失败者,那副颓丧失落的样子简直就像世界末日就要瞬间降临一样。失败者在狭义的世俗观念里承受着伤痛和失落,让人觉得更应该同情他们、安慰他们。失败者几乎是不会被羡慕的,谁会想要经历痛苦的失败呢?没有人会那么自虐吧,会失败大概也都是不幸的遭逢,避不过且一头撞上了,更多的应该是失望和遗憾。

人的一生不可能完全不碰上失败,再排斥也必须再遇上的时候咬紧牙根面对,不管会多难堪也唯有采取行动处理它。下一次的成功说不定和这回的失败有些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但是这回度过难关所靠的坚持和勇气说不定也是奠定日后成功的心理因素。所以要明确地告诉自己:失败不是不可以,也没人说要昧着良心称它是好事,不过遇上了就要尽力鼓起勇气,尽可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利用吸收地经验让自己改掉一些缺点,取得一些教训,会长长智慧就是赚到了。

我读到了一篇谈失败的文章,作者徐国能说失败带来的韵味和体验之深长,是超越胜利的。我很认同他这样的见解,并且也在一番省思中体会到了这样的见解的真意。毕竟失败所带来的教训以及激励人的力量是绝对有的,虽然有时候不是十分突出或强烈的, 可是一经当事人的仔细体会和淬炼,还是存有余韵和后继的力量的。失败所能累积的经验及能量是不容小觑的,仔细感受的话一定不会错过。过后人生的精彩,也许就靠此次的挫折经验来点缀也说不定了。





Monday, October 8, 2018

停歇物语


任何的前进历程都需要稍息的时刻,短短停歇,可以让能量得到补充,集中力再次恢复过来。一小段时间的暂停,若有足够自律, 不演变成懈怠,那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吧。也有时候,让自己有机会沉淀一下,后面的续篇可能更加精彩?

1.书签
昨晚睡前,我在书房里动手翻找出一张书签,标记自己阅读的稍息处,薄薄的卡纸夹在书页之间,身为一枚书签的它大概自己不会久留此地,我的阅读将带它继续前行,在不同类型和语文的作品中过境和停歇,每次的驻足都不会太久,最恰到好处的时间,因为我不想无谓地拖长品味一本著作的时间。生活再忙碌也需要挤进一些阅读,手边也应当准备书签,只是我从小就不太拘小节(其实比较大的程度上是懒惰加上粗心),书本出现狗耳朵的折痕成为了常态,偶尔萌生想改过的念头,过后不了了之,简直就是意志薄弱。

最近又开始想要培养利用书签标示阅读暂歇处的习惯,一次过根除邋遢的“狗耳朵”陋习。一本书所代表的一场阅读的历险不必一次过完成,分阶段进行一方面可以延长享受,另一方面有些书的内容是要求读者耐心咀嚼或回味的,为阅读经验分阶段就不是坏事了。书签短短驻守的地方过一小段时间就又成了我这个读者的过眼云烟,只是更珍贵的是,我从这个点所汲取的养分确实也丰富了这个阅读的经验。
小时候喜爱收集书签,设计精美或印上感性句子的书签常吸引我的注意。会派上用场的没有几枚,觉得尤其精美别致的我都会收藏起来, 因为不舍得用(然而不被派上用场的书签还有它的价值吗?)。有时候找不到书签,收据或车票也可以随手拿来权充书签一用,暗自高兴自己做了件有点环保价值的事。
现在要重新培养起习惯, 也不知道会否成功。只不过要求自己略略放慢脚步,刻意一点地去找个书签来用似乎有起一些作用。少给自己避重就轻的借口,相信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成功了。

2.凳子
散步或锻炼的时候累了,看到能够让我稍作休息的凳子或桌椅真算得上是福音。位于公共空间的它们是任何人都能够享用的设施。多数人会珍惜它们,保持它们的清洁,但是总有一些缺乏公德心者会把地方弄肮脏,可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人占少数。公共空间是大家共享的资源,不容自私的行为破坏,这是不变的原则。
坐在一张干净的凳子上休息片刻,如果恰好碰上一阵凉风就更理想了。清爽宜人的休憩总会快快地补充我地能量,让我能够尽快继续我的锻炼。走上一圈回到之前稍作休息的地方,总会有一股感恩涌上心头。美多久后我又会经过这里,如果需要喘口气,凳子也还会在的。
短暂的停歇如同一次沉淀,人的情绪需要这么做,体力的补充亦然。吹过的凉风提醒我要赶紧继续我的路程,如果彭不上风,停步时做一做深呼吸,也可以让人感觉四肢以及精神上的放松。放松过后才有气力继续,接下来的锻炼也更有品质。
学会把握短暂的停歇是生命的一项功课,小练习一般,却不无深远的意义。它调试了生命进行的速度,使其可进行得恰到好处,我这么认为,因此甘之如饴。





