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回头,当
走过一个关口后
想望下一个
在研究所读博的朋友们早前在脸书贴了“闭关”动态,时间匆匆过去,近日看到“出关”通知,附上照片的感觉上脸色腊黄,疲惫显然还没褪去。闭关出关,出关闭关,循环摇摆在死线之间、对着电脑和书堆奔波拼命是研究生的宿命,又像是某种诗意的死亡进行式,之后总是浴火重生的凤凰腾空飞起的画面(我想象出关者发表论文或通过某考试的样子, 呵呵)。死线的存在是一种必要的催促,推动人抗拒怠惰。闯关时澎湃的肾上腺素让人精神抖擞,说是死撑的也总是鼓得起勇气、发动得了力气,有人不是说过,关关难过关关过?对此我也深信不疑,因为也亲身经历过退守某个关口,为某个挣扎用力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艰难的考验并成功存活。关关之间的道路,有康庄有羊肠,可能带点风景,可能昏暗沮丧。从A关到B关之间,呼吸的历练,绵延的是成长,闭关时坚毅笃定,不成功不出来,出关时或许当下云淡风轻,瞬间便抛下了闭关时的凄惨。面对现代生活的诸多诱惑,要真的好好闭关还实在不容易,单是收起心就耗去不少的时间了,过程中恐怕还要时不时对抗来打岔的声色犬马,稳住阵脚,步步向终点挺进。一个接着一个挑战被克服下来,人生也不断线,持续fighting当然会累,休息一下接着跟紧节奏是必要的。出入一个难关使人有所学习,这是多数情况下会发生的,能够不能够收获一些什么看个人的心态和能耐。我相信我研究所里的朋友们绝对有足够的气魄和能力过关斩将,而我也期许自己在生活的战场上一关又一关地穿过去,优雅平静利落无伤地……
(二)找寻出口
在音波之间
滑动漂移到放松
忘我的境界
无意间在Youtube找到一个全长十小时的BBC Planet Earth录音档,内容是取自全球不同森林的实况录音。虫鸣鸟叫尽收其间,目的是要让听者放松身心。我想也是,在人迹绝踪的所在捕捉最自然的一声一息,地球饱满的生命在律动,而“人”并不是主角的稀有情况,值得珍惜。一听便有打开五感,放开胸怀的轻盈触感,可怎么最真实的确凿证据竟然显得虚幻不实了呢?也许是因为在都市里生长和养成的听觉对这些耳边的声音都很陌生,不懂得的便有带抗拒的警惕心吧。可是过了不久,进入状况后,那些本来有点造假的感觉的尖锐或低沉之音便透出了动人之处。十小时, 我大概不会有空一次过听完,不过好在这是随时可以停下,也随处可以继续的录音档。鸟兽的歌唱、言语或叹息也是情感丰富的表达, 只是人听不懂罢了。此刻,我的无知令我折服于大自然的奥妙与奇美,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出口的出现。 怎样的出口?通向哪里的出口?我需要出口吗?或许在我尚未发现的当儿,紧绷已久的心绪和僵硬的肌肉正等待着我为它们寻得的一个压力输出口,来释放累积起来的负面能量,从听觉的回归自然、自在获取精神上的自得、自足。谁有机会轻而易举地到亚马逊雨林recharge?谁有耐性和毅力艰苦跋涉到山高水远之地吸收日月精华?我很实际地说, 难啊。所以当有有心人为我们这些困锁城市卖命的蝼蚁提供重要的 “福利” ,不妨善加利用,开启封闭太久的自己,去感受不一样的震动,那原始的脉搏跳动。
(三)励志作用力
踏出第一步
再多一点多一点
直到目的地
从小到大,我很少会想阅读所谓的“励志文章”,或许是打从心底觉得那些文字都带有一些矫揉造作的质地,读起来心里觉得虚虚的,不够踏实。在志气有点受挫的时候,不想被说教似的“开导”,被一连串的意象轰炸。作者可能想一边拉着我上山下海,一边说着鼓励的话语,用心良苦地敦促我不要放弃,千万都要撑下去的。今天不行, 明天再来……只是有时候我倒比较想说good-bye,放弃是另一种对志气的仁慈,还有鼓励。再接再厉,“接”的一个前提是要有余裕,那么放开一些不该的执着岂不更合时宜?鼓励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修补受伤的ego需要的往往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伤口能够呼吸和痊愈,猛力灌上“良药”不一定次次有效。