Sunday, October 7, 2018

听着灵感心不在焉的呢喃


有时候会疑惑,灵感会不会是囤积在宇宙中的某个神秘角落,久久藏匿,偶尔才会被意外地调动或是自己想到人间游玩便自己跑了出来。我嘀嘀咕咕地揣测着,很努力地发挥着想象力。最害怕坐在电脑前的自己脑袋装满浆糊似的,依稀有点想写的东西,可是偏偏很难组成让自己满意的篇章内容安排。这时候, 我多半会很不耐烦地在心里嘀嘀咕咕,埋怨灵感的心不在焉:难道没有感觉到我在召唤它吗?我的口齿北海不至于不清吧,我要描摹和记录的有那么艰涩、困难吗?
灵感的渺茫和难以掌握提高了创作的难度之余,也激励我更用心思地投入摸索灵感的过程,准备好随时和内心可能突发的任何想法好好沟通以取得满意的结果。灵感的生成在心不在焉的阶段里总是艰难,可是我也渐渐变得不过于紧张或易于烦躁了。烦躁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把局面搅和得更不堪。

从某个时候开始,我尝试呼叫灵感, 不是嘶声裂肺的叫喊(要向哪里喊呢?),而更接近一款轻声的祈祷和磋商。宇宙秘密角落里那个和我隐约有联系的点子可能也在等着我的行动,它说不定也蠢蠢欲动地低低呢喃着,希望我感应到它的感召。我们之间应该存在一点默契吧,就那么一点便足够了,然后等待的就是时机了。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团聚吧,碰上了头以后就呈献得出令人满意的面貌了啊。

所以现在的我也要求自己努力地定下心神,侧耳留意任何动静。谁知道呢?一场创作的进行, 从开始到完结都依靠我和灵感的互动。灵感给予我的刺激,还有我对它的反应与诠释是会在时间里向外延展的神秘过程,说它神秘, 因为很多时候,未完成之前,我根本说不准结果。创作的有趣,也都因为这一层神秘性。我一直把自己看作成就一篇文章的工具,灵感可以心不在焉,听着其呢呢喃喃的我, 却一定要专注和投入。唯有我动手整理出一个头绪,文章才会成形的, 不是吗?
灵感还没有来到手边时,我有时会硬着头皮写一写,看看能否逼出一些潜藏的东西,勉强开了个头说不定接着会比较好办也说不定。一字一句地组合成一篇文字,无论怎样都会有至少一丝地成就感在心头窜动。
不要操之过急,一步一步稳健地走向一个目的地,在许多事上都适用的道理,写作很多时候尤其不是急得出成果的事。灵感来得不流畅时,我侧耳留意到它在背景的低声呢喃,告诉自己听不清楚不要紧,耐性别被消磨掉就对了。继续留神倾听,可能再过一阵子,我就会听得更清楚了。有信心,终究必将有所收获。心不在焉的情状不会永远持续的,相信这一点,就有了坚持守候的决心了。

我也再度得到肯定,经过一番煎熬形成的文章,才特别珍贵吧。

Saturday, October 6, 2018

留医忆事——“观察”篇

在同一个病房里住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病人,大家的故事都不同,累积的历练也就很不一样。言谈间交换人生的多张经验,长长短短的述说,苦乐参半。人生总是丰富的体会之总和,你我的经历不一,就算碰上类似的事,个别人的诠释也会有所差异。

无论苦乐,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各自的起落,经验各自人生的动荡。好坏总是非常主观的。自己观察自己走过的路,用心思索,终究也会得到一些结论,可以多多少少总结出一些教训和收获。这切未必就是盖棺定论,却绝对有价值供我在日后参考。

 一些人和我一样有家属或朋友来给予关心,虽然谈不上川流不息的热闹,却也不担心没人理会。一些人格外热心,会主动关心其他病友,虽然自己没有什么亲友来访,也还是积极乐观地在这个空间里发光散热,惹人喜欢,使我对她非常尊敬之余,也立志自己老了也要和这位阿嫲一样,努力照顾好自己,不为旁人添麻烦。我常常留意她的一举一动,同时也为她的早日康复祈祷。那么独立和正面的老人家,我希望她接下来能够健康快乐。

有一个好的榜样让我学习, 我很感恩。

Friday, October 5, 2018

捕捉出没的关键字


遥想过去念书的岁月里,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留意关键字(keywords),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记忆一些重要的概念。年纪轻轻的时候,绝对不应该健忘,记忆应该是几乎没有漏洞的,身边大人总认为,我如果会健忘也只是因为粗心大意(这么认为也没有太大的偏差吧)。但是随着需要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在偶尔觉得力不从心时也必须借助于一些关键字的提醒,帮助我从脑袋的混沌里调出我需要的“档案”。要真忘得一干二净就没有办法了,可能倾力做到尽善尽美就是了。