可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出于让学生看到文章层层递进以及意象使用的效果,偶尔挖掘出一些写得比较清新的励志文还是必要的。有了些人生的历练后的自己不时阅读励志文,批判的棱角也消除了一部分,使人比较能够接受那些劝慰的字句。行文顺畅的励志文通常也会写入生活片段或小故事,读起来也有其趣味,毕竟别人的人生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看展,三言两语间存在想象的可能,窥探他们的经历,看看他们如何从谷底再度攀上高峰,也有一些意思。关键之一是读罢的内观,因为不管怎么从外部汲取鼓励的滋养、怎么努力取暖,自己的内在素质还是最重要的。总要自我提醒别活成一块记忆海绵(Memory foam),受伤凹陷了就只记得扭曲的样子,回复不到原本的形状,这似乎更多地是自作孽,然后结果大概都是“不可活”了。
(四)情感字创
为玫瑰命名
是爱或别的什么
言说不出的
在人生历程的铺展中,总有些经过人心的感触是难以名状的尴尬发生,似喜非喜、如悲莫悲的灰色地带之类的“边缘情感”,使人一时词穷无以命名而或许感到懊恼或遗憾。简单直白的情绪名词不够使用时,有些人可能会自创新词汇,我也是当中的一个多事者。今天在书局游逛时看到了一个立即引起我的兴趣的书名:The Emotionary: A Dictionary of Words That Don't Exist for Feelings That Do。一本emotions的dictionary啊!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其实很多时候买书都是如此这般的果断,呵呵),因为实在很好奇这位女作者会如何玩“字创”。活着的体会繁琐多样,复杂的情绪链条需要贴上标签好做归类和编码。这为一个个出现在不同情境的心情感受命名的过程,让我想到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有名台词"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象征爱情的玫瑰换了命名也还是甜美柔媚的,为自己情感上的特殊体验命名也是类似的道理吧?不易言说和描述的感受亦或是个人的私密体验在个人的精心命名下将更能够保存其标志性的意义,同时让人觉得安心(人性对未知的本能性恐惧是多数人甩不开的包袱吧)。许多有可能邂逅一次,还是每隔一段时间才有机会经验的震撼不该就此默默消退,为它们 起个称呼并不是奢侈而是予以自己的宽裕,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达到疗愈的效果呢!所以我决定很慎重地在平安夜阅读这本买给自己的礼物,或许还能够从中得到更丰富的启示,那是十分令人期待的呀……
(五)问与答
生命之必须
在抛出与收取之间
问答的互动
问出的,未必总有答案。生命里太多的不确定似乎注定是要风雨飘摇下去的。在提问时难怪的期待可能会落空,一点回音也没有地落入空寂,等不到的答复在没有空气的宇宙里没有飘走,不是并不存在却是永远无法抵达问这边。可是我们偏偏都被教育成必定要有对提问的交代才善罢甘休的习性,还往往那么自以为是,咄咄逼人。我的问号必须被答案取代,可是谁为此负责呢?又或者说,什么答案一定要与问题配成一个完整的圆?难道就没有落单的问题了?像是时间的秘密或空间的迷离,想问都理不清一个所以然的脉络。这时候怎么办呢?无数可能的问句会烟花似的爆发,答案来得及从天而降吗?然而担心也许亦是枉然,控制权不在我里啊。已经逐渐学习到的是,在答案未必垂手可得、信手拈来之际,要懂得如何稳定自己,不要太慌乱紧张反而乱了阵脚。可是想象的情况总是太理想化,真实世界里哪有不着急的呢?只是依然要自问自答地帮助自己做些准备,在有需要时算是给自己的“答案”。人生进行的岁月里不免有看不到任何答案的时候,有时接受是唯一的选择,说不定日后解答会意外地出现?沦陷在循环不止的质问中很令人困扰,解决这个问题的往往只有自己。走出去的决定有用吗?又是一个问题!告诉自己一定有,之后昂首踏出脚步,一切都在行动中舒展,好坏亦有分晓,那是最理想的状况了吧。要在适当的时刻停止发问,让nature run its course,由生命自然而然地绽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