另一些关键字则未必和一些特定的事联系着,它们单纯地为提醒我过更有素质的生活而存在。那什么算得上“更有素质”,我想也许和感性一些的成分有关吧,毕竟寻常的日子可能过得偏向理性的范畴一些,感性的那一面不那么被重视或突出,甚至被残酷地忽略了。所以现在有必要刻意一些地动手捕捉那些神出鬼没的关键字,以求看清它们的面目,掌握它们背后蕴藏的信息。许多关键字内含玄机,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可是玄机深藏,等着我去用心发掘。需要训练自己细心地探索,这个能力还可以用在生命地其他部分,把握住了只有好处没有害处。
1.自在
两个简单的字,组成的概念一点也不单薄。“自在”不容易,却也并非不可能的难。任何时刻的心境都是一款心的风景,或壮观或简朴,看在眼里都是生命的某个故事要点, 不是么?如果不被烦恼纠缠,那就是自在, 是轻松。人生不可能完全没有辛苦没有难度,太平坦的路走不出风景也不切实际的,我不得不说有点欠揍的话。自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而且未必持续很久,那稍纵即逝的可能是促使人更加珍惜它的特质。
自在是一种舒服的状态,但是我必须提醒自己要小心别把它和掉以轻心划上等号。该谨慎提防的事还是要小心的,因为唯有那样才可能真的高枕无忧、舒心畅快。自在几乎可遇不可求, 就算努力做足了准备也要碰上对的时机,不勉强不强求, 更可能成就。过去一直很羡慕遇到什么状况都老神在在的高人,期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只不过实在强求不来的,而慢慢地,我明白到的是,要对自己产生信心才有机会体会真正的自在。
2.庄子
我最初接触中国哲学,是在大学念中文系本科时的事。在哲学史的课上粗略地认识了一些智者的作品,对老庄的好奇胜过儒家,尤其是把故事说得尤其精彩的庄子,他简直是想象力爆棚的天才嘛,我到今天还这么认为。尤其是大鹏鸟的形象,在我的想象里振翅高飞的它多么自由自在,毫不被束缚的处境令人艳羡。和庄子紧密联系的当然是逍遥的概念,达到逍遥的境界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一直认为,它在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启示。
庄子创造出大鹏,开拓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激也不失为对思考的刺激。你可以质疑庄子,也可以在认同的同时更进一步探索内心所想,看看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可否有过相对应的经历。另一方面,个人的想象力也可能在阅读中得到启发,透过各种方式发光发热。大鹏振翅高飞,人的思维也可以被解锁,释放在想象力边陲徘徊的点子。
你也可以展翅高飞,如果你要。
3.日常
自以为习惯管就会成自然,孰知那背后其实不那么理所当然。最日常地作息步骤,如行走、平衡和工作,或许我一直都没有太刻意地去思索它们,或是想象自己有一天可能做不好它们的话会事怎样的状况。平日庸庸碌碌,可能会抱怨是生活在消耗自己,而不太可能去设想自己在劳动中的另类幸福滋味吧。
以为日日都会上演日常, 日常仿佛是永远走不尽的路,我不得不坦诚会因此忽略了珍惜许多看来多么平凡的一切。被要求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透过写日志的形式比较刻意地规划和记录,本来认为既然是日常就不太需要一笔一笔啰嗦地记录下来,但是真的做起来才更加实在地感受到每一个小细节的细腻,或许以前根本不曾驻足关注的部分现在放大来加以审视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某个难能可贵的启发)。此生活阶段重复着的日常不一定会长长久久地跟随我,有一天当某一个生命地阶段过去了,伴随它的日常也可能从生命的舞台消失,追不回也没有必要执意坚持。习惯可以成自然,但不一定成为一成不变的日常,抱着愿意接受改变的心态看待一切,人或许就会更加坦然和自在一些。

4.家人
我出生小康之家,家庭成员不多。父母对我宠爱有加,更全力支持我想做的事以及做出的大小决定。他们知道我从事文字的创作,却不是我的读者,更不常入文,参与感很低。我一直都会和他们分享作品被刊登的喜悦,让他们以我为荣(独生子女所占的优势),可是我从来都不曾期待(更不曾强求)两老成为我的读者,而他们也一直专注于默默地在我身边支持我,为我加油打气以及提供我需要的支援。

就写作来说,父母和我之间是保有距离的,若说到工作也是。我会把一些趣事和他们分享,但是比较不顺遂的时刻我则尽力自己去消化。毕竟何苦让老人家担心呢?他们为我担心了一辈子,下半辈子是应该轻松乐活的,不是吗?
在缤纷斑斓的生活里,我长期作为父母生命风景里的重要角色,我为此万般感恩。不论我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愿意伸出援手或给予我安慰的拥抱,助我度过难关。而我会问自己的是,我究竟有没有真的做到让他们为我感到骄傲的程度呢?爸爸曾经给过我肯定的答案,属于比较保守的东方家长类型的妈妈就不会这么做,大概担心我会患上“大头症”,被赞了就轻飘飘就不好了啊。我小时候,爸妈都不曾在物质方面纵容我,为的是不要让我习惯挥霍(现在算得上“挥霍”的只有在买书这方面的开销吧),这一父母的教育是我非常珍惜和感恩的。
闯了什么祸都要回来面对和承担,这也是父母教导我的,毕竟闪躲也不可能是永远的事更不应该是做人的态度,没有说不出口地亏心事才能够坦荡地生活,生活中度日的压力已经很大了, 不要再让亏心事拖垮自己。父母的身教和言教一起引导我向上向善,不很聪明没关系,不愧对良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